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产生艺术,创造美。音乐使世界华美,情感让人生厚重。 世界著名美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巨著里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并断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 音乐艺术以审美为核心,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经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情感是人们独特的心理活动,源自外界事物的触发和感悟。“乐由情起”。“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与情感血肉相连、如影随行。情感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情感的外在表象形式之一。真挚的情感是艺术表演的灵魂,是艺术的伟大法则,是艺术创新的最高技巧。 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发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一、乐与情通:音乐是感情的语言 音乐表达感情有其自身特点。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产生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膊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关联。特别是对人的心理,会产生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影响。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讯号,传达感情或思想,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而音乐则可直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情绪的复杂多变,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限制。因此,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阶层的人民,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音乐无国界”、“音乐是感情的语言”、“乐与情通”,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良莠、高下和发达与否,影响着国家整体文化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在这三要素中,声音是构成音乐的物质基础,时间是音乐在空间呈现的载体,情感是音乐表述的核心。 1、音乐是声音艺术。音是音乐的物质基础,各种样态的声波振动是音乐赖以生存的物质材料。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音乐中使用的绝大部分是乐音。乐音的性质是音高、音量、音值、音色,为音乐的千变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表达馈赠了多样的方式途径。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贝多芬语)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通过音乐学习,使人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是在时间的长流中展现的,当发音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自然消失了。声音的时间长短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音乐节奏的松紧、疏密、快慢、轻重、缓急为音乐的表现力提供了技术必要手段,便于人的内心情绪情感瞬息万端变化的捕捉与表现。 3、音乐是听觉艺术。人的听觉器官细腻感受音乐,受其触发引起与音乐自身相应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人的感知器官的健全与想象思维想象力的强弱决定着音乐感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对音乐内涵的感受、理解、把握及对音乐形象的再造表现。 4、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大千世界,万物竞荣。人作为万物之灵,以其独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不但能发现自然之美,还能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在诸多艺术中,音乐,无论声乐或器乐,传统还是流行,古典抑或新音,都能感人。什么样的音乐能感人呢?除了乐韵悠扬动听外,重要的是“含情”与“传情”。音乐是社会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它与一定时代、民族社会生活与文化心里紧密联系,是人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间接真实反映。它是美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如果没有情,音乐也就失去了美。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都需要人的情感及思维活动作为基础,音乐所激发的、交流的首先是人的情感。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和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艺术既然来源于生活也就脱离不了情感,也就需要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丰富多彩的音色、力度的强弱,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以情动人,让你可以从音乐中体会和感受到青山绿水、残枝败叶,让欣赏者自身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交流与共鸣。 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现实的对象与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属于意识范畴,但是又以自己特殊的质地同一般的意思区别开来,当你浸沉在音乐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中,去尝试酸甜苦辣的各种味道,将使你不知不觉间随着它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那就说明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你,使你受到感染而产生一种思想冲动,你会认为它是你内心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音乐也就能激起什么样的感情。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有了丰富的情感,音乐才有魅力。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首先是作者激情与灵感的体现,然后通过表演者的倾情演绎再造加工,引发听众共鸣,进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音乐的“美”与“情”体现在音乐创作、表演与欣赏的不同方面。如有些标题为《练习曲》的器乐曲和标题为《练声曲》的声乐曲,实际并非只为“练习”而作,而充满了深刻的音乐内涵。在演奏或演唱这些作品时,决不可以炫弄所谓的技巧而忽视音乐的情感表现,否则,就会舍本逐末,迷失音乐自身。具体说,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如果演奏者不从肖邦创作此曲的历史背景和肖邦的个人经历以及创作动机去理解和表现它的内涵,而只是注意左手的技术,无论怎样弹奏,都奏不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音乐。音乐欣赏“使人记忆犹新的并非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使人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似乎接受着一次次圣殿洗礼,心灵由种种原因而久积的尘垢一洗而去,纯净而清爽;又仿佛母女般倾谈,亲切真实,你尽可倾吐烦恼和不快,得到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想的。心得与感触,难以尽言。”个人情感与音乐融合被吸收化作清泉自然流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作用重要。用人人具有的情感来感受体验音乐,并通过音乐完善提升人的素质品位。 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探索音乐与数的关系,并提出音乐具有“净化”作用;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音乐与人的感情相联系,首次提出音乐具有运动特征,并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中,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艺术,也有人认为音乐应是人类全部精神生活的表达。但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紧密是公认的。 二、情孕于乐: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1、寓情于乐造美。情感蕴含在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中,是音乐的本质与灵魂。没有情感的旋律性、节奏与和声,市干嚎,不是音乐,更远离音乐的美。作为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的作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都应努力体会与挖掘音乐内含的情感,以情动人,创造切合时代特点的美的音乐旋律与节奏,赋予音乐以美感。