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古代史之 部分。

 昵称5136053 2015-07-28

新石器时期

柴家庄遗址 西黄村遗址

  在我市的柴家庄、西黄村等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陶器,骨器,石器等,这些器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的生气力发展水平。

  从全国各地新石器发现的建筑遗迹看,新石器时期的建筑具体表现:有反映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建筑形式,为以后的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三种类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本确立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

  在落选址上注意近水、向阳、不受旱涝、易于防御,还注意把聚落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和墓地。在技术上,墙垣、坛台、屋基的夯土技术,对后世建筑影响很大。

  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另外在审美上,室内墙面涂以白灰,有的室内墙壁上还进行了彩绘。在建筑布局上形成了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格局,并应用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当中。

 

  夏禹平水土,鲧堤。

鲧堤与禹河故道

  自河南内黄至邢台境内有一条大堤,因居于黄河故道,又传为禹的父亲鲧治理河水时所筑,故称鲧堤。《汉书·河洫志》曰:“有堤盖鲧所筑,...”相传鲧治水时筑。《尚书·禹贡》有禹导大河之记载:东过从洛水至大伾山,经内黄进邢台境过大陆泽,北流入海。因禹导河治水有功,古书上称这段河为禹河。禹河是鲧的儿子禹吸取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终于获得成功。所以司马迁《史记》中有大禹导河的记载。禹在大陆泽下游将黄河分为九条河道,使洪水顺利下泻入海,解除了黄河的水患。

  《汉书·河洫记》记载,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冀豫境“大徙”。清胡渭《禹贡锥指》说,这次黄河改道,自宿胥口起,东行漯川,水向东北流,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由此可知,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黄河流经内黄入邢台境北流的禹河断绝,黄河自周定王五年至金明昌五年,先后流经邢台境内1796年。在邢台各县境内留下有鲧堤、禹河故道、金堤等。

  鲧堤、禹河故道是鲧和大禹治水遗迹。

商祖乙迁于邢

  祖乙是商代国君。名胜,一作滕。汤六代孙,仲丁之子。卜辞称中宗祖乙。以国都邢(今河北邢台)。《古本竹书纪年》:“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居庇。”他重用巫贤,实现了商的中兴。《书.元逸》:“昔在殷王中宗,……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曹演庄遗址,商代的建筑已经很成熟了,房子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墙体以夯土和土坯为主, 一般建筑在夯土台基上柱下用砾石作基础,有的柱础间还垫有铜片或石片,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板筑。商人已知在土坯间用草拦泥粘砌,它可看成中国建筑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平民的房子一些还使用半地穴式,这种房基在我市的商代遗址有发现,商代的建筑遗迹还有井,窖,窑。由于炼造技术的大量应用,建筑材料已经大量使用了。

  从邢台商代遗址的分布看,这时的村庄已经大量形成,居住点为相当密集,多数临水,向阳,位于高台之上,由于井的发明,许多村庄已进入了台地的腹地。

邢台的地名最初为“井”,有专家研究,邢台以井为地名,是因为邢台人发明了凿井技术的,才以井为名的。故居住在这里的人被称为井族,地名被称为井地。(文物提供照片)

西周

  西周时期实行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武王灭商后,封建诸侯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据记载,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属于文王子辈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等,属于武王、周公子辈的有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这些封国地望多在今关中地区和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周公封周公子于邢,建邢侯国。在市区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遗址,集中分布在小黄河以北,冶金路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南小汪以以南的范围内。

西周邢国的建筑:

  一、墓葬,邢国墓地在邢台旧城西南十多里的葛庄,现探明有面积有八万多平方米,四百多座墓葬。有大中小之分,小型的墓葬为1X2米,中型墓葬为2X3米,大型墓葬为3X4米以上。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呈覆斗形,深多达四米以上,带有斜坡墓道,有陪葬车马坑。

  二、建筑,建筑分两种,一是半地穴式,二为有夯土方形房基。西周时期,地面建筑类型已经很多,建的房屋前有堂,后有室,中间有过廊,左右有房,整座建筑叫做“宫”,如同今天的四合院。

  三、材料,以夯土为主,顶施布瓦。

  四、城池,以夯土夯打筑成的高大城墙。在城的外侧有城壕。目前发现的鹿城岗古城址城墙高达六米。

  在南小汪发现的西周甲骨,上面文字记载为邢国筑城时的占卜文字,反映出西周时人们对城池选址的意识和观念。

东周

  鹿城岗,城墙,瓦,瓦当,建筑材料等

  齐筑夷仪城

  建邢侯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后,废诸侯,设郡县,邢始建县,名信都县,属巨鹿郡。

  沙丘宫,瓦当,夯土台基。

    高祖元年(前206),秦亡。项羽占赵地,封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并改信都为襄国。

    高祖四年(前203),襄国改为襄国县,隶赵国(都邯郸)。

    初始元年(8),王莽篡汉,改国号“新”,襄国县隶于桓亭(赵国改桓亭)。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襄国县隶魏郡。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魏、蜀、吴鼎足而立,襄国县属魏国,隶巨鹿郡。黄初元年(220)改隶广平郡。

