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资产负债表存在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闲之寻味 2015-07-27

2015年7月24日,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发布“2015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报告,2013年中国国家总资产691.3万亿,总负债339.1万亿,相应有净资产352.2万亿,其中净金融资产16万亿。

据《财经》报道,2012年美国中央政府的净资产分别为-106万亿美元;日本政府净资产为-38万亿日元,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坐拥103.3万亿净资产,为世界第一。

报告认为,中国政府有足够主权资产覆盖主权负债,较长时期内,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为小概率事件。

从2007-2013年,国家负债率由41.8%提高到49%,整体负债率提高较快,其中2009、2012、2013年上升明显。报告不赞成将企业部门杠杆向居民部门转移,更不赞同通过推动股价上升,同时借以增发股票或IPO,进一步增加权益,来降低企业杠杠率的做法。

新宏观主义认为,这首先是经济学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它将实用性的会计理论应用到国家层面,是对传统的非现 实主义的效用经济理论的超越,即以实证和量化的方法研究现实重大的经济问题。

其次,该报告也并非完美无缺,即它的计量基准—价格是否客观可信,价格当然是市场定价,不可避免地涉及估价,但更重要的是时间点,即该价格是以稳定的经济环境还是非稳定,两者差别很大,后者发生在群体性恐慌时刻,资本市场崩溃,房地产暴跌,流动性陷阱出现,经济危机来临,这时的资产负债表必然极度恶化,有人说,这种极端情形非常少见,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这种情况最需要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发声了,因为在平常时刻,经济学家的建议与常人无异,如果忽略了非常时刻,那么就应了英国女王对经济学家的斥责,此刻经济学家在哪里?

再次,报告的结论是乐观的,毕竟相对于美日欧,中国的净资产处于相当安全的边际内,然而,这种结论却是静态的,因为即使排除价格估值存在的疑点,它也仅仅是给定了一个初始值,后面的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动态变化趋势,即未来的债务是增长还是减少,只有减少,才能得出乐观的结论,否则,迟早有一天会步发达国家的后尘。

最后,报告也指出了债务增长的担忧,并且反对将企业部门债务向居民部门转嫁,或者通过股市债转股,资产证券化降低杠杆率,这无疑体现了社科院的社会责任感。然而,该研究在深度上还是有欠缺的,其一,国家资产负债表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国家可以通过强制性的税收、货币政策向企业、居民两大部门转嫁债务,而后两者却只能忍受。其二,资产负债表相对于效用理论是一大进步,但毕竟还只是实证,而不是逻辑演绎出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经济理论缺乏对债务的性质——是实物的还是货币的?是个体的还是系统的?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以及债务的根源进行深入探讨。这应该是经济学未来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