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赢了战争,却毁了帝国”

 悟禅书桌 2015-07-29

档案揭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力量之一。打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英国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英国首相丘吉尔同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领袖斯大林并列为盟国三巨头。然而,历史往往是复杂的,学者们肯定英国二战贡献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当时的大英帝国仍旧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是老牌帝国主义的代表。当时,不少国家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同时,也同英国进行着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这又导致英国的所作所为在二战中具有两面性。英国虽然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昔日的庞大帝国却因二战而土崩瓦解,这种让大不列颠绅士们感到苦涩的结果,却是那些争取解放和独立的国家所期盼已久的。本期档案揭秘特别节目——铭记,李涵为您讲述:英国“赢了战争,却毁了帝国”。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联合法国、美国打败了向自己挑战德国,又通过巴黎和会以“委命统治”的形式夺取了更多的。不过,一战后英国的扩张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实际上已经走向衰落。在印度,甘地发起了“不合作”运动;爱尔兰则通过激烈的武装起义,于1921年取得了自治领地位;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了离心倾向。

一战后,余威尚存的英国又玩起了“均势外交”,其目标是维系已经分崩离析的帝国版图。20世纪20年代,英国在欧洲大陆采取了“扶德抑法”的策略,它允许战败的德国恢复工业和减少赔偿以平衡法国。在亚洲,英国则同美国合作制约日本。30年代,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向外侵略时,英国又采取了“绥靖政策”,想把这两股祸水引向苏联。日本侵占半个中国时,英国又对日进行长期谈判,条件竟然是“在对方保障自己在华利益的前提下承认现状”。英国的这种软弱和妥协,刺激起德日更大的扩张野心。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袭击波兰,英国和法国只得于9月3日宣战。不过,英国还是企图将德国法西斯这股祸水冲向苏联。所以,英法在西线“宣而不战”。而希特勒的意图,却是首先打败英法才能消除进攻苏联的后顾之忧。1940年5月10日,德军突然向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大举进攻,几个月前的“假战争”变成了“真战争”。英法军队在纳粹的装甲洪流冲击下土崩瓦解,英国的20多万远征军利用德军行动的犹豫,才从敦刻尔克撤回了本土。1940年夏天的危机关头,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他上任后公开表示:“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后来,英国人把丘吉尔视为本国近现代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因为他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坚强意志。

1940年6月下旬法国投降后,希特勒认为英国没有能力和决心独力对抗德国,错过了乘英军最为虚弱之机发起攻击的机会。7月上旬,希特勒向英国提出讲和,以便腾出手来尽快进攻苏联。前提是,丘吉尔政府承认德国在欧洲的现有地位,并归还一战中德国失去的。然而,英国人受够了希特勒的欺骗,当时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不等政府表态,就直接回敬了希特勒一个词:“NO!”接着丘吉尔也轻蔑地回应说,“谁也不认为,这值得纳入内阁的议事日程”。

希特勒见讲和不成,马上制定了“海狮计划”,准备在1940年9月进攻英国。此时,英国海军舰艇的吨位仍旧是德国海军的六倍,只是空军的战斗机不足德军的一半。所以,德国统帅部认为,只有先夺取不列颠岛上的制空权,才能驱逐在英吉利海峡内的英国军舰,否则德国陆军就无法登陆。

同时,英国方面也看清了这一点。英国空军从当年8月至10月同德国空军进行了人类战争史上的首次空中战役──“不列颠之战”。在这场空战中,德军共出动飞机41万架次,向英国投掷6万吨炸弹,炸死、炸伤英国居民8.6万余人,破坏了100多万栋建筑物,却没能打垮皇家空军。英军以损失915架飞机和414名飞行员的代价,击落了1733架德机,击毙和俘获6000名德国飞行员,迫使德国的轰炸只能由白天转入夜间。希特勒不得不放弃“海狮计划”,准备打垮苏联之后再对付英国,而这注定了德国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英国本土告急的时候,意大利在非洲趁火打劫,试图夺取英国在那里的。从1940年7月起,意大利在非洲部署了两个作战集群,在东北非以30万军队从埃塞俄比亚向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里进攻;在北非以23万军队从利比亚向埃及进攻。此时,在这两个地区的英军不超过10万人,但他们实施了有力的抵抗,并招募当地人实行游击战。

软弱无能的意大利军队很快转入守势,英国从1940年末开始向东非和北非增派军队,使那里的军队达到15万人,并于1941年1月发动反击。英军的进攻到5月间结束,30万意大利军队除了溃散便是投降。英军在北非彻底打垮了意大利军队,但德国的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赶来增援,又使战局进入僵持状态。此后,英军在北非同德国和意大利军队激战了两年,一共消灭了十几万德军,尽管北非战场的作战规模同苏德战争远不能相比,但还是牵制了希特勒的部分兵力。

丘吉尔在战争期间显示出高超的政治灵活性。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时,希特勒原本以为英国不会援助这个共产党国家。然而,苏德战争开始后,丘吉尔毫不犹豫地与苏联结盟,这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斯大林虽然对丘吉尔充满戒心,却又称赞他在英国是“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物”。

