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篇】 我每写完一个人,总要把这段时间截取的图片做个简单的总结,道具篇民俗篇都是这么总结出来的。而这一次,我总结到最后,也把我吓了一大跳。有那么一个人物,她的衣裳之华丽不输凤姐,样式之繁多不让钗黛,发式之丰富不让其余诸裙钗——她,就是两府中领袖级的灵魂人物,亲眼看着贾府由萌芽至极盛再至衰颓,享尽世间繁华,充满人生智慧的史太君贾门史氏,人称贾母者是也! 凡读《红楼梦》的,几乎没有不喜欢这个开朗乐观、宽容平和,同时又缜密凌厉、机敏洒脱的老太太的。原因很简单: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几乎永远都有欢笑伴随。 且不说在这欢笑的背后蕴涵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机心、勾斗、阴谋、冷漠,至少,她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公侯世家内闱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的一生,是封建贵族生活起伏迭变的一个缩影。 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她在全书第五十七回里给自己做的一个口头小传: “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从没经过这些事。还不离了我这里呢!” 很精彩的两句话,这个老人的自信和威严一下子就跳到我们面前来了。从“作重孙子媳妇”一直到“也有了重孙子媳妇”,前后算起来纵横七代人,又经历过那么些“大惊大险千奇百怪”,其间的辛苦煎熬,苦乐欢笑,自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 细算来,她的丈夫贾代善应是第四代——所以才有“重孙子媳妇”之说;向上数,贾演贾源是第三代,贾家也是由此受封,可知当她入主贾府的时候,贾家另有两代未受封的先祖在世。 之后她生下赦、政、敏子女三人,就是贾家的第五代了;珍、琏、珠、宝玉、环、瑞、琮等是第六代;蓉、兰、芸等是第七代,那秦可卿更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浩浩荡荡的大半生,她成功地稳居全府最高统治者的尊位并非偶然。通观全府的奶奶太太们,她既不像邢夫人般卑俗蒙昧,另人生厌,也不像尤氏般唯夫命是从,毫无威严;王夫人的心机可以与她相抗衡,德行却相差太远;凤丫头的灵巧聪明较与她有过之而无不及,却难赶得上她的宽雅大度;余者如愚蛮的赵姨娘、粗俗的璜大奶奶,泼辣狠毒的夏金桂……根本不是对手。只有两三个人还算得了她的些须真传,先买个关子,大家想想是谁? 为了表现这个两府中地位最高的老者形象,造型师和设计师选用了比较厚重华美的色彩及古朴庄重的饰物来为她定位。她的衣服颜色都是极其典雅的,如赭石色、棕红色、栗色、橄榄色、秋湘色、琥珀色,这是暗色系;亮一点的还有豆绿色、石青色、月白色,蓝灰色,喜庆的日子里也会穿亮丽的深绯和古雅的黛绿。质料上多是贵重的织金、缂丝、锦缎等;服装样式上以各种褙子、对襟褂、等搭配朴素的马面裙,大褶裙,领口绣精致的各色吉祥图案;发型方面简洁而多变,尤为华贵,多佩带各种抹额等,钗环珠钏,与众裙钗一色华丽。 她所塑造的贾母形象正如下图所示,慈祥中更见精明,端庄处不乏气势,慈威并重,堪称经典。 楼主跑个题,来八一八李老师的贾母之路。 李婷老师1984年进红楼梦剧组时六十一岁。她原来是定了水月庵姑子静虚这个角色,同时担任剧组年轻演员台词与表演的辅导教师,还兼着配音组负责人。随着剧组的选拔,出于种种原因,原先贾母的候选人皆不合适,贾母危机成为剧组的头等大事。 后来有一天,剧组各部门负责人聚在一起谈工作,王扶林的目光突然定格在李婷的神态上,随后他站起来说:“李老师,你来试试贾母吧。” 李婷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这么个重要角色我哪能演好?” 王扶林苦劝:“你慈祥、富态、有生活阅历,在你身上我能看到贾母的影子。” 副导演孙桂珍(南安太妃扮演者)也劝李婷:“李老师,你就试试吧,别人争都争不到手,你还谦虚什么!” 当时李婷刚从鼓浪屿拍完一部电视剧回来,整个人被海风烈日吹晒得又黑又糙,与养尊处优的贾母相差甚大。王扶林给剧组的化妆师杨树云施加鸭梨:“李婷的戏很好。用你的化妆手段,让她的外型接近贾母,我就用她!” 于是第二天杨树云就开始试妆了。先用粉饼胭脂将李婷的皮肤调得白皙柔和,又仿唐代《十眉图》中如下弦之月的“却月眉”,用眉镊修好,再拿绢纱贴去下垂的眼皮,使其成为与两弯眉形对称的喜眼。最后开额去鬓,发迹中线处勾成一美人桃尖,靠耳鬓处往里收,用前额及两鬓的头发各梳两条小辫,分别拉吊与头顶。这样松弛的皮肤就绷紧了,透出白、润、细、嫩的质感,眉眼的拉长,更赋予李婷古代贵妇的神韵。 化妆进行了两个半小时,最后一位福寿双全的老祖宗就展现在大家眼前了。王导带上他的老花镜,像贾母看尤二姐时一样凑近仔细打量了半日,终于说出一句话:“大有希望!”最终敲定了李婷老师。 好了,我们继续…… 我最喜欢的她的优点,就是对众多女儿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众多”二字的范围,甚至包括出身低微的小丫头。她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很多时候,我想被打动的绝对不止我一个人。 对湘云。 原文: 当下安插既定,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一处住,因此就罢了。 关于湘云,之前咱们已经交代过了。她到贾府客居的日子是早于黛玉的,袭人伏侍她甚至在宝玉之前,皆因她“襁褓之中父母违”,老太太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孙女一样的对待。 虽然不多说,我们却可以感觉到,湘云在贾府如鱼得水的程度要在黛玉之上。个性当然是一个方面,那种从小混惯了的轻车熟路也是不可否认的。而这一切,自然是源于贾母对这个无父无母的孤儿的真心怜爱。 对宝琴。 原文如下: 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贾母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 正说着,只见琥珀走来笑道:“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 这一个爱得更厉害了!除去以上所说的两点外,还送了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成的漂亮大斗篷“凫靥裘”,享受老太太亲自赠衣的也不过三个人。另两个呢?宝玉的雀金呢乌云豹鹤氅,和湘云的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 宝琴以初进府的姿态一下子就超越了钗黛,一方面自然与她自身的美丽乖巧有关,另一方面,就与贾母那种热情及对女孩儿的真心喜爱分不开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宝琴的到来也间接地给老太太创造了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就是为自己心爱的黛玉争取一段好姻缘的机会。 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熟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母与王夫人这一对麻辣婆媳之间存在的最大较量就是宝玉的婚姻问题。宝钗是王夫人选定的,黛玉是老太太认可的,到底选谁? 两人手中各有一张王牌,前者自然靠的是元妃,后者只能是自己多年来的威信及地位。两者相较,自然王夫人胜算更大。老太太却不紧不慢、不动声色,借着给宝琴提亲一事极其自然地向王夫人表白了自己的态度——我心中选中的,不是宝钗。 这出戏里要特别感谢最佳表演者王熙凤,就在她自说自唱的一番说道之下,我们的心隐隐定了下来,哦哦哦,还好还好,不是她…… (宝琴的扮演者王羊是1952年生人,大家算算她出演红楼梦时多大了?和十几岁的姑娘们搭戏,一点儿也不显啊!) 对宝钗。 原文: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聪明的贾母,一句话打击一大片——迎探惜再加上一个黛玉,估计心里都要犯嘀咕(傻丫头!),王、薛这一对姐妹呢?全部“忙着笑”,也是和宝玉一般完全没有料到,她竟然在正夸着凤丫头和林妹妹的时候托起了宝钗。“全不如宝丫头”,这是何等中肯的赞美! 姐妹二人不得不慌的,静下心来细品这话,味道有些不对了。原来原来,老太太在大夸宝钗的时候,暗暗给了黛玉一颗定心丸:你,就是我们家的丫头,放心好了,没有人拿你当外人! 