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

 陶斋333 2015-07-28

收藏天地 -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 (转载自: 收藏快报 高阿申文)

作者:陈苹 时间:2008-6-17 10:32:44 浏览量:605人

 
                                图1 图2 图3 图4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
转载自: 收藏快报
引言关于五彩瓷上的“黑彩”,陶瓷界早有公论:“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得乌黑”。笔者于实际观察中发现,明代五彩瓷上的黑彩往往也罩有绿彩、黄彩或白彩。因此,本文的重点是对黑彩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也分析了绿彩、黄彩和白彩的组成,以供参考。
  样品的外貌观察

   本文的三枚明代五彩瓷残片标本,于2004年4月15日从泰州收集,据持有者告知,系一星期前刚从泰州锦绣花园工地的原老草河口(当地河名)出水,同时出水的还有数以千计以青花为主的明嘉靖至清初景德镇窑的各式残器。标本外貌如图1所示: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


 编号M1属嘉靖青花五彩大碗的碗壁残片,标本长约9.3 9.9厘米,纵7.5 9厘米,厚0.2 0.4厘米(从碗的边口青花弦纹线处至下端矾红云纹处)。器身纹饰以釉下青花为主,以釉上红、绿两彩作点缀,黑彩勾画绿叶轮廓。从画面上可见,绿彩极为浅淡,似白彩微泛淡绿色:凡有明 显罩绿的黑彩部分,色泽较清晰;凡漏缺罩绿色的黑彩部分,则黑彩黯淡模糊。

    

图1(M1)                  图2(M2)                     图3(M3)
  

  编号M2系万历五彩罐的下腹部残片,长约4.8厘米,宽4厘米,厚0.65厘米。纹饰以红、绿两色绘画。于残片上可见,除狮子(仅存头与背的局部)用红彩描绘轮廓线外,其他花纹皆用黑彩勾勒,而黑彩上均罩有绿色。

  编号M3为万历五彩小罐的中腹部残片,残片的背面可见器身横拼的胎接缝。标本斜长约8.1厘米、纵5.5厘米、厚0.21 0.33厘米左右。五彩有红、绿、黑、黄、白五色,因黑彩上罩有一层近似透明的白色彩料,故显得乌黑。

  上列3枚标本,由于长期受水的溶蚀缘故,绿釉上均附有淡淡一层呈银白色的沉积物,亦即俗称的“银釉”,是年代久远的标志之一。特别是M2标本,“银釉”现象较重。

  色彩的组成分析

  将3种样品瓷片,按不同颜色色彩部位及电子探针制样要求,切取一定尺寸的试样,沿试样的表面上各色彩的部位分别利用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选取测定的区域进行组成分析。各部位的组成成分见表1。

  从表1的分析数据可见,M1标本中的黑彩为铅锡硅玻璃质,以铜铁锰的氧化物着色,色料中含有碳的成分,可能是烧彩时,炉内未完全燃烧的碳粒子被吸附在色彩的表面所致,其中微泛绿的白彩部分为高硅低铅质玻璃。M2标本黑彩的基质部分为硅铅玻璃质,以铜铁氧化物着色,而白点部分则为含高氧化锡的玻璃质,着色剂仍为铜铁氧化物。综合而论,所用黑色彩料为硅铅锡氧化物组成的玻料,在烧料时未达到完全均匀熔融,而形成色料中部分为高锡的颗粒分散在其中。M2标本绿彩中的基质有两部分,其中之一为含有碳的成分,其成因可能与M1黑彩相同,基质的成分则为含磷的铅硅钙磷质玻料,着色剂为氧化铜。M3标本中的黑彩中有基质、黑点和白色颗粒三个部分,其中基质为硅铅玻璃,着色剂为铜铁氧化物,含有较高的SO3 。可能在色料中使用了含硫的铜的化合物作为着色剂原料。而在烧彩时未完全将硫氧化烧尽,留在了剩余的含硫色料中。黑彩中的黑点为未熔石英颗粒。其中的白色颗粒则为含锡的铜铁着色的铅质玻料,亦含有一定量的硫。M3标本中的绿彩基质部分比较均匀,从成分检测看也有两部分:一部分中含有一定量的碳,可能是烧彩时吸附在内的,有的部分则无碳的成分,两部分都是由氧化铜着色的硅铅玻璃组成。M3标本的黄彩也由两部分组成,即一部分含碳,两部分成分相同,都是由氧化铁着色的硅铅玻璃组成。综合3种标本的分析结果: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上的黑彩为铁、铜、锰氧化物或铁铜氧化物组合着色的硅铅玻璃为主体组成;绿彩则为铜的氧化物或硫化物为着色剂的硅铅或硅铅磷为主体组成的玻璃。黄彩则为氧化铁着色的硅铅质玻璃,而透明微泛淡绿的白色彩料则为高硅低铅质玻璃料,其色泛淡绿乃是含极少量铜为着色剂的缘故。关于黑彩的讨论一、黑彩的源流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某些天然矿物如铁矿石、赭石、瓷土等,可以在陶器表面作赭红、黑与白等彩色,描绘各种花纹。并且,还让黑色当主角、红色做配角,由此成就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

