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传》乾坤二卦集解(三)(文:李守力) ——以《二三子》《衷》为中心 2013年1月7日 11:20:34 2013年1月9日 11:44:31字数:2503 以下释读第12章乾卦九五爻、第13章乾卦用九爻、第14章坤卦初六爻、第15章坤卦六二爻(帛书《缪和》)、第16章坤卦六三爻、第17章坤卦六五爻。 帛书《二三子》第12章: [卦曰:蜚龍]在天,利见大人。[孔子曰:此]言君[子]□□□□□□□□君子在上,则民被亓利,贤者不蔽,故曰蜚龍在天,利见大人。 【白话】 乾卦九五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子说:这是讲君子……,君子在上位,人民受到他的恩泽福利,贤良的人不再隐居,所以说“蜚(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帛书《衷》: “飞龙〔在天”〕,□而上也。 易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子曰:天之□□□何有其□□□□□□人尉文而溥,齐明而达矣。此以專名,孰能及[乎]? 【解读】: 帛书《易传》视乾龙有文德,传本《易传》与帛书《易传》差别很大: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帛书《二三子》第13章: 《卦》曰:见羣龍[无首],吉。孔子曰:龍神威而精处,□□而上通,亓德无首□□□。见羣龍无首者,□□□□□□□□□□□□□□□□见君子之吉也。 帛书《衷》: “群龙无首”,文而圣也。 易曰“见群龙无首”,子曰:让善之谓也,君子群居,莫敢首,善而治,何疾其和也?龙不待光而僮,无阶而登,人与龙相似,何[不]吉之有,此乾之详说也。 【解读】 帛书《易传》主张乾龙有文德,传本《易传》不同: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帛书《二三子》第14章: 卦曰:履霜,坚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时谮戒葆常也。岁[始于东北,成于]西南,温始[于东北],寒始于[西南]□□□□□□□□□□□之□□□□□□□□□□□□□□□□□□□□□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亓孙贵而宗不傰。 帛书《衷》: “屐霜,坚冰至”,豫□□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孫从之谓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酉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穀。 【解读】: 传本《易传》将卦气说理省略,代之以“驯致其道”,是在帛书《易传》基础上的提炼: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文言》则进一步推广大到义理: 《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帛书《二三子》第15章: 卦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孔子曰:[此言]□□□□□□□避也;方者义□□□□□□□□□;大者言亓直,或之容□□□□□□□□□□□□□□□□□□□□□也,[则]无不[吉利],故曰无不利。 帛书《衷》: 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之屯于文武也,此易赞也。 “直方大,〔不习,吉,〕□□□〔也〕。 易曰:“直方大,不习,吉”,子曰:性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 帛书《缪和》: 子曰:《川》之六二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子曰:直方者,知之谓也。不习者,□□□□□[之谓]也。无不利者,无过之谓也。夫羸德以与人,过则失人和矣,非人之所习也,则近害矣。故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直方大,[不]习”,义达矣。 【解读】 传本《易传》继承了帛书《易传》“方者义”、“义达矣”,其它差别较大。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帛书《二三子》第16章: 卦曰: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孔子曰:此言]□□□□含章□□□□□□□□□□含亦美,贞之可,亦□□□□□□□□□。 帛书《衷》: “含章可贞”,言美情也。 “或从王事,元成有终”,学而能发也。 易曰:“含章可贞,吉”,言美情之谓也。文人动,小事时说,大〔事〕顺成,知毋过数而务柔和。易曰:“或从事,无成有终”。子曰:言诗书之谓也。君子苟得其终,可必可尽也。 【解读】 传本《易传》: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文言》: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帛书《易传》与传本《易传》皆言“美”言“时”,前后存在继承关系。 帛书《二三子》第17章: 卦曰:黄裳元吉。孔子曰:此言]□□□□元者也。元,善之始也。□□□□□□□□[黄]色之徒,嗛嗛□□□□□。 帛书《衷》: “黄裳元吉”,有而弗发也。 易曰“黄裳元吉”,子曰:蔚文而不发之谓也。文人内其光,外其龙,不以其白阳人之黑,故其文滋彰。 【解读】 传本《易传》: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按: 帛书《易传》言龙德为文,与坤卦六五的爻辞“黄裳元吉”有密切关系。看过《周易》再看帛书《易传》会觉得帛书《易传》言乾卦似在言坤卦,这是因为帛书《易传》视龙为阴为文的缘故。帛书《二三子》在释坤卦六五时言“元,善之始也”,这句话在传本《易传》的《乾·文言》中。帛书《易传》视乾坤一体,龙德阴阳合体,而传本《易传》视龙德纯阳,这是两者最明显的差别之一。
【文献参考】: 王化平:帛书《易传》研究(2007) 邓球柏《白话帛书周易》 冯时:《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中国文化》2010年02期) 程善德:帛书《二三子》篇孔子释《易》研究(曲阜师大2011年硕士论文) 林文彬:帛书《二三子》篇探析 刘大钧:读帛书《二厽子》(周易研究2011.1) 刘大钧:续读帛书《二厽子》(周易研究2011.2) 刘彬:帛书《衷》篇“《坤》之详说”章新释 刘大钧:读马王堆帛书《衷》篇 刘大钧:续读马王堆帛书《衷》篇 刘彬:帛书《衷》篇新释八则 傅惠生:帛书《易传》中“损”“益”卦论疑案探析(2.帛书与今本《乾》《坤》卦论比较) 张克宾:帛书《易传》乾坤之义疏论(《孔子研究》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