当然,宝钗也并非只能是两方势力的棋子,老太太对她的喜欢当然还是大大的,如原文: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稳重和平”四字后脂砚斋有批语:四字评倒黛玉。 可知宝丫头的大方端雅,也是老太太不得不肯定的,不然也不会亲自拿了钱给她做生日。有人曾评说这是老太太的曲线救国方略,先安抚了再说,我却宁可相信,在她内心深处,对宝钗仍是有着那么一份真诚的喜爱的。 对凤姐。 原文: 原来贾母说今日不比往日,定要叫凤姐痛乐一日。本来自己懒待坐席,只在里间屋里榻上歪着和薛姨妈看戏,随心爱吃的拣几样放在小几上,随意吃着说话儿;将自己两桌席面赏那没有席面的大小丫头并那应差听差的妇人等,命他们在窗外廊檐下也只管坐着随意吃喝,不必拘礼。王夫人和邢夫人在地下高桌上坐着,外面几席是他姊妹们坐。贾母不时吩咐尤氏等:“让凤丫头坐在上面,你们好生替我待东,难为他一年到头辛苦。”尤氏答应了,又笑回说道:“他坐不惯首席,坐在上头横不是竖不是的,酒也不肯吃。”贾母听了,笑道:“你不会,等我亲自让他去。”凤姐儿忙也进来笑说:“老祖宗别信他们的话,我吃了好几钟了。”贾母笑着,命尤氏:“快拉他出去,按在椅子上,你们都轮流敬他。他再不吃,我当真的就亲自去了。” 辛苦的凤姐,一年到头为合府上下人等操心奔波,结下了无数的仇家,累出了一身的毛病。可一旦稍有疏忽,婆婆邢夫人能当场把她气得“灰心转悲,滚下泪来”;王夫人更不用说,不分青红皂白拿着个什锦春意香囊,就把她所有持家的辛劳抹杀殆尽(这个夫人才是真正的无情啊);尤氏个性懦弱,当着她的面也说出谶语一般的话来:“说的你不知是谁!我告诉你说,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象今儿这样不得了?趁着尽力灌丧两钟罢”,“我看着你主子这么细致,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 真正疼惜她,明白她苦处的,全书两个人而已。一是那赤胆忠心最最难得的平儿,第二,就是这个借着她取乐,也是真心维护着她的老太太了。 凤丫头借当时,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鸳鸯开了大柜子。高鹗续书被大家骂得不成样子,贾母在家世败落时对阿凤的安慰却写得叫人动容。而能够做到这点,原因也是不言而喻的,也许当日的老太太在做当家奶奶时,也曾经受过如她一般的苦楚啊。唉,想想看,一个被人刁难的老太太……那是背后的故事了。 对尤氏。 原文: 贾母听说,忙命两个婆子快看去,又命邢夫人快去。邢夫人遂告辞起身。贾母便又说:“珍哥媳妇也趁着便就家去罢,我也就睡了。”尤氏笑道:“我今日不回去了,定要和老祖宗吃一夜。”贾母笑道:“使不得,使不得。你们小夫妻家,今夜不要团圆团圆,如何为我耽搁了。”尤氏红了脸,笑道:“老祖宗说的我们太不堪了。我们虽然年轻,已经是十来年的夫妻,也奔四十岁的人了。况且孝服未满,陪着老太太顽一夜还罢了,岂有自去团圆的理。”贾母听说,笑道:“这话很是,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可是我倒忘了,该罚我一大杯。既这样,你就越性别送,陪着我罢了。你叫蓉儿媳妇送去,就顺便回去罢。”尤氏说了。蓉妻答应着,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 尤氏也是个可怜的当家奶奶,下人们多不伏管教,两个妹妹又先后自戕而亡。要承担丈夫出轨的压力,还要受小姑子的气,最后甚至于被休弃!真可说是命薄已极。她的苦处书中从未听她抱怨,老太太一句“你们小夫妻家,今夜不要团圆团圆,如何为我耽搁了”她就红了脸,可以想见与贾珍感情也不很坏。 可是仔细想想,这么个人儿其实也就是平儿与袭人被扶正后的样子罢了。刘心武说她应该入薄命司——除了年龄大点还真合适。这个中秋夜已经很凄凉,老太太在自己难受的时候还能体谅到她,也难怪她要一夜陪着了。 对探春。 原文: 贾母道:“那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 心气高傲而又渴望受到肯定的探春,听到祖母这一声“可怜见的”,还不知道要欣慰得怎么着。老祖母能够忍受孤独凄凉已经不易,还能够打起笑容与晚辈逗趣开心,且言辞间多方体谅,这样的关怀也只有发自内心时才会叫人动容。 不仅如此,探春也算得到过老太太持家理事的真传。比如处理迎春奶母引起的一系列争执时,老太太就明确指出:你是姑娘家,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厉害?然后条分缕析,对症下药,或赏或罚,很成功地解决了捆扰园子里的一大弊题,无形中也给探春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对于后来“杏元和番”孤身远适的探春来说,这些教导也许是更有用的。 对惜春。 原文: 说笑之间,已来至沁芳亭子上。丫鬟们抱了一个大锦褥子来,铺在栏杆榻板上。贾母倚柱坐下,命刘姥姥也坐在旁边,因问他:“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听说,便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刘姥姥听了,喜的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 惜春原是宁府的姑娘,自幼被老太太带在身边。她个性清冷,老太太却依旧百般疼爱。我尤其喜欢的就是这场戏里,她指着惜春这么笑呵呵的说“她就会画”的时刻,自豪、骄傲、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不仅布置了这作业,后来还兴致勃勃亲自督导,提高了大家对惜春的关注度。性格孤介的惜春如果再没有了她的关爱,真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模样了。 当然,如果要列一个最疼爱的女儿出来的话,那就只能是黛玉了。我们来看一看她们的初遇: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大家可要注意,疼惜以上诸多人等的时候,贾母都是一贯和善且笑吟吟的,只有在与黛玉相处的很多环节里,她流下了轻易不见的泪水。比如此刻“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种哭法,也就是在宝玉几次生命垂危的时刻曾经有过罢了。 这一句初读第一感觉是粗俗,公府太君怎么能是这种哭法?细想品味,才明白这几个字竟有“千钧之力”(脂批)。黛玉之孤苦,不仅是身世悲楚,且兼个性脆弱孤独,较之湘云更苦一筹,又加上是亲生外孙女,怜惜之情自然便再近一步,这种哭也是发自内心,真情流露了,以至于“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近处李纨的侧目,不远处王嬷嬷的感伤,小雪雁的黯然都不是虚假的啊。 再来看一幕有趣的场景: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原文中是没有老太太的相关举动的,拍摄时李婷老师把宝黛二人揽怀而笑,喜剧的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黛玉羞得用团扇遮脸,宝玉——哦,什么也不说了,根本就是个美人!近处的宝姐姐呢?大家仔细品位她的矜持和得意吧——大获全胜的可是我哦! 不过淑女风范不可招摇滴,切记切记。 除了对姑娘们和年轻媳妇们,对府中的丫头,老太太也自有一份独特的方式。她身边有著名的八大丫鬟:鸳鸯、珍珠(袭人)、蕊珠(应是珍珠去后的补充)、鹦哥(紫鹃)、琥珀、翡翠、晴雯、玻璃,又兼后文补充提及的优伶文官及做粗使的傻大姐等,一众人等在她的调理下,或淳厚善良如鸳鸯,或贤良温柔如袭人,或爽利灵巧如晴雯,或灵心慧质如紫鹃,合府中出色的丫头有一大半出自她的房中。 这并非偶然,一是贾母委实会调理人,如凤哥所说“一个个调理得跟水葱似的”;再一点,就是她对这些女孩儿们也有着一分难得的关爱。比如我们看她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里对紫鹃: 谁知贾母王夫人等已都在那里了。贾母一见了紫鹃,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紫鹃忙道:“并没说什么,不过说几句顽话。”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众人一见,方都放下心来。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打。谁知宝玉一把拉住紫鹃,死也不放,说:“要去连我也带了去。”众人不解,细问起来,方知紫鹃说“要回苏州去”一句顽话引出来的。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 刚开始自然是生气的,又是“眼内出火”,又是骂做“蹄子”,又是作势要打。