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搜狗网页

 古月軒寧都 2015-08-21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意外促生成

  【案例】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唉——”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

  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声的学生小明。只见小明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

  看到这,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小明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小明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

  生:小明是一边读书一边叹息的,说明他是对文中的描述有感想。

  生:当我们读到“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他才叹息,说明他是为死了那么多人而叹息。

  生:小明替曹操而叹息,当得意洋洋的曹操发现自己转眼间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将士死伤不计其数时,肯定会忍不住深深叹息。

  师:小明,请你说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

  小明:我是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

  老师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小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操不应该轻信黄盖。在决战就要开始的时候,黄盖来投降,曹操应该有所防备才对。

  生(插嘴):就算相信黄盖是真投降,那也得留一手,派人到江中心去接黄盖,待确认之后才让他靠近大本营。或者收到黄盖的信之后,曹操马上派人混入周瑜的军营中,暗中调查一下事情的真假。这就叫兵不厌诈。

  生:我听爸爸说曹操是个多疑的人,那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战争面前,他却那么轻信别人呢?

  老师紧接着说:对啊,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所以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

  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有机会赢别人。

  老师再转话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黄盖功不可没,为了让曹操读自己的诈降深信不疑,他吃了不少的苦。

  生:火攻计划要顺利实施,就一定要有东南风相助,而诸葛亮把天气和时间都算准了,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知道,他们的计谋一环套着一环,一处出错便全盘皆输。

  生:我还觉得周瑜的战前准备充分,比方说想方设法让曹操八战船用铁链连起来。如果战船不连,火攻也不会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的《三国演义》没有白看,说起来有理有据的。想当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项羽战败,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杀身亡。可曹操不同,他回到北方后,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很快就东山再起。现在老师布置一道随堂练笔:《〈赤壁之战〉后续》(一)欢喜庆功宴;(二)悲壮华容道。想象一下周瑜和曹操在战争之后各自都会做些什么?

  【分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石击起千层浪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B 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 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几个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这位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flash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三: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播放多媒体(视频flash桂林山水音画)让学生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再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 

  (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评析]: 

  本段的教学,潘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综述: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潘老师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从这节课可以欣慰地看到,潘老师个人素质很高,文学修养高,讲解富有文采、激情。本课教学意图清楚,引导学生品味,能激发学生对桂林山之美的喜爱的情感;其教学手段、方法选择恰当;教学思路清晰,不愧是一节成功的达标课。

  这节课的教学也提示我们,“老课文”应如何“新教”?如何真的让学生学有所悟,情感有所熏陶?

  刘小坤老师以专家的眼光高屋建瓴,精辟独到的分析见解启发我们:老课新教,如何处理呢?一是对教材的发掘,把握整体,执教者应体悟文本,应有激情。同时注意学段不同的教学要求,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可只顾埋头走路,也不能只仰头望天空,既要仰头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二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不要从形式入手,而应该从内容中渗透。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可直露。如写作方法渗透应在文本中体现,不可直接教之;三是,应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悟其写作方法,如,潘老师补充把硬币丢进漓江,可以看见硬币上的文字,这就能更好帮助学生体会漓江水之清的特点。同时,在学生有所体会后可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四是把握教材要到位,不要面面俱到。阅读理解如何落实到位,教学内容、方法要讲究细节。如抓住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等关键词,抓住几个重点词句表达出了桂林山水很美意境,应侧重品味,应提议把这些词句背诵下来。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结合起来,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应做实、做到位。

  计算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计算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成为探索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从系统理论来看: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具有整体性功能的集合体;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而且是以提高教与学的信息传递效率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所以,计算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必将引起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一、低年级计算机辅助识字课堂教学分析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记忆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对写字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卡片或图片适当地讲解,让学生口头读读、说说,机械式地朗读.记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处理得不好,整堂课就会显得呆板枯燥、单调乏味。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于是低年级语文尝试将计算机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利用'怎样写汉字'识字教学软件、'趣味识字'、'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光盘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足。 

  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读音,理解巩固字意,教师讲解学生操作演练,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多种感官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学生乐于这种学习形式,兴趣明显比传统教学要浓厚。

  其次,在解决读音的练习上,从带拼音生字到去掉拼音的生字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的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画了一些荷花花朵,生字藏在里面,学生读对了时,花朵就绽放,通过练习,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练习作出评判,(即当场批)而计算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分别对每一小题作出判断,并给学生修改的机会,最后计算出总分(对?题,错?题),就像一位老师。不仅如此,计算机中还会出现一些鼓励的话,如:真棒!你真聪明!没关系,再试试!可要努力啊!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意做这样的练习,完全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计算机还可以加大练习的量,增加一些同等难度或高难度的练习。这样,做的好的、快的同学就可以多练习。由于计算机会做出评判,因此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完全达到自学自练的目的。

  二、中年级计算机辅助句段教学案述 

  句段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说话和写作的基础。不能把句子写具体是学生在说话与写作文中常见的通病。而段又是从句到段,段到篇章的过渡。段的学习既是中年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又是学生开始从句到段的重要转折点。段的教学的成败,决定了学生作文起步的成败,成为学生将来写作方法、写作手段、写作手法多样化和艺术化的关键。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必要的,而且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把要学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认识规律与学习心理过程.学生通过计算机显示直接阅读,清晰明了,充分发挥了计算机信息量大,显示速度快的优点。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阅读,师生的共同分析、理解,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形成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从学生的心理来讲,动手动脑,手脑并进。不仅牢固地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计算机辅助积累、运用教学分析

