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知死,焉知生?

 万水干山总是情 2015-08-07



文丨恩惠


  茫茫大地,大千世界。人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的孔夫子便说“未知生,焉知死”?在老夫子看来,死亡是彼岸世界的事,生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哪有时间去研究死?


  这话听来似乎有理,但他却忽视了一点,一个不充分认识死亡的人,也不可能充分掌握生存的意义。一个从不思考死亡的人,也不可能好好思考生活。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好:“人的生命和死亡不是位于时间的两端,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死亡是人类结局,人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把自己的生命向死亡抛掷出去再反弹回来而得到规定的。”所以,人是一种“向死而生”之生命,人每活一秒钟,本质上就是死去一秒钟。文多拉也说:“航海行船,要对正方向把好舵。人要善生,就得把死放在眼前。”圣经说:“活人也必将这事(死亡)放在心上。”人不但应当想到死,而且能正视死,在感受死亡的脚步不断迫近的过程中,人可能追求有一种超越的眼光和人生操作的方式。


  为什么现实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大多因为不去想到“死亡在等待着每一个人”(参传7∶2)。为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其本身对人是一个警钟和提醒。既然“人人都有一死”,死亡必与每个人交臂,那么人一生何必追求与死亡同“死”的虚假事物呢?既然“死后且有审判”,并非“人死如灯灭”,那么活着的人应当立于死后的基点来考虑和设计自己的人生,把今生和来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然死亡是突发性的,有一天会像位不速之客蛮横地破门而入,那么我们就当珍惜生的每一刻光阴,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活出精彩。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国王,为了惊醒一位大臣不要浪费人生,特意请他来王宫喝酒,但在他座位上方用一根极细的线悬挂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利剑。喝酒中,这大臣忽然抬头发现似乎快要落下来的利剑,吓出一身冷汗。什么山珍海味、什么倩女歌舞,对他毫无感觉,他唯一紧张的就是怕这利剑突然落下,这可真是“死难临头”啊!上帝不叫人知道死期,正是要叫人时刻准备着与死相遇。死亡在人身后跟着,人应当在它前等着。一个人如果能时常把死亡放在心上,他就不会醉心于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就不会向肉欲滚沸的都市生活屈膝了,并且必会建构起一种超越的人生目标,不再醉生梦死,不再虚度年华。


  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时,人往往会带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忧伤和遗憾。但基督死而复活的大能冲开了坟墓的大石,解开了死亡的绳索,折断了死亡的毒钩,跨越了死亡的“高墙”,用他自己的身体,在今生和永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让每一个信他的人生活在地上时,生命却已经与基督一同藏在天上。从此,他们可以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今生里追求永恒,并且时常与无限者相通,分享那荣耀丰富的属天生命。当他们凝聚起那永恒的憧憬和属天的价值所爆发出来的强大人生动源时,便会把追求死后不朽的荣耀当作从事今天工作和生活以及其他活动的终极目标,这无疑会产生积极的现实效果。


  生命短暂,世福易逝。死亡必然,永恒无限。“死”与“生”相连,“生”与“死”相关。论死为了面生,善生可以安死!人应当像面对生命一样去面对死亡,在有生之年对死有所思考,有所预备。因为:“未知死,焉知生?”


  (本文载于《天风》2009年第4期,总第35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