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颂》:民族精神的颂歌

 文山书院 2015-08-07

《黄河颂》:民族精神的颂歌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07日 12版)

    2014年年底,接到陈天鹤和冼星海后人的邀请,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传越参与重新录制《黄河大合唱》,他演唱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次录制力求原汁原味,恢复歌曲当年的风貌。

    时间回到76年前,已故话剧表演艺术家田冲只有23岁,是延安抗敌演剧第三队的一员。田冲在《时代的颂歌——忆星海同志写〈黄河颂〉》(《人民音乐》1981年4月1日)中写道:“冼星海拿到光未然的定稿时,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这是我渴望已久的啊!’”

    拿到诗稿的第二天,冼星海就交出了《黄河船夫曲》。以后,合唱队每天都得到一支新歌。唯独《黄河颂》早该完成,却迟迟不来。

    这是田冲独唱的歌,演出日期逼近,他决定去找冼星海。夜里,他和邬析零来到鲁艺。透过窗纸,他们依稀看见冼星海在油灯下伏案疾书。走进窑洞,他们发现,冼星海的眼睛已经红了,头发散乱,嗓音沙哑,但是激情丝毫不减。

    “《黄河颂》写过两稿,但不太理想。这是第三稿,你们先看看,有什么意见?”冼星海说,看完曲谱,冼星海先唱了一遍,田冲也试唱了一遍。

    田冲心里想,时间紧迫,只要其他歌曲有特色,这一首差一点也过得去。他并没有说话,但冼星海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直接问道:“你以为这首歌不重要吗?我认为它是大合唱中的……”他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字眼,但从他的手势上,田冲知道,应该是画龙点睛的意思。

    “这些词都是文言,应该让观众听得懂,唱的人容易上口才好,能不能更接近民歌风?”田冲说。

    “小田,你知道,我从小就喜欢民歌,陕北的秧歌更吸引我。所以,在《生产大合唱》里都是用的民歌。这回我也试验过,不行,就扯掉了。诗人的意思是要歌颂。”他顿了一下说,“一提到颂,很容易使人想到赞美诗,我不能把《黄河颂》谱成教堂里的赞美诗。我想从昆曲中找些旋律,也行不通。古老的曲调不能把黄河的气魄和诗人的意图表达出来。”

    “诗人的意图是什么呢?”田冲问。“我想,这首歌是诗人对黄河的第一印象,光未然在壶口大声喊着‘啊!黄河!’诗人心目中的黄河是有生命力的,它既是母亲,又是巨人……”这时,田冲才明白,冼星海刚才手势中所包含的深意。冼星海对诗人的用心体贴入微,对作品的风格严格取舍。在冼星海的鼓励下,田冲又唱了一遍。

    “第一句不要唱得太高昂。”冼星海进一步说,“要把黄河之水从高处引下来,经过迂回婉转,再一步步高昂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要不然,一开口就像一个英雄摆架子唱‘我站在高山之巅’,那黄河水就像在你的脚下。那就不是‘黄河颂’,而是‘高山颂’,或者是‘自我颂’了。”

    田冲终于明白,冼星海创作的中心是人民。《黄河大合唱》中的每一支歌曲都写出了不同类型的人民。他想把《黄河颂》谱写成民族精神的颂歌和时代的最强音。

    歌声穿过岁月的屏障,在录制中,王传越仿佛找到了田冲当年演唱《黄河颂》的感觉,简单的配器遮不住黄河“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潮”。“我好像看到了父亲当年指挥《黄河大合唱》的场景。”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说。

    (本报记者 郭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