可到了事情真相大白,却是一声感叹“你这孩子”,语重心长一番点拨,过后不提。这种恰倒好处地惩责与教导,也正彰显了她的领导才能中对亲信人等恩威并重,点到为止,并不苛责的长处。相形之下,同样是为了宝玉,王夫人打在金钏脸上的那一巴掌的确过了。 再说鸳鸯——也是两府中拔头筹的好女儿啊,老太太对她的信任远大于对其他的儿孙。只是也是个悲剧,不忍说,等专门说到鸳鸯的时候再细讲吧。我们只需要先明白一点,这主仆二人间也自有一分真情在,贾母为鸳鸯与贾赦夫妇公然地闹翻,鸳鸯为贾母抱定终生不嫁的决心。若说只是一个自私,一个无知,实在叫人难以信服。窃以为,私下里在贾母心中,鸳鸯的确占有一定位置,正如凤姐所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 打牌这段是在太好玩了:老太太缺一张二饼! @微凉夜色:说得好,不过,我提一点不同的小看法,老太太高高在上,是不是也有判断不清的时候?比如尤二姐,刚进园子贾母也是喜爱,死后凤姐(不知记错没有?)编排了些瞎话,说尤二姐如何如何不好,贾母也就信了。晴雯一事也如此。 ———————— 说得好,今天我们就来顺着这个思路总结一下贾母的三宗罪过。当然,如果我提到优点,大家也不要意外啊,因为有些时候人的优点和缺点的界限是不那么明显的。 罪过之一:以貌取人,偏听偏信。 主要伤及对象:尤二姐 这个罪过应该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以貌取人方面。宁荣二府上上下下的主子丫鬟没有特别丑的,我们提起大观园,也总是习惯性地说:美女如云——为什么?因为有老太太在这里严格把关。她有一番话,很精妙地阐述了自己挑选媳妇们的立场: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无数的红学家不知道在这段文字上作出多少文章来,有说这话是说给王夫人听的,是为黛玉做争取;有说贾母心地宽厚,不计较门第高低的。 个人意见是不管话的背后有什么用意,这句话的可信度集中在两点上:宝玉不适合早婚;选择配偶,一定要“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不计家世,第一点很可能就是为了迁延王夫人,因为在此之前,金玉良缘的口号提得特别响,宝黛钗统统被搞得心绪不宁。她的一句话后,风波虽未平息,却抓住机会发布了有名的“冤家论”,给宝黛吃了一个定心丸,使这二人内心深处忽然醒悟,开始了第一次情感上质的飞跃。 第二点的“不计家世”可信度或许不太高,因为像王夫人、凤姐这些人的家世可不是一般的好。但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一点上,贾母简直就是坚定不移地在执行,我们可以举另外两个例子,一是秦可卿,二是尤二姐。 秦可卿这一大悬案搞得一众人等玄虚不已,考证出乃是废太子的女儿这样的结果来,估计曹雪芹在地下有知,也会佩服自己的:不过是文章没有修缮好,怎么一不留心就把她变成皇亲国戚了……开个玩笑。 这先放在一边,我们来看秦可卿的出身: 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贾母对她的看法: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袅娜纤巧”是模样,“温柔和平”是性格。简而言之,就是她既漂亮又温柔,这在极重视外貌的贾母眼中看来是尤为难得的。所以秦氏与贾蓉的婚姻老太太可能并没有做过多的过问,但是当秦氏进了贾家门,从上到下对她赞不绝口的原因何在? 不了解内情的人们只怕多数是受了贾母的影响:因为贾母喜欢她,喜欢她的袅娜纤巧,喜欢她的温柔和平。在差不多人人都是“两只体面眼,一颗势利心”的宁荣二府,贾母的好恶几乎决定了从上到下所有人的价值取向。想那秦氏虽有理家抱负,却并没有具体实施过程,靠什么立足呢?在她和贾珍的暧昧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很大程度就靠贾母的这一番肯定了——我们到此打住,关于秦氏的其他内容,择日再谈。 再看第二个尤二姐,我们要感叹了,如果想知道到底什么样的美女才入得贾母之眼,原文中关于二姐见贾母的一番细节描写可以说是重要参考了: 正值贾母和园中姊妹们说笑解闷,忽见凤姐带了一个标致小媳妇进来,忙觑着眼看,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好可怜见的。”凤姐上来笑道:“老祖宗倒细细的看看,好不好?”说着,忙拉二姐说:“这是太婆婆,快磕头。”二姐忙行了大礼,展拜起来。又指着众姊妹说:这是某人某人,你先认了,太太瞧过了再见礼。二姐听了,一一又从新故意的问过,垂头站在旁边。贾母上下瞧了一遍,因又笑问:“你姓什么?今年十几了?”凤姐忙又笑说:“老祖宗且别问,只说比我俊不俊。”贾母又戴了眼镜,命鸳鸯琥珀:“把那孩子拉过来,我瞧瞧肉皮儿。”众人都抿嘴儿笑着,只得推他上去。贾母细瞧了一遍,又命琥珀:“拿出手来我瞧瞧。”鸳鸯又揭起裙子来。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更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凤姐听说,笑着忙跪下,将尤氏那边所编之话,一五一十细细的说了一遍,“少不得老祖宗发慈心,先许他进来,住一年后再圆房。”贾母听了道:“这有什么不是。既你这样贤良,很好。只是一年后方可圆得房。” ——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非常精彩的一段描写,雪做肌肤、花为肚肠的二姐到底在阅人无数的老太太眼中处于什么档次,一段话交代得清清楚楚。二姐的美堪称完美,美到了“美人似的”凤姐犹自不如。这段文字不仅写出了老太太看重容貌,更精彩的是还写出了她判断美人的方法,简直是一绝了。 先是“细瞧了一遍”——眉眼发肤神韵气度先收于眼内,注意不是一般的看,是“细看”,戴上眼镜去看。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她的眼光是审慎犀利,甚至是苛刻挑剔地在二姐脸上扫过去的过程。 然后是看手——这下美女们开始感慨吧,时尚界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模特界干脆有一个分支就叫手模。一双纤纤柔荑,香凝玉琢、光滑腻理的效果有时候甚至大于脸的诱惑。 发现很多红楼迷都特别喜欢黛玉,为什么?原因竟然就是黛玉在剧中有几次手的特写特别漂亮。 老太太不提眉眼,强调看手,说明在欣赏美女方面她的确是个行家。 最后注意这个细节“鸳鸯又揭起裙子来”——干吗?旧时女性穿衣服,裙内常常着裤,揭起裙子绝对不是为了看腿部肌肤,而是看脚——尤氏姐妹里的三姐有著名的或翘或并的一对金莲,姐俩同一个老娘,三姐是小脚,二姐自然也是。 老太太很有趣,他们家里的很多姑娘多是天足。如黛玉湘云在21、22回里,有“忙回身跑了”的动作,更有“怕林黛玉赶上”的心理刻画。按照湘云的爽利个性,她的这番跑必定也是风风火火,如果是小脚,很难跑出这种效果。可是,贾母却爱看小脚,不仅如此,她还看出经验来了。注意鸳鸯的手势,是“揭”而不是“掀”,极有分寸和把握,在贾母没有语言示意的情况下有此一揭,说明是惯常之事了。二姐的脚很是令她满意,她的结论是:“更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 桃红的二姐鲜艳明媚,看得老太太满心欢喜。剧组特意给老太太准备了一副茶色镜,配上身上穿的茶红绸衣,富贵顿生。贾母有一个优点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就是正常情况下她极少说谎,赞宝钗和批评宝钗时都不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看法,对二姐也同样如此。 可是,这句结论在毒计已定、妒意正浓的凤姐耳中听来,只能是个巨大的催化剂,使她复仇的心理更加重了几分。所以当她“笑着忙跪下”的时候,我们除了应该感到不寒而栗之外,也不得不赞叹。怨不得人们都说凤姐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一般须眉男儿也赶不上,正是凭这个“忍”字,她才在这出自己导演的戏码里出神入化地赢得了贾母的信任,为她进一步迫害尤二姐赢得了一个有利的筹码。 对,贾母被凤姐的表象蒙蔽所表现出的信任也成了促使二姐迅速死亡的力量。一个她这么喜欢的女孩子,被另一个她同样喜欢的一步步设计着、玩弄着、折磨着,最终归于消亡。如果说凤姐就是那个把生金子塞进二姐口中的人的话,给了她勇气和信心的,正是贾母这种看似随意的维护。 有时候细想想,难道她真的没有发觉凤姐的用意吗?不是的,在此之前鲍二家的悲剧已经上演过了,她应很清楚地知道凤姐在贾琏纳妾的问题上是什么态度会使些什么手腕——而最终仍然选择站在凤姐的这一边,我们只能说,她对凤姐的纵容不是一般的深,这种纵容,再加上凤姐的狠毒,使二姐从荣庆堂出去的那一刻,就被判定了死刑了。 二姐是这样,身份地位还不如二姐的晴雯就更可知了。 