  瓷器上的黑彩,首推北宋河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白地黑花又称“白釉黑彩”,“即用高铁彩料在釉下绘画,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而且,河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有釉上和釉下两种彩饰”,并非都是釉下彩制品。而磁州窑白地黑花瓷中的“这种高温釉上彩工艺是在坯胎上施釉后再用铁矿色料彩绘,再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此类装饰工艺从宋代开始,历代磁州窑都有使用。”

  除了白釉黑彩瓷品种外,北宋磁州窑还生产有绿釉黑彩瓷。即宋、金时代的河北磁州窑、河南扒村窑和山西长治窑等北方民窑,又开创出低温釉上红绿彩工艺: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按纹饰需要,以红、绿彩进行绘画(有些产品还加有少量黄色),再在800℃左右的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这类瓷器,就是“白釉红绿彩”,也称“宋加彩”,是元、明五彩的前身。

  在“宋加彩”中,同时还出现了与釉下黑彩相结合的红绿彩,其工艺手法同明清时期釉下、釉上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器如出一辙:“当时烧造的瓷塑人物像,很多是用釉下黑彩在胎上绘发和眉目,经高温烧制成白釉黑花,而后在釉上绘以红、黄、绿等纹饰,再经低温烧制而成。”这类器物的艺术价值很高,是宋金瓷器中较珍贵的品种。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瓷器彩绘上,黑彩源远流长、作用显著,甚至在许多时候,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色料。例如,人物纹的发髻、衣褶、鞋子和动物、植物纹的毛发、形象造型等等,常常是非黑彩莫属。因此,让黑彩醒目又悦心,备受南北窑场关注,故时有建树。而景德镇窑的五彩,始见于元代,器物“所绘的彩色有红、绿、紫及孔雀绿等色。”至明代,五彩之黑彩,遂有了黑漆光泽。

  当然,从历史进程来讲,景德镇窑的黑彩出现已算不上太早。倘若,竟要忍耐到清康熙朝来解决黑彩与黑彩的光亮问题,那与元明时期景德镇为中国制瓷中心的瓷都地位,也就更不相称了。

  二、康熙之前的“黑彩罩绿”概况

  对照明清两代实物不难发现,当今学术界已达共识的“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得乌黑”说法,其实很不准确。因为,早在康熙之前的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黑彩罩绿”现象已多见。时至清初顺治时期,五彩器上也多在其黑彩上“罩一层绿色”,致黑彩色泽乌黑如漆。

  例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嘉靖青花五彩人物纹方斗杯(图2),器身的黑彩上都覆有一层绿色,而且,与色泽浓艳呈斑块状的“罩绿”相得益彰,成为画面主色调;嘉靖青花五彩缠枝花纹梅瓶(图3),不单黑彩绘画的枝叶与回纹均覆盖有绿釉,连胫部以黑彩描绘的云纹,亦因罩色,变成了绿云。还例如上海博物馆的嘉靖五彩团龙纹罐(图4),在以黑彩勾画主题图案的轮廓线上,无不细致地“罩一层绿色”,包括开光的细曲线上亦如此。上博另一件嘉靖青花五彩凤鹤纹罐(图5),由于任由黑彩在绿釉下尽情地纵横,于是,海水也是绿的而不用通常的蓝色(青花),甚至那折枝花的枝干,为求得色泽亮丽,竟置常规的茄紫色于不顾,透露出制作者在黑彩上的执着信念。这样的实例还有不少,如故宫的嘉靖青花五彩人物花卉纹委角方盒、嘉靖五彩海马纹盖罐、嘉靖青花五彩云鹤纹罐等等。万历天启时,这一现象尤为炽烈,大凡饰有黑彩的部位,其上必有绿,如故宫的万历青花五彩鹭莲纹蒜头瓶、万历五彩云凤纹瓶、万历五彩龙纹穿花纹盘和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万历青花五彩葫芦式壁瓶、上海博物馆的万历青花五彩龙凤纹提梁壶(图6)、天启五彩山水人物纹八角盘(图7),以及香港天民楼藏的万历青花五彩龙纹圆坛、万历青花五彩人物“太平天下”双菱形盖盒和万历青花五彩龙舟纹盘(图8)等等,都在黑彩上“罩一层绿色”,目的显然是让黑彩“更显得乌黑”。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


