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韵浅谈之一 孟宪纾

 孟宪纾 2015-08-23

    

缘起:因在2011919<光明日报>上见到马凯:<谈谈大美诗体格律诗的“求正容变”>一文,其中提及”去年有一些人联名发布了一个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宣言》,认为中华诗词学会倡导新声韵是“短视的改革,把媚俗附势当做与时俱进”,会“.导致劣诗泛滥、伪诗横行”。他们坚持今曰作格律诗,仍然必须固守七八百年前的<平水韵>,否则“传统诗歌创作的标准语言系统将不复存续,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将无法巩固,势必造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破碎和消释”。还有些人提出对<平水韵>“正名”和“保护、”,以反对任何“离经叛道”。一些诗词刊物、集选、评奖等,也以“平水韵”为尺子决定作品的取舍。

我本诗词门外汉,初知平仄,方学诗韵。但不揣浅鄙,愿抒一管之见,求教于方家,尚祈不吝指正,以期有所进步。

一、 诗韵的沿革

  1<切韵>: 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陆法言以南朝沈约(445--531)所创制之<四声谱>(206)为蓝本,编成<切韵>一书。

  2<唐韵> 唐天宝年间,成州刺史,辞韵学家孙,根据<切韵>增字加注,编著了<唐韵>五卷。仍为206韵。由于朝廷干预,成为写诗的规范。使唐代成为诗歌盛世。

  3<韵 北宋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邱雍等人,<唐韵>具体化,韵分四声,仍为206部。奉诏以<唐韵>为蓝本,韵书,赐名为<大宋重修>。据称,这就是以后平水韵的蓝本。

  4<集韵> 北宋景四年(1307),又一次重修<>。此后,有丁度等人的<集韵>问世。因不是朝廷令修,未传。但为后世,<词林正韵>,即以<集韵>为蓝本。

  5<平水韵>(1)金 大正六年,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奉朝廷令,<>206部合并成107部后改为106),于平水府(今山西临汾)刊刻,名为<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后世简称<平水韵>5年后,金亡。(2)南宋淳12(1252),平水人刘渊,奉南宋朝廷诏,<>206部合并成106,名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内容同王文郁<平水韵>,但晚23年。27年后(1234)南宋亦亡。世人认为刘渊与王文郁均系将<>合并成106,且各在金与南宋独立完成。据考证,流传至今的<平水韵>,为刘渊所编之<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6<洪武正韵> 明初,<中原音韵>为蓝本修成<洪武正韵>,79韵。未传。

  7<佩文诗韵> 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诏将<平水韵><佩文诗韵>。仍沿用106,5,(即平声分上平声如一东和下平声如一先)

  8<中华新韵> 1936,国民政府教育部曾颁布<中华新韵>。共分14部。

  9<诗韵新编> 1943,由黎锦熙(湖南人,上海<申报>”自由谈”主笔)以北平语言为准,<平水韵>106部合并成18,4,但将入声另辟一类,实际仍为5声。定名为<诗韵新编>近几十年来,为诗家使用。

  10  <中华新韵> 2006,<中华诗词>副主编赵京战执笔,2010年出版的 <中华新韵>,以国家推的普通话为标准,参照各种诗韵编成,共分14,无入声韵.目前正在推中。另, <宽韵>亦在推广中。

  11、此外尚有<诗韵合璧><诗韵集成>等暂不讨论。但

      (1)元代人周德清,以北方(北京一带)语言为标准,所编的<中原音韵>,有入声字。

      (2)清代贾凫西编,蒲松林订定的<十三辙>与现代普通话相同,亦没有入声字。

  13、词韵:

      (1)<词林正韵> 清嘉庆吴江人戈载,<集韵>的韵目基础上,编著<词林正韵>,19,

        分目繁多,标目及书中多有僻字。故

      (2)<词韵简编> 1978,龙榆生、张怀珍将<词林正韵><集韵>部目,改为<平水韵>的部目,删去僻字,<词韵简编>

    为使脉络清,特列 诗韵沿革列表:如下:

