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龙河中学 洪丰乔) 摘 要: 创新从绽放个性中来,对个性的尊重即是对创新的鼓励,为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且评价也需要个性化。 关键词: 语文分享教学 创新 绽放个性 创新思维 创新人格 引 言:自从“语文分享教学的实践研究”荣获了“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后。我们的课题队伍就以此为激励,不断攀登高峰。而创新,是我们民族前进的动力,因而,无论是什么教学,都要勇于承担此项重担。当然,我们的语文分享教学也不例外,因为,语文分享教学的最高境界即是创新。 一、语文分享教学简介 语文分享教学是笔者所带的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改之精神和语文的特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所探索的一种语文教学范式。2013年,“语文分享教学的实践研究”荣获了“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归纳之,语文分享教学的基本架构可以概括为“123456”的范式,即一个核心,两个追求,三个本真,四个维度,五个进程,六个评价。 ①一个核心理念:绽放个性,乐享生命; ②两个追求:人性味和语文味; ③三个本真:生命本真、教育本真和语文本真; ④四个维度: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学习的教材、生活等)、教师(学习的引导者)、环境(如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等); ⑤五个进程:自主学习、学旅合作、展示分享、评价反馈、迁移运用; ⑥六个评价:基准个性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时空情境化、效果乐享化、目标发展化。 当然,在“123456”中,始终暗含着一条红线——创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也是语文分享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语文分享教学为何及如何担当起这个重任呢? 二、创新从绽放个性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精细,个性越来越被提上日程。有个性的人也越来越容易被社会接纳。个性化的人也因此而越来越精彩。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自由的个性化的人格。这不仅是社会的趋势,也是我们教育的使然。 创新既有做别人未曾做的,也有在别人做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向前挖掘传统的新元素。创新,之所以是语文分享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因为语文分享教学特别提倡个性的绽放,而个性即是一个人优点的集中的体现。创新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个性魅力的展示,是一个人生命力量的张扬,是一个人价值意义的现实肯定。“一个人的个性不仅影响人的思想素质,还对其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造发展起着控制、制约作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生的身心状况,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未来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更取决于其全部气质。作为个人稳定特征总和的个性,它的结构通常认为有三个方面:结构心理系统,动力系统,调节系统。三个系统的和谐统一构成个性的全面性。”唯有尊重个性,绽放个性,才可可能创新! 三、语文分享教学追求创新的策略 “真正具有成效的创新教学实验到目前为止仍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这些教学试验中,试验者仅仅把创新认为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没有从人的生命的角度认识到创新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标志性活动。” 1.对个性的尊重即是对创新的鼓励 创新是一个催人奋进的话题,解决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要靠创新,推动教育的发展要靠创新,只有依托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可以这样说,承认个性的存在,尊重个性的需求,即为创新开创绿灯。因为每个生命都有其超越性,绽放个性,即可乐享生命,即可激发创新。“以人的生命陶冶与发展为旨归的语文教学注重生命超越性的激发,借助于生命的这种不断向上发展的内驱力,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完美与力量,从而产生一种自我实现、超越生命的至高感觉,也即‘高峰体验’。有了这种体验,他们就会发现创造是生命的应有之义。” 2.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呢?其实语文教学对个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即是对创新的一种尊重、一种激发、一种引导。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具体措施的。而其关键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学生认知活动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显明个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其表现为学生对问题认识视角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手段的新颖性等方面。教师平时要学会对学生的特有观察、思考和感觉给予尊重和关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思维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激发创造兴趣、营造创造气氛、鼓励创造精神、巧设疑问、开展讨论、放飞想象、引导发散、坚持创新写作等。让学生认识上有高度,视野上有宽度,思维上有深度,合作上有效度,执行上有力度,细节上有维度!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要注意到: ⑴正向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正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⑵逆向思维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及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⑶发散性思维是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基础上进行的,有所不同的是发散性思维不限定人的思路,由多个方向、不同的角度对思考的对象去思考,在较大的思维视野上扩展对事物的认识,从而激活思路,更进一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而在所有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最为重要的是注重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假设、方案或结论。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作文,只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很多看似有难度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语文课堂上,培育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①引导学生“想”。语文学科的内容决定学生必须会“想”,一个不会想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无异于盲人摸象,只能记住一些知识的零碎片段,却欣赏不到文学殿堂里的异彩华章。语文科原本是个多维的立体世界,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平面世界。