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雨果:“贵养”是指“高贵的教养”

 指间飞歌 2015-08-21

2015-08-21 09:54:33

摘要:“好不容易娶个土豪的女儿,这一出那一出,真伺候不了……”、“衣着很光鲜,张口很伤人,这就是‘贵养’出来的女人……”。无奈与痛苦?纠结与迷茫,两个尖锐的问题可谓戳到了大部分人的痛处,也就是“女孩贵养(也称富养,以下均统称为“贵养”)”,也包括男孩“贱养(又称穷养)”的老话题了。不可否认,传统的“穷养儿,富养女”在物质层面虽然还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在“精神贵养”层面的理解偏差似乎很大的。事实上,“精神贵养”不但能滋养孩子水银泻地般的华贵,也能累积孩子秀外慧中的卓尔不群,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孩子拥有足够坚定的意念抵御一生经历的意外与磨难……

作者:孙雨果  首发:凤凰专栏

无需讳言,本人是极其赞成“贵养”的,尤其是在精神方面——提倡“高尚(又称高贵)的教养”的。故对物质主义泛滥之下的“贵养”之概念不清晰,尤其是存在的严重混淆——一直有动笔以正视听之冲动,告诉大部分人——你们把贵养给糟蹋了。现借回复网友的提问,也简要阐述相关观点:

首先,女孩贵养的主要原因,自然是源于女人一生的痛苦远远多于男人,比如生育之苦、身体柔弱与恐惧年老等,而男人基本不必承受这些。故女孩子从小得到较多的爱——物质与精神层面,一来让她们在将来面临这些任务时会融化痛苦,二来是与将来的痛苦产生平衡(中和)。

通俗的讲,贵养与贱养之不同,在于父母对女儿极为朴素的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态度。在物质上,起码是营养充足、睡眠良好、生活规律、干干净净。在精神上,父母要以最大的耐心和温存去面对女儿,比如要经常抱,而且要轻“拿”轻“放”,摔倒时必须去扶,受伤后一定要关注,哭泣时务必要体恤,恐惧时一定要陪伴等等等。

其次,与女孩子不同,男孩子的身体是必须强壮且需要证明的,他们的骨骼与肌肉,尤其是心脏全部要在实践中充分经验。如果有正向的引导,他们的身心才会统一,所以,男孩子必须经过历练与摔打,而大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保护和规范,二是肯定与支持。特别是加上父亲与老师的“联合引领”,他们才能展现出自己的的特长与自信。

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较之物质的贫乏,精神食粮的缺失更易让人迷失。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身披华丽的外衣也无法掩饰灵魂的虚空,就像一出喧闹的戏剧搭配语无伦次的台词”那样,物质与精神的不匹配、不平衡是绝对不行的。精神食粮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即便物质贫乏,每个孩子在精神上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王国”,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精神气质”,又称“高贵品质”的魔力。

最后,“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子贵生”。纵观某些国人所谓养生,尤其是所谓贵养,不但愈养愈退化——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甚至愈养愈和一个小鸡子,也包括病西施似的——哪有一个正常人的饱满与健康?!我们固然不能都如“圣人之养生,亦以不养养之”,但总不能在“不过三代”的没落,乃至消亡中打圈圈才是!一个优秀民族的生死存亡既要遵循顺其自然之天道,更要尊崇浑然天成之王道,这应该才是正道,也是大道。

古语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说,就是三到七岁对孩子的心、智发育,并最终完善与匹配,“好习惯的养成与终生携带”太重要了。相关观察发现,那些养成阅读习惯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既不会迷茫空虚的喊“无聊”,也不会患得患失的盲从大人喊个“累”。所谓“输在起跑线上”,主要是家庭的教育环境上,简称“家教”上,“养而无教”使得很多孩子形同遗弃,他们没有认识到“所谓‘贵养’,乃是‘高贵的教养’,重在精神层面”,只不过很多家长浑然不觉罢了……

顺便多说几嘴,伴随着网络时代的“百家争鸣”,教育学的“糖果效应”(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经济学的“鞭打快牛”(鞭策先进带动后进),以及哲学上的“滞后观察”(与物理学的“滞后”不同)、社会学的“木桶效应”(转化为“强调集体与协作”)等等,都可以进行相应的教育实践,不仅在学校,在大部分家庭也可践行。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尽可能的让孩子们摆脱“读死书”的惯性,在持之以恒的不懈积淀中,让我们的孩子养成兼爱、互助、勤奋、笃学等等高贵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