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轩辕,打了一辈子仗

 负鹏载舟 2015-08-13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这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第一句。

轩辕,据说是因他居于轩辕之丘,故以为名,又以为号。

少典,一说是有熊国君——黄帝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一说是诸侯国号——黄帝为少典国君之子,而另立一有熊国。

《史记·秦本纪》说秦的先祖女修,是帝颛顼之苗裔,女修吃了一个燕子蛋,怀孕生下了大业,而大业娶少典之女,生了大费。颛顼是黄帝之孙,而大业是颛顼苗裔之子,其间已不知隔了几代,如果少典是人名,那大业之妻与黄帝是兄妹或姐弟关系,岂有黄帝后世子孙反过来娶黄帝姐妹的道理?据此看来,“少典”应该是国号或者族名。

至于“姓公孙”,不知太史公从何得知(《五帝本纪》所依据的《五帝德》中并没有这三个字),可以确定黄帝“姓公孙”是不可能的,详见下一节《中国“姓”“氏”的起源及区别》。

黄帝轩辕氏,兴起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当时诸侯间你争我夺,战乱频仍,而作为天下共主的神农氏,无力征讨。
时代急需一个新的霸主,以便继续发展出后面的文明。于是一个战神应运而兴。他便是黄帝轩辕氏。

轩辕氏替神农氏出兵,讨伐那些叛乱者,很快就征服了大部分诸侯。

只有蚩尤一族勇悍异常,暂时收服不了。

这时候炎帝起兵侵凌诸侯。

各诸侯为了寻求保护,都诚心归附于轩辕氏。

所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轩辕氏欣然接受大家的拥戴,而与炎帝展开了对决。

他一面抚民,一面练兵,广积粮秣,精练士卒,并且训练各种猛兽参战(“教熊罴貔貅貙虎”,一说只是以猛兽比喻士卒的精悍勇猛),最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经过数次惨烈大战,终于取得胜利,完成了炎黄两部落的融合。

但是强大的蚩尤一族仍未归服。这是黄帝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在击败炎帝之后,他向各诸侯征兵,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最终擒杀了蚩尤。

至此天下大定,各诸侯于是共推轩辕氏为天子,以代神农氏。

因有土德之瑞,土色为黄,故称黄帝。

此时的黄帝,已经击败了炎帝,擒杀了蚩尤,当上了天下共主。

然而他的征战生涯却还远没有结束。

大概他也信奉着与天地人斗其乐无穷。看他的性情,是很喜欢打仗的。

根据记载,他的一生都在行军当中,“以师兵为营卫”“迁徙往来无常处”,虽然据说定都在涿鹿,但他实际上一直都住在兵营里,从东打到西,从北打到南,一有不服他的,就要起兵征讨,打到服为止(“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这样打了一辈子,所到之处,人畜畏服。

他征战的足迹,据说最东到了海边,最西到了陇西空桐(在今甘肃境内),最南过了长江,到了今天的湖南益阳,最北曾深入大漠,驱逐“荤粥”(匈奴的古称,“粥”音yù)。其足迹已然遍布自商周至秦汉不断扩张所定下的几乎全部中国领土,这显然是很不靠谱的。不过后世学者将黄帝的活动范围重新划定在河南山东一带,也同样是一些不靠谱的猜测。目前黄帝的“历史”,只有各种不同版本的传说,其中的分歧,是无法考证谁是谁非的,只能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以上是黄帝事迹的梗概。

其中一个细节,史文交代得很不清楚:诸

侯混战,炎帝神农氏既无力征讨,怎么又能起兵侵凌诸侯呢?炎帝收拾不了的小诸侯,黄帝所向披靡,怎么最后黄帝与炎帝对决,还打得那么不轻松呢?

对此后人有各种解释:

崔述说:很显然,神农氏与炎帝是不相干的两个人。

《史记》中谈到诸侯混战时,只说神农氏世衰,无力征讨,而不说炎帝;又说炎帝欲侵凌诸侯,而不说神农氏;最后说诸侯共推黄帝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不说代炎帝;而《封禅书》里谈到封禅泰山的历代帝王中,既有神农又有炎帝。这都足见神农与炎帝是不相干的两个人。(其说见《补上古考信录》,下同。)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司

马贞的《史记索隐》说“少典”是诸侯国号,炎帝与黄帝都是少典氏子孙,但是黄帝晚一点,炎帝神农氏一共传了八帝五百余年,这时黄帝才生出来,而与黄帝决战的,正式那末代炎帝。——崔述认为这种解释太过牵强,《国语》中这一段,一父一母生黄帝、炎帝二人,语意极为明确,虽说《国语》这一段未必可信,但传说皆炎黄并称,可知炎黄二帝同时,至于炎帝与神农的关系,则炎帝是炎帝,神农是神农,上古帝王没有子孙相继的传统,都是“有圣人者出,则天下尊之为帝”,等这圣人死了,这一朝也就结束了,下一任又是共推别的圣人,而并非上一任的子孙,直到尧舜始有禅让,夏商始有父子相继,所谓神农传八帝,实在都是无稽之谈。