年代     韵书名       蓝本            韵目     语音         是否国家颁布

       《切韵》    沈约《四声韵》        206     中古音

      《唐      《切韵》        206   中古音          朝廷干预

北宋    廣韻      《唐        206   中古音          奉诏编修

北宋    《唐      《唐        206   中古音          自编。未传

      《平水    《唐        106   中古音          奉诏编修     

南宋    《平水    《唐        106   中古音          奉诏编修

      《中原音                  19    北方音 无入声   (供作曲用)

      《洪武正  《中原音     79   北方音 杂南音   奉诏编修 未传

      《佩文诗  《平水      106   中古音          奉诏编修

民国    《中华新   参考《平水  14   北平音           教育部

民国    《诗韵新编》   参考《平水  18   北平音           教育部

新中国  《中华新   参考《平水  14   普通话          中华诗词社

   此外如 《十三辙》、《诗韵合璧》、《诗韵集成》等暂不讨论。

   由此看来,诗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着语音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任何诗韵,均不可能成为完美的、永的的最高境界。即使在诗歌盛世的唐代,除按韵书写作诗歌外,已出现借韵、邻韵、通韵(如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通用)以及险韵、仄韵(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的使用,均可视为对诗韵的突破和发展。

 

二、平水韵的优失:

1、优:

    (1)以隋、唐206部的<唐韵>为蓝本,简化合并成106,在当时可谓与时俱进。

    (2)由隋唐以降,直至北宋、金、南宋以来流传的数万首诗词中归纳总结而成(实为<唐韵><集韵>归纳总结)。因而融汇了我国几大方言语系: 巴蜀语系(如李白、苏轼);齐鲁语系(如辛弃疾、李清照);关中语系(如杜甫、白居易);吴越语系(如贺知章、陆游、李绅、张若虚);荆楚语系(如孟浩然、宋祁);赵燕语系(如高适、贾岛)及闽粤语系(如柳永)

    (3)由朝廷(金及南宋的礼部)颁布施行,有一定的权威性(科考)及统一性。

2、失:

(1)从表面上看,<平水韵><>206部合并成106,但不是根据金、宋当时的汉语语音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而是严重脱节,甚至背道而驰。如将<>中读音明显不同的”十三佳、”十四皆”合并成”九佳”。将”十五灰”、”十六”合并成”十灰”。将”二十二元”、”二十一魂”、”二十四痕”合并成”十三元”。等等。而将<>中本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则不予合并,反而保留。如”一东”与”二冬”;”八微”与”十五灰”;”九鱼”与”十虞”;”二十二元”与”二十五寒”、”二十六桓”等等。

(2)特别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问题更为显现。

  <平水韵> 中的”碑”、”葵”、和”儿’属”支”韵。而现在读音,这些字前者属”微”部’后者属”齐”部。”不能和”支”部读成押韵的语音。再如”来”、”材”、<平水韵>属”灰”部。现在读音应属”开部”,显然与”灰”部不和谐。还有”士”、”户”、”动”、<平水韵>列为上声,而现代汉语为去声。”统”、”忤”、”哺”,<平水韵>列为去声,而现代汉语为上声。

    (3)平水韵本身的缺失。     

    如”一东”与”二冬”唐宋已可通押’而<平水韵>至今坚守。再如”十三元”在清代已为诗家诟病,<平水韵>至今坚守,。单凭普通话的语感,”魂”、浑、温、孙、”诸音,很容易与上平声的”十一真”、”十二文”和下平声的”十二侵”混淆。而”元、烦、言、轩”诸音,很容易与上平声的”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的”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混淆。一个”十三元”,就扯进<平水韵>10个韵目,占了30个平声韵目的三分之一。

三、几个探讨的问题:

1平水韵是否为唯一的金科玉律?不容改进?有平水韵写不出好诗?

