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教育部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其中包括免试就近入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低年级不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人们热议,学生和家长对此褒贬不一。
拥护:新规让上学回到最初的起点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七八月份,就会有许多家长给自己将要上一年级的孩子联系小学并准备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因学校不同而各不相同,比如基本的自我介绍、讲故事、数字记忆、数数等,但也有一些小学考到了读拼音、识汉字,2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较难的题目。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给他们教简单的拼音汉字和算术题。而新规中明确提出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不得设定入学考试。入学后,教学工作实施零起点。
多数家长希望“免试就近入学”和“零起点”教学的执行力度和范围能更大一点,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点都是孩子们上学时最初的起点,只是随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才出现了现在这样的结果。
质疑:不留作业不考试咋掌握孩子情况
一所小学二年级的同学说:“我平时作业很多,经常要写三四个小时。”虽然才读二年级但他已经戴上了眼镜。他的妈妈说:“要给孩子一定的压力,小学是打基础的。考试是必须要有的,不考试怎么知道学到了什么。”
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说:“上学这几年,我每学期都有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新规中特别拥护的是:“全面取消百分制,采取‘优秀、良好’评价方式”,他觉得那样评定,自己就再也不会因为某次成绩不理想而有压力了。
一些家长关于“小学生减负”的问题,认为:“不留家庭作业的规定肯定是不行的,光靠上课那45分钟,娃能记住个啥?若老师不留作业,孩子们放学、星期天干啥,一天光玩也不行的吧?”他们认为不留家庭作业是害了孩子,会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上网、看电视、玩手机。
说到不考试,废除百分制等话题,一些家长也颇有微词,认为:学校不考试,通知书上不打分,家长咋知道孩子的情况?我娃考了100分,他娃考了80分,结果老师都填个优秀,家长怎么区分?没有了成绩的鼓励,孩子们还有啥学习兴趣?
期待:“减负”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
一位四年级的同学说,以前他每天要写两三个小时作业,一学期有两次大考,数不清的月考和小测验加起来有几十次,期末考试前老师还会另外发很多模考试卷。她的妈妈对此很无奈:“总在说‘减负’,但好像都是在形式上做文章,实质内容并没有变,关键是教育理念都没有转变。现在很多小孩学校有作业,周末还上各种补习班,几乎没有课外活动的时间,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再怎么改也不行。”
王女士是一名中学老师,她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好学校,考个名牌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很有限,孩子只能从小开始就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这样才能应对学校的入学考试。小学阶段就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这个时期若不注重,以后学习肯定会吃力。”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松林曾公开表示,当前教育中,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题海战术,再找不到其他方法调动学生兴趣。一些学校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只做加法,却不知什么活动对学生最有价值,都是导致减负难的原因。他认为,减负不只是减量,更要关注质。减负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课堂上究竟要把什么教给学生。二是课外活动的开设不能一味做加法,要关注什么样的活动对学生最有价值。
不愿透露姓名的陈老师是一所公立学校的音乐老师,她表示:“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各类学科都有极强的好奇心,但我们这些所谓副课老师的教学时间每每遇到大考几乎都要给主课让路。”在陈老师看来,“减负”能否达到预想目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则显得尤为重要。
“减负”,一个极具中国教育特色的词汇,
被不知不觉地披上了“华丽”了外衣,走进各级学校。
两年前,教育部也曾经开展过面向全国初中和小学的“减负万里行”活动,为的使1亿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书包真正轻起来。2014年4月,教育部又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至此,“减负”——一个新的教育词汇新鲜出炉,走进学校,走进千家万户。
为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些年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实一直在努力,不少省市教育局就曾颁布“局长一号令”,要求所辖小学、初中学生书包重量限制在学生体重的10%以内,并明确规定,如果查到学生书包超重严重的现象,将追究校长的责任。这个“局长一号令”与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从省、地(市)、县(区)、学校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自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目前实践来看,“局长一号令”看起来没有让减负真正减负,有的地方甚至不减反加,也未见追究过什么校长的责任。不少校长们长期以来已经积累了应付任何检查的种种办法,有的甚至厚颜无耻地唆使班主任,辅导年幼无知的小学生们说谎以应付上级检查考核,师魂、师德和诚实做人的准则荡然无存,他们抛弃了教育“育人”的核心价值!“局长一号令”(不管是形式还是真的抓“减负”)一声喊不到底,多年的事实已经说明问题——原因在源头:应试教育,一考定终生!我们的教育理念没有半点变化。
老师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必须体现实际,符合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扎实打好知识基础,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发扬敬业精神,向学生传授好科学知识,力求课堂上少出差错。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要求是否适度。教师走进教室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讲完,学生听完,结果课后依靠布置课外作业,把所有的“宝”压在家庭作业上,繁重的家庭作业造成学生应付式完成任务,能收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
现在有的老师授业解惑的功夫仿佛并不在课堂上,他们似乎并不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和授课艺术,而把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全部寄托在繁重的家庭作业上,家庭作业超量布置后便觉“天下无事、高枕无忧”,有小学高年级的家庭作业居然要小学生辛辛苦苦地做到晚上10点多钟。因此许多学生不能“跟上趟”促使各类家教(包括任教老师的有偿家教)应运而生,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仿佛和现有课负配合默契,谁也不知道这些五花八门的所谓“家教”背景几许、效果如何、是否误人子弟。毫无疑问,不管从事家教的老师业务素质、个人品质如何,牟利和赚取银子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或者说是唯一目的。还有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利欲熏心、我行我素,肆意推销辅导教材,不负责任的布置超量的家庭作业,难怪《人民日报》曾经用“隔靴搔痒”对“减负万里行”表示了担心!
其实教育部并没有“行政不作为”,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教育部正积极开展中考制度改革,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鼓励用ABCDE等级制呈现中考成绩,而非过去的百分制,逐步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部已经对现行中考制度进行改革,只是改革的方向又不免让人担忧。但愿用来评价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再只是花瓶,不再只是作为改革的幌子,教育部更应该从已经实行ABCDE等级制的地区吸取经验教训,走出实行等级考试后仍然需要减负的无奈现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等级制发挥作用,而不是又只是具改革之名而失改革之实。
由此可见,教育部已经着手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来达到真正实现减负成功的目的,而不是靠“喊减负、抓检查”这类三脚猫功夫。不过,在目前改革尚未成功之时,不时让“减负”披披华丽的外衣,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只不过,如果指望这些举措就能真正减负,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因此,多地打响中小学所谓减负攻坚战,其结果仍然逃不了“隔靴搔痒”的命运,这不以当地教育部门标榜的效果而转移的。空喊“减负”不能真正减负,但教育部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却是减负成败的关键。
附:教育部2013年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征求意见稿)
一、阳光入学。各地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获奖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公告、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网上报名招生。
二、均衡编班。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和相关人员参加,接受各方监督。禁止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三、“零起点”教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四、减少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要积极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五、每天锻炼1小时。开足、上好体育课。安排好大课间活动或课间操、眼保健操,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六、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教育质量监测不公布学生成绩与排名。
七、等级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八、一科一辅。每个学科可选择一种经省级有关部门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购买时遵循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得再向学生推荐、推销其它教辅材料。
九、严禁违规补课。学校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得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十、严加督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对减负工作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每学期公布督导结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开展经常性检查,并受理群众举报,严格责任追究。
“教育”千里之行,“减负”始于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