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医治大肠癌的特效药(转载)--排脓散方 排脓汤/黄连粉/王不留行散/大黄牡丹汤治疗内痈如肝痈肺痈胃痈肠痈肺痈喉痈喉痹脓肿初溃淫疮疮痛痔疮脱肛肠痈皮肤病溃烂

 太平时光 2015-07-22

 作者:郑智城

 最近看书,发现一个药方,仔细研究之下,发现正是中医治大肠癌的特效药。

这个药方叫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磨成粉,配上鸡蛋黄,吞服。主治内痈,由脓便而出。日本人研究此药方颇有心得,认为这药方治疮家胸腹拘满,或吐粘痰,或便脓血,又有疮痈而胸腹拘满者。

大肠癌有什么特征呢?第一就是腹痛,第二就是大便带血。左看右看,都是这排脓散的主治范围,再合适没有了。

大肠长癌,中医认为是大肠里长了恶疮,也就是内痈。内痈会带脓,所以大肠癌病人的粪便里可以看见黏液,其实就是脓。排脓散正是针尖对麦芒,根本就是针对大肠癌的症状。

这里记述一个病例,一人便脓血已五年,来浪华从医治,三年。一门人,虽与桂枝加术附汤及七宝丸,无效。遂请先生诊之。腹满挛急,小腹硬,而底有硬物,重按之,则痛。乃与排脓散,受剂而去。未几来谢曰,宿疴尽除矣。此为明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效药,叫黄芩汤,黄芩,白芍,炙甘草,大枣。前两年已经被耶鲁大学研究过,认为对大肠癌有特效。西医总是喜欢发现一些我们早已发现并使用过的东西。这个药方重点主治腹痛腹泻。似乎不包括出血的症状,但是我估计也一样可以止血。白芍本身就可以止血。

   除此之外,白头翁汤,桃花汤都是治大肠癌的选择

   有人说,中医不能治癌,因为中医以前根本就没有癌症的说法。这些人需要好好重新进修一下中国文化史。照他们的说法,中国人以前也没有政府呢,因为中国几千年一直只有朝廷,没有政府。中国以前也从来没有法治,因为中国从来只有衙门,没有法庭。崇洋媚外实在要不得。

 排脓散方(人人网--《皇汉医学》枳术汤、枳实芍药散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求真按:「仲景称脉证并治云云,是有治方而无脉证者,恐系后世亡佚。然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疮家胸腹拘满,或吐黏痰,或便脓血,又有疮痈而胸腹拘满者主之。』此为不可易之确论,则本方可随之运用矣。但现今用之者,改为如下之煎剂,而不用卵黄耳。」
  枳实、芍药各5克,桔梗2克。
  煎法用法同前。

  排脓散之腹证
  本方不过加微量之桔梗于枳实芍药散中,则于腹证上亦不能分彼此,但因有桔梗之参加,则治痈脓作用更为有力,而且有祛痰作用为异耳。
  先辈之论说治验
  《医通》曰:「排脓散,治内痈,由脓便而出。」
  《方机》本方条曰:「疮痈痛,欲溃脓者(梅肉)。」
  《险证百问》曰:「青州云:『有眼下鼻旁之一处肿起者,初起头痛,肿处亦微痛,色全不变。久不愈,其肿渐大,痛渐增,遂溃脓而死。又有一证,其初为上齿之一处疼痛,拔其齿视之,有小孔甚深,但不觉痛。师曰:“眼下鼻旁之一处肿起 

枳实芍药散之注释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
       【注】
       曰产后腹痛,暗示疼痛在下腹部也。烦满不得卧者,其烦闷因于腹部膨满,由此腹满与疼痛,而不得横卧之意。然仲景列本方于《妇人产后病门》之关系上论之,则不独止于下腹痛。若有胸痛,或心下痛,或痈脓等,在于下列之腹证者,则可用之。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金匮要略》)
       【注】
       只称产妇腹痛,恐于腹痛之下,省略「烦满不得卧」五字。因本方非产妇腹痛之特效药,乃其主治兼烦满者耳。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芍药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求真按:「本方服法,宜作散剂,但现在不用麦粥,改为如下之煎剂为常。」
       枳实、芍药各6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腹满拘挛,或痛者。」
       《险证百问》曰:「半产后,腹痛,呕吐,发热,下利,不食,或吐下蛔虫,舌正赤色者。师曰:『半产后腹痛』云云,枳实芍药散可也。呕吐止,则与当归建中汤。有蛔虫者,可与鹧鸪菜汤。」
       求真按:「据此,本方似有镇呕作用,但未知其然否。」
排脓散之腹证
本方不过加微量之桔梗枳实芍药散中,则于腹证上亦不能分彼此,但因有桔梗之参加,则治痈脓作用更为有力,而且有祛痰作用为异耳。