  语文积累、运用教学是培养学生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开拓抽象思维,形成学习能力,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积累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整体的联系性。教师组织的计算机辅助积累教学,必须有纲有目、经纬分明、纵横交错,富有独特的鲜明的创造性,一定要选择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积累运用教学,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功底,开拓抽象思维、举一反三的路子。

  我在教学设计中写道:'我设想利用计算机信息量大、速度快、个别教学性强的特点,按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几种常见的记叙方式:按事情发展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从课内外读物中选取难度不等的段落错乱的短文,按类型由易到难编排成组,从扶到放指导学生掌握规律,学会整理的方法。 

  在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别差异上,我在软件中安排了提示、答案、补充题,当同学们做完习题即可根据提示自我检查及时修正错误,习题速度不同,提示、答案出现的时间就不同。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通过补充练习得到进一步训练提高,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不仅吃了、吃好,而且吃饱。与此同时,教师有时间巡视作个别性指导及时发现特殊问题及时解决。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高年级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分析

  高年级作文教学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我不断通过实验从以'键盘当作笔、以屏幕当作纸'的写作方式发展到网上收集作文素材,然后进行选择、编辑成为自己的文章。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把传统的作文教学和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把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既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又能流畅地表达个体思想,符合当代学生好动好思善于表达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目前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已从'以键盘代替笔、以计算机屏幕代替纸'的初级教学阶段,过渡到'看图写话'、'谋篇布局'、'应用文─信'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作文系列教学阶段,进而发展到'My Happy动物邮件''我的一天'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培养获取、选择、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阶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得不好到写得比较好的总的发展过程。紧紧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构思逐渐完善,布局合理性提高,完整性明显提高。 

  小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在学校逐步形成和发展,并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推动了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教学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媒体的使用就成为关系教学质量高低、教学成败,甚至教学策略。同时,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与心相应的心理活动:即教师传播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生接受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教师接受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成为教育质量最优化的重要因素。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爱的草塘》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

  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反思与对策: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后记:在整堂课上,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来读书。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教学语言设置一定的情境,抓住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会,让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会关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朗读的指导无须技巧性的语言点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济宁市黄家街小学:谭小芬

  我们永远在一起——《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  坚守承诺'  、'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母亲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母亲,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后来,救援队员发现在这位母亲的身下有一个手机,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平时朗读好的女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

  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怕

  天堂的路

  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小手

  自从

  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摸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

  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的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我们一起走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安排下课)

  【分析】古人云'  文以载道。'这就表明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等外在形式的解读和把握上,  更应该揭示形式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但是,  小学生限于知识经验与实际能力,  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模糊的,  情感也不很丰富,  难以独立地把握文章所隐含的'  道' ,  而结合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且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  语速的快慢变化,  停顿的长短变化,  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后来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  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  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  了不起'  。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从事一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而这种带着感情的写作,往往又能写出生命中最美的诗篇。因为好的文章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的完美融合体,  这就注定了情景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第二段描写幻景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幻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然后集体交流。

  生1:我感受到这些幻景给人以美好的感觉,让人觉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温馨,像梦境一样。 

  师: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许多同学读后都幸福地笑了。在这些幻景中,你对哪次幻景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次说一说。

  学生自由找伙伴交流。然后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兴趣的是描写烤鹅的幻景。因为烤鹅正冒着热气,真让人垂涎三尺。而且它还可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欢出现火炉的幻景,因为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圣诞树,圣诞树是那么美丽。 

  生3:我最感兴趣的是奶奶出现的这段幻景,因为奶奶是那么慈爱,她可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人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已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读有关的语句。读出“美好”的感受,你感兴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次幻景,师个别点拨。

  师:好,谁愿意先将你最感兴趣的那次幻景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读烤鹅这次幻景……

  师:应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几个关键词能再强调些的话,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应突出怎样的语气?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师:对呀,谁再来读?

  生:(读)

  师:好极了,你看多么诱人呀!有感情朗读就应该抓关键词在语气上加以处理。

  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分别读其他几次幻景,读中师生共同评议)。

  生:(五次幻景读完后,一生提问):老师,我想提个问题,小女孩的眼前怎么会出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透过幻景思考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这就是钻研,很多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位同学,你真行,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读后想一想。

  生1: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福,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 

  生2:因为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幸福,还有快乐,而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能给她温暖、幸福、欢乐,所以她会产生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些幻景。 

  师:讲得多好。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饥饿,还有孤独,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结果怎样?作者又是怎样写的?读读描写小女孩的现实部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略)

  生:(读小女孩现实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案例反思: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果仅仅靠教师从课外书中来摄取,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仍旧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加强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参与教材篇内的整合与开发,做到了到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并没有平均使用气力,而是以其中的一两次幻景作为教学点,重点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并由此伸展开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学习其它几次的幻景描写。学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急于弄清小女孩产生幻景的原因,从而转入了对小女孩现实部分的阅读。通过“幻景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的整合开发,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后学生由小女孩的命运想到了已学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的教学显得立体、丰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