王文郁编的<平水韵>成于金大正六年(1229),距金亡(1234)5年。刘渊编的<平水韵>成于南宋淳十年(1252),距南宋亡(1279)27年。因此,<,平水韵>实际上仅规范了元、明、清以后的诗作,而诗歌盛世的唐代,词作巅峰的宋朝,均不是<平水韵>所规范,而是当时的<切韵><唐韵><>,而不是<平水韵>。而七、八百年后的今天,国家语音(汉语)统一,且与由<>衍生的<平水韵>有较大差异,为何还要按<平水韵>写诗,而不容改进。

 此外,好诗的标准是,笫一要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其次,是用诗的意境、形象的思维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事物、新情感。掌握诗韵并不太难,最难的是真正做到情真、意新、格高、味厚。否则即使完全符合<平水韵>亦非好诗,乾隆写了一万多首诗,首首符合<佩文诗韵>(<平水韵>),但很少好诗传世。好诗应为诗人运用度广,公众接受度高,而不是个别大家或诗社及行政组织所提倡、指定或命令所致。

     2方言问题与普通话问题:

     如前述,<平水韵>了我国主要的方言语系,但自古方言与雅言并存。先秦称雅言,汉后称通语,明清称官话,现在称普通话。特别在上层人物与知识界的交流及诗文写作,必用雅言。据记载,孔子在鲁用方言,出鲁则用雅言。历代殿试,均以雅言为准(因皇帝不一定听懂方言)。因此,雅言即为首都方言。如秦汉以关中话,唐以长安话,宋以开封话,元、明、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均建都北京,因此,北京话就是现代的雅言,亦即普通话。时至今日, 国内外交流频繁,普话势在必行,方言的保留,只是历史的遗迹。用全国统一的普通话作为诗韵,理所当然。否则,几十年后我们只讲普通话的青年人,如何看懂诗韵,。那么诗词将要排斥一部分年青人,如何继承发展,如何取得社会和谐?

     方言的确有方言的美,有独特的魅力,。普通话也有美和魅力,上海滑稽和上海清口,不一定敌过北方的小品和相声。何况普通话本身也是燕赵方言。方言语音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四声的差异,彼此没有高低丑美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方言的魅力在于词汇本身及土语、俚语之运用,而非语音本身。   

     3入声字问题:

     坚守<平水韵>的诗家们认为,入声字是诗韵(实际上主要是词韵)的一大特色,有其激越凝重之感,而普通话有入声。前文已提列<中原音韵><十三辙>有入声字,普通话也没有入声字。入声字主要存在于南方语言中。但入声字并有被消灭,只是派到其它声中。即所谓”入派四声”而已。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9个入声韵: (现为第一声)  (现为第四声)   (现为第四声)  (现为第一声)   (现为第一声)  (现为第一声)、灭(现为第四声)、缺(现为第一声、  (现为第一声)   (现为第一声)

 

     4古音字问题

    我国汉语语音的发展,先秦的语音,一般称上古音,汉唐以降的<切韵>直至<平水韵>:为中古音。

    附《廣韻》和《集》的字按中古41声类和206韵部先声后韵的次序排列,并标明调韵声。

 

   41声类’的顺序为、滂、北、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娘、,精、清、、心、邪;知、、澄,、初、崇、生,章、昌、船、,日;员;、溪、、疑,、匣,影、云、以。

   206韵的顺序为:

   平声——、冬、,江,支、脂、之、微,、虞、模,、佳、皆、灰、哈,真、、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宵、肴、豪,歌、戈,麻,、唐,庚、耕、青、清、蒸、登,尤、侯、幽,侵,覃、、添、咸、、凡;

   上声——董、、旨、止、尾,、姥,、蟹、、海,轸、、吻、、阮、混,很,旱、、潸、、小、巧、,哿、果,,梗、耿、静、迥,拯、等,有、厚、黝,,感、敢、琰、忝、、范;

   去声——送、宋、用,、至、志、未,御、遇、暮,、祭、泰、卦、怪、、代、,震、、问、、恨,翰、换、、霰、、笑、效、号,,漾、宕,映、、嶝,宥、候、幼,沁,勘、阚、、掭、、陷、、梵;

   入声——屋、沃、、物、迄,月、没,曷、末、黠,、屑、薛、,陌、、昔、锡,、德,,合、盍、繁、帖、洽、狎、、乏。

 

