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痛苦中的美,这便是诗人所做的事。 今晚的诗歌工作坊总是让我鼻头一酸视线模糊。从开场的盲人乞讨的故事就开始刺激泪腺。 二三月份的时候,一个盲人在塞纳河上的桥上乞討,摆了个牌子写“我饿”却没得到路人的施捨。一位诗人帮他改成了一句话,使路人纷纷掏出腰包,还对他说鼓励安慰的话。 那句话便是题目的这句话。 因为近现代的诗人有几位对博纳富瓦的影响极大,今晚便从他们讲起。波德莱尔1857年的《恶之花》被博纳富瓦视为”圣洁的书“,他从病态、痛苦中提炼出了美,有别与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派诗人做法(对外界的真实展示),他用诗歌表现出他个人重现的世界。这与当时印象派绘画的兴起也相互呼应。 —— 《忧郁》 波德莱尔/作 刘楠祺/译 当低沉的天空象一个大盖 罩住被无穷的烦扰折磨而幽咽的心灵, 当环抱万物的天际 向我们喷出比夜还要凄冷的黑影; 当大地变成一间阴湿的牢房, 那里希望象蝙蝠在低翔, 双翅胆怯地拍打着四壁, 脑袋与腐朽的房顶相撞。 当大雨倾泻如注, 就象大牢狱的铁栅栏一样, 一群无声、肮脏的蜘蛛爬过来 在我们的脑中结网。 突然间,几口大钟狂怒地跃起 向天穹发出可怖的轰呜, 如同没有祖国的游魂 在顽强、固执地哀吟。 ——几列长长柩车,鼓乐全无, 缓慢地驶过我的心灵,希望 被击败;正在哭泣,而残忍暴戾的愁苦 在我低垂的头上竖起了黑旌。 忧郁本是一个概念,一种感受,但波德莱尔用形象来诠释想象,给了忧郁一副面孔。他写诗不同于雨果,雨果有意识地将有意识的东西通过诗歌表达,他的诗是抒情而雄辩的,人们很容易理解、被说服,但波德莱尔是有意识地去表达无意识的东西,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他的诗,但只要个人的经历达到一定境界,便有可能理解。 马拉美也是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发现世界的虚无的,但也是美的。在《焦虑》一诗中(陈力川老师翻译的版本似乎找不到……),他从“焦虑”的视角来控诉人类,斥骂人为畜生,在人钢铁般的身体中已经有一颗任何罪行的牙齿都无法伤害的心时(麻木不仁的心),“焦虑”选择了惶恐地逃跑,而且“独自入睡时会担心死亡”。“焦虑”都开始焦虑了。若“焦虑”都死去,人类失去了焦虑的能力,不再反身自省,世界会怎样? 陈老师将《焦虑》与博纳富瓦的《云速》进行对比,因为其中的意象有相似之处。 —— 《云速》 博纳富瓦/作 陈力川/译 床,旁边的窗玻璃,山谷,天空, 美丽的云速。 窗玻璃上雨抓过的痕迹,瞬间, 好像虚无在人世间的签名。 在我昨日的梦中 往年的谷粒燃烧,短促的火焰, 在瓷砖地上,没有热量。 我们赤裸的脚将它分开如清澈的水。 啊 我的朋友, 我们身体之间的距离是何等微小! 时间的剑刃,转来转去 徒然寻找取胜的地方。 诗歌第一段的虚无,被最后一段中爱与友谊的美所战胜。虽然人生的“虚无”让人沮丧,但毕竟我们还是有“美”与之对抗,这美便来自于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爱。 虽然还讲了很多其他的,但我记得太碎片化无法整理。但下课的时候去问了老师关于另一首诗中的意象。 —— 《夏夜》 博纳富瓦/作 陈力川/译 今夜,仿佛 星空变宽, 迎向我们;夜 在星火的背后,不再那么黑暗。 树叶在树叶下闪烁, 绿色加深,还有成熟果子的橙色, 近处一盏天使的灯;跳动 的暗光占领全部树枝。 今晚,仿佛 我们走进花园。天使 关上了所有的园门,不再回来。 天使是什么?老师解释说它代表了未知的、不可见的、神秘的事物。按我的理解,或许这一个星夜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神秘与美好,如天使的花园一般。低垂的星空背后是明亮的夜,花园中的一切都闪着微光,步入仙境的我们惊叹于自然的美。突然觉得能有这样的体验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就算光靠想象去达到也美不胜收。 诗便是打破原有词语固有的意思,将它赋予诗人自己的含义。语言不再固化,而是如水灵动起来,如风飘动起来,将主观的感受用特别的方式呈现。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即便才过去几个小时,回想起来还是觉得热泪盈眶。 以陈老师的话结尾:“读诗,爱诗,它带给人与自己交流的方式。”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