只是这一回我要为老太太抱个屈,晴雯之死,主要的经手人是王夫人。从信谗言到逐出园,再到晴雯抱屈夭风流,王夫人手段之凌厉毒辣,犹在凤姐之上。 凤姐害尤二,拿捏准了尤二姐的一条软肋——“先已与姐夫不恭”,犯了一个“淫”字,然后围追堵截,一网打尽;王夫人害的晴雯,却是个清清白白的女儿,而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做法称得上有预谋,有计划,有补救,其雷厉风行,干脆果断的手腕令人望而生畏。 预谋和计划我们暂时先不说,来看与老太太有关的最后一点,有补救——晴雯是老太太看中了挑进园中给宝玉的人,说白一点,是老太太心中给宝玉定下的姨娘候选人。王夫人的一番杀伐决断行之在先,先斩后奏,老太太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完全是经由王夫人的转告: 话说两个尼姑领了芳官等去后,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份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再那几个学戏的女孩子,我也作主放出去了。一则他们都会戏,口里没轻没重,只会混说,女孩儿们听了如何使得?二则他们既唱了会子戏,白放了他们,也是应该的。况丫头们也太多,若说不够使,再挑上几个来也是一样。”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验过的。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便留心。冷眼看去,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因此品择了二年,一点不错了,我就悄悄的把他丫头的月分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批出二两银子来给他。不过使他自己知道越发小心学好之意。且不明说者,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老爷知道了又恐说耽误了书;二则宝玉再自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说着,大家笑了。王夫人又回今日贾政如何夸奖,又如何带他们逛去,贾母听了,更加喜悦。 由上文可见,王夫人关于驱逐晴雯对贾母进行的交代一共有这样几个方面: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一年之间病不离身,且已经发展到了女儿痨的地步;淘气,懒惰。 这三方面是否属实呢?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 第一点,属实。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当时的晴雯已经十六岁了,的确到了配人的年龄。 第二点,说晴雯有女儿痨,这就是个主观色彩非常浓郁的判断了。晴雯的身子骨到底如何? 相信大家都记得她的确害过一场比较严重的疾病,就是五十二回病补雀金裘一节里,先受风寒,再经庸医耽搁,又加上撵坠儿,最后又补了一夜雀金裘,致使病情拖沓。 但是五十三回的开头却又有一处明确的总结:“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习是个使力不使心的;再素习饮食清淡,饥饱无伤。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日一病时,净饿了两三日,又谨慎服药调治,如今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近日园中姊妹皆各在房中吃饭,炊爨饮食亦便,宝玉自能变法要汤要羹调停,不必细说。” 可见后来还是渐渐好了,而且作者特意点明晴雯的个性是“使力不使心的”,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有口无心。所以晴雯害病绝对不同于黛玉的常年缠绵,她不仅恢复了,而且恢复得相当好。五十三回讲除夕祭祖和元宵夜宴说明隔了一年,后来的晴雯是个什么样呢?六十四回有一处描写: 宝玉也不去惊动。只有四儿看见,连忙上前来打帘子。将掀起时,只见芳官自内带笑跑出,几乎与宝玉撞个满怀。一见宝玉,方含笑站住,说道:“你怎么来了?你快与我拦住晴雯,他要打我呢。”一语未了,只听得屋内嘻溜哗喇的乱响,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随后晴雯赶来骂道:“我看你这小蹄子往那里去,输了不叫打。宝玉不在家,我看你有谁来救你。”宝玉连忙带笑拦住,说道:“你妹子小,不知怎么得罪了你,看我的分上,饶他罢。”晴雯也不想宝玉此时回来,乍一见,不觉好笑,遂笑说道:“芳官竟是个狐狸精变的,竟是会拘神遣将的符咒也没有这样快。”又笑道:“就是你真请了神来,我也不怕。”遂夺手仍要捉拿芳官。芳官早已藏在宝玉身后。宝玉遂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携了芳官,进入屋内。看时,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绡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呢。却是芳官输与晴雯,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去。晴雯因赶芳官,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 能和芳官玩得这样尽兴,身体是相当健康的。七十回又有一处: 这日清晨方醒,只听外间房内一片喧嚷, 袭人因笑说:“你快出去解救,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温都里那膈肢呢。”宝玉听了,忙披上灰鼠袄子出来一瞧,只见他三人被褥尚未叠起,大衣也未穿。那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身上。麝月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雄奴的肋肢。雄奴却仰在炕上,穿着撒花紧身儿,红裤绿袜,两脚乱蹬,笑的喘不过气来。宝玉忙上前笑说:“两个大的欺负一个小的,等我助力。”说着,也上床来膈肢晴雯。晴雯触痒,笑的忙丢下雄奴,和宝玉对抓。雄奴趁势又将晴雯按倒,向他肋下抓动。袭人笑说:“仔细冻着了。”看他四人裹在一处倒好笑。 是一直到了七十四回又一个秋天的时候,王夫人正式召见晴雯,此时先写了“正值晴雯身上不自在”一句; 七十七回借宝玉交代了一句“因闻得上夜之事,又兼晴雯之病亦因那日加重”; 撵逐时又加一句“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如今现从炕上拉了下来,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才架起来去了”; 宝玉去探望时又写一句“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 最后是小丫头的补写“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 前前后后五处典型的语句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晴雯之病原是不妨,正是因为受到了不公正的打击折磨才一日重似一日,终于冤逐大观园。爆炭一般的她终于被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再加上一对宝贝哥嫂,这盆刚抽出嫩箭来的兰花就只能在猪圈里含冤而去了。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晴雯之死,病情只是一方面,连番的打击和刻意的毁谤才是促使她病情加重并且很快死亡的原因,绝非所谓的女儿痨。 第三点,说晴雯淘气、懒惰——前者的意味只怕已经不是和芳官胳肢那么简单,已经带上了很重的“任性、不尊重”的意思。这一点,晴雯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悲痛的抗议:“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 是啊,每次读到这里总是眼泪模糊,躺在这里的这一个,清清白白的女儿身等死;曾经私情勾引过宝玉的那一个,还在园子里好好的活着。悠悠苍天,公理何在? 后面说的“懒惰”更是站不住脚的。五十一回袭人丧母回家,晴雯和麝月一起伏侍宝玉,已有语句交代她的勤敏:“至三更以后,宝玉睡梦之中,便叫袭人。叫了两声,无人答应,自己醒了,方想起袭人不在家,自己也好笑起来。晴雯已醒,因笑唤麝月道:“连我都醒了,他守在旁边还不知道,真是个挺死尸的。” 