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因在2011年9月19曰<光明日报>上见到马凯:<谈谈大美诗体格律诗的“求正容变”>一文,其中提及”去年有一些人联名发布了一个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宣言》,认为中华诗词学会倡导新声韵是“短视的改革,把媚俗附势当做与时俱进”,会“.导致劣诗泛滥、伪诗横行”。他们坚持今曰作格律诗,仍然必须固守七八百年前的<平水韵>,否则“传统诗歌创作的标准语言系统将不复存续,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将无法巩固,势必造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破碎和消释”。还有些人提出对<平水韵>“正名”和“保护、”,以反对任何“离经叛道”。一些诗词刊物、集选、评奖等,也以“平水韵”为尺子决定作品的取舍。 我本诗词门外汉,初知平仄,方学诗韵。但不揣浅鄙,愿抒一管之见,求教于方家,尚祈不吝指正,以期有所进步。 一、 诗韵的沿革 1、<切韵>: 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陆法言以南朝沈约(445--531)所创制之<四声谱>(206部)为蓝本,编成<切韵>一书。 2、<唐韵> 唐天宝年间,成州刺史,辞韵学家孙愐之,根据<切韵>增字加注,编著了<唐韵>五卷。仍为206韵。由于朝廷干预,成为写诗的规范。使唐代成为诗歌盛世。 3、<廣韵 北宋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邱雍等人,把<唐韵>具体化,韵分四声,仍为206部。奉诏以<唐韵>为蓝本,重俢韵书,赐名为<大宋重修廣韵>。据称,这就是以后平水韵的蓝本。 4、<集韵> 北宋景祐四年(1307),又一次重修<廣韵>。此后,有丁度等人的<集韵>问世。因不是朝廷令修,未传。但为后世釆用,如<词林正韵>,即以<集韵>为蓝本。 5、<平水韵>(1)金
大正六年,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奉朝廷令,将<廣韵>206部合并成107部后改为106部),于平水府(今山西临汾)刊刻,名为<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后世简称<平水韵>。5年后,金亡。(2)南宋淳祐12年(1252),平水人刘渊,奉南宋朝廷诏,将<廣韵>206部合并成106部,名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内容同王文郁<平水韵>,但晚23年。27年后(1234)南宋亦亡。世人认为刘渊与王文郁均系将<廣韵>合并成106部,且各在金与南宋独立完成。据考证,流传至今的<平水韵>,为刘渊所编之<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6、<洪武正韵> 明初,曽以<中原音韵>为蓝本修成<洪武正韵>,79韵。未传。 7、<佩文诗韵> 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诏将<平水韵>改編成<佩文诗韵>。仍沿用106部,分5声,(即平声分上平声如一东和下平声如一先) 8、<中华新韵>
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曾颁布<中华新韵>。共分14部。 9、<诗韵新编>
1943年,由黎锦熙(湖南人,上海<申报>”自由谈”主笔)以北平语言为准,将<平水韵>106部合并成18部,分4声,但将入声另辟一类,实际仍为5声。定名为<诗韵新编>近几十年来,廣为诗家使用。 10 <中华新韵> 2006年,由<中华诗词>副主编赵京战执笔,2010年出版的 <中华新韵>,以国家推廣的普通话为标准,参照各种诗韵编成,共分14部,无入声韵.目前正在推廣中。另, <宽韵>亦在推广中。 11、此外尚有<诗韵合璧>、<诗韵集成>等暂不讨论。但 (1)元代人周德清,以北方(北京一带)语言为标准,所编的<中原音韵>,沒有入声字。 (2)清代贾凫西编,蒲松林订定的<十三辙>与现代普通话相同,亦没有入声字。 13、词韵: (1)<词林正韵> 清嘉庆吴江人戈载,在<集韵>的韵目基础上,编著<词林正韵>,计19部, 分目繁多,标目及书中多有僻字。故 (2)<词韵简编> 1978年,龙榆生、张怀珍将<词林正韵>的<集韵>部目,改为<平水韵>的部目,删去僻字,称<词韵简编>。 为使脉络清晣,特列 诗韵沿革列表:如下: 年代 韵书名 蓝本 韵目 语音 是否国家颁布 隋 《切韵》 沈约《四声韵》 206韵 中古音 唐 《唐韻》 《切韵》 206韵 中古音 朝廷干预 北宋 《廣韻》 《唐韻》 206韵 中古音 奉诏编修 北宋 《唐韻》 《唐韻》
