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二十五) 安神药

 寂寞在繁衍 2015-08-26

琥珀

 

       *《雷公炮炙论》为古代松科植物,如松树、枫树等渗出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味甘,性平。入心、肝、膀胱经。功能:镇惊安神、散淤止血、利水通淋。主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惊风癫痫;血淤肿痛、经闭痛经、心腹刺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血淋血尿、尿频尿痛、小便不通。内服:研末冲服,1~3g;不入煎剂。外用:研末点、撒。【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含树脂、挥发油。尚含琥珀氧松香酸(Succoxyabieticacid)、琥珀松香酸(Succinoabietinolic acid)、琥珀银松酸(Succinosilvic acid)、琥珀脂醇(Succinoresinol)、琥珀松香醇(Succinoabietol)、琥珀酸(Succinic acid)等。

       药理作用:实验表明:琥珀酸有中枢抑制作用,能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延长戊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对大鼠听源性惊厥、小鼠电惊厥及士的宁引起的药物性惊厥,均有对抗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紫癜性肾炎 琥珀粉50g,云南白药8g。二药混匀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3~6g,合阿胶6g烊化,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治疗10例,皆愈。〔山西中医 1989;5(4):20〕

       2. 治疗瘰疬 琥珀粉每日6g,装入鸭蛋内,微火煨熟,早晚各1次分服;剩余蛋壳研末,用植物油调敷患处。一般连用6~7天,即可见效。〔浙江中医杂志 1983;18(8):356〕

       3. 治疗血尿 琥珀0.6g,研为粉末,为1次量,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治疗5例,均于4天内血尿消失。〔基层医刊 1972;(4):32〕

       4.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大黄、半夏各10~15g,水煎成200ml,每次用100ml冲服琥珀0.5~1.0g,每日早晚各1次。初用本方,药量从轻到重,因人而异,服药3剂时大黄用量10g,病人服药后,大便每日不超过2次,大黄可用到15g。个别患者服药后有轻度腹痛,不需停药,2日后腹痛可自行缓解。治疗34例,痊愈30例,好转2例,无效2例。〔新中医 1989;(7):43〕

       方剂选用:

       1. 治疗小儿胎痫: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仁斋直指方》)

       2. 治疗健忘恍惚,神虚不寐:琥珀、羚羊角、人参、白茯神、远志(制)、甘草各等份。上为细末,猪心血和炼蜜丸,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汤嚼下。(《景岳全书》琥珀多寐丸)

       3. 治疗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溲溺淋浊或涩或痛:琥珀一钱,天冬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生地五钱,丹参二钱,丹皮二钱,赤芍、木通各一钱,甘草梢五分,淡竹叶二十张,灯心三尺。(《医醇賸义》琥珀导赤汤)

       4. 治疗妇人月候不通:琥珀一两(研细,以醋三升熬如膏),虻虫半两(去翅足,炒黄),水蛭半两(炒黄),肉桂三两(去皴皮),桃仁一两(去皮、尖、双仁,别研,生用),川大黄三两(生用)。上药捣罗为末,以琥珀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太平圣惠方》琥珀煎丸)

       5. 治疗产后恶露不下,气攻心腹,烦闷刺痛:琥珀、姜黄、牛膝(酒浸,切,焙)、虎杖、牡丹皮各半两,当归(切,焙)、生干地黄(焙)、肉桂(去粗皮)、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各三分,大黄(锉,焙)一两,虻虫(去翅足,炒黄)一分,芒硝一两。上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琥珀汤)

       6. 治疗痈疽发背,已成脓之际,恐毒气不能外出,必致内攻,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亦且散血解毒:白矾一两二钱,雄黄一钱二分,琥珀一钱(另研极细),朱砂一钱二分,黄蜡一两,蜂蜜二钱临入。上四味,先研极细,另将蜜、蜡铜杓内溶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时,方入上药搅匀,共成一块,以一人将药火上微烘,众手急丸,小绿豆大,用朱砂为衣,磁罐收贮。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进二次。(《外科正宗》琥珀蜡矾丸)

       配伍效用:

       琥珀配伍当归、莪术 琥珀活血散淤止痛;当归活血养血调经;莪术活血散淤破积。诸药伍用,有活血散淤、破积消癥之功效,用于治疗闭经、癥瘕腹痛等症因血淤所致者。

       琥珀配伍木通、金钱草 琥珀利水通淋;木通清热利尿通淋;金钱草利尿通淋排石。三者合用,共奏清热利尿、通淋排石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淋、石淋等症。

       琥珀配伍胆南星、钩藤 琥珀镇惊安神;胆南星清热化痰;钩藤息风止痉。三者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安神镇惊、息风止痉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内扰、肝风内动之惊风、抽搐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内热及无淤滞者忌服。琥珀入煎加热,必溶结成团,难奏药效,故当研粉冲服。

       “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琥珀以强利之,利之则愈损其阴。”(《本草经疏》)

