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艰难的仁道及其因学而进的理路

 圆角望 2015-07-28
君子说
    1.在孔子那里,仁不是一个有着固定而确切定义的概念,其含义及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宽广。大体上说,这一概念囿于道德范畴,近似于一种以相对具体的宗法伦理为主的行为规范,或者以君子养成为终极目标的人际关系准则。阐释这一概念者,或综述孔子之仁而名之为仁学,或综述孟子之仁而名之为仁学,或综述孔孟之仁而名之为仁学,或综述儒家之仁而名之为仁学,所撰写之论文及著作,中外古今,浩如烟海。儒家学说中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诸多概念,皆可依仁而有其言说的视角。
    2.既然将发散的视角归于一端,精准地述说仁的概念比较艰难,我们不妨把问题倒过来,说一说哪些问题与仁相关。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这一群体之中,或许有一二不仁之徒,可是在小人这一群体里面,你是不可能找到符合仁的要求的人的。孔子的说法,干脆而决绝。君子与仁相关,小人与仁毫不相关。
    3.仁者少言寡语。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司马牛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司马牛再问,说话谨慎,那就是仁了吗?老师说,事情如此之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与此相反,话多,说起来眉飞色舞,巧饰,狡辩,那就有可能不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做不到能言善辩。孔子说,何必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与人争辩,每每招致人家的憎恶。冉雍是不是称得上仁,我不知道,可是,何必能言善辩呢?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在孔子看来,能言善辩乃违仁之行,所以,你说一个人有仁德,又说可惜这个人不懂得能言善辩,实乃尴尬的品藻。
    4.如果仁的含义非常确切,弟子有问,孔子应该直截了当,此为仁,此为不仁。但是孔子对弟子有关仁的求教,每以未知或不知相对。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几次为楚相,从无得意之色,几次被免职,也无怨恨之意。被免职之后,会把自己的政事毫无保留地交代给继任者,这个人如何?孔子说,可称其忠。子张问,那他称得上仁吗?孔子说,未知其人,如何称其仁?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大夫陈文子舍弃家里的四十匹马,离开齐国,去了另一个国家,一看,这里的执政者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就又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国家,一看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再次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称其清高。子张说,称得上仁吗?孔子说,未知其人,如何称其仁?在孔子看来,忠是仁的组成部分,清高则因其殉道情怀,有可称道处,但是仅有忠和清高,还是不能称得上仁。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朱熹解读《论语》中的这段话,因琐碎细节而揣摩深意。对于子路来说,仁是日积月累的品德,或有或无,不能必有,亦非必无,故以不知告之。孔子评定子路之才,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可见者如此,仁则不能知也。冉求呢,大邑或卿大夫之家,可为邑长或家臣,仁不仁,我不知道。至于公西子华,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对,仁不仁,我不知道。
    5.孔子亦曾对仁与不仁有过确切的判断。宰我问老师,服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只一年,你就吃米饭,穿绸缎,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而等到宰我出去,孔子说,宰我这个人不仁啊!“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宰我字子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欲改三年之丧为一年,孔子以此举为不仁。或因孝之义至关重要,有所违逆,孔子必有所申斥。但孔子以不孝为不仁,其义已然明了。
    似这般直截了当地断为仁或不仁,而不是模棱两可地对之以不知或未知的情形,《论语》中尚有数则。如子贡问老师:“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老师,你说博施于民,普济众生,算不算得上仁呢?子贡的话,把老师吓了一跳。你说的这种情况,岂止于仁?已经牵扯到圣人作为。就算尧舜那样的大圣,也在这一方面有所顾忌,以为自己于此有所不足。若能“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朱熹语),那就是忠恕之道,仁义之方。
    6.君子行世,孝之为义也大,一若孔子的学生有若所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而“博施于民”可为安邦治国之仁德,其立论同样高远。以此可知,孔子说仁,每于大处有首肯,而于小处有斟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齐桓公杀了自己的弟弟,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却成为齐桓公的宰相,这不能是仁吧?孔子再次从大处着眼,以管仲“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为仁,而不计其小节。弟子子路再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可以说这个人不仁吧?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这就算是他的仁德了,这就算是他的仁德了(“如其仁!如其仁!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只应固守正道,不可拘执于小信。