206韵 中古音 自编。未传 金 《平水韻》 《唐韻》
106韵 中古音 奉诏编修 南宋 《平水韻》 《唐韻》
106韵 中古音 奉诏编修 元 《中原音韻》 19韵 北方音 无入声 (供作曲用) 明 《洪武正韻》 《中原音韻》
79韵 北方音
杂南音 奉诏编修 未传 清 《佩文诗韻》 《平水韻》
106韵 中古音 奉诏编修 民国 《中华新韻》 参考《平水韻》
14韵 北平音 教育部 民国 《诗韵新编》 参考《平水韻》 18韵 北平音 教育部 新中国 《中华新韻》 参考《平水韻》
14韵 普通话 中华诗词社 此外如 《十三辙》、《诗韵合璧》、《诗韵集成》等暂不讨论。 由此看来,诗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隨着语音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任何诗韵,均不可能成为完美的、永恆的的最高境界。即使在诗歌盛世的唐代,除按韵书写作诗歌外,已出现借韵、邻韵、通韵(如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通用)以及险韵、仄韵(如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的使用,均可视为对诗韵的突破和发展。
二、平水韵的优失: 1、优: (1)以隋、唐206部的<唐韵>为蓝本,简化合并成106部,在当时可谓与时俱进。 (2)由隋唐以降,直至北宋、金、南宋以来流传的数万首诗词中归纳总结而成(实为<唐韵>、<集韵>归纳总结)。因而融汇了我国几大方言语系: 巴蜀语系(如李白、苏轼);齐鲁语系(如辛弃疾、李清照);关中语系(如杜甫、白居易);吴越语系(如贺知章、陆游、李绅、张若虚);荆楚语系(如孟浩然、宋祁);赵燕语系(如高适、贾岛)及闽粤语系(如柳永)。 (3)由朝廷(金及南宋的礼部)颁布施行,有一定的权威性(科考)及统一性。 2、失: (1)从表面上看,<平水韵>将<廣韵>的206部合并成106部,但不是根据金、宋当时的汉语语音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而是严重脱节,甚至背道而驰。如将<廣韵>中读音明显不同的”十三佳、”十四皆”合并成”九佳”。将”十五灰”、”十六咍”合并成”十灰”。将”二十二元”、”二十一魂”、”二十四痕”合并成”十三元”。等等。而将<廣韵>中本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则不予合并,反而保留。如”一东”与”二冬”;”八微”与”十五灰”;”九鱼”与”十虞”;”二十二元”与”二十五寒”、”二十六桓”等等。 (2)特别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问题更为显现。
<平水韵> 中的”碑”、”葵”、和”儿’属”支”韵。而现在读音,这些字前者属”微”部’后者属”齐”部。”不能和”支”部读成押韵的语音。再如”来”、”材”、<平水韵>属”灰”部。现在读音应属”开部”,显然与”灰”部不和谐。还有”士”、”户”、”动”、<平水韵>列为上声,而现代汉语为去声。”统”、”忤”、”哺”,<平水韵>列为去声,而现代汉语为上声。 (3)平水韵本身的缺失。 如”一东”与”二冬”唐宋已可通押’而<平水韵>至今坚守。再如”十三元”在清代已为诗家诟病,而<平水韵>至今坚守,。单凭普通话的语感,”魂”、浑、温、孙、”诸音,很容易与上平声的”十一真”、”十二文”和下平声的”十二侵”混淆。而”元、烦、言、轩”诸音,很容易与上平声的”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的”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混淆。一个”十三元”,就扯进<平水韵>10个韵目,占了30个平声韵目的三分之一。 三、几个探讨的问题: 1、平水韵是否为唯一的金科玉律?不容改进?沒有平水韵写不出好诗? 王文郁编的<平水韵>成于金大正六年(1229),距金亡(1234)仅5年。刘渊编的<平水韵>成于南宋淳祐十年(1252),距南宋亡(1279)仅27年。因此,<,平水韵>实际上仅规范了元、明、清以后的诗作,而诗歌盛世的唐代,词作巅峰的宋朝,均不是<平水韵>所规范,而是当时的<切韵>、<唐韵>和<廣韵>,而不是<平水韵>。而七、八百年后的今天,国家语音(汉语)统一,且与由<廣韵>衍生的<平水韵>有较大差异,为何还要按<平水韵>写诗,而不容改进。 此外,好诗的标准是,笫一要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点。其次,是用诗的意境、形象的思维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事物、新情感。掌握诗韵并不太难,最难的是真正做到情真、意新、格高、味厚。