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 柴家庄遗址 西黄村遗址 在我市的柴家庄、西黄村等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陶器,骨器,石器等,这些器物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的生气力发展水平。 从全国各地新石器发现的建筑遗迹看,新石器时期的建筑具体表现:有反映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建筑形式,为以后的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三种类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本确立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 在落选址上注意近水、向阳、不受旱涝、易于防御,还注意把聚落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和墓地。在技术上,墙垣、坛台、屋基的夯土技术,对后世建筑影响很大。 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另外在审美上,室内墙面涂以白灰,有的室内墙壁上还进行了彩绘。在建筑布局上形成了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格局,并应用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当中。 夏 夏禹平水土,鲧堤。 鲧堤与禹河故道 自河南内黄至邢台境内有一条大堤,因居于黄河故道,又传为禹的父亲鲧治理河水时所筑,故称鲧堤。《汉书·河洫志》曰:“有堤盖鲧所筑,...”相传鲧治水时筑。《尚书·禹贡》有禹导大河之记载:东过从洛水至大伾山,经内黄进邢台境过大陆泽,北流入海。因禹导河治水有功,古书上称这段河为禹河。禹河是鲧的儿子禹吸取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终于获得成功。所以司马迁《史记》中有大禹导河的记载。禹在大陆泽下游将黄河分为九条河道,使洪水顺利下泻入海,解除了黄河的水患。 《汉书·河洫记》记载,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冀豫境“大徙”。清胡渭《禹贡锥指》说,这次黄河改道,自宿胥口起,东行漯川,水向东北流,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由此可知,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黄河流经内黄入邢台境北流的禹河断绝,黄河自周定王五年至金明昌五年,先后流经邢台境内1796年。在邢台各县境内留下有鲧堤、禹河故道、金堤等。 鲧堤、禹河故道是鲧和大禹治水遗迹。 商 商祖乙迁于邢 祖乙是商代国君。名胜,一作滕。汤六代孙,仲丁之子。卜辞称中宗祖乙。以国都邢(今河北邢台)。《古本竹书纪年》:“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居庇。”他重用巫贤,实现了商的中兴。《书.元逸》:“昔在殷王中宗,……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曹演庄遗址,商代的建筑已经很成熟了,房子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墙体以夯土和土坯为主, 一般建筑在夯土台基上柱下用砾石作基础,有的柱础间还垫有铜片或石片,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板筑。商人已知在土坯间用草拦泥粘砌,它可看成中国建筑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平民的房子一些还使用半地穴式,这种房基在我市的商代遗址有发现,商代的建筑遗迹还有井,窖,窑。由于炼造技术的大量应用,建筑材料已经大量使用了。 从邢台商代遗址的分布看,这时的村庄已经大量形成,居住点为相当密集,多数临水,向阳,位于高台之上,由于井的发明,许多村庄已进入了台地的腹地。 邢台的地名最初为“井”,有专家研究,邢台以井为地名,是因为邢台人发明了凿井技术的,才以井为名的。故居住在这里的人被称为井族,地名被称为井地。(文物提供照片) 西周 西周时期实行了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武王灭商后,封建诸侯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据记载,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属于文王子辈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等,属于武王、周公子辈的有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这些封国地望多在今关中地区和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西周邢国的建筑: 一、墓葬,邢国墓地在邢台旧城西南十多里的葛庄,现探明有面积有八万多平方米,四百多座墓葬。有大中小之分,小型的墓葬为1X2米,中型墓葬为2X3米,大型墓葬为3X4米以上。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呈覆斗形,深多达四米以上,带有斜坡墓道,有陪葬车马坑。 二、建筑,建筑分两种,一是半地穴式,二为有夯土方形房基。西周时期,地面建筑类型已经很多,建的房屋前有堂,后有室,中间有过廊,左右有房,整座建筑叫做“宫”,如同今天的四合院。 三、材料,以夯土为主,顶施布瓦。 四、城池,以夯土夯打筑成的高大城墙。在城的外侧有城壕。目前发现的鹿城岗古城址城墙高达六米。 