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东西方海盗有何不同?

 九鼎星河 2015-07-29

 

 

一提起海盗,人们自然而然想到鲜红的夕阳、漆黑的骷髅旗、狰狞面孔和成堆的黄金——这是影视作品中关于海盗的形象。而当今的索马里海盗,已成为途经亚丁湾海域的各国商船最头疼的魔咒。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因这一地区海盗异常猖獗,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年度风云人物”。

海盗,这个古老的职业死灰复燃,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在许多人的眼里,海盗是西方的产物。然而,中国就曾有上百万的海盗大军,让朝廷无可奈何。对比中西海盗,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差异,得出历史经验教训。

 

中国海盗,亦商亦盗

 

虽然中国在殷商时代才出现木板船,但其航海技术发展迅猛,在明末以前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大国。汉武帝在位时就曾七次乘楼船巡游海上,可见汉代造船和航海已相当先进。

借助先进的航海装备和技术,中国海盗应运而生。早在东晋时期,吴人孙恩为报家仇,逃海起义,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海盗集团,其妹夫卢循也参与其中,转战长江以南,纵横东南海域,拥众百万,历时十三年,为中国海盗史上所仅有。此后海上一直较为平静,到了元末,台州黄岩出了个方国珍,被官府逼迫逃亡出海举兵,拥巨舰千余,人众十万,成为与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分庭抗礼的一方豪杰,后来降了明朝,受朱元璋厚待。也许是朱氏王朝深恐来自海上的威胁动摇其统治,颁布了“片板不准下海”的海禁政策,促使没有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沿海居民沦为海盗,产生了王直、许栋、徐海、张琏、许朝光、曾一本、谢策、洪迪珍、林国显、徐碧溪、林道乾、林凤、施和、杨老、魏朝义和郑芝龙等大批海盗代表人物。其中,明嘉靖年间的王直、明末清初的郑芝龙是雄霸东方的世界级大海盗,其势力让西方海盗望尘莫及。

王直,号五峰船主,徽州歙县人,少不得志,无缘科场,就勾结沿岸流民,啸聚海上,逐渐成为东南亚海上商贸集团首领,控制了中日海上贸易,最后被胡宗宪诱杀于杭州。王直的最大危害是勾结日本人,造成嘉靖一朝,中国沿海饱受倭寇摧残。虽然最后倭患平息,但日本人自那时起就埋下了入侵中国的种子,其祸害之大,一直延续到1945年抗战结束。

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福建泉州人,他曾受罗马公教洗礼,同时信仰海神妈祖与佛教的摩利支天菩萨,还在日本参拜过神道的八幡神,其建立的船队和商业帝国,垄断浙、闽、粤海洋贸易,商行遍布日本及南洋,号“万船之王”,富可敌国。郑芝龙是当世真正的海上霸主,无人能与之争锋,就连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西方殖民者都必须向他称臣,堪称世界第一大海盗,从郑成功只分得部分船队就收复台湾可见一斑,可惜降清后死于非命。

如果说王、郑两大超级海盗“亦商亦盗、勾结外邦”,那么亦有中国海盗奋力抵抗侵略、扬威海上。海盗首领施和、林凤、郑一嫂等,先后率领部众投入反侵略反殖民战斗,并打败了西方殖民者。但是,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实施了“以夷制盗”的夹击策略,宁愿让外夷垄断商路,也不愿为本国民众开放海禁,全然不顾这些外夷常常也干些海盗的勾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幕荒诞剧的上演,构成了世界海盗史上的奇观,也为国外殖民者拉开了蚕食中国的序幕。

归根结底,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厉行海禁导致海盗横行,“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人之患,束带冠于朝。”这是对中国海盗的最佳写照。

 

西方海盗,官民结合

 