否则即使完全符合<平水韵>亦非好诗,乾隆写了一万多首诗,首首符合<佩文诗韵>(<平水韵>),但很少好诗传世。好诗应为诗人运用度广,公众接受度高,而不是个别大家或诗社及行政组织所提倡、指定或命令所致。 2、方言问题与普通话问题: 如前述,<平水韵>涵蓋了我国主要的方言语系,但自古方言与雅言并存。先秦称雅言,汉后称通语,明清称官话,现在称普通话。特别在上层人物与知识界的交流及诗文写作,必用雅言。据记载,孔子在鲁用方言,出鲁则用雅言。历代殿试,均以雅言为准(因皇帝不一定听懂方言)。因此,雅言即为首都方言。如秦汉以关中话,唐以长安话,宋以开封话,元、明、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均建都北京,因此,北京话就是现代的雅言,亦即普通话。时至今日, 国内外交流频繁,推廣普话势在必行,方言的保留,只是历史的遗迹。用全国统一的普通话作为诗韵,理所当然。否则,几十年后我们只讲普通话的青年人,如何看懂诗韵,。那么诗词将要排斥一部分年青人,如何继承发展,如何取得社会和谐? 方言的确有方言的美,有独特的魅力,。普通话也有美和魅力,上海滑稽和上海清口,不一定敌过北方的小品和相声。何况普通话本身也是燕赵方言。方言语音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四声的差异,彼此没有高低丑美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方言的魅力在于词汇本身及土语、俚语之运用,而非语音本身。
3、入声字问题: 坚守<平水韵>的诗家们认为,入声字是诗韵(实际上主要是词韵)的一大特色,有其激越凝重之感,而普通话沒有入声。前文已提列<中原音韵>及<十三辙>也沒有入声字,普通话也没有入声字。入声字主要存在于南方语言中。但入声字并沒有被消灭,只是派到其它声中。即所谓”入派四声”而已。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9个入声韵: 歇(现为第一声)、 烈(现为第四声)、 月(现为第四声)、 切(现为第一声)、 切(现为第一声)、 雪(现为第一声)、灭(现为第四声)、缺(现为第一声、 血(现为第一声)、 阙(现为第一声)
4、古音字问题 我国汉语语音的发展,先秦的语音,一般称上古音,汉唐以降的<切韵>直至<平水韵>:为中古音。 附《廣韻》和《集韻》的字按中古41声类和206韵部先声后韵的次序排列,并标明调韵声。
41声类’的顺序为:幫、滂、北、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娘、來,精、清、從、心、邪;知、徹、澄,莊、初、崇、生,章、昌、船、書、禪,日;员;見、溪、羣、疑,曉、匣,影、云、以。 206韵的顺序为: 平声——東、冬、鍾,江,支、脂、之、微,魚、虞、模,齊、佳、皆、灰、哈,真、諄、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蕭、宵、肴、豪,歌、戈,麻,陽、唐,庚、耕、青、清、蒸、登,尤、侯、幽,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上声——董、腫,講,紙、旨、止、尾,語、虞、姥,薺、蟹、駭、賄、海,轸、準、吻、隱、阮、混,很,旱、緩、潸、産、銑、獮,篠、小、巧、哠,哿、果,馬,養、蕩,梗、耿、静、迥,拯、等,有、厚、黝,寢,感、敢、琰、忝、儼、賺、檻、范; 去声——送、宋、用,絳,寊、至、志、未,御、遇、暮,霽、祭、泰、卦、怪、夬、隊、代、廢,震、稕、问、焮,願,恩、恨,翰、换、諫、裯、霰、線,嘯、笑、效、号,箇、過,祃,漾、宕,映、諍、勁、徑,證、嶝,宥、候、幼,沁,勘、阚、豔、掭、釅、陷、鑑、梵; 入声——屋、沃、燭,覺,質,術、櫛、物、迄,月、没,曷、末、黠,錯、屑、薛、藥、鐸,陌、麥、昔、锡,職、德,緝,合、盍、繁、帖、洽、狎、業、乏。
注 (1)、上声中第9字斜体字”虞”。本字为鹿字下加吴字,音yǔ作牡鹿解,电脑字库中无此字,暂用斜 体字虞字代替 (2)、去声中第5字钭体字”寊”,。本字为宀下一个眞字.为置的异体字。电脑字库中无此字 暂用斜体字寊字代替 (3)、去声中第26字钭体字恩,。本字为圂字下加心字,音hùn,。作忧心解。电脑字库中无此 字暂用斜体字恩字代替 诗韵术语中所谓叶(xié)