排脓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组成】人参 黄耆 白芷 五味子各等分
【用法】捣为末。水冲服。
【功用】益气排脓。
【主治】肺痈,咳吐脓血。

排脓散-《外科发挥》卷四

【来源】《外科发挥》卷四
【异名】四味排脓散(《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组成】黄耆(盐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研,炒) 人参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食后用蜜水调下。                                                              【功用】益气排脓。
【主治】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

排脓散-《外科正宗》卷三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组成】黄耆 当归 金银花 白芷 川山甲 防风 川芎 瓜蒌仁各3克;
【用法】以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或为末,每用6~9克,空腹时用蜜汤调下。
【功用】益气活血,润肠排脓。                                                                                        【主治】肠痈,小腹胀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脉象滑数。

排脓散-《千金》卷二十三

【药物组成】苁蓉3分,铁精3分,桂心3分,细辛3分,黄芩3分,芍药3分,防己3分(一作防风),人参3分,干姜3分,芎藭3分,当归3分,甘草5分。
【处方来源】《千金》卷二十三。
【方剂主治】乳痈。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酒服方寸匕,日3夜1服。药10日,脓血出多勿怪之,其恶肉除也。

    排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15g  芍药9g  桔梗6g  鸡子黄一枚,前3味,以水400ml,煮取200ral,去滓,冲鸡子黄,分2次温服;或为散剂,每日3~6g,与鸡子黄和匀,温水调服。

  (功效]排脓化毒。
  (主治)内痈,如肝痈,肺痈,胃痈,肠痈,脓将成未成者,胸胁胀闷,疼痛拒按,或见咯吐脓血,或便脓血。
    (临证加减}
    1. 排脓散证治探讨;胃痈或肠痈脓成将溃或初溃,而瘀热较盛之证,可以排脓散排脓化毒。脓成未溃,其脉滑数,属瘀热较盛者,方中芍药宜用赤芍凉血化瘀,如初溃或溃后其脉虚数,属虚热较盛者,宜用白芍养血滋阴。[金匮要略指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排脓散的临床应用:本方用于化脓性肿物有疼痛,气血凝滞,患部紧张,炎性浸润严重,坚硬之诸疾患。即疖,痈、疔、淋巴结炎、恶疽、面疔、皮下脓疡、蜂窝织炎、肌炎、扁桃体脓肿、蓄脓症、牙龈炎、齿槽脓漏,眼睑麦粒肿、外耳道炎、肛门周围炎、痔瘘、乳腺炎等浸润甚,排脓困难,全身症状不甚显著者;亦可广泛用于直肠溃疡、直肠子宫陷窝脓疡、肺坏疽、脑肿瘤、瘰疬、皮肤病、梅毒、产后诸症等。
    3. 排脓散应用体会:此方排解诸疮疡之效最捷,其妙处在桔梗与枳实合,局方人参败毒散运用枳壳、桔梗,亦即此方之意也.发散用枳实,下气用当归,乃古木草之说。此方煎汤活用
时,宜与排脓汤合用为宜。[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4. 桔梗、枳壳等份,水二盅,煎一盅,温服,名治胸满不痛方。[南阳活人书]
    5. 桔梗、枳壳(炙去瓤)各一两。右细锉如米豆大,用水一斗半,煎成半,去滓,分二服。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者.凡伤寒胸胀,勿问结胸痞气,但先投此药。若不瘥,别再下药,缘此汤但行气不膈耳,无他损,名枳壳汤。