英国抗击德国的重要后盾,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1940年夏天英国告急时,丘吉尔就努力争取美援。当时,英国急需美国提供50艘驱逐舰,为此不惜将自己在美洲的一些军事基地转让给美方。二战初期,英国向美国购买大量武器和生活物资要使用黄金结算。战争进行了一年多,英国几乎花光了黄金储备,此后只能以租借的方式从美国获得武器和物资。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了美国珍珠港,同时也进攻了英国在远东的属地。丘吉尔听到美国参战,感到无比兴奋,他认为自己长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英国不再是单独对抗纳粹,而是有了苏联、美国这两个强大的盟友,这也注定了战争的结局。

珍珠港

战争期间,英国海军一直有很不错的表现。在开战后不久,英国海军就将德国水面舰队封锁在港口中。德国最大战列舰“俾斯麦”于1941年5月偷偷越过封锁进入北大西洋,想拦截英国的运输船队,结果马上遭受英国舰队的围堵随后就被击沉。此后,德国大型水面舰艇再也不敢深入大洋。

1941年以后,德国对英国实施潜艇战,企图以摧毁商船运输让英国的经济崩溃。英国又同美国进行了联合的反潜战,并在战争中动用了新技术,使用了许多创新战法。例如,英军首先大规模应用舰载航空兵掩护商船并打击潜艇,最早使用巡逻机反潜,在实战中首创应用雷达指挥作战。由于采取了这些有力措施,德国潜艇在1943年夏天以后开始受到沉重打击,德国海军在这一年秋天损失的潜艇数字超过了其击沉的商船数。

二战期间,英国仍有对全球性资源的调动能力,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物资大都可供英国使用。作为老牌海军强国,英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二战时,英国每年轮船产量可达200万吨,远超过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不过,同后起的海上强国美国相比,英国战时造船能力只是它的五分之一。战前英国商船总吨位居世界第一位,而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英国的商船总吨位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在战争结束时,英国的世界海上霸主地位已经无可争议的转让给了美国。

由于英国的物资和武器供应日益依靠美国,在作战中就不得不听从美国的指挥。1941年至1943年春天,英国以优势兵力在北非打败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当时英军所需的坦克、飞机和物资就要美国供应。1943年7月,美英联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两军名义上是并行进攻,但实际上英军要服从美军。1944年6月,英军同美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始反攻西欧。当时,盟军就明确指定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担任总司令,蒙哥马利这样的英国统帅也只是他的部下。

战争期间,虽然英国的军工和重工业有所发展,但轻工业却大幅萎缩,因此经济总量实际上是下降了。而美国的经济总量却在战争中几乎翻了一番,所以英国的工业产值在战争结束时降到不足美国的六分之一。在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原理之下,大英帝国已沦落为二等国家。

二战爆发前,英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导致部署在亚太地区的英军在日军突袭面前一败涂地。

1941 年12月8日,日本陆军进攻香港,同时在马来亚北部登陆。为阻止日军登陆,英国派往远东的“Z舰队”派出2艘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前往拦截,结果都被日军航空兵炸沉。

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舰沉没后,登陆的日军在55天内边打边追,推进了1100公里。当时防守马来半岛的英联邦军多达14万人,但这些军队过去主要用于控制,养尊处优而且没有战斗经验,训练和武器都很差,遇到数量只相当自己一半的日军攻击,很快就节节败逃。

1942年1月末,英联邦军退到新加坡,虽还有10万多人,却已成惊弓之鸟。2月15日,新加坡这个英国中的“狮子城”不战而降。远东英军主力覆没于新加坡后,在缅甸的4万军队,被迫请中国增援。当中国远征军入缅后,英军又要中方掩护其撤退,这导致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场上骑虎难下,最终遭致大败。

1945年5月对德战争胜利后,英国举国欢呼,但英国民众也看到了国内的满目疮痍。丘吉尔主持的战时内阁,实行限制人民消费的措施。例如,二战期间,每个英国人每年只能买一套衣服,这也造成多数人对主持内阁的保守党的不满。

按照惯例,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必须解散。此时,丘吉尔正赴德国的波茨坦参加美英苏三巨头会议,他自以为凭借在战争中的功绩肯定能顺利当选。然而,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保守党在大选中惨败,强调改善下层民众福利的工党赢得的席位超过保守党一倍多,就此得以组阁,工党领袖艾德礼当选英国首相。

丘吉尔丧失了首相的位置,只好狼狈地退出波茨坦会议,由艾德礼来出席会议。对这件事,丘吉尔极为愤怒,他引用了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一句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历史证明,不是英国人对丘吉尔忘恩负义,而是这个强硬维持大英帝国原有内外政策的人物不能再为国内民众所接受,更不能让的原来的人民接受。对日战争结束后,印度国大党和广大民众便要求英国履行战时的承诺,允许印度独立,英方拖延了两年后最终以印巴分治的方式满足了这个要求。

印度独立标志着曾经的殖民帝国彻底走向崩溃。缅甸国内的独立运动也随之兴起,英国也被迫承认缅甸独立。英国重返马来亚后,当地人民也要求独立,遭到英方拒绝后,他们掀起了武装斗争。当时有不少人说,英国人是“赢了战争,而输了帝国”。历史证明,英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不过它的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更是正义的,应该说“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成果。

(原作者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