韵,一作‘谐韵’,‘协韵’。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诗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变。 如杜牧的名篇:“远土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兒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斜”字,在平水韵中念xia,与“家”字、“花”字同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而按新声韵读XIé,念起来就不和谐。因为原隋唐中古音之故。 又如:金昌绪的 《春怨》 打起黄莺兒,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其中”兒”有两亇读音。一为ni,阳平, 另一读音为ér。(见下附注) 该诗中之”兒”、”啼”及”西。 按《平水韵》属八齐韵。该韵中尚有倪、霓、猊、鲵等字。《中华新韵》将其归入十二齐,收入《平水韵》中属八齐韵的倪、霓、猊、鲵等字。但平声中无”兒”字。而在仄声之去声中有”二
佴 贰 “与兒相近音。《诗韵新編》将《平水韵》八齐并入七齐,亦收入《平水韵》八齐中”倪、霓、猊、鲵”等字。但未收入”兒”字。而将”兒”字从《平水韵》八齐中分出,按另一读音ér,另立的新韵”六儿(ér)”韵。 但我有下述两问题,:谨求教于方家。 (1)按格律诗规则,此诗中之”兒”字,应为仄声。不知该诗为何此处用平声字? (2)我初读此诗时,以为是用了吳越方言,”兒”音”ni”,如兒子(,ni zi)。现觉应该是古音。因为按《六书》”形声”规则,形符表意,声符表声。上述倪、霓、猊、鲵”等字.均读ni,而声符为”兒”,故”兒”按古音应读ni,。不知当否?
附:”兒:”之中古读音 (1)、ér《廣韻》汝移切,平支日。支部。 《甲骨文字集釋》:“契、金文兒字皆象總角之形。” 《說文》,‘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兒頭囱未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金文兒字皆象總角之形。” 小孩。如:婴儿,幼儿,儿童,《释名·釋長幼》:。人生曰婴兒,曰娶岏婗。”清.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儿部》:兒,《(禮記)襍記》謂之嬰兒,《女部》謂之嫛婗。 ( 2)、ni《廣韻》五稽切,平膺疑。支部。 老人牙齿落尽后更生的细齿。
5、如何对待落韵、出格(失黏、失对、合掌、叠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和其补救:及其它: (1)落韵: 近体格律诗对诗韵的要求,十分严格,应该遵守。但有时因辞害意,也可采取稍稍宽容的态度。如:毛主席的”蝶恋花”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按词谱,应句句押韵。可该词中 柳、九、有、酒-- 为25有(上声) 袖--为26宥(去声) 舞、虎、雨--为7虞(上声) 胡适在台湾曾指出该词严重落韵。毛主席回答:”知道。因该词为悼念杨开慧,一气呵成,情真意切,不改了。不能因辞害意。” (2)出格 1)失粘或失对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三两句失粘。但这首送别诗,情真意切,音调婉美动人,千古传唱。 此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仅失粘,而且失对,不仅有重字,而且有”比肩”,然而,从美的规律上看,谁能不说它是绝妙古今的佳作?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鹤去”),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等等,均有破格之处,但又都是脍炙口的千古名篇。 2)孤平
孤平指在全句中除押韵的平声字外,只用了一个平声字。为唐代诗家大忌。但对孤平的定义,历来就有争议,。上述定义,今人王力为其代表。另一派的代表为啓功,认为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我们暂不去评定对孤平定义的争论,。也暂不讨论孤平的補救,先观察一下孤平的现象。下举鲁迅的一首七绝: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四句连用5个仄声字,明显孤平,但此诗仍不失为好诗,好在诗的意境。 孤平的例子很多,不再举。 3)三仄尾与三平调及其拗救 王维和孟浩然是五言大家,无论从《唐诗别裁》或《唐诗三百首》所选,其作品确半数出格。《唐诗别裁》五绝卷收王维诗13首,其中5首正体,8首有变格,例如:“相送无高台,川原杳无极”(临高台送黎拾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乍向红莲波,复出青蒲颺”(鸬鹚堰);“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等,虽非正格,却处处精彩。 