分享

《资治通鉴》最经典的10段文字

 老王吧 2015-07-22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最重要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被视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书,即使在现代,也有重大影响。《资治通鉴》以各朝各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载史明鉴之同时,《资治通鉴》也不乏文学色彩与哲思光芒,其中无数惊世醒人的历代往事与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使人过目难忘,品味不尽。

毛泽东主席读过很多书,特别是中国古籍经典之作,我一直奉毛主席为国学大师。毛主席读书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草草而过,择其概要而记,但对重要的文字有过目不忘之本领。因此,毛主席对很多经典著作反复读过多次,其中《资治通鉴》据说他读过17遍。

我读书也有一习惯,就是走马观花。先看目录,标题和要点多看一眼,其他的就基本上是扫瞄。标题和要点之处只所以多看一眼,是方便要用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到那里去找,说穿了就是方便“抄袭”。因而,有些书我也会翻来翻去的看过多次,《资治通鉴》少说也有5、6次吧。说实在话,象那种逐字逐句连标点符号都要理解到的读书方法,我的确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那个耐心。象《资治通鉴》通共有300多万字,而且我的古文阅读水平有限,读起来既费力又费神还伤眼睛。所以我读《资治通鉴》除第一次读的时候从头到尾“扫瞄”一遍之外,其他都是把重点之处看一遍,不过每次都会留下标记。40年过去了,现在再翻出历次所做标记,发现有10段文字留下的印记最多,而且在我的头脑中记忆也最深,就象读了《水浒传》后很快能记住梁山108将的名字一样。细细品味过后,觉得这10段文字的确就是《资治通鉴》最经典的。

你如果跟我一样,读书不爱细嚼慢咽,那就告诉你:读了这总共700余字的10段文字,你就算是读了300万字的《资治通鉴》。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第2卷周显王十年)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第14卷汉文帝前十年)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第18卷汉武帝元朔元年)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第3卷周赧王五年)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第4卷周赧王三十一年)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第25卷汉宣帝元康三年)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第229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第210卷唐玄宗开元元年)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第291卷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译文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译文】这段文字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记述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的史事,对信誉是治国之本的议论。原文意思是:信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得民心者得天下!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2、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西汉文帝时的车骑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以国法杀他。这段文字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事发表的评论。原文意思是: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权势而触犯法律。从这段文字中看出,司马光主张执法要严格,不分亲疏的意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执法不分亲疏,刑可以上大夫。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不管什么人,不管职位多高,都必须遵法守法,违法必究应该成为执政者的为政之道。    

3、“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共向汉武帝谈及九件事,这段文字记录的是其中有关治国的一件。原文意思是:既不能好战,穷兵黩武,又要居安思危,保卫太平。“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4、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学家苏秦和张仪,以合纵、连横的政治权术游说各国,爬到富贵的高位,魏国人公孙衍也以能说会道著称。有人问,他们算得上是大丈夫吗?孟轲说,富贵不能淫荡,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得上是大丈夫。原文意思是: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译文】这是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论述如何做到以礼义称王时讲的一段话。原文意思是: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西汉名臣太傅疏广、少傅疏受叔侄请求辞职,汉宣帝同意并赏赐黄金。疏广、疏受回乡后变卖黄金,与亲朋故友饮酒取乐,有人劝他们用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向人阐述钱财太多的害处。原文意思是: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记录的是唐德宗将中书省所撰写的免罪文给陆贽看,陆贽看后,向唐德宗谈了自己的看法。原文意思是: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这是左拾遗张九龄给大臣姚元之的信中讲的用人原则,要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选人用人不应过多考虑情面。原文意思是: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9、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这段文字记录的是陆贽上奏唐德宗,认为理政就应该抓住根本,不能损害百姓。原文意思是: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10、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

【译文】司马光对一臣不事二主的见解。原谅意思是: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