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为何总是不称意

 圆角望 2015-07-23

    夏学杰

    很多人一生都在掌舵和扬帆,最终却发现香格里拉并不在他们预想的那个地方。《撞上幸福》一书主要阐述了这个偏差问题。虽说书名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是内容不鸡汤,并没有想当然地告诉读者一些关于幸福的大道理。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序言中写道:“这并非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找到幸福的行动指南。那一类书都在自助图书书架上,如果你买了一本那样的书,并做了那本书鼓动你做的一切,却发现自己还是很郁闷,那么你就可以回过头来找这本书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本书讲述的是一些基本的科学道理,而这些道理解释了人类大脑是如何想象未来,如何预测自己将会满意哪种结果,以及这样的预测的准确性如何的。”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在哈佛大学他被称为“幸福教授”,因为他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他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被认为是世界上幸福研究领域的最具影响力和最权威的研究者之一。

    差不多人人都寄希望于未来,这不仅仅是努力奋斗的需要,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还有对未来的构想。当研究人员对一个普通人意识流中出现的思维活动进行实际测量的时候,他们发现,我们日常思考中有12%的内容是同未来相关的。吉尔伯特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人们用眼睛来观察空间,用想象力观察未来。正如眼睛有时候会出现视错觉一样,想象力有时候也会蒙蔽我们。想象力自身有三大缺点,第一个缺点是,它喜欢在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就填补或者遗漏信息。没有谁能够想象出未来事件的每一个特征和后果,我们肯定能够考虑到一些细节,同时又无法想到另外一些细节。而没有想到的那些特征和后果通常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缺点是,它会将现在投射到未来。想象力在描绘未来图景的时候,很多细节肯定是缺失的,而想象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从现在借来细节填补这些空缺。就像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关于未来主义的作品,它们说是预言未来,实际上探讨更多的是当时的情况。城里行驶着核动力的列车、反重力小轿车,人们乘坐人行道上的双向传送带上班。想象力的第三个缺点是,它不知道一旦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坏事情会显得好了很多。《撞上幸福》通过列举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万分。

    如何避开想象力这个不靠谱的家伙呢?作者宣称,不管是个人经验还是文化知识都不能弥补想象力的这些不足。预言自己的未来情绪的一个可靠途径就是找一个正在经历我们想象的那种体验的人,问问他们现在的感觉,依据他人的经验做出的预测要准确得多。“其他人现在可能恰好正在体验我打算体验的事情,但是我不能用其他人的体验来取代我自己的体验,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我。”也许,有人会以这样的理由反对之。为此,作者也做了阐述,我们对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情有独钟是我们拒绝他人做自己替身的最重要的原因。人们通常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实际上,“我”并没有那么与众不同。

    未来人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严重的一个,就是我们根本不能从以后我们要成为的那个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撞上幸福》告诉你关于幸福的方法,但是作者同样坚信:你不会照着做的。尽管想象力有缺陷还容易引发错误,人们还是会拒绝采纳替身的观点而选择依赖自己的想象力。人之偏见和喜好根深蒂固。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自知,很难很难。人的一生往往都是在误会当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