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胡专题】中国板胡

 hdpingxu 2015-08-22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秦腔牌子曲 刘明源;新影乐团民乐队 - 民族器乐曲-喜洋洋 秦腔牌子曲 刘明源;新影乐团民乐队 - 民族器乐曲-喜洋洋

板胡——音色高昂、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是北方戏曲、说唱的主要伴奏乐器,也可用于合奏和独奏。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也可用于合奏和独奏。板胡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清代时曾别称板琴。


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员'。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板胡的结构



板胡的音箱用椰壳或木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张二根弦,马尾竹弓。音色明亮、高亢,适于表现热烈奔放的曲调。


琴筒又称瓢,是板胡的共鸣箱,呈圆筒形,用坚硬的椰子壳做成,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质的,七十年代以后还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琴筒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能使音响共鸣集中并造成板胡的特色。瓢大发音低沉不宏亮,瓢小则发音尖啸刺耳。琴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胶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优劣的关键,以用木质松软、纹理顺直、匀密、无痕节和水渍的梧桐木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开五个音孔,呈金钱眼状。


琴杆用红木、紫檀木或花梨木制作,以贵重的乌木为好,琴杆为圆柱形,上端是琴头,呈方形,开有弦轴孔。琴杆不宜过长,过长会有碍发音的优美,并加宽了指位,不便运指和掌握音准。弦轴多用琴杆木料或黄杨木制成,表面开有辩纹,装在琴杆同一侧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齿轮铜轴,调弦既准确又不会回弦。


弓子用粗细均匀、富有弹性的江苇或其他竹子做成,比二胡弓子长而粗,上面装的马尾以白马尾为好,出音柔润。弓杆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笨重,过短不宜拉奏长音。板胡的千斤又称腰马,因在琴杆中部支弦而得名,是用牛角或红木制成的扁形木片,用丝弦系于琴杆下铀到弦马的1/3处。弦马用竹或木制成,置于面板中央以上、板的1/3处为宜,竹马共鸣较大,发音也较浑厚优美。琴弦用丝弦或钢丝弦发音比丝弦干净、明亮,泛音清晰。


板胡的特点



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椰胡。


板胡分类


按板胡的发音高低及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梆子、吕剧及歌舞、演唱、独奏及合奏等,这种板胡用途最广。

2、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多用于秦腔、蒲剧、郿鄠、陇剧、陕北道情、兰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和独奏。音箱较高音板胡为大,呈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琴杆也较长,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

3、次中音板胡(俗称椰子胡),多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有金钱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纯四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



名曲佳作


随着板胡独奏艺术的兴起与日益完善,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大起板》(何彬编曲)、《翻身的日子》(朱践耳曲)、《大姑娘美》(彭修文编曲)、《秦腔牌子曲》(郭富团编曲)、《马车在田野上奔驰》(葛炎曲,刘明源、徐连曾改编)、《月牙五更》(东北民歌,刘明源改编)、《眉户联奏》(刘明源编曲)、《丰收乐》(刘明源曲)、《秀英》(张长城曲)、《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曲)、《山东小曲》(原野曲)、《花梆子》(闫绍一编曲)、《影调》(刘钧编曲)、《灯节》(白洁、戚仁发曲)、《春城节日》(周其昌、丁永盛曲)、《河南梆子腔》(赵国良曲)、《叙事曲》(李恒曲)、《秦川行》(李恒曲)、《串调》(李恒曲)、《桑梓》(沈诚曲)、《第一板胡幻想曲》(单丹峰曲)等


板胡名家

刘明源


刘明源(1931——1996)天津人,著名民族音乐家、民族弓弦乐大师、教育家、作曲家、乐器改革家。生前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刘明源先生通过广泛学艺、刻苦钻研,掌握了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四胡、马头琴、坠胡等十几种民族弓弦乐器,并在演奏技艺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海内外音乐界同行们誉为“胡琴司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明源先生将板胡、中胡这两件一直在戏曲乐队中担任伴奏的乐器推上了独奏舞台,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7年,刘明源先生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代表,参加第六界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器乐演奏比赛,以板胡曲《大起板》、《大姑娘美》以及中胡曲《草原上》荣获金质奖章,在为祖国争得荣誉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的友人领略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器乐艺术。

刘明源先生代表作:板胡曲《丰收乐》、《喜车红马运粮忙》、《节日》、《眉户联奏》、《月芽五更》、《马车在田野上奔驰》、《花儿的故乡》、《四季》;二胡曲《河南小曲》;中胡曲《草原上》、《牧民归来》;民乐合奏《喜洋洋》、《幸福年》等。


李恒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板胡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乐作曲家。多年来,对板胡的演奏理论,基础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以及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做了深入研究,培养了姜克美、刘冠廷、马东岩、牛长虹、张旭光、蔡阳、徐慧、胡俞、王舒、李峰、单丹峰等一大批新时代优秀的板胡演奏人才,编著、创作了大量板胡著作和作品。

出版《板胡演奏艺术》、《板胡基本功训练》、《板胡演奏基础教程》、《板胡教学法》、《板胡基础教程》(教学光盘)、《中国民族器乐曲博览——板胡曲谱》、《浅易民族管弦乐曲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集》等。

创作、改编及发表的民族器乐作品300余部,主要作品有:板胡独奏、协奏曲《秦川行》、《易水行》、《叙事曲》、《远望》、《沂蒙颂主题随想曲》、《乡情》、《串调》、《汾水情》、《壮乡新歌》等;三弦协奏、独奏曲《胡笳十八拍主题随想曲》、《秋夕》、《往事》;琵琶与乐队《剑魂》;唢呐独奏曲《山野情》等。


沈诚


著名胡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校长。

艺术实践及获奖情况:1987年获首届全国广东音乐比赛演奏二等奖,1995年获“富利通”杯中国乐器国际独奏大赛板胡专业金奖,1995年获文化部“珠穆朗玛优秀演员奖”并记功一次。曾与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青岛民族乐团、山东民族乐团、成都民族乐团、陕西交响乐团、四川爱乐乐团、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合作。应邀参加堪培拉艺术节、布里斯班艺术节、香港艺术节、中国音乐节、世界华乐节、台北传统音乐季、香港胡琴节等国内外音乐节。曾赴泰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朝鲜及非洲等地访问演出,受到广泛好评与赞誉。并创作了胡琴独奏及协奏曲数十首,录制出版了《莽原情》沈诚胡琴音乐集、《中国民族器乐大全》、《板胡名家名曲》、独奏专辑《桑梓》、协奏曲《杨贵妃》、京胡《夜深沉》、高胡《步步高》广东音乐专辑等唱片及大量的音乐、音像作品。

撰写发表了《中国板面拉弦乐器》、《板胡流变论》、《板胡的地方风格与技巧》、《板胡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境遇》、《历久弥新的经典名曲—谈演奏板胡独奏曲《秦腔曲牌》的文化依托和艺术创造》等学术论文。主持编撰了《中国经典民歌赏析教材》、《拨与弹—中国弹拨乐队训练指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数字化系列教材》三部国家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中专卷)示范教材,并参与撰写了多部教材。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骨干称号,2001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区永熙音乐教育成果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