    排脓汤

    (方组、临时参考用量)桔梗9g  生姜3g  甘草6g  大枣3—5枚上4味,以水300ml,煮取100ml,分二次,温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
  主证:肺痈、喉痈、喉痹,脓肿初溃,咳吐脓血腥臭,或咯血,恶寒身热,烦渴喜饮,舌质微红,苔白薄或黄薄,脉数或滑数。
    副证:蒂丁两侧肿痛,饮食不利,口噤难言,痰涎壅塞,甚则喘息不得卧,面赤。
    (临证加减)
    1. 肺痈,本方合用千金苇茎汤,以增强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之效.
    2. 内痈或其他化脓症,溃脓之初,酌加双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败酱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解毒排脓之力.
    3. 络伤血溢,咯血,配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云南白药,以凉血止血。
    4. 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酌加陈胆星、鱼腥草、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5.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酌加沙参、五味子、麦冬、石斛,以养阴生津。
    6.气虚不能化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配加生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
    7.痈脓溃泄不畅,脓液量少难出者,配加穿山甲、没药、皂刺,以溃痈排脓。
    8.若热象明显者,方中之生姜不适宜,应去之。酌加黄芩、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9。排脓汤与排脓散辨析:排脓散如其名,专司排脓,其效迅速。用于排脓为目的可顿服,排脓后用内托散、黄芪建中汤等,或用紫云膏。排脓散亦可煎服,散剂用鸡子黄调服,效果
佳。排脓汤在排脓散之前应用。排脓散以患部呈米球状隆起变硬者为其目标,排脓汤用于隆起尚不显著之初期者。[临床应用汉方处 方解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0.论排脓汤和排脓散:徐注为疮痈概治之方。沈云:此两方,端治躯壳之内肠胃之痈而设。魏云;排脓散,为疮痈将成未成治理之法也。排脓汤,甘草、桔梗,即桔梗汤,盖上部胸喉之间,有欲成疮痈之机,即当急服也。数说未知孰是。程本金鉴,并不载此方,似有所见矣。险匮要略玉函述义.北丸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1.排脓汤的证治分析:治诸种化脓症。其部位不定,有发生于手足者,有出现于躯干者,或发生于首者。局部红肿,痛甚者;红肿中心之皮肤起鸡皮疙瘩,压之出脓,反疼痛难忍者,此已转为痈。红肿进一步加重,中心溃破出脓,若压之,则大量出脓,疼痛减轻.凡其疼痛出现急迫症状者,均为本方之证。轻者,服本方自然消散;极重者,突然破溃,脓出而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黄连粉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连  甘草各等份上2味,共为细末,饮服3克,并粉敷其疮上。
    (功效)清泻心火,燥湿化毒。
    (主治)浸淫疮,全身弥漫,疮痛,热微则疮痒,舌质红,苔黄,脉小数。
    (临证加减)
    1.鸡冠痔疾,黄连粉敷之,加赤小豆尤良。[斗门方]
    2. 痔疮脱肛,冷水调黄连末涂之良。[经验良方]
    3. 小儿赤眼,水调黄连末贴是心甚妙。[全幼心鉴]
    4. 牙痛恶热,黄连末掺之立止。[李楼奇方]
    5. 小儿鼻匿,鼻下两道赤色有疳,以米泔水洗净,用黄连末敷之。日三四次。又小儿月蚀生于耳后,黄连末敷之。[于旺秘剥
    6. 舌忽肿出口外,或长数寸,此心火极热所致,真川连三四钱,煎浓汁,以舌浸之即效。[验方新编]
    7. 清脑黄连交,治凡眼红肿,及一切眼疾之因热毒,莫不随手奏效,黄连二钱为细末,香油调如薄糊,常常以鼻闻之,日约二三十次,勿论左右眼患证,应顺两鼻孔皆闻。[医学衷中参西录]