梁玉绳《史记志疑》举《逸周书·尝麦篇》及《史记篇》等资料,说蚩尤本为赤帝(炎帝)之臣,却起兵攻逐赤帝,赤帝大为惊恐,乃说于黄帝,黄帝于是起兵擒杀蚩尤;又说蚩尤号阪泉氏,穷兵黩武,诸侯叛之云云。据此推定阪泉之战就是涿鹿之战。炎帝神农氏世衰,诸侯不来朝贡,黄帝于是替炎帝征讨诸侯;蚩尤叛乱,炎帝打不过,黄帝于是替炎帝擒杀蚩尤。黄帝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炎帝,从来没跟炎帝打过仗。至于最终“天与人归”,被尊为天子,又焉知不是炎帝避位让德呢?——照梁玉绳的推测,黄帝是个忠君爱国的典范。

吕思勉的《先秦史》说,也许《史记》中这一段是并存两说,即一说诸侯混战而炎帝无力征讨,黄帝于是雄起;一说炎帝无道,起兵侵凌诸侯,将各诸侯都逼到了黄帝那一边,于是黄帝雄起。又或者,其中一说是后人注解,渐渐混入了原文。

同时他也举出与梁玉绳大致相同的资料,推测赤帝也许就是神农氏,而炎帝就是蚩尤,阪泉之战,就是涿鹿之战。稍后又说,赤帝似乎也有可能就是少典。整个猜得一团乱。

他的结论是,无论如何,炎黄二帝同族,是没有疑问的。

其实炎黄二帝是否真实存在,尚有疑问。

上面三说,比较而言,崔述的说法是最靠谱的,虽然“炎帝神农氏”这一称号千百年来我华夏民族早已经叫习惯了。

春秋战国以前,本无黄帝传说。《尚书》仅记尧舜以来事,尧舜如何如何,也正是孔子口头禅之一。《五帝德》里写到宰予问孔子说:“弟子曾听人说,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究竟是人,还是别的什么怪物,怎么能活三百年?”孔子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作为后世榜样,这些圣贤,已经远远足够。黄帝之世,年代久远,所传多虚妄,君子难言之,你又何必深究呢?”随后向宰予讲了一点黄帝的故事(其中有“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无“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并解释说:“黄帝活着的时候,百姓深得其利,一共百年。等他死了,百姓畏服其意志精神,又是百年。直到渐渐将这位圣人忘记了,而他所传下来的政教风化,百姓还要用上百年。所以说黄帝三百年。”(“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自战国以来,黄帝的传说越传越多,多到直接形成了一个哲学流派——黄老之学。此时黄帝已被依托为道家始祖,由战神兼做哲学家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崔述说,大概是战国间的学者们为了贬绌儒家所称述的尧舜,特意编了许多黄帝传说来凌驾于尧舜之上——你们称圣道古,我这里还有更圣更古的。其说颇有道理。

汉武帝穷兵黩武,晚年又想当神仙想得发疯,常常以黄帝自比,所谓“黄帝且战且学仙”。

司马迁在这个环境下写《史记》,以黄帝开篇,也就在所难免。

钱锺书《管锥编》引周广业《蓬庐文钞》,说司马迁以黄帝开篇,其实并非他的本意,观其《五帝本纪》篇末论赞,及《太史公自序》《封禅书》等篇,一再言“尧以来”“陶唐以来”,可知他的本意是想依孔子所称述,只记尧舜以来事的。但是汉初以道家学术治国,自汉高祖起便祭祀黄帝,窦太后尤其喜好黄老之学,景帝、武帝皆读其书,武帝更是处处以黄帝自比。而他的父亲司马谈亦重黄老之术,且司马谈正是因未能随从武帝封禅泰山,忧叹成疾,抑郁而死。倘若《史记》不以黄帝开篇,则“失臣子将顺之道”,于是司马迁“寓规于颂”,写下《五帝本纪》。

其实就《五帝本纪》篇末论赞的语气来看,司马迁还是相信黄帝事迹的。他先根据《五帝德》《帝系姓》等文献资料,又根据自己早年游历全国时(其足迹与其所述黄帝足迹大致相当)所听到的各地父老之口述,认为黄帝传说虽多无稽之谈,但《五帝德》《帝系姓》《国语》等书所记,大致是不错的。于是他严加考证,“择其言尤雅者”(选择比较靠谱的),写成《五帝本纪》。——《封禅书》里,引述公孙卿的话,黄帝最后升天做了神仙,而《五帝本纪》里,只写道“黄帝崩,葬桥山”,死了,葬了,是人不是仙。这便是“择其言尤雅者”。
 

您可能也喜欢:
史称轩辕为“黄帝” 2013.01.20
史称轩辕为“黄帝”
神州中国,千年不老 2012.03.22
神州中国,千年不老
三坟五典,中国文化之鼻祖 2012.11.03
三坟五典,中国文化之鼻祖
礼﹡道﹡盗 2011.12.06
礼﹡道﹡盗
历史,不是哲学 2012.06.10
历史,不是哲学
中国皇帝的古怪称呼 2012.05.30
中国皇帝的古怪称呼
三皇五帝为何物 2011.12.06
三皇五帝为何物
黄帝的业绩 2011.12.06
黄帝的业绩
帝王的含义 2012.04.05
帝王的含义
《黄帝四经》讲些什么?
《黄帝四经》讲些什么?
中国黄帝的记载 2012.10.25
中国黄帝的记载
黎民和百姓,是两个层次的人群 2012.05.13
黎民和百姓,是两个层次的人群
方阵,威武也 2012.10.09
方阵,威武也
恒古的涿鹿之战 2012.04.19
恒古的涿鹿之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