七十三回小鹊仗义帮忙:“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引得宝玉如同上了紧箍咒,连夜发奋,一干人等统统作陪,小丫头困得头磕在门框上,大丫鬟也多不言语,唯一一个依旧精神利索即能骂人又能借机帮宝玉想出装病妙计的,还是晴雯。 综上所述,第一点属实,二三点是无中生有甚至于有意诽谤——一直觉得“寿夭多因毁谤生”说的不仅有王善保家的等人,王夫人,那个“天真烂漫”的王夫人,吃斋念佛的王夫人,也大大的有份。只不过前者是人民内部矛盾,后者就成了统治阶级之间相互倾轧的方式,王夫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促使了并解释了晴雯的死亡。这一回中她是在向贾母告示,也是正式宣战:您为宝玉看上的丫头,我把她撵走了。 贾母呢?从头至尾她一直在听,一直在微笑,注意在此之前她始终没有任何举动去从旁辅助王夫人,所以晴雯的死与她的偏听偏信关系就并不大。而且,紧跟着,她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第一,她的确欣赏晴雯,而且不是一般的欣赏:“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她太了解袭人了。不错,袭人是有很多优点,却有一个更大的特点: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好巧妙的一记春秋大笔,这明褒实贬的一句话很快就让我们理解了袭人的特点:见新人,忘旧人,只重眼前这一个。所以贾母又以最快的速度把晴雯调度了过去,因为她知道,一旦情况有变,陪在宝玉身边,能为宝玉保守秘密的人,绝对不是她。 比如宝玉赠与黛玉的那两条丝帕,除当事人外再无人知,为什么?晴雯没有说!紫鹃没有说!两个好丫头!好晴雯,但凡她素养稍差一丁点,把这件事撂出来,几乎一下子就可以转移王夫人的注意力,保全自身。她却像忘了有这回事似的,一个字也不提及。 后来祭奠晴雯时,宝玉对黛玉说了一句话:“素日你又待他甚厚”。 这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作者写黛玉和晴雯的交往几乎全用曲笔,我们看到的文本资料上她们的情感似乎并说不上好,甚至晴雯还曾经牙尖嘴利地在二十六回里冲过黛玉一回——与她们对应的正是宝钗和袭人之间的亲厚融洽——此刻一经宝玉亲口证实,我们才知道并非没有可能。 晴雯是有口无心,黛玉是面冷心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活泼开朗的晴雯与狡黠颖慧的黛玉在一起交心聊天时,该是一幅多么亮丽的画面!想一想已经觉得是活色生香了,曹雪芹偏偏只是一句“素日你又待他甚厚”一带而过,给人留下无限畅想。 晴雯死了,来祭奠她的,一个是宝玉,一个是黛玉。此二人以外,复有何人能体会那芙蓉女儿真正的美丽呢? 这场戏里的人物造型主色调采用了白和蓝,宝玉的蓝色圆领长袍将其内心的忧郁伤感淡淡渲染而出,黛玉的白色褙子和粉色中衣小袄体现的却是她外冷内热的个性。蓝色披帛轻悬于肩臂,似是人物披于身上的一抹青烟,浓淡之间,倍显冷清。 剧组的布景做得也很好。因晴雯之死在中秋前后(这一点从诔文中的“蓉桂竟芳之月”可以看出),其时正值芙蓉花开的繁盛之期,所以图上可以看见点缀枝头的大朵芙蓉。此花又名“拒霜花”(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花期甚晚,不惧霜寒,正如晴雯之烈性不驯,美质长恒。可惜一缕芳魂,终归泥土,宝黛二人对花沉吟,各自默然,景清人寂,愁怀难谴。 晴雯之死之所以成了曹雪芹原稿中一个当之无愧的高峰,近四百年来赚无数人热泪,就是因为他完整地塑造了晴雯的形象:热情善良,仗义正直,刚强自爱,风骨凛然。 第二,贾母为晴雯惋惜:“谁知变了”。轻描淡写的一句,有人说她是无情,我却看出了她巧妙转移话题的能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她相信晴雯的清白。 怎么说呢,我们看老太太对宝玉的观察:“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她误会过宝玉是因为通晓了男女之事才对女孩子们多方亲近,紧跟着再有一句“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 这是个充满了智慧的老人,“细细查找”四个字,写尽了老祖母对宝玉的关助与谨慎。她并非高高在上闭目塞听,如果王夫人有耳报神的话,贾母也自有她探听消息辨别真伪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结论是“究竟不是为此”,这不仅是对宝玉的信任,同时也是对晴雯声誉的维护。 有人会问:她为什么这么做?维护一个丫头?犯得着吗? 永远不要忘了,老祖母除了宝玉之外还有一个小心尖,晴雯只是那个多愁多病的丫头的一道影子啊,王夫人在宝玉娶亲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扫清了第一个障碍,只要是明白人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林黛玉! 老祖母已经年迈,在这个时候,她的精神和体力已经无法再和王夫人抗衡。她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斗中,自己终将败于下风,她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的可能:王夫人一干人等要想扳倒黛玉,必定还会使出像对晴雯一样的手段,抓住黛玉心性高傲的特点,借助流言丑祸这样的依据,予以黛玉重重的一击! 她便用这谈笑风声的方式先把自己的立场摆了出来:我相信宝玉,我相信宝玉亲近的人,我相信她们亲近的原因绝不是为了“男女之事”,晴雯如此,其他人同样如此。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王夫人。在此之前,和晴雯同属大丫鬟的彩霞也已经被王夫人发落,并在凤姐的出面下配给了来旺的儿子——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细节,如果有的话,一定会发现彩霞的被逐其实和晴雯有惊人的相似。 七十二回作者曾借凤姐之口明确交代:“前日太太见彩霞大了,二则又多病多灾的,因此开恩打发他出去了,给他老子娘随便自己拣女婿去罢。” 原来在驱逐晴雯之前已经撵了彩霞出去了,原因也是这么几点:年龄大,多病多灾。晴雯是为了宝玉被逐,彩霞则是为了贾环。王夫人斥逐她的目的也很简单:彩霞和贾环之间确有暧昧私情,她又是呆在自己身边多年的大丫头,留下她就壮大了赵姨娘一房的实力,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府中的身份地位,所以,留不得,一定要逐! 于是我们就看到曹雪芹的一枝生花妙笔,明写晴雯,暗写彩霞;一个为宝玉,一个为贾环;一方面是削减贾母的势力,一方面要打击赵姨娘的笼络之心。如果还有人以为王夫人仅仅是因为听了别人的挑唆就撵了晴雯,情有可原的话,转过身再去读彩霞的情节也许更可以了解她步步为营,用心良苦的一番心肠了。 如此阴狠的王夫人——唉,写到这里也只是为她叹一口气罢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她怎么做,最后的收益者还是她的心肝宝玉。只是爱之深,却不责之切,当有情况发生的时候,她不从宝玉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推到他人的身上。她的也算是半个纨绔子弟的宝玉,正是在她这样冷酷而残忍的母爱中体会到了亲情凉薄的一面。 从来都觉得宝玉出家的原因不会仅仅是为了爱情。上层阶级的冷漠、无辜生命的呻吟、功利浮名的浅薄……是他所处社会里的方方面面逼迫着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红楼梦》能打动人心,“大旨谈情”只是曹雪芹苦心设计的假象罢了,能透过情字去看众生,怜悯之,爱惜之,批判之,颂扬之…… 正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youngsam7979:有个疑问,还请姐姐指点迷津:电视版的芙蓉花是常见的木芙蓉,到电影版则是荷花——当然也称芙蓉,只是到底哪个芙蓉是适合且恰当的呢? ———————— 这个问题曹雪芹也给我们卖了个关子,大家看下面的文字: 众人皆无别话,不过至晚安歇而已。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芙蓉,想起小鬟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想毕,便欲行礼。忽又止住道:“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也须得衣冠整齐,奠仪周备,方为诚敬。”