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有感之一:出示“学习目标”的误区

 修心斋365 2015-08-17

     

       课堂伊始,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开展学习,毋庸置疑,已成为课堂是否“高效”的必备标志。学习目标明确,用目标激励、轨引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积极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近来,有幸观摩了县、市“赛课”活动,在欣喜之余,对选手出示学习目标的设计环节进行了反思:

一、必须出示“三维”吗?

     “三维”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知道,出示目标的目的是让学生事先知道“学什么”,让学生眼中有目标,心中装着目标,引领学生高效学习。如果你说,这节课我们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很正常,但是你若说,这节课我们学会“合作、坚强、有责任”,甚至学会“爱国情感”等,则感觉有点可笑。知识技能是课程的“静态价值”,有章可循,可操作性强,学生学着也“实在”。而“后二维”则体现课程的“动态价值”,内隐于教学的实施过程,变数极大,难以预设,是否实现依赖于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参与程度、课堂教学情境,甚至教师的个性化风格等因素。其实,“后二维”不需要学生事先知道,只需要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养成。既然是养成教育,就需要“慢功夫”,不可能拿一节两节课就“搞定”。赛课中,有位教师出示三维目标后,怕学生不上心,在范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齐读一遍。结果学生“眼晕”,感觉如坠雾里,对目标的确定性模棱两可,把握不住,为了培养“情感态度”,而造作形式,结果课堂看着热闹,却没有实质内涵,只得草草收兵。因此,愚认为:出示“前一维”足以。但不是说“后二维”不重要可以放弃,“后二维”应时时装在教师心里,并通过相应的组织教学,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不断养成。

二、出示学习目标的方式值得商榷!

     在赛课活动中,绝大多数“学习目标”都是以课件形式直接呈现,这种“呈现目标”形式,是教师预设的,强压给学生的,学生愿意接受吗?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把学习还给学生。那么课程目标的预设是否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像饭馆点菜一样,由学生自己“点”,学生想知道什么,就预设什么。自己制定的目标,自然激情投入,谁不愿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呢?市级赛课中,符永平老师在执教《一元二次方程》时,目标出示环节设计得就很入人心:问题情境引入后,让学生揣摩编委的思路,“假如你们是编委,你会编排哪些内容呢?”学生讨论交流后,举手发言,通过补充,最后小结为“定义、解法、应用”,并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这样的目标不是“外需”而是学生的“内需”,是心甘情愿为之付诸努力的。这节课学生学着“带劲”,精彩不断,特别是对于各环节的“小目标”处理上,又让学生自己给同桌编题,相互设置“小陷阱”,将“目标”更加具体,更富人性。通篇没有出示“后二维”,你能说没有“情感态度”的养成吗?这不无与人性化的目标能激励学生的学习有关。同时,目标出示的位置也需商榷。一般都是把目标呈现在课件上,这样存在一个问题:目标出示在课始,在后面的组织教学中,“目标幻灯片”早已播过,不能把目标时时刻刻呈现在学生眼前。对于学优生来说,还能勉强“跟着感觉走”,而对于学困生来说目标早已“九霄云外”。“目标”真的成了“过眼云烟”,目标的确定性和轨引激励作用被“弱化”。那么目标出示在何处为妙呢?愚认为:写在黑板上最佳,而且字体放大,便于随时“翻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