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曹知白 洼盈轩图 手卷 水墨纸本 中鸿信2014秋拍成交价299万元
作品鉴赏
曹知白(1272-1355),元代画家。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华亭(上海松江)人。富于资才,是松江著名士绅,至元间曾任昆山教谕,由于“意甚不乐,遂辞去”,“隐居读《易》,终日不出庭户。”日与宾客以诗酒相娱,东南文人多与之交往。如与赵孟頫、邓文原、虞集、黄公望、王冕等交往甚密,一起“论文赋诗,挥尘谈玄,援琴雅歌,殇咏无算,风流文采不减古人。”其工诗文,尤喜老黄之学,善画山水,曹早年师冯觐,结识赵孟頫后,受其影响,趋向李成、郭熙,同时也旁涉董源、巨然。因此他壮年的画大都以李、郭画风为主,笔墨雄浑苍润,至晚年则融入董、巨笔意,渐趋简略平淡。
元 曹知白 洼盈轩图 手卷
此幅漥盈轩图卷作于至正癸未仲春(1343年),为曹知白71岁时的晚年作品。漥盈轩为曹氏园林中的一处居所,也是其举行文人雅集、休憩作画之地,在这静雅幽谧的场景之中,我们可以窥探元代文人崇尚简淡无为的内心世界。全图水墨纸本,画面以平远构图,卷首绘浅水遥岑,云淡天高,苍苍莽莽,横无际涯,远山以没骨法平涂,水际作突兀大石,杂树纷纷,仿佛要为隐居构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沿湖边小径蜿蜒而行,通往漥盈轩的唯一的道路却被面前兀然陡立的崖壁所遮掩。崖间古树姿态奇崛,似欲俯身挹探秋潭之水,险怪莫测。视线越过峭壁所占据的空间,画面中心的漥盈轩顿时豁然开朗般洞明于眼前,这是一处为飞湍、瀑流、崖谷、丛树所掩藏的处所,水边亭榭错结,曲尽幽深,轩主人于是中闲居吟咏,颇有山静日长,不知汉晋之隐逸趣味。画卷末端,作者再以一段峭壁封存好其精心营造的隐居处所,在更远的两涘渚崖之间,重复着卷首的远山和杂树,把开阔辽远的景象归还到观者的视野当中。纵观全幅,作者在景物的营造中融入了引人入胜的递进手法,由幽及奇,由奇至深,由深转阔,观者仿佛以桃花源记的视角走进了作者的隐逸时空,在景物的变幻中体验着情感的变幻,最后沉浸于其静谧空灵的绘画世界之中。
曹知白个性中的“内和外刚、寡嗜欲、好黄老思想”,使其形成自己含蓄干净的笔墨语言。线条充满生气与活力,树石的轮廓是纯粹的再现自然,在晚期心境平淡的转化也促使笔墨性情完全表达内心的自然,笔墨气韵神完气足,显示了他的全面修养。同时晚期交游雅集活动中与黄公望、倪瓒、吴镇等人书画交流对笔墨转变也起到巨大的作用。李郭风格与绢上描绘山石树木粗细轮廓的急促变化在此幅中完全被转化为柔和的书法性的轮廓,突破了自然写实的界限,去除笔墨的巧趣,尽得笔墨天真。更重要的是曹知白晚期将李郭外部轮廓的清晰与明确的描绘与董巨对模糊形象和空间幻觉的强调完美结合起来,以至其所采纳的技法亦极富有启发性。“曹云西写牛毛皴,多用水墨白描,不加颜色。盖牛毛皴干尖细幼,笔笔松秀,若家重色渲染,则掩其笔意,不如不设色为高也。有时或用赭墨笔尖,如山皴纹,层层加皴,不复渲染、作秋苍景;或用墨绿加皴,作春晴景。如此皴法,玲珑不为色掩,亦觉精雅,所谓法从心生,学毋执泥。”此幅皴擦点染极尽虚无淡墨之致,以含蓄为贵,以空白明净为贵,其内心的自然与客观的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人化的自然不断累积沉淀下来形成了曹知白绘画独具的人文关怀,它体现着永恒的生命。这也正是曹知白晚年绘画作品之所以伟大并能打动人心灵的原因。
本幅最初经明朝书画鉴藏家金琮收藏,金琮得到本幅后欣然题写卷首“漥盈轩图金琮”,并与画幅后面题写诗文题跋:门前云影接天光,活水源通半亩塘。金琮收藏后又经文彭、项子京、陈继儒、朱彝尊、吴荣光、罗六湖、潘德畲、宝奎、吴大澂等收藏并题签。原为天籁阁海山仙馆潘德畲旧物后改约斋收藏。书画收藏大家程琦购得此幅后将其入藏萱晖堂,并著录于《萱晖堂书画录》,程琦,字伯奋,号二石老人,又号可庵。斋号双宋楼、萱晖堂、奎章阁。安徽合肥人。著有《萱晖堂书画录》。旅日侨商,古物鉴赏家。程琦本人亦详细注明本幅鉴藏情况,为本幅三段的长跋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作品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