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是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 大家注意到了吗?诔晴雯是因为看到了“池上芙蓉”,即水中的荷花;写好的诔文却是“挂于芙蓉枝上”——宝玉不可能涉水把诔文挂到荷花上的啊,所以,实际祭奠时对照的是木芙蓉。 由此可见,芙蓉有两处了,一处是木芙蓉,就是晴雯,扎扎实实被祭的那一个;另一处呢,就是水芙蓉了,是谁呢?——黛玉,宝玉眼中初见的那一个。所以我们常常会说:芙蓉女儿诔,明诔晴雯,实诔黛玉! 老太太的第二宗罪是一把闪亮的双刃剑,那就是对宝玉的过度溺爱。 凡读红楼梦的都知道她爱宝玉,只是那种爱实在是爱到了对他不利的地步,以至于当贾政这个为人父的在教训实在合该教训的儿子时,她也要拦着护着。荣国府自小说开篇以来的第一场大风波——宝玉受笞,就是其中的典型情节。 这场戏李婷老师表现得特别好,颤巍巍的身形,气忿忿的神态,形神兼具。如下图,这是在出场时的一声威喝:“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宝玉挨打是在暑天,剧中的衣服都是典型的夏装。贾政是一身银白色提团花丝绸家居长袍加灰色裤装,老太太是一件浅驼色褙子——加大码的,搭配乌金马面裙,裙门是棕绿色绣花丝缎。旁边的琥珀是清清爽爽的艾绿比甲配牙黄裙子,几个人的色彩都是较为浅淡的冷色系,很利于表现书中交代的“大暑天的”这一背景。 再来看老太太的怒容。不记得哪个网友留言给我,说她最喜欢李婷老师的眼睛,含笑时慈爱无比,发飚时威力似剑——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对眼睛的神韵不输凤姐的伶俐。 图上我们看到了她松花色的镶珠抹额,又称额帕、眉勒等,是在我国明清两代比较受中老年欢迎的发饰。老太太在正式场合,几乎每次出场都有一条。再看她的发髻,可不要以为已经是老太婆了发型就不必那么讲究,事实上她的发型永远都是同中有异,端雅大方的。 还有发色,宝玉挨打是在三十四回,其时老太太的身子骨还算硬朗,所以头发是疏密有致的亚麻色,发髻正中插戴赤金嵌翠的压发钗,当得起金碧辉煌四个字了。 下图是鸳鸯正在为老太太带这种额帕,横额绕过,系于脑后。大家也可以顺便看看老太太光亮柔滑的发型——当然这个是假发。她后脑上戴的是一个点翠福寿发钗,形状是倒悬的蝙蝠状,取义“福到”。 说起老太太的语言艺术,那叫一个犀利,下图是她振臂高呼给贾政扮丢人时的情状:“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好难得的一个交代,原来他们本非此地人,来自南京是也——小时侯跟爸爸去南京旅游,带回好多漂亮的雨花石。读《红楼梦》到十七岁,突然醒悟,南京的别称不正是石头城吗?原来石头记就是这么说的啊! 王夫人出场了。她这件褙子是明亮的湘色,即浅黄色。这婆媳二人在保护宝玉的立场上是绝对的同一阵线,听听来太太对王夫人的安排: “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 夹枪带棒,好一顿揶揄,贾政登时便愧得大哭:“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 这件衣服再次出场已是三十三集,其时黛玉病入膏肓,偏偏孙家又送来消息说迎春殁了,老太太心疼不已,号啕大哭——忽然想起第一篇我好象忘了写她是怎么对迎春的了。前八十回的确没有明确文字提及,但是87电视剧中却有一场老太太哭迎春的戏。 贾母的衣服还是那一件,这里有近景可以看清衣服上的纹路,是中国过去典型的双格锁字纹,有福寿双锁之义,是老年人常用的衣服花纹。抹额的色泽与衣服是配套的,中间镶攒珠翡翠,头上的碧玉双簪是她的专用发簪,亮丽晶莹。只是此时老太太已经满头华发,两鬓蟠然,我还记得她当时的哭诉:“才刚离了我几天?……今年还不到十七……可怜的孩子……” 这是厣魔法姐弟逢五鬼一节中的造型,也是哭宝玉哭得死去活来——还是一身加大码,特别喜欢她那条豆绿色的绸缎裙子。 这个角度可以看上衣,灰兰色府绸压黑色缎边的圆领对襟衫,旁边站的赵姨娘还是第一任站爱霞饰演的,形象上要胜过第二任苏秋冬,她那件墨绿色提花缎的褙子也很了不得了,是她的一件比较正式的衣服了。她的身份地位在府中不上又不下,少有鲜亮正式的衣着。 下图是这件衣服的领口近景,头上的发钗变成了赤金点翠样式。这是老太太又一次发飙的狠状,她毫不客气地把宝玉所遭的这一场横祸归结到了赵姨娘的身上:“烂了舌头的混帐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象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 很多人觉得好象老太太对赵姨娘也是加倍不喜欢,但是这一回里她并不知道就是赵姨娘害了宝玉啊,为什么还要这么盛气凌人? 大家仔细听,其实她是把责任又推给了贾政了。原来宝玉的一切祸害都和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在这样的一种溺爱之中,我们只能说宝玉实在是太幸福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保护到连读书写字都被禁止的地步的啊。 今天来看老太太的另外几件夏衣,顺便说一说她的第三个不对之处——真不忍心说,因为假如她没有这个习惯的话,红楼梦的艺术性会降低很多的。 这第三宗罪,就是宵乐宴饮,倡导享乐。 大家不要骂我啊:翡翠你说的不对,很多好看的戏码都是在老太太组织的家宴里发生的呀,比如…… 打住,其实只要读过《红楼梦》的都会知道。但是不得不说,也正是她的这种乐于享受的生活习惯,给贾府种下了许多的隐患,比如文章写到六十回以后的时候,豪宴之风已经越演越烈,宝玉的怡红夜宴埋下多少事端;贾珍开始在家中公然聚赌,而大观园里众婆子之所以连夜开局,除了管理不慎外,实在不能排除上行下效的嫌疑。 好,理论部分交代结束,来看贾母领导下的一场有名的家宴——两宴大观园。 下图是一张精彩的剧照了,老太太的银白色丝质褙子和刘姥姥的灰色交领袄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生活在不同世界里的老妇人对于生活却有着同样的热爱,当刘姥姥把鲜花插满头的一瞬间,逗笑的不仅是贾府的上下人等,读者也往往莞尔一笑,善意地理解并喜欢她,欣赏她大胆的自我解嘲,更钦佩她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这一点上,她不输于任何人。 李纨在给她戴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大红的,这个老人的生命力不是一般的旺盛啊。曹雪芹特别喜欢给自己钟爱的人物设计大红的服饰,宝玉和众姐妹几乎人手一件的大红猩猩毡斗篷,凤姐的大红绵纱袄,晴雯那血点子般小袄…… 这个造型的细节,金光四射的如意连续领口刺绣,贵气逼人。还有一个细节是她的耳环,非常漂亮,晶莹剔透的碧玉。 一个网友曾经提供线索给我,说当时因为经费不足,剧组的首饰有一部分是仿制的,有一部分是大家轮流戴的,还有一部分是货真价实的珍品,据说是很多家庭无偿提供的藏品——也包括一部分家具和摆设——而且这部分真金白银就用到了一些主角身上,只是单看照片也只能推测个大概。这个耳环真的很吸引我,它还有个配套的戒指,一会发给大家看。 这是在行令了。鸳鸯姐姐这身湖兰色交领压松绿绣花边的比甲是她的御用工作服,重要场合必定出场的。老太太大家就看她的一脸喜气和福气好了,另外她前面有几个小小的摆设大家注意下,就是那个掐金珐琅的花瓶,里面插的东西我小时侯一直觉得应该是锅铲,后来才知道真是铲子,不是锅铲而是香铲。这是一整套焚香用具,包括焚香的香炉、盛香的香盒、装用来拨香料铲香灰的筷铲的瓶子,一套三件,通常被称为炉瓶三事,论分(份)。红楼中这种器具出现过多次,原著第四十回和五十三回中都曾有文字提到。 衣服与游园时一样,仔细看头上的花没了,凤钗也从左边换到了右边——不知是什么时候拍的。政老爹和赦老爹恭恭敬敬伺立左右,看惯了后者在电视剧里的急色模样,再看这笑容居然有些不习惯,哈哈。 碧玉戒指来啦——我最喜欢的清虚观打醮戏,老太太这身衣服和前一套又不一样啦,换成灰色的了,抹额去掉了云脚边,漂亮而连绵的发髻间双插碧玉簪,点缀金珠,真是富贵的老封君。老太太的表情炫耀而得意:我们去观里,好好乐它两天! 打醮路上有一系列特写镜头表现贾府女眷的装饰华丽,老太太一下子给了三个镜头,分别是胸针、戒指、大珠花。大家一定要看她握扇子的手,看她的手指甲——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假如我们看到的老太太的手仅有几个光秃秃的手指没有指甲,或者骨节粗大褶皱偏多的话…… 下面是真正打醮的当日的情形,贾母在和张道士叙旧。我在红楼梦譚网站上见过一个帖子,翻出来给大家看看,观点可真够骇人听闻的: 作者说,《享福人福深还祈福》一回中,贾母等人在道观时,张道士一出场气氛就突然变了。张道士是代替贾代善出家的人,模样就不必说了,肯定非同一般。书中说他年轻的时候可以出入贾府上下,从不避讳。而且,这一回中是贾母第一次提到自己的丈夫贾代善。 