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也许只是这空中的一个点,由这一点可以引申出无数的内容。点只是学生领略这个空间的一座桥梁而已,而空间所包含的一切才是学生真正需掌握和寻求的内容。发散思维是指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理等拓宽学生的思路。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题,即发散思维。一旦将多种“想”法融入语文科的学习当中,便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问题弄懂。同时,‘想’还表现在问题意识的培养。当然,问题的形成和提出,也要得力于自由宽松的思维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自由探讨,勇于发问,积极思维。这些也是需要老师的给力!问题产生了,进而鼓励问! ②鼓励学生“问”。在初步运用了多种“想”法之后,学生问题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纵深发展。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能把这些能量释放出来,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时候当他们弄懂了书本或习题上面的知识后,便开始关注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时候,鼓励学生“问”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语言或笔端,那么第一阶段(即“想”阶段)的发散思维便见出了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置疑精神。一般来说,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原因,不像小学生和中学生那样爱问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心中没问题,相反,由于所学科目日渐增多以及内容的逐渐加深,他们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当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的时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将其发扬光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赋予他们“说话”的权利,鼓励他们“发问”。 ③启发学生“答”。在课堂上,老师必然要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另外学生通过上述“问”的过程,还会再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靠学生和老师来解答。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解答一部分,剩余的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在日积月累中,学生慢慢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进一步运用发散思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还在于有很多语文题的答案是不统一的,甚至有一部分题要靠学生自己想答案。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新旧教材的差异、时代的发展,以及对一些旧问题的新观点造成的,它给学生做题增添了难度。它要求学生不仅学会综合分析问题,还要理性而全面地理解问题,最终寻找到答案。因此在这个答题的过程中,学生将再一次运用发散思维。同时在运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因此便形成了“想——问——答”这样良性的循环过程。 ④激励大胆去做。不去做,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行不行。同样,眼高手低者也是难以称之为创新者。敢不敢做是第一步,会不会做是第二步。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敢做的勇气和魄力,还要培养学生会做的能力和技艺。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也是能否最终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最终达到语文教学最高境界的最后一跃。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的确有很大的欠缺,甚至纯粹是表面文章。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顽疾!不可不根治! 3.创新性人格是创新能力的给养 创新,需要极强的创造意识,需要独特、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但创新更需要创新性人格,它是创新性能够得以持续的基础。任何创新性活动,都收到其人格或个性的影响或制约。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创新性人格的八条特征: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有旺盛的求知欲;对事物有深究的强烈动机;善于观察且知识面广;学习或工作追求准确与严格;有丰富的想象力;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出众,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因此我们老师应该洞悉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在创新性环境的营造上多多给力,为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打下基础。 而情商培养,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形成又至关重要。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特别是情商高的人,创造力更大! 4.个性化的评价是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所能形成的现实影响,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教学内容时代化、教学过程探索化、教学活动开放化、学习评价多样化等特点。”当然有人会说,创新的确是人的发展最高境界,但是如果千篇一律,要求每一人都会创新,那也,要么就会流于空谈,要么就会赶鸭子上架,最终会造成高要求高标准下牺牲一大片。对此,语文分享教学认为:第一创新是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其不要求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相对自己的发展而言,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创造自己的最大财富;第二要建立一种实事求是的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合格 + 特长 + 创新”。“合格”:规定全面的基本素质要求;“特长”:激励学生生动活泼、有特色地发展,避免了“千人一面”;“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这种评价的个性化,这种“基础+特长+创新”的评价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地创造性发展。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活力,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局面。 创新,是素质教育之魂,创新,更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①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3页。 ②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③曹明海主编:《语文陶冶性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④王春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5期,第121页。 ⑤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