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茶】掐头去尾品茶香---习茶日记之二

 采真堂 2015-08-24

喝师父泡的茶最深的印象是一席茶下来三个小时左右从没觉得内急需要跑洗手间。一席茶足足换了四五款茶叶,并且每款都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冲泡品饮,可实际上喝的杯中茶汤并没有多少,特别是闷茶,每人仅仅三滴而已,师父说:“要喝茶就要喝她的精华,灌一肚子水那是喝水不是喝茶。”
看师父泡茶,很奇怪的是他总会把壶中头尾部分茶汤倾倒在茶盘里,仅仅将壶中间一段茶汤倒入茶海分杯品饮。师父解释道:“茶壶中刚冲倒出来的茶汤和尾部的茶汤无论是茶质还是味道都不好,不信我们可以接着尝尝试试看。”于是,三个茶海一字纵列,师父一壶茶按头中尾自上而下注入茶海中,每人的茶盏又仅仅是滴了几滴分别品饮,不比感觉不到,果然差别好大!头浊、中滑、尾涩,不用多说,一尝便见分晓。而这样细心的分段品饮试验,让我也体会到师父侍茶之精心,若不是长期用心体会实验,怎会对茶汤有如此精确的觉知和细分呢。
师父接着讲,喝茶就是要喝精华,茶香即在精华处。喝茶不仅仅为了解渴,若仅仅为解渴,一大碗白开水最解渴。
师父还创制一闷茶法,他带来自己烧制的闷茶组具,内有五只核桃大的小杯和一个双耳壶,闷茶时对席上茶客有诸多要求,人数也一般控制在五人以内。像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一段话:“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确实如此呀!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只喝岩茶,而且只买王顺明先生的茶,师父说:“若从日常喝茶的安全与健康角度这个做法是对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所喝茶的来源出处和加工工艺,不喝不了解出处的茶。认人选茶是不了解茶的前提下,从人品选择买茶对象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若是想真正体验茶的深意,还是要喝遍天下好茶才行,这就需要学茶,要先入后出,先了解每一种茶的特性和优劣评判,再忘掉所有细分的茶叶常识,归纳出好茶的共性,这样选茶就对了。”师父说他至今喝过的茶近千种,这是我想都不曾想过的事。他那天给我们泡了他自家所藏的紫芽和棋楠茶,其味真是闻所未闻啊,紫芽若百花齐放之春,棋楠真如棋楠之妙香,而这些茶并未经过任何人工加工,仅仅是采摘干燥后压饼收藏而已。
师父提了一个要求,想跟他学茶,先要把《茶经》第一篇“茶之源”要熟背过。他说,虽然茶的品饮冲泡方式从喝烹煮的茶汤到今天喝冲泡的茶水,几千年来古今变化巨大,但在选择茶的原则上始终没变过,这一点茶经开篇就是宗义,一定要悟透。
一款好茶经过你手,能否完美的呈现她的美感和韵味,洗茶、注水、出汤每个环节都要精准拿捏,一个细节疏忽,就可惜了一壶好茶,所以,泡茶的过程就是炼心的过程,既要放松洒脱,又要专注无误,这需要用心体会了。
再总结一下这两篇日记的重点:

一,洗茶即洗心,茶净心亦清。所以不可轻视洗茶的环节。

二,注水冲茶时一定要沸水。师父的冲泡法无论泡什么茶都必须是沸水,心门泡法中没有低水温泡茶之说,但要依靠冲水时的手法来控制水与茶叶接触时的水温和流速。

三,快冲快泡莫迟疑,出汤一定要掐头去尾,只保留中段茶品饮,这才能完美品味这款茶的真味。
相信还是会有很多茶友们会质疑、反对上述的泡茶之法,哪怕是权且当做旁门左道,只要能试试看,或许会让你对自己的茶有别样的发现呢,只要能试一下就好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