在南小汪发现的西周甲骨,上面文字记载为邢国筑城时的占卜文字,反映出西周时人们对城池选址的意识和观念。 东周 鹿城岗,城墙,瓦,瓦当,建筑材料等 齐筑夷仪城 建邢侯台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后,废诸侯,设郡县,邢始建县,名信都县,属巨鹿郡。 沙丘宫,瓦当,夯土台基。 汉 晋 永嘉三年(310)七月,石勒在襄国广积粮、建城池,大兴土木,修建宫室。 大兴元年(318),石勒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迁巴、氐、羌降民7万余户至襄国。 将平阳宫中的浑仪、乐器和洛阳宫中的昃影移至襄国。 大兴二年(319)十一月,石勒据24郡,户29万,统一北方,建赵国(史称后赵),自称大赵天王,定都襄国。并遣使巡行州郡,劝课农桑。 石勒建太平大城, 建建德殿、瑞门 设崇仁里 建明堂 建辟雍、灵台 太武殿,殿纵65步,广75步。 建显阳殿。 咸和八年,后赵建平四年(333)七月,石勒卒。 南北朝 佛教的发展 寺院的建设 北齐承光元年(577)。北周灭北齐。襄国为北周地。 隋 建文帝舍利塔 唐 武德元年(618)九月,析龙冈东北境与内邱县复置青山县, 开成元年(836)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开夷仪山路(今邢西),以通太原。 开成五年(840),又废青山襄国县为晋地。 邢州的建置 邢州的白瓷 邢州建开元寺 邢州建龙兴观 宋 宋建大圣塔 建隆三年(962)四月,朝廷诏迁投降的北汉民400余人于邢州。 元 蒙古中统二年(1261),元在邢立劝农司,李士勉为邢劝农使,开挖达活泉等泉河,以灌民田。 蒙古中统三年(1262)七月必祖召见邢台人郭守敬,郭面陈《水利六事》,很受忽必烈赞赏, 建净土寺 天宁寺 开元寺 普门塔 明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朱元璋继皇帝位,国号“明”。洪武元年(1368),改顺德路为顺德府,隶邢台、任县等9县。 洪武三年(1370),知府王守诚创建邢台县学。 万历元年(1573),龙冈驿由城内移东关。 万历十年(1582),郡守王守城集9县民夫,为时一年,大修顺德城墙,将土墙易为砖石。围十三里二十丈,石基高一丈,砖墙高三丈五尺,厚三丈。并将四门易名,东为“望齐”,南为“率宾”,西为“归安”,北为“国土”,又增修马道五条。 清 康熙三十六年(1697),修建邢台至山西乐平(今昔阳)要道西时村大石桥。桥三孔,长九丈六尺,高两丈一尺,宽两丈。面铺石板,有桥柱,拦板。 乾隆四年(1739)知县刘蒸雯,倡办义学,奖励办学者。孔村、良舍、苏村、董家沟、长信、辛庄、南关、先贤、崔路、沦溟沟、西门里、石井、河会相继办起义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才摆着銮驾跃武扬威,经邢台回京。他们到邢台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带领府县文武官员,齐集东城“迎驾”,并把府衙开为行宫,把东城楼油漆一新,又清水洒街,黄土铺路,沿路军警戒严,百姓跪迎,非常威严。慈禧和皇帝在邢台驻了一夜,次日从北城出走回京。 中华民国 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13年《民国二年)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废除州、府,设省、道、县。顺德府废,邢台县衙门改为县公署。 是年,创设邢台县简易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学校、溥毓男女小学校及蚕桑模范试验所。并在各区成立半日制学校。 邢台县6个区各设高等小学一所,城内设初等小学和女子小学11所;并建立图书馆,修建邢台公园,修筑城关马路。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 1946年4月14日,市政府发出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随意拆除庙宇、寺院、碑楼、石坊等古代建筑。 1946年6月,市政府决定,不论公私建筑房屋,须建政府批准后方可建筑。 1947年,市民出动五千工时,拆穿城墙修建三条道路,建立纳凉园、崇礼待市场。 1948年11月7日,市政府发出保护古建筑、旧城墙的通知,强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经政府许可,一律不准拆除古建筑和旧城墙,决不允许为当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 1949年8月17日市政府设立建设科。 1949年12月19日京汉铁路石家庄至安阳修复通车。 1950年11月18日,邢台镇政府对西大街、北大街和府前街进行在规模的扩建。 1953年12月7日,邢台镇改为邢台市,为省辖市。 1955年3月27日,河北省荣誉军人休养院建成。 1957年1月15日,张东、李马村划归邢台市。 1957年4月,府前南街沥青路面铺设完成,这是邢台第一条沥青路。 1958年3月23日,邢台冶金厂兴建。 1958年6月18日,邢台市炼焦厂、邢台水泥厂建成投产。 1958年7月15日,邢台钢铁厂开始兴建。 1958年10月18日,邢台造纸厂建成。 1962年7月,邢台拖拉机厂建立 1963年8月2日,邢台发生特大洪水。 1963年8月为适应运输救灾的需要,全市人民奋战修成“救灾路”即新兴路。 1964年10月29日,修复拓宽马路街。 1965年6月22日,邢台车辆厂建立。 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强烈地震。 1968年10月2日,邢台煤矿建成投产。 1969年4月24日,邢台市棉纺厂投产。 1970年5月9日,邢台长征汽车制造厂、邢台红星汽车厂,邢台暖气厂,邢台水泵厂分别建立。 1973年7月25日,邢台成立邢台城市规划领导小组。 1973年12月25日,邢台第一座地道桥破土动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