    8. 人乳浸泡黄连,治火热赤眼。
    9. 开水浸泡黄连,治火热牙痛,舌肿,皮肤小疖疮,疔疮等湿热火毒之证。
    10. 治痈疽肿痛,已溃未溃皆用黄连、槟榔等份,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简易方论]
    11. 治脓疱疮,急性湿疹:黄连、松香、海螵蛸各三钱,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人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三次,涂药前用热毛巾湿敷患处,使疮痂脱落。[内蒙古中医药新疗法资料选编]
    12. 治口舌生疮,黄连煎酒,时含呷之。[肘后方]
    13. 治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份,为末。每蜜汤服五分。走马牙疳,人蟾灰等份,青黛减半,麝香少许。
    14. 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酒蒸黄连丸,亦妙。[妇人良方]
    现代临证,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各种皮肤化脓性感染、带状疱疹、湿疹、痔疮、急性乳腺炎、急性淋巴腺炎、急慢性肠炎等而属于湿热化毒者。
    15. 黄连炉甘石治疗浸淫疮:浸淫疮与今之湿疹相似,小JL易患之,多从口起蔓延于颈下、腋窝、腹股沟、阴囊及肘弯、膝弯等处,皮肤奇痒,搔之出水,如被感染,亦有化脓者,临证每用黄连、炉甘石为末扑之有效,预后多良。[金匮要略浅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16. 三黄粉治疗疖和黄水疮:疖生头顶、颈项、胸背;黄水疮多生于颜面,尤以小儿多见。外治用黄连、黄柏、黄芩各等份研细末,香油调涂局部。均获良效。二者效果一致。患疖肿严重者,配内服仙方活命饮类加减之。小Jl,黄水疮者,单涂香油调黄连粉即愈。
    17. 黄连治化脓性感染:一般局限在炎症浸润期者用10%黄连软膏贴敷,溃破或术后创口用2%一10%黄连溶液换药;炎症较重者给予黄连粉胶囊Ig,日服4次,可使疼痛减轻,并兼
有健胃作用。治疗疖肿、痈、急性乳房脓肿、术后感染、急性淋巴腺炎等共66例,均于2.7—6天炎症消退,脓肿分泌物减少,创面干净而愈。
    18. 急性化脓性疮口换药用黄连纱条治疗:与用凡士林纱条进行比较,黄连纱条疗效较凡士林纱条显著优异。[中华外科,1958,(7):749]
    19. 黄连治疗湿疹:用黄连粉1份加蓖麻油3份调成混悬液,涂患部。使用中未遇到疖肿等合并症发生.[中华皮肤科,1955,c+,:251]
    20. 黄连粉治溃疡性结肠炎:用黄连喷粉法和定位灌肠法治疗.[哈尔滨中医,1960,c9):363
    21. 黄连液外涂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用黄连30g,加水100ml,浸泡20分钟后煎煮,滤出药液,取消毒干棉签3—5个并拢,蘸药液涂擦患处,然后用TDP(神灯)照射,面积小
者可用1个神灯,面积大或呈带状分布者,可用2—3个神灯同时照射。每天1次,每次40分钟,间隔5分钟涂搽1次,以保持局部湿润。[新中医,1995,c6L 54]
    22. 黄连煎剂导人综合治疗新生儿皮下坏疽:取川连25g,水煎3次,混合后煎至200ml,高压消毒备用。采用广东四会无线电厂产Sw一2型698点送电疗机,主电极衬垫大小以覆盖坏
疽局部为宜,连接阳极,辅电极衬垫略大于主电极,0.02mA/cm2,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同时采用紫外线照射(北京医用超声仪器厂产ZWD—lA型),首次剂量lMED,每次递增1/
8MED。病区用中心重叠法,坏疽区用强红斑量,病变周围10cm用红斑量。全身与局部交替进行,均隔日1次。感染控制后,立即停止重叠法;改白炽灯局部照射,温热量,每日2次,
每次20分钟。[中华理疗杂志,1989,(d):214]
    23. 疗身上疮,疮汁所著处即成疮,名曰浸淫,痒不止方.黄连一两,黄柏一两,芦茹一两,碧石一两,甘草一两,生胡粉一两,右捣甘草以上为散,胡粉于枪子中著熬令黄,和之为散,欲敷药,先以苦参汁洗,故帛拭干,即著药,不过三四度即差,名极要方。[医心方]
    24. 水银八分以唾手掌中研,令人药用,黄连八分,胡粉八分,熬令黄。右三味,黄连为末,和以粉,敷疮上。疗瘸疮多汁方。[外台秘要]