在西方的文化中,海盗的故事是一部传奇的英雄史诗。在西方的世界里,一个男孩,不管出于什么想法,都愿意选择当海盗船长而非国会议员。西方海盗的热血和勇气,因为反抗文明社会中的法律秩序而成为深入人心的英雄,因为敢于冒险和创造人生的辉煌而成为人们敬佩的勇士。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的格局,是由海盗改变的。西方帝国从弱到强,需对外经商贸易,扩充版图,掠夺财富,以确定本国在海上的地位。于是,以暴力形式出现的海上掠夺,逐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其中,最有影响的事件就是发现新的陆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发现和开辟新陆地的人,都是海盗,因为这些行为的动机,无非是想瓜分利益、获得财富。

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殖民浪潮的来临,西方海盗进入了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海盗黄金时代。这一时代的海盗名声大振,劫掠也越来越多,海盗的形象也被描述得极为传奇,如海盗学者威廉、黑胡子爱德华、黑色准男爵罗伯茨和极具悲剧色彩的“基德船长”等。

大海航发展,殖民浪潮的兴起,欧洲列强们开始了扩张和残酷的竞争。由于战争的激烈,政府只得鼓励包括动用武装民船袭击敌国船只的手段。只要民间人士能拿到政府颁发给私人船只的所有者一个“私掠许可证”,他们可以代表国王攻击敌方船只。此举既为政府省下了经费,又保存了正规海军的实力。在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期间,英国的民间武装船队最初是劫掠西班牙的商船,到了后来就开始骚扰沿海地区的城市,大肆鼓励对西班牙的海盗行为。到1713年英西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取得了海上的霸权,官方的海盗行为已无必要,但当政府宣布停止劫掠时却无人听从,因为很多民间私掠者已习惯了海盗生涯,战争结束就意味着失业,水手们与其无所事事,倒不如干回老本行。

于是加勒比海、西太平洋、印度洋都是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殖民者的主要航运路线,海盗们瞄准从殖民地归国的船只,把掠劫到的货物带回自己的据点,再通过其它途径专卖,聚敛巨额财富。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加强殖民地的统治,海盗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西方凭借抢掠的财富,发动工业革命,逐渐形成了当今的世界格局。西方海盗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历史贡献”和“掠夺思维”仍然流淌在后世子孙的血液里,影响着当今的西方世界。

 

中西海盗,大相径庭

 

作为整个西方文化的奠基石之一,希腊文化认为欲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出于征服城市、占有财富乃至俘获妇孺等侵略行为,都会得到赞美。这是海盗从悲惨混乱的历史现实渐渐演变成传奇故事的心理基础。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农业经济为核心、孔孟文化为导向的“黄土文明”,东南沿海虽有自己的“海洋文化”(包括海盗文化),但与中原文化角力的过程中惨烈败北,沦为边缘文化。

这是中西海盗文化的最大区别。

此外,仅就中西海盗而言,亦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中西海盗规模不同。就拿中西海盗鼎盛时期相较,西方海盗讲究小团队作战,一般都是几十人、几百人一伙,上千人的队伍不多;而中国海盗规模宏大,讲究集团作战,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海盗团伙很多,上万人的队伍亦屡见不鲜。

中西海盗成因不同。中国海盗是被动反叛,西方海盗是主动进取。中国海盗都是官逼民反,主要原因是海禁政策限制了海上贸易,南方海域一带的农民自造船只,奋起反抗;而西方海盗具有冒险和探索精神,甚至可以与王室签订协议,王室还提供航行物资,再瓜分探险所得。

中西海盗性质不同。中国海盗亦商亦盗,主要在近海活动,极少滥杀无辜,只是想通过武力迫使朝廷让步,以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而西方海盗深入大洋,贪得无厌,血腥残暴,疯狂掠夺,努力建设新的秩序。

中西海盗结局不同。中国海盗除方国珍等极少数人占据历史条件归降善终外,绝大部分海盗不是被诱骗剿杀,就是客死他乡,如王直、郑芝龙等;而西方海盗经过疯狂掠夺后,存活下来的海盗远赴异地,摇身一变,用夺来的财宝建立新生活,成了有身份的绅士、富商甚至政府官员,逍遥法外,子孙受荫。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