创作者在作品中烙印上深刻的个人内涵,好的音乐作品常常是“乐随情起,情由心生”的外化,作为表演者,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就非常重要。旋律是感情流露的记录,是情感语言的产物,表演者在表现音乐时要正确理解旋律中蕴含的情感及其变化,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将乐曲的形象丰满地塑造出来。如由瞿琮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曲,当年之所以风靡全国,历久弥新,除歌曲风格独特、旋律优美、词曲贴切等因素外,还与关牧村的演唱关系极大。关牧村演唱这首歌曲时将西洋唱法长处自然糅合进民族音乐之中,发挥她质朴、厚重、豁达的演唱风格并充分运用强与弱、快与慢、舒展与细腻等表现手法,把歌曲主人公内心的微妙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因而倍受听众喜爱。这说明只有当表演者与创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并以完美的形式把作品呈现给观众时,音乐才会被注入新内涵,绽放新光彩。 2、旨在韵外悟美。音乐是发自心灵的声音,所以要用“心灵”去创作、演奏、演唱。音乐又是一种互动的艺术,传达出去后,还需通过听众聆听与体验,整个艺术过程才得以完成,也才能使饱含着感情的音乐美感伸展延续。否则,“再美的音乐,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也是毫无意义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是看不见、摸不着、写不清、道不明的,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传统美学始终认为: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是“意境”,并以此为最高审美准则。“意境”包括“意”(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和“境”(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这种情境交融的境界韵味无穷,被称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达到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推举:“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因此,好的音乐,除让听众感受到音符的律动外,也能体验到它的情感。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单是关注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的进行以及声部的交织,还要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效果来体会蕴含其中的内容,并借助想象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凡音之起,由人心也”。音乐本身就是用来表现和反映人们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节奏平稳、缓慢、鲜明富于民族特色,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差异很大,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也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不同步。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如非洲的音乐,短促的节奏,快速,复杂多变,多层次,这样的节奏代表了非洲部落成员的共同感情和意志;节奏缓慢则心平气和、稳重,在音乐作品中多用于叙事、抒情等。 李斯特说过:“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对于情感而言,音乐形象永远是鲜明而具体的。” 而体验音乐的情感就应在调动内心情感,努力感受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力,将音乐的内在情感与个人的生活经历融合起来,实现个人意识与音乐情感的结合。 情感虽然无形,但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地触及人的心灵深处。高尔基曾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了情感的呼应,就有了对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对音乐兴趣的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音乐欣赏“使人记忆犹新的并非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使人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似乎接受着一次次圣殿洗礼,心灵由种种原因而久积的尘垢一洗而去,纯净而清爽;又仿佛母女般倾谈,亲切真实,你尽可倾吐烦恼和不快,得到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想的。心得与感触,难以尽言。”个人情感与音乐融合被吸收化作清泉自然流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作用重要。用人人具有的情感来感受体验音乐,并通过音乐完善提升人的素质品位。 二、创设意境,以情感知。创设情境,要根据音乐的情境、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加之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幻,迂回曲折,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了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须创设适当的环境气氛,善显音乐本身的美,以此滋润内心,产生情感共鸣,陶冶美好情操。如教唱歌曲《我们的田野》时,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先让学生看课本上一幅描绘美丽而辽阔农村新貌的画面说说,以此激发想象和锻炼思维能力与学习兴趣。再以学生自己家乡变化为主题让学生讲述党的致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体会。加上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它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把祖国山河描绘得引人入胜。接着再让学生有表情的朗读歌词,通过直接朗读,声音轻重缓急、语言的抑扬顿挫与歌曲所要表现的无边田野,翻滚稻浪,翱翔雄鹰等形象十分吻合,起到了传情达意的效果,使作品的内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挖掘。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运用也能发挥很好的情境创设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一显身手。如欣赏《动物狂欢节》可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通过音乐逼真感受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 三、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引自《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第10页)。音乐教育如此,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节奏平稳、缓慢、鲜明富于民族特色,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声音在时间上的组织。节奏的变化使情绪差异很大,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压抑,节奏鲜明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节奏的快慢也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不同步。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如非洲的音乐,短促的节奏,快速,复杂多变,多层次,这样的节奏代表了非洲部落成员的共同感情和意志;节奏缓慢则心平气和、稳重,在音乐作品中多用于叙事、抒情等。 四、创造求新,升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情感共鸣后,可鼓励学生艺术创新,升华情感。艺术创新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音乐的最佳方式是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对音乐进行再创造。比如,欣赏《狮子》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狮子的威武凶猛,可让其跟着音乐学着狮子走到学生中间,吼着吓唬两边的学生,不仅能更好体验音乐,更使其他同学真切理解了音乐。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教师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五、植根时代,贴近生活实际获取情感体验。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或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是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点时间、机会给学生自己听一些喜爱的流行音乐,可放松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沟通渠道,使音乐情感自由发挥。如雅尼音乐,帕瓦罗蒂与流行歌手共唱《我的太阳》、《饮酒歌》等。小型的音乐欣赏不仅自娱自乐,相互影响,台上表演尽情,台下真情相伴反响强烈,情感投入多,兴趣浓。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适应,以便在某一时刻碰撞并爆出火花。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