  25. 胡粉、甘草、茼茹各二分,黄连二两,右四味,治下筛,以粉疮上,日三四,治疗疽浸淫多汁日渐大方。

大黄牡丹皮汤 (又名:大黄牡丹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牡丹皮3g  桃仁10g栝蒌子7.5g.芒硝9g上5味,以水600ml,煮取100ml,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
    (功效)荡热解毒,消肿排脓,逐瘀攻下。
    (主治)
    主证:肠痈,腹疼痛拒按,犹如淋痛,倦卧,足屈不伸,腹皮拘急,身热,舌苔黄腻脉弦数、滑数或迟紧。
    副证: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扪之腹有块。
    (临证加减)
    1. 腹痛高热,酌加黄连、蒲公英、双花、连翘、野菊花,以清热解毒。
    2. 大便似痢不爽者,舌红脉数伤阴者,去芒硝,酌加五味子、生地、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清热。
    3. 右少腹出现肿块者,酌加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紫花地丁等,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4. 脓已成未溃或脓未成,酌加金银花、王不留行、穿山甲、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赤芍等,以清热解毒散瘀。
  5. 腹满气滞痛剧烈者,酌加木香、枳实、元胡、莱菔子、青皮、川楝子等,以行气止痛。
  6. 湿热重者,酌加苍术、黄柏、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等,以增强清热利湿.
  7. 湿重苔厚腻者,酌加佩兰、藿香、苍术、生薏苡仁、白蔻仁等,以芳香化浊。
    8. 加减大黄牡丹皮汤滴肛治疗急性阑尾炎:药用大黄、丹皮、木香、延胡、桃仁各10g,连翘、黄芩、赤芍各12g,银花18g。每日l剂,煎2次约400ml,分2次肛门滴注。至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血象接近正常为止。CQ9川医学,1981,f2,:103]
    9. 大黄牡丹皮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方含大黄、冬瓜子各30g,丹皮15g,桃仁12g,芒硝9g。每日2剂,水煎,取液100ml,保留灌肠, 日2次,1个月为工疗程。  [河南中医,1998,(1):22]
    10. 大黄牡丹皮汤为主治疗急性白血病伴回盲肠综合征:回盲肠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消化道并发症,临床以腹痛、腹泻、高热、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减少为其主要特征。基本方为大黄10g,牡丹皮15g,败酱草30g,红藤15g,桃仁12g,赤芍15g,冬瓜子30g,公英30g,元胡15g,甘草6g。高热不退者,加金银花30g,板蓝根30g;腹痛剧者,加厚朴12g,丹参15g,白芍20g;腹泻重者,加薏苡仁30g,扁豆花15g。外用大黄粉、芒硝调醋右下腹外敷。本综合征多在应用抗生素情况下发生的,在用中药的同时亦继续应用抗生素。[中医杂志,1993,(1):34]
    11. 大黄牡丹皮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基本方为大黄16g,芒硝12g,丹皮、桃仁、冬瓜仁各9g。小便涩痛加篇蓄、瞿麦;会阴及睾丸抽痛加川楝子、元胡;下腹痛加杜仲、川断;前列腺质硬或有结节加穿山甲、莪术;前列腺液有白细胞和
红细胞加蒲公英、旱莲草.以上药液加水600ml,先浸泡30分钟,浓煎成100~150ml,作保留灌肠,每日工次,7天为1个疗程。[浙江中医杂志,1993,c8,:369]
    12. 大黄牡丹皮汤加味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基本方为大黄3—6g,芒硝3—4g(冲服),桃仁、连翘各6g,丹皮、黄连各4g,冬瓜仁、金银花各lO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若伴惊厥者加钩藤6g,全蝎3g;腹痛者加木香5g,延胡索4g;颌下淋巴结炎者加穿山甲3g,夏枯草9g。本方均选择5一14岁患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小儿,均发热,体温在37。5—40。C之间,咽痛充血明显;扁桃体工-Ⅲ。大,上面有脓性分泌物;白细胞总数在12~22X 10。/L,中性均增高。辽宁中医杂志,1991,《3,28]
    13. 大黄牡丹皮汤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药用大黄300g,丹皮200g,桃仁150g,瓜子100g,芒硝120g。将前四味药共为末,分3份。用时取工份加米醋拌匀,以润而不渗为宜,然后拌人芒硝40g,装入布袋内,放锅内蒸至透热,乘热敷于少腹,药袋上加热水袋,温度以热而不烫为宜。每日早晚各敷40分钟,每袋用2"---3 Et,每剂用6—9 El为1个疗程,用4个疗程。[湖南中医杂志,1992,(1):47—48]
    14. 大黄牡丹皮皮汤加味治疗术后盆腔感染:药用大黄6一10g,丹皮、桃仁、枳实各10g,冬瓜仁、薏苡仁,银花各30g,芒硝6g(冲)。腹痛明显加木香、白芍;湿热明显加黄柏、败酱草;恶心欲吐加半夏、生姜;术后气血亏虚加黄芪、当归.每天一剂,水煎服。[实用医学杂志,1992,c《,:30]
    15. 大黄牡丹皮汤治疗盆腔脓肿:本方含大黄(便秘后下)、芒硝各5-10g,丹皮、桃仁各15g,冬瓜子20~30g。随症酌加黄连、黄芩、郁金、金银花、连翘、败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仁江西中医药,1994,c4,:33]   
    16.《金匮》肠痈方治疗急慢性盆腔炎:药用大黄6g,丹皮、桃仁各12g,冬瓜子、芒硝(冲)、赤芍、川楝子各10g;慢性者治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药用附子6g,薏苡仁、鱼腥草各20g,败酱草30g,生蒲黄、五灵脂各10g,元胡9g。部分患者用川芎12g,苍术、香附、山栀、元胡各15g,神曲9g,蒲公英、红藤各30g。煎水100~150ml,过滤并作保留灌肠,每天2次,10~15日为1个疗程。
    17. 大黄牡丹汤临床新用概述;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输精管结扎术后局部感染、血栓性外痔、尿血、呕血、衄血、肺脓疡、肝脓肿、肾周脓肿、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肠梗阻、肠蛔虫堵塞、急性胰腺炎、闭经、痢
疾、盆腔炎、前列腺炎、尿道狭窄等病症的概况。[河南中医,1992,(3):145~147]
    18. 本方加木香、芍药、败酱草。治肠痈未成脓,腹中痛不可忍,名牡丹散。
    19. 本方加薏苡仁、败酱草、当归、槟榔治肠痈,如闷气欲绝,名甜瓜子散。[太平圣惠方]
    20. 本方加赤茯苓。治肠痈,小腹牵强,按之痛,小便不利,时有汗出恶寒,脉迟未成脓,名赤茯苓散。
    21. 于本方以梅核仁代桃仁,加犀角。治肠痈,里急隐痛,大便闭涩,名梅仁散。[奇效良方]
    22. 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办仁二升.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姚氏不用桃仁用李仁,崔氏有芒硝二两,云腹中疗痛,烦毒不安,或腹满不思饮食,小便涩,此病系是肠痈,名肠痈汤。[备急千金要方]