(1)、上声中第9字斜体字”虞”。本字为鹿字下加吴字,yǔ作牡鹿解,电脑字库中无此字,暂用斜

      体字字代替

   (2)、去声中第5字钭体字”,本字为宀下一个.为置的异体字。电脑字库中无此字

      暂用斜体字字代替

   (3)、去声中第26字钭体字,。本字为字下加心字,hùn,作忧心解。电脑字库中无此

      字暂用斜体字字代替

    诗韵术语中所谓(xié) ,一作‘谐韵’,‘协韵’。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诗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变。

   如杜牧的名篇:“远土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斜”字,在平水韵中念xia,与“家”字、“花”字同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而按新声韵读XIé,念起来就不和谐。因为原隋唐中古音之故。

   又如:金昌绪的 《春怨》   打起黄莺,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其中””有两读音。一为ni,阳平, 另一读音为ér(见下附注)

  该诗中之””、”啼”及”西。   按《平水韵》属八齐韵。该韵中尚有倪、霓、猊、鲵等字。《中华新韵》将其归入十二齐,收入《平水韵》中属八齐韵的倪、霓、猊、鲵等字。但平声中无””字。而在仄声之去声中有”二 佴 贰 “与相近音。《诗韵新》将《平水韵》八齐并入七齐,亦收入《平水韵》八齐中”倪、霓、猊、鲵”等字。但未收入””字。而将””字从《平水韵》八齐中分出,按另一读音ér,另立的新韵”六儿(ér)”韵。

  但我有下述两问题,:谨求教于方家。

  (1)按格律诗规则,此诗中之””字,应为仄声。不知该诗为何此处用平声字?

  (2)我初读此诗时,以为是用了越方言,”音”ni,(,ni zi)。现觉应该是古音。因为按《六书》”形声”规则,形符表意,声符表声。上述倪、霓、猊、鲵”等字.均读ni,而声符为”,故””按古音应读ni,。不知当否?

 

::”之中古读音

  (1)、ér廣韻》汝移切,平支日。支部。  《甲骨文字集》:“契、金文字皆象角之形。”

文》,‘,孺子也。从儿,象小兒頭囱未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金文字皆象角之形。”

   小孩。如:婴儿,幼儿,儿童,《释名·釋長幼》:。人生曰婴,曰娶岏婗。”清. 段玉裁《文解字注·儿部》:,《(禮記襍記嬰兒,《女部》嫛婗

  ( 2)ni廣韻》五稽切,平膺疑。支部。

老人牙齿落尽后更生的细齿。

 

  5如何对待落韵、出格(失黏、失对、合掌、叠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和其补救:及其它:

     (1)落韵: 近体格律诗对诗韵的要求,十分严格,应该遵守。但有时因辞害意,也可采取稍稍宽容的态度。如:毛主席的”蝶恋花”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按词谱,应句句押韵。可该词中  柳、九、有、酒-- 25(上声--26(去声)

                                舞、虎、雨--7(上声

    胡适在台湾曾指出该词严重落韵。毛主席回答:”知道。因该词为悼念杨开慧,一气呵成,情真意切,不改了。不能因辞害意。”

     (2)出格

      1)失粘或失对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三两句失粘。但这首送别诗,情真意切,音调婉美动人,千古传唱。

     此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仅失粘,而且失对,不仅有重字,而且有”比肩”,然而,从美的规律上看,谁能不说它是绝妙古今的佳作?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鹤去”),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等等,均有破格之处,但又都是脍炙口的千古名篇。

  

 2)孤平  孤平指在全句中除押韵的平声字外,只用了一个平声字。为唐代诗家大忌。但对孤平的定义,历来就有争议,。上述定义,今人王力为其代表。另一派的代表为,认为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我们暂不去评定对孤平定义的争论,。也暂不讨论孤平的,先观察一下孤平的现象。下举鲁迅的一首七绝: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四句连用5个仄声字,明显孤平,但此诗仍不失为好诗,好在诗的意境。