孟浩然,《三百首》收其五律亦是9首,除《过故人庄》外,其余8首皆非正格,仅三仄尾有三处;《唐诗别裁》选孟诗五律22首,其中三仄尾的12首,包括“吾爱太乙子,餐霞卧赤城”(寻天台山);“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梅道士水亭);“崔徐迹未朽,千载揖清波”(寻梅道土);“坐听白雪唱,翻入棹歌中”(和李侍御渡松滋江);“士有不得志,棲棲吴楚间”(造一友东归)等等,音节协和,意韵幽美……孟浩然可谓“三仄尾”高手。 作为五言大家的王、孟,其诗格屡出正体,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关于拗和补,正如霍松林老所说,唐诗人未必补救,经常无补无救,甚至有意为之。补救之说,远不足以说明唐诗的变格和出格。往往是望文生义,甚至胶柱鼓瑟。还有人认为,上述这些变格诗是“杂体”。然而,正是这些作品,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为人们喜爱。《唐诗别裁》的编者沈德潜和《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孙洙,堂而皇之地把所谓“杂”列入“正册”,视为精品。这些篇章,颇有创意,别具光彩,丰富了唐诗,后之人应该把它打人“另册”吗?还应指出,杜甫诗中三仄尾对三平调等或拗句屡见不鲜,“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夜雨);“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等。显然,不是诗圣的平仄出了问题,而是出在后世之人的视野和观念上。 甚至编定《律诗定体》的王士祯本人亦有“芦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留别相送诸子)这样三平调的句子。还提醒在诗韵问题上,曾求教于他的赵执信说:“子毋妄语人。”可见王本人也不尽信。 总之,律诗须程式,出格亦多之。不救也精采, 律外有好诗。 4)合掌
在格律诗中的律诗,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 严守对仗的五个基本规则,做到完全的“工对”当然好,适当的“宽对”也应允仵。比如,鉴于词性分类本身就是相对的,“词性相同”的范围即可适当放宽,可以是同一小类词组相对,也可以是同一大类词组相对,还可以是邻近两类相对。总的原则是,形式服从内容,不因刻意追求工对而以辞害意,影响抒情达意。又如,对于辞意既要相关又要避免“合掌”的要求,也不能过于苛刻。有些看似语意重复,像“独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仍不失为佳句,大可不必苛求。 6)碰叠
即在一首诗中,尽量避兔用一字重用,否则为犯碰。但唐诗中元稹的《古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发宫女在, 闲话说玄宗。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共话巴山夜雨时。 字及词均重用,仍为千古好诗。诗家赞之曰”叠用”。 (1)其它问题: (1)仄声韵问题 格律诗规定,一定要平声入韵,而且一韵到底,不可转韵。但在历代的作中,邻韵、通韵已屡见不鲜,而且有不少仄韵入诗的。如《唐诗三百首》中孟浩然之”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和柳宗元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皆用仄声韵,而千古传唱。 (2)险韵问题 险韵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押险韵以炫奇的。唐韩愈喜用险韵。采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例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 ) 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十灰) 千树万树梨花亓。(十灰) 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 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十药) 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 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 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 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 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 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 轮台东门送君去,(六御) 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六御) 以上‘陌”与‘锡”通韵,故‘客’、‘笛。