    王不留行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王不留行(炒)12g  桑白皮炭9g蒴藿细叶炭9g  甘草15g  厚朴3g  川椒3g  黄芩3g  干姜3g  芍药3g上9味,共研细末为散,每服3—6g,温水或黄酒调服,亦可为外敷,亦可水煎服。
    注:蒴藿细叶:蒴藋分草本和木本两种。本方用草本者,出自《别录》,有接骨草(《履巉岩本草》)、接骨木(《东医宝鉴》)、马鞭三七、落得打(《浙江民间草药》)、秧心草(《四川中药志》)等35种别名。《长沙药解》谓其“味酸微凉,入足厥阴肝经,行血通经,消瘀化凝;《金匮》王不留行散用之治,  '病金疮’,以其行血而消瘀也。”
  (功效)行气血,通经脉。
  (主治)金刃创伤,皮肉筋脉破损,流血不止或肿痛者;产后恶露不绝,腹痛绵绵者。
    (临证加减]
    1. 蒴藿根治跌打损伤及骨折疼痛:蒴藿根18g,酒、水各半,煎好,滤去渣,加白糖30g,搅和服。又治红肿痈毒,蒴藿鲜根或叶切碎捣烂,稍加鸡蛋,捣和,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2. 本方组成药物蒴藿的主要临床应用:八棱麻全草(《贵州民间方药集》所载蒴藿之异名)的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3g,痛时服2粒。用于各种手术后切口痛、牙痛、腹痛等。仲西医结合资料选编。武汉:湖北省卫生局编印]
    3. 本方组成药物落得打治疗骨折:取落得打根茎,洗净烘干后研成细末,用时掺入少许面粉(4:1),以白酒调成泥状,平铺在纱布上敷于骨折处,再用夹板固定,每5一l0天换药一次,每隔1天滴人白酒1次,以加强药性作用。[江西医学院第三次学术论文报告会资料汇编,1962]
    4. 王不留行治疗带状疱疹:将生王不留行用微火炒黄,直至少数开花,然后研碎过筛,取细末,疱疹已破损者,将粉撒布于溃破之疮面上,未破者,用麻油将王不留行粉末调成糊状涂抹,每日三次,每次涂药后,局部无不良反应。[山东医刊,1966,
(6):封三]
    5. 王不留行二升(成末),甘草五两,冶葛二两,桂心四两,当归四两。上五物,治合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治痈肿,名王不留行散。[医心方]
    6. 王不留行一两,蒲公英、栝蒌仁各五钱,当归梢三钱。酒煎服,名治乳痈初起方。
    7. 王不留行末,水服一钱,名治粪后下血方。
    8. 煮桑根十沸,服一升即止,名治金疮血出不止方。[千金要方』
    9.服王不留行即出,兼取根末贴之,名治久刺不出方。
    10.七厘散、活络效灵丹、十灰散等止血方剂,皆凉血止血中加活血药,实受本方治法之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