孤平的例子很多,不再举。

  3)三仄尾与三平调及其拗救

    王维和孟浩然是五言大家,无论从《唐诗别裁》或《唐诗三百首》所选,其作品确半数出格。《唐诗别裁》五绝卷收王维诗13首,其中5首正体,8首有变格,例如:“相送无高台,川原杳无极”(临高台送黎拾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乍向红莲波,复出青蒲(鸬鹚堰);“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等,虽非正格,却处处精彩。

孟浩然,《三百首》收其五律亦是9首,除《过故人庄》外,其余8首皆非正格,仅三仄尾有三处;《唐诗别裁》选孟诗五律22首,其中三仄尾的12首,包括“吾爱太乙子,餐霞卧赤城”(寻天台山);“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梅道士水亭);“崔徐迹未朽,千载揖清波”(寻梅道土);“坐听白雪唱,翻入棹歌中”(和李侍御渡松滋江);“士有不得志,棲棲吴楚间”(造一友东归)等等,音节协和,意韵幽美……孟浩然可谓“三仄尾”高手。

作为五言大家的王、孟,其诗格屡出正体,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关于拗和补,正如霍松林老所说,唐诗人未必补救,经常无补无救,甚至有意为之。补救之说,远不足以说明唐诗的变格和出格。往往是望文生义,甚至胶柱鼓瑟。还有人认为,上述这些变格诗是“杂体”。然而,正是这些作品,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为人们喜爱。《唐诗别裁》的编者沈德潜和《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孙洙,堂而皇之地把所谓“杂”列入“正册”,视为精品。这些篇章,颇有创意,别具光彩,丰富了唐诗,后之人应该把它打人“另册”吗?还应指出,杜甫诗中三仄尾对三平调等或拗句屡见不鲜,“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夜雨);“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等。显然,不是诗圣的平仄出了问题,而是出在后世之人的视野和观念上。

甚至编定《律诗定体》的王士祯本人亦有“芦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留别相送诸子)这样三平调的句子。还提醒在诗韵问题上,曾求教于他的赵执信说:“子毋妄语人。”可见王本人也不尽信。

   总之,律诗须程式,出格亦多之。不救也精采, 律外有好诗。

     4)合掌  在格律诗中的律诗,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

   严守对仗的五个基本规则,做到完全的“工对”当然好,适当的“宽对”也应允仵。比如,鉴于词性分类本身就是相对的,“词性相同”的范围即可适当放宽,可以是同一小类词组相对,也可以是同一大类词组相对,还可以是邻近两类相对。总的原则是,形式服从内容,不因刻意追求工对而以辞害意,影响抒情达意。又如,对于辞意既要相关又要避免“合掌”的要求,也不能过于苛刻。有些看似语意重复,像“独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仍不失为佳句,大可不必苛求。

     6)碰叠  即在一首诗中,尽量避兔用一字重用,否则为犯碰。但唐诗中元稹的《古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发宫女在,   闲话说玄宗。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共话巴山夜雨时。

字及词均重用,仍为千古好诗。诗家赞之曰”叠用”。

(1)其它问题:

  (1)仄声韵问题

格律诗规定,一定要平声入韵,而且一韵到底,不可转韵。但在历代的作中,邻韵、通韵已屡见不鲜,而且有不少仄韵入诗的。如《唐诗三百首》中孟浩然之”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和柳宗元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皆用仄声韵,而千古传唱。

      (2)险韵问题

    险韵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押险韵以炫奇的。唐韩愈喜用险韵。采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7)
转韵问题

      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例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 )

       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十灰)

       千树万树梨花亓。(十灰)

       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

       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十药)

       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

       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

       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

       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

       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

       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

       轮台东门送君去,(六御)

       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六御)

     以上‘陌”与‘锡”通韵,故‘客’、‘笛。一联申同押;‘御”与‘遇”通韵,故  “去”、‘处”与‘路’可通押。诗中‘灰’蒸,、‘元。为平声韵,‘御”、“遇’为去声,‘屑、‘药、‘陌’、‘锡’为入声韵,平,去、入三声换用。