一联申同押;‘御”与‘遇”通韵,故 “去”、‘处”与‘路’可通押。诗中‘灰’蒸,、‘元。为平声韵,‘御”、“遇’为去声,‘屑、‘药、‘陌’、‘锡’为入声韵,平,去、入三声换用。 此外,如五言诗的”八病”,据《文镜秘府》所述;乃指作诗应当避忌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以及押韵八戒: 戒凑韵、戒落韵、戒重韵、戒倒韵、戒用啞韵、戒用僻韵、戒用同义之韵、戒用字同义异之韵。在此均不作讨论。有兴趣者可专题交流。 6、白话及时尚新词可否入诗词问题: 本人有一篇拙作”谈白话格律诗词”曾讨论此问题,因原文较长,,现摘录文首的一节和最后一首结语诗如下,供参考: 中国文学语言,有文言和白话之分。文言和白话都指书面语言。“概括地说:文言是以秦汉书面语言为标本,脱离当时口语而写成的文字,白话是参照当时的口语而写成的文字。可是两者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中华传统诗词,基本上是文言诗词。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让诗词走向大众化,研究和鼓励白话诗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文言与白话相比校,第一、文言较白话凝练,如“母痊即归”(电报语),白话则需多费文字。第二、文言以单音节词为主,若因声韵要求,易于同意字更换,如船可用舟、舫,屋可用室、轩等替换。而白话多以双音节词为主,更换较难。第三、文言词组与民族审美传统的深度契合。王蒙曾将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拆碎重组:“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梦晓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滄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生杜鹃。”全部用的是《锦瑟》里的字,基本上用的是《锦瑟》里的词组,改变了句子,虽略有牵强(大体合律),仍然可读,仍然美,诗情、诗境、大致保留原貌。这说明中国古典诗歌中每一个字、词的极端重要性和相对立性。真正凝练到字字珠玑,打散了也还是珠玑,打散了也还能“各自为战”!说明这些字、词之间有一种情调的统一性、连接性和相互的吸引力。因为诗词是一种文学艺术欣赏,不仅是一种对内容的文字了解。如“晴岚”,白话只能用“晴天山中的雾气”、“酣眠”只能用“睡得很熟”来表示,则缺少美感。第四、白话诗词首先要贴近现代生话,因此应避免使用传统诗词中的惯用词,如疏篱、茅舍、酒、珠帘、兰舟……等,(“别墅”为古词)否则年青读者会不知所云。五、写白话诗词,不排斥夹用文言。第六、白话诗词首先要符合格律,其次是要以白话及口语为主,或引人生动活泼的时尚语言,如手机、迪斯科、电脑…,等,最后,还要有诗词的韵味。因此,创作白话格律诗词,则难度更大,更需要国学与文字的底蕴和功力。现代诗人如聂绀弩、啓功等人,均为写作白话格律诗之高手。 我们现代人用白话、时尙语言入诗,理所当然! 最后,以七律一首作为结束语: 白话能吟格律诗,纸窗捅破见玄机。 先遵昔琢瓶形古,再入新醅酒味奇。 兰棹疏篱词少用,飞船短信字多宜。 问君何以超前辈,国学根深雨露滋。 7、雅俗问题。 (1)要尊重,但不必去提倡雅赏俗不赏的诗词。 (2)要提倡和鼓励去写俗赏雅不赏的诗词 (3)要追求写雅俗共赏的诗词。 (4)要避免写雅俗都不赏的诗词。 8、诗词可否同韵 词虽稍晚于诗 鼎盛于宋代,但实为由诗演化而来。当然词用的另一种格律,是有一定的词谱。词韵平仄兼用,而诗主用平韵,罕用仄韵。若诗词同韵,则大大地开阔了诗作的天地。从清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到目前提出的<宽韵>(入声通押)与<平水韵>对照,若<宽韵>施行,则诗词同韵,可望实现。这些年,一直而诗家在探讨此事。 宽韵无边总不宜, 东冬旧韵也过时。莫若诗韵从容叶, 说与方家共酌之。 四、小结: 下面讨论的问题,在马凯:谈谈大美诗体格律诗的“求正容变”一文中有详尽深刻的阐述,不容我在此饶舌。 1、汉语特点,决定了诗词格律,必须遵守。 2、继承与创新:创新主要不应放在诗体上,而是音韵与内容上应与时俱进.。 3、求正容变,知古倡今。 4、双轨并行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