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邂逅唯亭老街

 苏迷 2015-07-25
邂逅唯亭老街
  吴慧琴

  前些日子,朋友要去拓唯亭老街乙未亭的石碑,邀我一起去。原本家就在唯亭老街的同事说,老街即将拆迁,他家的老屋也早就空关几年了。哦,再不去老街看看,近在咫尺也会沦为天涯。眼下正好受邀,便急吼吼地跟着去了。
  来到唯亭老街,沿着娄江向东行进,在横跨娄江的便桥与现代气派的唯胜大桥之间,就是乙未亭的所在,隐在一座旧房的后院内,旧房门前立着一块上刻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这座源于北宋,为纪念昆山县主簿宋与权率民修筑河塘的功绩而建的乙未亭,在清道光又逢乙未年时重建,应该是唯亭老街最古老的建筑了。
  早就听闻唯亭老街曾经的繁华兴盛,市井喧哗,心里想象应该有着和周庄同里类似的街景模样,会有许多木板门的老店铺老房屋、斑驳的老墙、旧石条老青砖铺就的街面路、青瓦檐、葱盆旁晒太阳的猫儿……一面闲走一面寻看,忽地惊觉,空空的街面上,只我一个人在闲逛,不宽的老街,显得异常开阔,旁边的娄江见证过千年岁月的变迁,如今仍然静静地流着,独自空阔。沿街坐北朝南的店铺和老屋沿着娄江一路向西长长地延伸过去,一些老屋和店铺空着,守在明媚的阳光下,愈发安静。从一条窄窄的弄堂口望去,能看见后面已拆了一半的旧房。再回看老街上还经营着的小店,大都只是经营烟杂饮料,来往的人很少。许多小店连个招牌都没有,即使有也只是简单之至——一块木板,上写某某小店,甚至直接用油漆写在墙上。店主大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开店不过是住着老屋顺带解解寂寞而已。
  这些老屋店铺,并不都是那种老式木条门板的房屋,因为老得还不够,旧得又粗糙,所以远没有期待中让人怀旧的那种味道。沿街继续走,抬头还是能找寻到木制的老门窗以及漫漶着斑驳黑灰的山墙,老街的味道,一点一点地渗出。居然看到了一个水泥店,仍然在老房子里经营着,门面全敞,只有一根木柱顶着,站在店外能清楚地看到内墙上写的大字,恍如从影视上看到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场景。
  邂逅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份巧合。
  来到一扇敞开的黑灰色旧木门前,望去是长长的庭院过道,一进又一进,且深且暗,脑海里浮现“庭院深深”。有老人在拾掇家务。我站在门口望了望,犹豫了一会儿,仍然一脚跨进了门槛。老人疑惑地望向我,是个70多岁的老阿婆。我同她搭讪,扯起有同事的老宅就在老街上。待报出名姓,老阿婆哦地一声,随手一指——这西厢两间便是他家老宅。现今这座宅院里,只剩两家还居于此。
  站在狭窄的天井庭院里,阳光从一角斜射在暗红积灰的木格门窗上,窗台上一盆花草,门柱挂一条腌肉,老阿婆与我讲话的热烈声音,愈衬得周围静谧无声。再往里走,又是一条过道,过道两旁的屋墙上挂满了林林总总的生活杂物。到底最里是朝南的一间,住着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一扇一扇的木门都开着,屋里光线依然不够亮,狭小逼仄的空间,弥漫着微微的潮气。这样的老屋散着安静笃定的生活味道,但墙角泛青的苔藓和日渐朽去的木格门窗也弥散着挥之不去的陈腐气息。
  照片拍下来,是旧岁月,老时光;慢慢看,细细品,那是岁月的深沉厚重。这样的情调只适合庭院之外的过客,如我者,有着视觉感官的满足和个人小情感的释放。要不为何守在老屋的人越来越少,以致老街日渐颓败破旧?!河对面,早已是一派时尚现代的工业园之景。
  老去的老街,是镜头里的旧日风情,纸上的情调,心里的怀旧,是曾经开在老时光中的繁花。
  别了老宅里的老阿婆,一直逛到中街,看看日头,想着朋友拓在乙未亭碑上的宣纸早该干了,便折身而返。
  回到藏着乙未亭的旧屋前,抬眼看到墙上斑驳的黄漆和门前沿河边燃放香火的水泥坛,心生疑惑。问看守乙未亭的老伯,这里可曾是庙宇?老伯说,乡人不懂,将古迹当作神佛来拜。
  一样事物,老到极致便可奉为神,让人顶礼膜拜。古木神树如此,乙未亭也如此。
  老街未能老到极致,未能老而弥坚,未能老而不败,便做不了神。但她也曾历经悠远时光,见证历史变迁,承载昔日繁华的使命已达,便在那里日渐老去,等待重生。许多的地方,许多的事物,在她未曾消失前,一直千年百年地等在那里。
  所以明白了,许多时候不是她不等,而是你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