     此外,如五言诗的”八病”,据《文镜秘府》所述;乃指作诗应当避忌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以及押韵八戒: 戒凑韵、戒落韵、戒重韵、戒倒韵、戒用韵、戒用僻韵、戒用同义之韵、戒用字同义异之韵。在此均不作讨论。有兴趣者可专题交流。

6、白话及时尚新词可否入诗词问题:

   本人有一篇拙作”谈白话格律诗词”曾讨论此问题,因原文较长,,现摘录文首的一节和最后一首结语诗如下,供参考:

中国文学语言,有文言和白话之分。文言和白话都指书面语言。“概括地说:文言是以秦汉书面语言为标本,脱离当时口语而写成的文字,白话是参照当时的口语而写成的文字。可是两者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中华传统诗词,基本上是文言诗词。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让诗词走向大众化,研究和鼓励白话诗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文言与白话相比校,第一、文言较白话凝练,如“母痊即归”(电报语),白话则需多费文字。第二、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若因声韵要求,易于同意字更换,如船可用舟、舫,屋可用室、轩等替换。而白话多以双音节词为主,更换较难。第三、文言词组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深度契合。王蒙曾将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拆碎重组:“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梦晓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生杜鹃。”全部用的是《锦瑟》里的字,基本上用的是《锦瑟》里的词组,改变了句子,虽略有牵强(大体合律),仍然可读,仍然美,诗情、诗境、大致保留原貌。这说明中国古典诗歌中每一个字、词的极端重要性和相对立性。真正凝练到字字珠玑,打散了也还是珠玑,打散了也还能“各自为战”!说明这些字、词之间有一种情调的统一性、连接性和相互的吸引力。因为诗词是一种文学艺术欣赏,不仅是一种对内容的文字了解。如“晴岚”,白话只能用“晴天山中的雾气”、“酣眠”只能用“睡得很熟”来表示,则缺少美感。第四、白话诗词首先要贴近现代生话,因此应避免使用传统诗词中的惯用词,如疏篱、茅舍、酒、珠帘、兰舟……等,(“别墅”为古词)否则年青读者会不知所云。五、写白话诗词,不排斥夹用文言。第六、白话诗词首先要符合格律,其次是要以白话及口语为主,或引人生动活泼的时尚语言,如手机、迪斯科、电脑…,等,最后,还要有诗词的韵味。因此,创作白话格律诗词,则难度更大,更需要国学与文字的底蕴和功力。现代诗人如聂绀弩、功等人,均为写作白话格律诗之高手。

 我们现代人用白话、时语言入诗,理所当然!

 最后,以七律一首作为结束语:

           白话能吟格律诗,纸窗捅破见玄机。

           先遵昔琢瓶形古,再入新醅酒味奇。

           兰棹疏篱词少用,飞船短信字多宜。

           问君何以超前辈,国学根深雨露滋。

   7雅俗问题。

(1)要尊重,但不必去提倡雅赏俗不赏的诗词。

(2)要提倡和鼓励去写俗赏雅不赏的诗词

(3)要追求写雅俗共赏的诗词。

(4)要避免写雅俗都不赏的诗词。

   8、诗词可否同韵

   词虽稍晚于诗 鼎盛于宋代,但实为由诗演化而来。当然词用的另一种格律,是有一定的词谱。词韵平仄兼用,而诗主用平韵,罕用仄韵。若诗词同韵,则大大地开阔了诗作的天地。从清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到目前提出的<宽韵>(入声通押)<平水韵>对照,<宽韵>施行,则诗词同韵,可望实现。这些年,一直而诗家在探讨此事。

          宽韵无边总不宜, 东冬旧韵也过时。莫若诗韵从容叶, 说与方家共酌之。

四、小结:

下面讨论的问题,在马凯:谈谈大美诗体格律诗的“求正容变”一文中有详尽深刻的阐述,不容我在此饶舌。

       1、汉语特点,决定了诗词格律,必须遵守。

       2、继承与创新:创新主要不应放在诗体上,而是音韵与内容上应与时俱进.

       3、求正容变,知古倡今。

       4、双轨并行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