另外,张道士的法器之中怎么可能有和史湘云配套的金麒麟呢?这说明贾母年轻时候身上的金麒麟给了张道士作信物,这时候又送回来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节中,公母阴阳大小麒麟肯定是结百年之好,所以她认为张道士是贾宝玉的亲爷爷。最后贾宝玉出家当的是和尚,和尚道士本来就是一家嘛!至于史湘云,她最后根本没有和贾宝玉结为夫妻,以前觉得他们后来结合了,但是看了史湘云的判词,似乎觉得不可能。所以她判定:贾母和张道士生了贾政。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帖子的时候是深刻地反省:孤陋寡闻又缺乏想象力的我!欢迎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下面是在在清虚观留下的主仆三人的合影,沉稳雍容、不怒而威的老太太,高洁华美的鸳鸯,秀气玲珑的紫鹃——前几天还见到有人在争论徐丽霞版的紫鹃到底好不好,反方认为不好,个头太矮,鼻头太圆,应比黛玉大,看上去比黛玉还小;正方认为好,好就好在那一对水灵灵的充满了灵气的大眼睛——特别是她扑扇着睫毛睁开它的一刹那! 哎呀说得真是太形象了,我喜欢紫鹃,支持正方……不过最大的遗憾就是无论红楼梦聚首还是晓旭去世,一直没有见到关于她的报道。好紫鹃,你为什么没有回来送姑娘一程? 打醮回来,二玉闹了一个翻天覆地,终于惊动了贾母和王夫人,兴师问罪来了。瞧这威风凛凛的架势,连鸳鸯都为两个丫头担心了。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是特别喜欢老太太的哭戏的?特别喜欢听她拉长了调子有声有韵的哭着喊着:“宝玉啊~~~我的宝玉啊~~~~”的样子,身子还要一前一后的俯仰开合,别人劝的时候就会认真停下来倾听,然后是又一轮的高潮:“宝玉啊~~~~我的宝玉啊~~~~” 下图里她是为两个玉儿哭了:“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都说林姑娘哭得好,可哪里及得上这位厉害的老人家呢!就这么一番连说带比画,一下子就敲开了两个人尚还迂堵的任督二脉:这个话传到宝玉、黛玉二人耳内,他二人竟从来没有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话儿,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着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儿,不觉的潸然泪下。 程乙本的最后一句加了三个字的国骂:“偏他娘的又不咽这口气!”——哈哈,谁说红楼梦整天就是哭哭啼啼不懂幽默,比如此时正是温情脉脉的浪漫时刻,忽然来了这么三个字!真是叫人顿时生出于热泪滂沱中忍不住破涕为笑的冲动,好一个率真泼辣的老太太,好一部嬉笑怒骂的红楼梦! 老太太篇的最后,我们来说一说她穿过的冬衣。这可是在《红楼梦》原文中有确切文字描述的,要细讲,大家别嫌罗嗦啊。 先来看贾府众多老中青美女们的冬季时装发布会现场——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里她的盛装: 远远见贾母围了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鬟,每人都是打着伞,拥轿而来。 老太太的衣服此处提到了两件——大斗篷和灰鼠暖兜。关于斗篷,黛玉篇已有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说了,灰鼠暖兜是要提一下的。 暖兜又称“风兜”,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三云:“脑后为风门穴,脊梁第二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如毡雨帽以遮护之,不必定用毡制,夹层绸制亦可,缀以带二,缚于颔下,或小钮作扣,并得密遮两耳,家常出入,微觉有风,即携以随身,兜于帽外。瞿佑《诗话》云:元废宋故宫为寺,西僧皆戴红兜,盖亦用以障风者。”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就是,斗篷本身是可以带帽子的,但是早期的斗篷一般没有,暖兜的作用其实就相当于是一顶较大而厚密的斗篷帽子,只不过是可以和斗篷身子分离开来的。有时为了加强保暖的效果,也不排除帽子之外再加暖兜的用法。老太太的年事已高,出场自然要全副武装,暖兜、斗篷,一个也不能少。 不过看了上图可能有人会说,不对啊,怎么我看来看去,那个暖兜是和斗篷一体的呢?不象你所说的另外分开了呀! 上图中的几个人物,除了黛玉那件是帽身相连的整体样式之外,其他几件只要仔细看,不难看出端倪的,香菱和李纨的是连帽子都没有的,探春和湘云的最明显,只有老太太说不清楚。 只好让大家再看下图了,这是元妃受封的喜讯传到府中时的造型,和琉璃世界那一集的造型完全一样,但是注意看她身上披的斗篷——说明那顶看似很浑然的暖兜还是和斗篷身子分离的。不仅老太太如此,薛姨妈和贾府太太们同样如此,三艳亦然。 这张三艳合影很不常见,迎春最漂亮,湖青斗篷配果绿棉袄,神态幽静中透出紧张,很符合她的木讷个性。 这张图是楼主对着书拍的,拍来拍去都拍不清楚,还有闪光= =只好将就看了,上面那张也是…… 也可能有人会代林妹妹提意见:为什么给她做个联体的?为了省钱省料子就可以一下子完事吗?千万别这么认为,事实上是因为林妹妹的斗篷实在太多了(大家自己想,至少四件),为了在同中求异,只好做出不同的款式。不信请看下图,这件大红羽缎的斗篷和暖帽不就分开了? 贾母的大斗篷里穿着的是一件对襟滚风毛的大袖袄,色做酱红,衣料是缂上的金丝团花寿字纹,衣领处也绣有对开的半圆形团花寿字,随衣领走势合为整圆,用寿字做装饰花纹也是老太太的主要服饰特色。 下图是这件衣服的特写了,大家可以仔细欣赏一下老太太的首饰和衣服上的图案,难得能看到后面的蓝宝石压发。 其实说到皮袄,贾母还有一件厉害的衣服,出现于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谬补余香》,原文如下: 一时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跟着贾珍到了阶矶上。早有两个婆子在两边打起帘子,两个婆子在前导引进去,又见宝玉迎了出来。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 一段非常精彩的侧面描写,借王太医所见,写尽了贾府煊赫规矩与气势。贾珍、贾琏、贾蓉三个子孙辈中的重要人物亲自将王太医领入,宝玉代表贾母自内室迎了出来,其他所见只是未留头的小丫鬟与上了年纪的老妇,有身份的女眷与年轻丫鬟(包括鸳鸯琥珀)尽数回避,化做了碧纱橱后隐隐约约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剪影。信笔写来,却笔笔都是不露痕迹的大家风尚,未经历者的确难以写出。 如此庄重的场合里,老太太身上穿的乃是一件“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此衣的式样是一件对襟的褂子,清代服饰的意味很浓,文中黛玉、李纨、凤姐都有类似的衣服。皱绸又作“绉绸”,即织有天然皱褶的绸缎,是这件衣服的外表面。羊皮自然是写衣物的内里,而此衣的精华则是集中于“一斗珠”三个字之上的。 台湾有位著名的美食家唐鲁孙先生,其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光绪,为珍妃、瑾妃。珍、瑾二妃是唐鲁孙的族姑祖母。民初,唐鲁孙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 他对旧京贵族的衣食文化颇有心得,曾著文记叙,蜚声海外。他曾记写有一种羔羊皮叫“珍珠羔”的,估计便是文中提及的一斗珠了。此类羊皮取自尚未产出的羊胎,因其毛绻结如珍珠而得名。珍珠羔是产自青海与西藏地区的一种优质绵羊,羊羔在胎里已经生毛却还未降生,便将母羊剖腹,时间要算得准,太早毛不够长,太晚毛已不曲,这种取皮的方法可谓骇人听闻已极。 大家不要忘了老太太还有一道著名的滋补菜肴“牛乳蒸羊羔”,出自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 这道菜的做法咱们稍后再说,从这个线索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旧时富贵人家对衣食的讲究到了何种地步。羊羔既然可以拿来吃,剥下的羊皮自然也可以用在制衣上了。没见天日的小羊羔也要拿来吃拿来穿,实在是有些奢华过了度了。 电视剧中略去了这一情节,所以我们无缘亲眼得见这件一斗珠褂子的模样了。老太太在剧中正式场合里常穿的衣服是下面这件:秋色(橄榄色)对襟滚风毛边的长袍,下身搭配米色百褶裙。这是宁荣二府过年祭祀祖先时的场景。 此衣近景如下,无论是质地样式与前一件都较为相似。 