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方言覆盖人口4500万 说晋方言的不一定是山西人

 汾河图书馆 2015-07-29

晋方言覆盖人口4500万 说晋方言的不一定是山西人

2015-07-28 09:42:44 来源:山西日报

没了方言 世界寂寥

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曾说过,“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了一座卢浮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一张随身名片和活的身份证,会让陌生人之间瞬间拉近距离。独具特色的山西方言,承载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地方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频繁,方言面临濒危境地。如何让方言流传久远,7月10日~20日,“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语汇学学术研讨会”“《语海》编纂工作会议”相继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方言的流传献言献策。

说晋方言的人不一定是山西人

晋方言覆盖174个县市,覆盖人口4500万

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分不清前后鼻音,比如把“根”读成“耕”,把“汾”读成“封”,把“陈旧”读成“成就”;有时会在某些名词前面加上“圪”,比如把“台阶”叫做“圪台”,把“细碎粉末状的东西”叫做“圪糁”,把“膝盖”叫做“圪膝”,把“角落”叫做“圪牢”;有时在某些词前面加上一个字头,比如管“奇怪”叫“日怪”,形容“搞阴谋诡计”叫“日鬼”等;有时把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如把“摆”说成“不来”,“拌”说成“不烂”,“巷”说成“和浪”等;有时还喜欢说叠音,比如把“孩子”叫做“娃娃”……倘若如此,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他说的是“晋方言”了。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建生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地理和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山西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很特别。山西方言最主要的特点是在除晋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保留了古入声的读音。如太原人在说“八、剥、缺、叶”等字的时候,韵母不像北京话那样延长,而是用一个短促的喉塞音收尾。和山西相邻的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等省有一些地区也保留了入声,这些地区和山西有入声的方言区连成一片,被学界称为晋语区。据初步统计,晋语区覆盖174个县市,人口大约有4500万,仅小于官话(指普通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因此,晋方言被从北方方言中独立出来,成为全国十大方言之一。可以说,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晋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

7月21日,山西方言研究专家、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乔全生教授,和记者聊起了晋方言:“说晋方言的人不一定是山西人。”晋方言的典型特征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全浊音清化有四种不同的演化方式,晋方言还是尖团音演化的“博物馆”……虽然这些描述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深感艰涩难懂又枯燥无味。但一首柳宗元的古诗《江雪》就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晋方言的魅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用普通话来读似乎不太押韵,但是用晋方言来读,韵味则完全不同。

独具特色的山西方言

承载着浓郁的山西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地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独具特色的山西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山西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吴建生说,“用晋中话、晋南话、晋东南话和雁北话演唱的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风格各异,韵味不同,构成了山西绚烂多彩的地方戏剧文化;晋南民间丰富的馍类词语,体现了农耕文化中的馍文化;太谷、平遥一带流传的商业用语,反映了朴实诚信的晋商文化;雁门关一带有趣的羊类俗语,承载了游牧文化遗存的羊文化,如‘放了多年羊,还认不出个狼和狗’‘砂锅子煮羊头——眼蓝了、嘴还硬哩’‘牛角角插在羊屁窟上——又牛气又羊气’‘一毛钱买咾两个羊蹄蹄——不为吃光为咬筋’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中,常常巧妙地运用一些山西方言词语,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充分展示了山西农村的民俗风情。”

乔全生说,晋方言得以保存千年,与山西地区地理位置闭塞有关。据清康熙十九年《山西通志》记载,“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五原控之”“眺览其间,左山右河之势自若也,襟塞控原之腾自若也”。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辖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山西方言非常复杂,“十里不同音”。

由于山西人恋家守家,在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吃饱穿暖、免受天灾即是农人们的最高理想。农人们安于现状的个性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山西地区很少受到战乱的影响,也与官话区长期相对隔绝,就使得依靠口耳相传的晋方言得以传承千年。乔全生介绍,如今,甚至一些上古音依然能在晋方言中找到,比如“树”被称为“波”,“麻雀”被称为“稀虫”,“胖”被说成“席”,“拿不动”被说成“荷(读hě上声)不动”(在这里“荷”就是承担、搬动的意思)等。

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方言传播可以借鉴的模式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差异性,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一样。方言承载着地方文化,方言的表现力普通话无可比拟。在微信圈,汤姆猫用方言说的段子让人忍俊不禁,“汤姆猫教南汇话(浦东土话)”的小节目,在一年内吸引了超过40万次的网络点击;或者是朋友群里流转的借助《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画面用方言配音的段子;而最流行的莫过于风靡一时的《我的滑板鞋》,几乎全国的方言版本都能听到。方言的魅力被充分展示,同时也显示出网络受众对方言的无限热爱。

上海辞书出版社孙毕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方言语汇蕴含着民俗与文化、历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内容,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当前,方言著作读者群太少不利于方言的传播,因为对于出版社来说,如果印刷不到3000册,就不能达到一个盈亏平衡点。所以,受众少的方言留存有时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资助。但是强势方言比如上海话、粤语是例外,《上海话大辞典》出版后就很赚钱。孙毕认为,方言语汇中的“通用语汇”收入大型语典有助于鉴赏性、阅读性语典的编纂,也有助于方言的流传。他还表示,方言文化向大众传播的途径一定要传播力强,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方言传播需要借鉴的模式,被年轻人广泛接受的新媒体就是一个好途径。

吴建生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方言也呈现出迅速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她告诉记者,在省城太原的中小学生中,会说普通话的学生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会说太原话的只有50%左右。面对这种现状,有学者发出了“抢救方言”的呼声。也有学者认为,只要地域文化存在,方言就有生存的空间。在广大农村方言仍然占据着主导位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方言研究工作者加大了调查记录的力度,出版相关著作或方言地图,为方言建立语音档案,尤其是一些方言节目,深受群众喜爱。这些都是抢救和保护方言的有效措施。

诚如乔全生所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的加快,必然使方言的消失和磨损势不可挡。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紧调查整理就有绝迹的可能,而这种‘化石文化’消失后将无法复原。”从科学的角度看,方言保护工程就是为了让它流传久远,为山西方言拍照存档,让三五百年以后的人们还能听到古老、优美、生动的方言,正是语言研究工作者正在致力做的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记者王秀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