  永嘉三年(310)七月,石勒在襄国广积粮、建城池,大兴土木,修建宫室。

  大兴元年(318),石勒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迁巴、氐、羌降民7万余户至襄国。

  将平阳宫中的浑仪、乐器和洛阳宫中的昃影移至襄国。

    秋,石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将佐豪门子弟300余人入学受教。勒亲临小学,考诸生经义,学优者按成绩赏帛。

大兴二年(319)十一月,石勒据24郡,户29万,统一北方,建赵国(史称后赵),自称大赵天王,定都襄国。并遣使巡行州郡,劝课农桑。

  石勒建太平大城,

  建建德殿、瑞门

  设崇仁里

  建明堂

  建辟雍、灵台

  太武殿,殿纵65步,广75步。

  建显阳殿。

咸和八年,后赵建平四年(333)七月,石勒卒。

    后赵建武元年(335)九月,石虎迁都于邺,襄国遂改为陪都,置襄国郡。

南北朝

  佛教的发展

  寺院的建设

    北魏太延五年(439),魏统一北方,与南朝成对立之局(史称南北朝),襄国属魏。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析任县,复置襄国县,隶北广平郡。

    东魏武定十一年(550)六月,高洋废孝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襄国县为齐地。

  北齐承光元年(577)。北周灭北齐。襄国为北周地。

  建文帝舍利塔

    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文帝杨坚称帝,国号“隋”,北周亡,襄国遂为隋地。

    开皇三年(583),改郡为州,襄国县改隶邢州。

    开皇九年(589),襄国县改名为龙冈县,仍隶于邢州。

    开皇十六年(596),析龙冈南境罩沙河县。是年又析龙冈、内邱置青山县(县城在西青山村),属邢州。 

    大业三年(605),废青山县,龙冈复建,属襄国郡。

  武德元年(618)九月,析龙冈东北境与内邱县复置青山县,

  开成元年(836)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开夷仪山路(今邢西),以通太原。

  开成五年(840),又废青山襄国县为晋地。

  邢州的建置

  邢州的白瓷

  邢州建开元寺

  邢州建龙兴观

  宋建大圣塔

  建隆三年(962)四月,朝廷诏迁投降的北汉民400余人于邢州。

    开宝二年(969)七月,辽宋杀伐不止,朝廷命邢、湍等五州,皆修城墙,加强守备。

  蒙古中统二年(1261),元在邢立劝农司,李士勉为邢劝农使,开挖达活泉等泉河,以灌民田。

  蒙古中统三年(1262)七月必祖召见邢台人郭守敬,郭面陈《水利六事》,很受忽必烈赞赏,

  建净土寺

  天宁寺

  开元寺

  普门塔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朱元璋继皇帝位,国号“明”。洪武元年(1368),改顺德路为顺德府,隶邢台、任县等9县。

  洪武三年(1370),知府王守诚创建邢台县学。

    天顺四年(1460)郡守杨浩重修邢台城。城二重,城楼四座:东曰“朝阳”,北曰“通达”,西曰“卓平”,北曰"拱辰”。

    成化三年(1467),顺德知府黎光亨募资修建“清风楼”,以志为政清廉,楼高七丈余,分三层,砖石筑座,飞檐斗拱,庄严雄伟。

    成化四年(1468),邢台县知事何岑,就百泉诸水,创闸开渠灌溉,邢人始种稻。

    正德十三年(1518)真定抽分大监郑玺清,于邢台县南关、宋家庄设抽分,横征复起。

  万历元年(1573),龙冈驿由城内移东关。

  万历十年(1582),郡守王守城集9县民夫,为时一年,大修顺德城墙,将土墙易为砖石。围十三里二十丈,石基高一丈,砖墙高三丈五尺,厚三丈。并将四门易名,东为“望齐”,南为“率宾”,西为“归安”,北为“国土”,又增修马道五条。

    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朱诰兴义学七处:东关曰“居仁”、西关曰“有义”、南关曰“尊礼”、北关曰“养智”、学道街曰“敦信”,并在康庄、百泉各建义学一处,招收百姓子弟入学读书。

    是年,朱诰自履自营在城西干旱地区小石头庄、侯兰凿水井两眼,为民兴利。至今井旁有石碑以记其功。

    万历三十年(1602),工部巡抚都御史汪应蛟、陈畿辅兴水利。是年,邢台达活、野狐二泉流入牛尾河。百泉流入澧河。建二十一闸二堤,灌田五百余顷。

    顺治元年(1644),畿南顺德袁三才等农民抗清起义蜂起。

    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廷颁剃发令。直隶自部文到日限期旬日,尽令剃发,迟疑者治重罪。 