    7.《论语·颜渊》有四则孔子对弟子问仁的应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 ”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 ”子
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黄克剑教授在其 《论语疏解》一书中,自大处着手,疏解此章所喻孔夫子之大义微言。 《论语·颜渊》计二十四章,约略可贯通的线索是由“问仁”而引出“问政”,间有“问明”、“问达”、“问知”、“问君子”,以及对“崇德”、“修慝”、“辨惑”的讨论,而主旨均属意于仁,重心归落于政。孔子说,政者,正也,为政者当正之以仁。天下归仁,则所谓的政,一种理想的状态,在孔子看来,就是:“听讼,吾由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天下无诉讼,此之谓至大之仁。
    言及仁的具体含义,就此章内容看,孔子所答弟子问,乍看起来互不相干,比较随机。当然可以理解为夫子近取譬,而于“仁之方”因人施教。而其内在线索,即孔子所说的仁,时刻关联着具体的人生践履。第一章说“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履行礼的规范,是一种践履;第二章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一种践履;第三章司马牛问仁,夫子说“仁者,其言也”,因为这一践履“为之难”,说起来就只有谨慎迟缓;第二十二章,樊迟问仁,夫子答以“爱人”,仁者爱人,发乎由衷之情的一种人生践履。
    为仁或行仁,当然首先意味着自我的德行与修养达到一种境界,而在“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中庸》)”的意义上,此为仁或行仁之践履,已经是为政的本分。唯“爱人”之政,方可称之为“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普适的律己通则,这里用在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之后,夫子的意思是暗示他的学生冉雍,在这里,仁的原则是用来提示有“使民”之权力的当政者的。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说,不只意味着对当政者的规劝,也意味着这一原则所导致的一种必然的政治结果。为什么对冉雍说这些?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第一章就是这句话,夫子认为冉雍是可以在政界有所作为的弟子。
    对于当政者或“有国者”来说,修一己之仁德,同时也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为政”,而仁的根罧就在每个人的自身。一个人修养仁德,只需自致,毋庸外求。因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认为,对于位高权重者,甚至对所有人来说,践行仁德取决于自己,是一种内在的自觉,哪里在于别人呢?
    而“克己复礼为仁”的具体做法,夫子明确指出,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很显然,这句教诲弟子的话有所指,是针对着谮礼亵乐以致造成天下礼坏乐崩的公卿大夫们说的。
    8.仁在其大,亦在其小。依小而言,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呢?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就这么简单,不是什么特别的大事情,我欲仁,仁即至。那么,可否具体一些呢?可以。子张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先生说的是哪五种德行呢?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庄重就不会对人有所侮慢,宽厚就会受人拥戴,诚实就会令人信任,勤勉就会获得成功,施恩惠于人则百姓听从你。庄重、宽厚、诚信、勤勉、施恩惠于他人,这些可称美好的品德,本来即处于人生价值的高端,规范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并无特殊之处,只是普适的准则。孔子确曾说过诸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类狠话,但是具体说仁,夫子每每循循善诱,自小处着手。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可是,若我必行此路,怎样才能抵达目标呢?孔子的回答依然简单。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在学习这方面从不觉得满足,而教诲他人之时,亦从不知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一样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在孔子,学习从来都是一件重要的事。你必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样谦恭的态度,通过扎实的学习而掌握我所说的那些道理。
    好学真的这般重要吗?当然重要。孔子问子路,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你过来,听我给你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爱好仁德却不好学,其弊病是愚钝;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好学,其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讲诚信却不好学,其弊病是易于被人利用;爱好直率却不好学,其弊病是言语偏激;爱好勇敢却不好学,其弊病是横暴;爱好刚强却不好学,其弊病是狂纵而胆大妄为。你可以拥有许多种优秀的品德,可是若不以学习相促进,那些好的品德皆有可能被乖谬地履行。
    9.樊迟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程子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老师,我依照你所说的方法,就一定能做到你所说的仁吗?作为老师的孔子说,你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这样做的结果,不是你有可能得到什么,而是决定这样去做,你所面临的艰难之处何在,如何应对与克服。起初,听老师说仁,好像并不是很难。现在,觉得好像有一点难,不敢掉以轻心了。 阿 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