  入清后,五彩瓷的“黑彩罩绿”状况,较明代嘉万时期更普遍。例如上海博物馆珍藏的署顺治款的五彩鱼藻纹盘(图9)以及上海信仁拍卖行2004年春的第28号拍品清顺治青花五彩后妃行乐图盖罐和第29号拍品清顺治青花五彩八仙贺寿海碗(图10),均让人清晰地看出,顺治五彩瓷因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得乌黑”;黑彩部位所占画面比例之大,往往不亚于康熙瓷。

  三、五彩瓷的“黑彩罩绿”起始年代

  通过实物比照可发现,景德镇窑五彩上的黑彩,以及黑彩上出现“罩绿”,均起始于明代,最迟不会晚于明正德。而且,收藏于故宫的这件带底款的正德五彩盘,还让人们看到,起初罩于黑彩上的绿色,颇似“孔雀绿”釉。这表明,景德镇窑的黑彩及黑彩罩绿的兴起,很可能是受宋元磁州窑孔雀绿釉黑花瓷的启发。

四、断代上的重要意义本文注意到,有不少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以为,“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也有不少文物商店的业务骨干认为,“康熙时期发明黑彩有黑漆的光泽,用以绘画树的枝干、叶脉、人物飘带、衣褶轮廓、鞋等,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加强了绘画的效果。”这两种观点的由来令人惊讶,前者因为《中国陶瓷史》是这样写的;后者因为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的专家二十年来就是这样讲授的。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

   笔者1992年于上海文物商店购得一件顺治五彩八仙图直筒瓶,亦即此次作为本文实物标本的这件器物(图11),当时被裁定为“道光”瓷,售价8000元。货款两讫之刻,笔者便向店家坦陈了个人见解。两年后,在瓷器专家钱振宗主编的《清代瓷器赏鉴》专著里,此件顺治五彩瓶被以很高的规格,还了其当仁不让的本色。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最初的误判?原来,在该瓶的山石、花草、仙鹤、人物、叶脉等五彩图案中,应用有大量黑彩,而且皆为乌黑如漆的黑彩。

  当然,类似事例在收藏圈子里还有很多:轻者误判了朝代;重者则断错了真假。笔者和某省文物店一位年过半百的行家,曾就黑彩的罩色问题,有过一番刻骨铭心的切磋。他压根不知明代五彩亦罩绿,为此,还翻出珍藏近二十年的教材及笔记,以证明自己的正宗。

  由此可见,若不对广为流传的“康熙黑彩多在其上罩一层绿色,更显得乌黑”、“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以及“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等一些错误说法予以纠正,那么,明清五彩上由“黑彩罩绿”引发的错判错断,今后仍将不可避免,特别是在一些资深的文博专家眼中。

 

结论
  一、黑彩上“罩一层绿彩”,并非为康熙五彩特有,更不可将它同康熙朝发明釉上蓝彩相提并论。准确地说,黑彩上的此项罩彩工艺,始于明代正德,完善于嘉靖时期,以后各朝盛行不衰,并沿袭至清代康熙。

  此外还可以说,康熙朝后期,黑彩的应用更加广泛,由通常作图案轮廓线、局部点染或片断画面,发展到大范围使用,最终导致独立的墨彩品种于康熙晚期创立,把中国彩瓷的辉煌,推向又一个极致。

  二、在残片标本图1的M1、M3和实物标本太上老君骑仙鹤彩绘上,均出现了“白彩”。此类白彩也称“雪白”,它是一种不加砷的呈透明感的硅铅玻璃彩料。说明康熙时期于黑彩、墨彩和粉彩上多见的罩“雪白”现象,它同样也早在明代的嘉万时期,已由景德镇工匠们应运至五彩的润色上(图12),目的为凸现黑彩漆黑光亮的艺术效果。“雪白”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氧化铅,有透明感,可以使黑彩的颜色明亮、滋润,同时又可加护黑彩免遭剥落。

明代五彩瓷的釉上黑彩探讨


  致谢:在成文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教授给予本文很多有益的指导;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百忙中为本文举证所用的三枚明代五彩瓷残片标本,作了电镜扫描和电子探针方面的组成分析,特此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