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传统文化(下) 黄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庸致和 “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被借鉴到气功领域后,就成为其追求的目标之一。气功中的和主要体现在它的操作与实际应用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动静结合和形神。形与神是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形与神的协调统一,是人体健康的先决条件,只有“形与神俱”,方可“度百岁”。气功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体身心的全面调节,故专家将气功定义为身心锻炼的方法。但形与神的保养要求并不相同,养形宜动,养神宜静,“人之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一般认为,气功中的静功侧重于养神,即对人体心理的调节;动功则重在养形,即对人体生理的调节。代表性的静功,如颜回的坐忘、陶弘景总结的六字诀;动功如八段锦、易筋经等。尽管如此,但无论是静功还是动功,锻炼时必须坚持动静结合,即“动中求静,静中有为,动静有作”,因为“能动能静,所以长寿”。而真正的动静结合类功法则是综合了养形与养神长处的一大类功法,其特受研究者与锻炼者的欢迎,流行至今。现代功法中的三圆式站桩功、五行掌等即为这方面的代表。 二是辨证施功和阴阳。主要体现在选功与练功两个方面。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应用在气功疗法上就是辩证选功,一般先辨虚实,“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收之功以补之;实病宜导引按跷,吸努掐摄,散发之功以解之”;然后分辨寒热,对其中虚寒与虚热证,分别采用服日光(日气)法或服月芒(月精)法。这是一类以调心炼意为主、结合调吸吐纳的静功。锻炼时,意想体内有日(月)的光(芒)。其中意想日光并将它随吸气而“服入”体内的称为服日光(日气)法,常在上午、中午锻炼,功能补益阳气;意想月芒并将它“服入”的称为服月芒(月精)法,常在农历初一至十五的晚上练,有滋养阴液的作用。对有阴阳失调的患者,可辨证选用,以平衡阴阳。气功疗法与药物疗法不同,在临床不可能、也不可以频繁地改变所练的功法。这就需要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特别重要,对同一种功法采取不同的练法。如在呼吸方面“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吐鼻纳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又因为“凡入气为阴,出气为阳”“故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但健康之人可以平衡用之,“能出入阴阳,合其真也”。在意念方面,可用意想之寒热来平衡人体之阴阳,如“用阴气冷如冰铁,用阳气如火烧身……阳时用阳气,存想在阴冷病灶部位,阴时用阴气,存想火热病灶部位”。由此形成的想冰天雪地以滋阴泻火、想周身发火以温阳散寒的方法,至尽仍在气功中被应用。在形体动作方面,“有火者,开目;无火者,闭目……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鼻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二便、健足胫,则偃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足病者,视脚”。在动静结合方面,阴不足者,宜静多动少;阳不足者,宜动多静少。凡此等等。 三是调畅气机和内气。传统气功认为,三调结合,“动静适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得尽天年”。调身炼形,以“导引……宣畅气血……”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通过“引体令柔”的形体运动,达到“导气令和”的气血宣畅,是一种以“外动”带动“内动”、以“动”促进“和”的作用过程。调息炼气,既可补内气,如内养功等纳气派功法,通过强调吸气,将“天地之气归我”,以增强人体机能;又可“引气攻病”,具体操作是,“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还可泄病气,如六字气诀等吐气派功法,以强调呼气为主,操作时通过长呼短吸、呼-停-呼-吸等形式,将“我之气还天地”,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最终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和。调心炼意,以“心”主导,保证气的出入有度、升降有常、运行有序。正如《鸡鸣普济方》所曰:“意者气之始,意有所到则气到。” 四是相反相成和脏腑。这种和在八段锦、六字诀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八段锦中的第二节、三、五节等是气功疗法中和的典范。第二节“左右开弓似射雕”,主要作用于肝肺两脏,古旧称为“左肝右肺似射雕”。东方生肝位于左,西方生肺位于右,肝肺之间的相克关系,以及它们在气机升降调节方面的作用,决定了它们对五脏调和,乃至人体和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锻炼时在意念与呼吸的配合下,通过“拉弓射雕”样操作,促进肝肺之间维持正常的相克关系,并由此对气的升降起到调节作用。第三节“调理脾胃须单举”。锻炼时,一手上举、一手下按至极。如此通过在意念指导下的举按和与此相配合的呼吸,维持气机升降,调整脾胃功能。第五节“摇头摆尾去心火。”锻炼时,以腰为轴心使上体旋转。其意义是,通过转腰间接地按摩两肾,以滋养肾水,并上济至心以祛心火,达到交通心肾、平衡水火的作用。这是气功调和脏腑关系的一个缩影。 六字诀在临床应用时,常按辨证论治的原则,同时选择两个字来调整所对应脏腑之间的关系。就是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说的:“仙经以息为六字之气,应于三阴三阳,脏腑之六气。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字泻之,是为杀其鬼贼。”即对于属实的病证,宜“行其本化之字”(肝嘘、心呵、脾呼、肺呬、肾吹、三焦嘻)以泻之,从而维持五脏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对于属虚的病证,宜“行其胜己之字”,即五行中克它那一脏之气,如肝之虚证选用呬字,因为呬为肺字,肺金克木,以防止某一脏太过而导致的生克关系紊乱。《脉望》还将“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引入其中,认为:“肝有余则用嘘,若嘘也不能引肝气,则引其子,用呵字泻心之气,心气既行,肝气自传。”由此,肝气得泻,五脏自和。 此外,作为气功锻炼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练功要领中,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庸致和”的烙印。如要领之一的“准确活泼”强调的是姿势、动作的准确性与活泼性之间的和谐平衡,反对因过度追求准确性而使动作僵硬、死板;“循序渐进”强调的是学功练功的进度(“速度”)与对功法内涵的掌握程度(“质量”)之间的和谐平衡,反对只求速度、忽视质量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