    康熙七年(1668)七月八日,大水淹没邢台古城。城内房屋被淹无数,人畜溺死众多。

    康熙八年(1669)七月八日,大水浸城乡,沙压田地七十五顷二十五亩。

    康熙十一年(1672)8月,大水毁顺德城南门,冲溃东西城堤。洪水退后,飞蝗自南而来,20余村禾苗吃光。

康熙三十六年(1697),修建邢台至山西乐平(今昔阳)要道西时村大石桥。桥三孔,长九丈六尺,高两丈一尺,宽两丈。面铺石板,有桥柱,拦板。

    雍正八年(1730)六月,邢台大水。八月十九日地震。

    雍正十五年(1733),清帝高宗至顺德驻跸百泉,并奉皇太后幸露园。

乾隆四年(1739)知县刘蒸雯,倡办义学,奖励办学者。孔村、良舍、苏村、董家沟、长信、辛庄、南关、先贤、崔路、沦溟沟、西门里、石井、河会相继办起义学。     

    道光七年(1827)知县沈莲生增修《邢台县志》十卷。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天官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军攻邢台城,不下,后进占任县。顺德知府为防太平军再次攻城,于城南关始建土寨墙。

    同治二年(1863),邢台县知县夏仁杰率民工修南关寨墙,次年竣工。寨墙周七里,高两丈二尺,基厚三丈二尺,顶宽一丈二尺。北接大城墙东、南、西三隅共六道寨门,上起阁楼。

    光绪二十三年(1877),邢台城内始设信资剧后改为邮政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才摆着銮驾跃武扬威,经邢台回京。他们到邢台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带领府县文武官员,齐集东城“迎驾”,并把府衙开为行宫,把东城楼油漆一新,又清水洒街,黄土铺路,沿路军警戒严,百姓跪迎,非常威严。慈禧和皇帝在邢台驻了一夜,次日从北城出走回京。

    光绪二十八年(1902),顺德府始设电报局。

    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县戚朝卿按照清廷颁行的癸卯学制命令,将北长街龙冈书院(今县招待所处)辟为高等小学堂。并开办孔桥、河会、羊范、石相、城关等14所初级小学堂。第二年顺德知府又在龙冈书院处建起顺德中学堂。这是县境内第一所中等学校,民国三年改为省立第十二中学。

    是年,邢台城始建巡警局。局址南关北大街,设带管1名,马兵8名,步兵25名。

    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汉铁路建成,次年4月16日通车。

    光绪三十二年(1906),邢台商会成立,负责与外商联络诸事宜。

    光绪三十四年(1908),邢台县乡村师范成立,后改为简易师范。该校一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停办,历时30年。

    3月,邢台城南关羊市街设皮革贸易市场。日本商人开设硝皮厂,企图垄断皮革。法国、美国商人争相效法,本地商界损失惨重。

    宣统二年(1910),直隶省第四初级师范学堂在城北河泊祠成立。民国二十二年易名“河北省立邢台师范学校”。

中华民国

  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13年《民国二年)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废除州、府,设省、道、县。顺德府废,邢台县衙门改为县公署。  

  是年,创设邢台县简易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学校、溥毓男女小学校及蚕桑模范试验所。并在各区成立半日制学校。

    1915年(民国四年)

邢台县6个区各设高等小学一所,城内设初等小学和女子小学11所;并建立图书馆,修建邢台公园,修筑城关马路。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

  1946年4月14日,市政府发出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随意拆除庙宇、寺院、碑楼、石坊等古代建筑。

  1946年6月,市政府决定,不论公私建筑房屋,须建政府批准后方可建筑。

  1947年,市民出动五千工时,拆穿城墙修建三条道路,建立纳凉园、崇礼待市场。

  1948年11月7日,市政府发出保护古建筑、旧城墙的通知,强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经政府许可,一律不准拆除古建筑和旧城墙,决不允许为当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

  1949年8月17日市政府设立建设科。

  1949年12月19日京汉铁路石家庄至安阳修复通车。

  1950年11月18日,邢台镇政府对西大街、北大街和府前街进行在规模的扩建。

  1953年12月7日,邢台镇改为邢台市,为省辖市。

  1955年3月27日,河北省荣誉军人休养院建成。

  1957年1月15日,张东、李马村划归邢台市。

  1957年4月,府前南街沥青路面铺设完成,这是邢台第一条沥青路。

  1958年3月23日,邢台冶金厂兴建。

  1958年6月18日,邢台市炼焦厂、邢台水泥厂建成投产。

  1958年7月15日,邢台钢铁厂开始兴建。

  1958年10月18日,邢台造纸厂建成。

  1962年7月,邢台拖拉机厂建立

  1963年8月2日,邢台发生特大洪水。

  1963年8月为适应运输救灾的需要,全市人民奋战修成“救灾路”即新兴路。

  1964年10月29日,修复拓宽马路街。

  1965年6月22日,邢台车辆厂建立。

  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强烈地震。

  1968年10月2日,邢台煤矿建成投产。

  1969年4月24日,邢台市棉纺厂投产。

  1970年5月9日,邢台长征汽车制造厂、邢台红星汽车厂,邢台暖气厂,邢台水泵厂分别建立。

  1973年7月25日,邢台成立邢台城市规划领导小组。

  1973年12月25日,邢台第一座地道桥破土动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