附“牛乳蒸羊羔”的做法及食效: 牛乳富含蛋白质、脂肪、乳糖、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具有补五脏劳损,明目润毛,益心肺利皮肤等作用。羊肉,性味甘温,入脾经。含蛋白质、脂肪糖钙铁维生素A、B,能补阴,治虚劳,益气血,壮阳道。“牛乳蒸羊羔”乃补身精品,可大补元气,宜用于老年人大补。成菜味道咸鲜醇厚,色泽乳白。蒸羊之法在《齐民要术?饮食篇》已有记载,清代《食宪鸿秘》详记制法,均可参考。 主料:羊胎1只(未见天日羔羊,约500克) 配料:鲜牛奶半磅,水发银耳300克 调料:盐2克、茅台酒30毫升、胡椒粉1克、鸡汤1000毫升、鸡精0.3克、葱姜适量 制作方法: 1、将未见天日的羊胎外衣用刀轻轻划开,放出羊水将羊胎用清水洗净,用刀剖开羊腹部,取出内脏,摘净羊胎上的乳毛,放置盆中用冷活水冲泡2个小时,拔尽血水,去掉粘液。 2、起锅置火上,放入开水,将羊胎浸烫至羊胎皮绷起时,再用冷开水洗净,沥干水份后用盐、茅台酒、胡椒粉将羊胎里外擦匀备用。水发银耳去蒂,摘洗干净备用。 3、用一紫砂锅,放入鸡汤、鲜奶、盐、鸡精、葱姜银耳和羊胎,用棉纸封住砂锅口,入笼蒸至巴烂,上席时捡去葱姜即成。 ——有点恐怖的一道菜,不过营养价值是大大的,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激素和各种丰富的微量元素,热性较大,一般不适合年轻人吃,所以我们看到了贾母对宝玉等人的安排:“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如果宝玉嘴馋熬不过,吃了会补出鼻血来的。而且很多地方都有一些风俗,不许小孩子吃“没见天日”的东西,如鱼子、未产下的鸡卵等,认为阴气太重,于小儿不宜等,也是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方式了。 下面这身说起来只能算秋装,是怡红院赏海棠时所穿。赭石团花亮缎,米褐色滚毛边,领口的蝴蝶花纹连续不断,“蝴”与“福”音近,寓意吉祥。 下面这身是探春远嫁前的装束,绛红色丝绸褙子,米色中衣,领口还是寿字纹,不过变团花形状为较长的矩形,取“长寿”之意。 另外这一集里老太太戴上了正宗的“朝阳五凤挂珠钗”,即清代命妇们常用的装饰品,又称“钿子”,一般用银、铜为胎架,作成镂空的冠状,上挂各种小凤钗。皇亲们挂九枚,普通贵族五枚,名曰“九凤”、“五凤”等。贾母出身仕宦,却并非皇室宗亲,所以是五枚。书中凤姐出场是“朝阳五凤挂珠钗”,不过拍摄时改成了单枝的大凤钗。老太太这枝钗做得华丽辉煌,十分好看,换了凤姐戴,效果也会不错。 到正式送嫁的时候发型和凤钗变化不大,衣服又是一套。豆绿色大团花福寿绵长纹样长褙子,米色中衣,粉色手绢,是我个人十分喜欢的一套老太太的正装。衣服的花纹特别的漂亮,衣领和袖口处的寿字文与前两种形制又有了较大不同,不仅狭长且有弧度,酷似蝙蝠,取义为“福寿绵长”。 有趣的是,南安太妃的一身打扮可说得上是全剧一大混搭了,上衣是凤姐的,白色毛皮暖帽是凤姐的,蝴蝶项链也是凤姐的,莲花尾状的凤钗是探春的(大家可以想想都是在哪里穿戴过,哈哈)。 其实这几件衣饰主要人物穿到的次数都很少,顶多一两次,用老太太的话说,就是“白收着放坏了”。经过这么一番错落搭配,效果一般的华丽啊。 这件绿色的衣服也在宝玉大婚时穿过,只是那是个伤心的夜晚,人们只顾得上感叹,漂亮的衣服看得就少了。 下图较为清晰,无论衣料、花纹、做工均可见一斑,精巧富贵,特别是前襟下摆处拼合的如意寿字大团花,精美无比——可惜元春噩耗传来,一场金玉良缘,转眼成了贾府走向穷途末路的哀音。 这是在病中,昏沉憔悴,往日神采飞扬的老人,转眼间只剩下了衰朽的躯壳。那领灰色的交领袍子是她惯常穿的睡衣,此时衬托着满头苍苍白发,日薄西山的感觉只是叫人痛心。 在高鹗续书的后四十回里,老太太的形象除了掉包计一节令广大读者难以接受之外,其余如“贾太君祷天消祸患”、“散馀资贾母明大义”、“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等情节里的贾母塑造得还是很不错的。在全家受到重创打击的情况下,她是最早擦干眼泪站起来对抗骤变的,这样写充分增强了老太太漫长一生中累积起来的自信、坦然等个性的可信度。如果她一点打击也经受不住,那么前半部分书里写到的她个性中的乐观、开朗就失去了依托,成了无处立足的空中楼阁。特别是她对凤姐的原谅、宽恕与帮助,更加体现了她的善解人意,开明洒脱,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文中写她离世时的片段: 却说贾母坐起说道:“我到你们家已经六十多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到老来,福也享尽了。自你们老爷起,儿子孙子也都算是好的了。就是宝玉呢,我疼了他一场,”说到那里,拿眼满地下瞅着,王夫人便推宝玉走到床前。贾母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拉着宝玉,道:“我的儿,你要争气才好!”宝玉嘴里答应,心里一酸,那眼泪便要流下来,又不敢哭,只得站着。听贾母说道:“我想再见一个重孙子,我就安心了。我的兰儿在那里呢?”李纨也推贾兰上去。贾母放了宝玉,拉着贾兰道:“你母亲是要孝顺的。将来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凤丫头呢?”凤姐本来站在贾母旁边,赶忙走到跟前说:“在这里呢。”贾母道:“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我也没有修什么,不过心实吃亏。那些吃斋念佛的事我也不大干,就是旧年叫人写了些《金刚经》送送人,不知送完了没有?”凤姐道:“没有呢。”贾母道:“早该施舍完了才好。我们大老爷和珍儿是在外头乐了;最可恶的是史丫头没良心,怎么总不来瞧我!”鸳鸯等明知其故,都不言语。 贾母又瞧了一瞧宝钗,叹了口气,只见脸上发红。贾政知是回光返照,即忙进上参汤。贾母的牙关已经紧了,合了一回眼,又睁着满屋里瞧了一瞧。王夫人、宝钗上去,轻轻扶着,邢夫人、凤姐等便忙穿衣。地下婆子们已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众婆子疾忙停床。 一连两处“我的儿”,那语气,那态势,可谓形象生动,充分写出了老人对宝玉、凤姐二人的真心关爱。抱怨湘云、贾赦、贾珍等人的时候,哀伤中仍有两分俏皮,也是贾母平常的语言特征,叫人细看之下,几乎以为这是出自曹雪芹笔下的文字——真与假的恍惚中又叫人觉得是不是他写的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至少这个片段的确写出了一个老人临终前对家人,对儿孙的眷恋之情,自有其动人处。于是想起萧赛先生在他的《红楼外传》里曾经提到曹雪芹亲览高鹗续书时所说的几句话来:“有几笔,他费劲也写不过我;有几笔,我费劲也写不过他”,萧先生也可以看作是曹雪芹的知己了。 电视剧中把贾母之死摆到了矛盾最尖锐,最集中的场景里去表现,在迎春夭亡、黛玉早逝、探春远嫁、元春薨逝等一系列的重大打击下,贾母终于像风中的枯叶一般飘摇坠地了。当贾赦、贾政、贾琏等人锁枷加颈的时刻,鸳鸯一路跌跌撞撞疾行而来,口中悲呼“老太太……殁了!”的时候,全剧的主旋律再度响起,贾政等人委伏于地,痛哭愧悔不止的情形在音乐的有力烘托下更见其哀,悲剧的意味一下子流淌了出来。 于是我们知道,那个谈笑风声、慈爱可亲的老人终于是不在了,作为贾府重要的精神支柱,她的倒下意味着这场悲剧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击跨几乎所有人的意志——泱泱富贵绵延四代之久的宁荣二府,钟鸣鼎食的日子,烈火烹油的富贵都将随着她的故去而烟消云散,一去不回了! 补:第五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里,第23分钟时,老太太安排琏二爷和林妹妹回南,身上穿着一件金色的衣服,外面另外罩了一件缸靠色皮背心,暗示时节是在冬季——十二回里写那林姑爷病重是在“这年冬底”,贾母打发了贾琏及早带了黛玉“作速择了日期”回去,故而着冬衣背心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很少见她穿,乍一看下,略为眼生。 这套金色的衣裳其实在很多场戏里都曾经出现过,比如黛玉进府、薛姨妈进府、宝钗生辰、凤姐泼醋、鸳鸯抗婚等,衣长过膝,文饰富丽,是贾母常穿的华服。 抗婚一场戏的前奏——贾母到赖大家游园,回来后不久就发生了鸳鸯绞发明志的一幕。记得有一个朋友说那一集里她的衣服换得特别频繁,其实是因为之中的许多场景并非同时拍摄完成,所以那一集中的老太太就成了花蝴蝶一般一会儿一套一会儿又一套。 补图。这是紫鹃试玉那集的衣服 合照,三姑娘的水蓝褙子只穿了这么一次,头上的两枝步摇好像也是一闪而过……剧组太浪费了! 鸳鸯抗婚一集的片场照 和邓云乡老先生,看两人中间远景放空的三姑娘,石阶上小憩的老爷们,被活动脖子的内侍挡住的二位太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