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创作生涯,就如其新作《甜牙》(2012)一样,充满奇特的“反转”。如果说《赎罪》让他从人人侧目的“恐怖伊恩”,摇身变作严肃矜持的“国民作家”,那么,如今的麦克尤恩,则大有吸引鲜花和鸡蛋纷至沓来的“争议磁石”的气象。 《甜牙》甫一出版,就引来吐槽一片。其意大致是说,故事的各种反转与铺垫都十分精妙,但它们跟整本小说的结局或者主旨没什么关系。而那些毫无必要的冗笔,讲得很破的间谍和落入俗套的爱情,还有作为“书中书”插叙的短篇小说,除了作者刻意炫技之外,似乎就没啥实际的意义了。于是,《甜牙》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写得很有意思但又好像没有太大意义”的小说。 其实所谓“意义”,你得看从什么角度来定义。政治、道德、社会、人生,都叫意义。那么,《甜牙》有没有意义呢?我觉得大大的有,至少,《甜牙》就是一本反战的、道德崇高的、批判社会的、讲述各种人生道理的小说。但这些“意义”,为什么在整本小说中显得如此虚无缥缈,甚至,都有点儿被麦克尤恩时不时掺入的戏谑成分,给消弭掉了呢? 原因就在于,作为一本“意义”复合型小说,《甜牙》所要做的,恰恰就是要整饬这些意义。并不是否定它们,而是重新摆正它们的位置,至少,在麦克尤恩的小说艺术中,“意义”是要让位给情节,或者说各类“闲笔”的。他在小说中写了这样一个桥段,女主人公塞丽娜和情人托尼一起读书,“托尼曾经责备过我,因为我将一本书翻开,面朝下扔在一边。这样会弄坏书脊的,会让书在某一页开裂,对于作者的意图展示,对于另一位读者的判断,都会构成一种紊乱的、教人分心的干扰。于是他送我一枚书签……”不过,比起开裂的书脊,这枚情人赠送的书签更让塞丽娜心塞,因为它是情人与太太一起度假时买来的。 这简直就是一段关于现代文学的文学评论。现代文学中,一个细节有时像传统文学中用过即丢的情节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好比上文那教人分心的断裂书脊;但有时候一个细节则会通往另一个甚至多个细节,挖掘出更多意义,就像那枚书签。现代小说的写作与阅读,就是一个读者如何甄别这些细节,从而主动地与作者一道完成小说创作的过程,而非传统小说读者那样被动地接受一个既定的、作为成品的文本。 回到《甜牙》,我们不妨举个例子。麦克尤恩为什么拉了长长一张通俗爱情小说和严肃小说的清单,还让书中人物议论得头头是道?就是为了让喜欢读通俗爱情小说的塞丽娜去读乔治·奥威尔,为了让她感受自己一跃升格为奥威尔“知心好友”的洋洋自得,为了让她本来轻松八卦的专栏文章,顿时变得高大上起来,并且最终,为了让这篇文章被不满的主编不由分说一口气毙掉。 读点奥威尔就使命感爆棚,就自以为能踌躇满志指点江山,麦克尤恩借此突出了塞丽娜的个性:既浅薄,又真诚,既愚蠢,又善良。麦克尤恩通过这个不谙世故的人物,狠狠讽刺了一把这个太谙世故的世界(包括塞丽娜服务的当局,以及当局的对立面)。塞丽娜不堪的童年也好,悲惨的男人运也罢,这些看似冗赘的闲笔其实正和结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太过聪明的人,往往会识破真相,所以要让笨笨的塞丽娜充当主角。但塞丽娜又太笨,无法在关键时刻参透玄机,所以才有聪明的黑利在最后一章完成“反转”。事情由塞丽娜来做,故事则由黑利来讲。于是《甜牙》本身,就成了一部既讲故事,又讲如何讲故事的“元小说”,麦克尤恩也顺便过了一把文学家和评论家的瘾。 因而,麦克尤恩小说的魅力,就在于邀约读者一起享受探秘各种细节及其指向的乐趣。它要求读者调动起所有感官,来关注小说中所有的文字,甚至“闲笔”,也许你能找到一片新天新地,也许你找到的只是死路一条。这种创作手法上的变奏,现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而这,大概就是人们如此翘首以盼麦克尤恩推出一部接一部新作的原因所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