       【医家论药】

       “琥珀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若血少不利者,反致其燥结之苦。”(《本草衍义补遗》“琥珀……甘平入心、肝、肺、膀胱四经,安神而鬼魅不侵。色赤入血分,故能消淤血,破瘕,生肌。能清肺而利小便。甘淡上行,能使肺气下降,而通膀胱,故能治五淋。又能散淤血,而生新血,去翳障而能明目。经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凡淡渗药,皆上行而后下降,琥珀脂入土而成宝,故能通塞以宁心定魂,以燥脾土之功。”(《本草害利》)

       “琥珀,专入血分。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淤血也。”“此药毕竟是消磨渗利之性,不利虚人。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从金石镇坠药则镇心安神。”(《本草经疏》)

       “琥珀,消磨渗利之性,非血结膀胱者不可误投。和大黄、鳖甲作散,酒下方寸匕,治妇人腹内恶血,血尽则止。血结肿胀,腹大如鼓,而小便不通者,须兼沉香辈破气药用之。又研细敷金疮,则无瘢痕,亦散血消淤之验。”(《本经逢原》)

 

朱砂

 

       为天然的辰砂 Cinnabar 矿石。亦名丹砂(《本经》)、辰砂(《本草图经》)、赤丹(《淮南子》)等。味甘,性凉,有毒。入心经。功能:安神、定惊、明目、解毒。主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目昏、肿毒、疮疡、疥癣。内服:研末,0.3~1g;入丸、散或拌染他药同煎。并作丸药之挂衣。外用:合他药研末干撒。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为硫化汞(Mercuric sulfide)。亦夹杂有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物质。近年亦有报告,朱砂在在人工胃液中含有汞、砷、铅、镉、钡、镁、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 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有报告认为,朱砂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镇静安眠作用。但亦有报告认为,朱砂混悬液给小鼠灌胃后,无明显的催眠、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尚有报告指出,用含有磁朱丸(1%)的食物给小鼠喂饲,自由进食连续3周,结果不能使阈下剂量的异戊巴比妥钠引起睡眠,提示无协同作用;但能使其催眠剂量的睡眠时间有所延长。报告者认为,该作用可能是由于汞的积蓄而影响了肝肾对巴比妥钠盐类的代谢功能和延长了从尿中排泄的结果。

       实验表明:给小鼠以每20克体重灌服1.2克朱砂,连续7天后,腹腔注射安钠咖,其产生惊厥的平均时间比对照组推迟约1分20秒。

       2. 其他作用 研究表明:朱砂外用对皮肤细菌和寄生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有报告指出,给家兔口服人造丹砂0.1~1.0g/kg 后,尿中总氮量增加;但对血象则无影响。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神经性呕吐 朱砂(水飞另研)30g,法半夏15g,丁香、生甘草各6g,冰片(另研)0.6g。上药制成散剂,每次内服3g,每日2次。用于神经性呕吐属实热证者,效果良好。〔中医杂志 1959;(9):26〕

       2. 治疗盗汗 朱砂粉1份,五倍子粉5份,混匀装瓶备用。成人每次2~3g,用温开水调成糊团状,每晚睡前敷脐窝内,用纱布覆盖固定,次晨取下,连敷2~3次,小儿用量酌减。所有病例均继续用抗痨药治疗。治疗结核病盗汗44例,观察45天至半年,均于敷药2~4次后盗汗消失。半年后复发14例,其中12例经再敷药,盗汗消失,2例无效。〔新医学 1975;(4):177〕

       3. 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 丹砂 9g、琥珀 9g、代赭石 9g、郁金 12g、明矾 9g、金礞石 9g、薄荷 9g、菖蒲 9g。共为细末,或水泛为丸。每次6~12g,每日 1~2 次,或酌情增减(但不宜连续常服)。治疗80例,治愈率为57.5%,有效率为86.25%。〔中医杂志 1959;(9):26〕

       4. 治疗癫痫 朱砂、煅磁石各30g,白矾240g。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服用。每次3g,饭前服。90天为1疗程,前30天日服3次,中间30天早晚各服1次,后30天日服1次。治疗30例,控制发作21例,显效5例,无效4例。〔黑龙江中医 1991;(4):42〕

       5. 治疗婴幼儿腹泻 辰砂0.5g,甘草1g,滑石6g,共研细末,按每岁0.5g/次,日服3次,可同服消乳散,有脱水者,可静脉补液。治疗50例,获得良好的疗效。〔黑龙江中医药 1986;(6):39〕

       6. 治疗婴儿湿疹 朱砂3g,黄连、黄柏各5g。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和为膏,每日2~3次,涂敷患处。治疗10余例,皆痊愈。〔江苏中医杂志1980;(1):47〕

       7. 治疗口腔炎 朱砂、黄丹、白矾各等份,共研细末,调匀,外涂患处。治疗50例,效果显著,多用药1~2次即愈。〔中华口腔科杂志 1959;(2):85〕

       方剂选用:

       1. 治疗风邪诸痫,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虑迷乱,乍歌乍哭,饮食失常,疾发扑地,口吐白沫,口噤戴眼,年岁深远者:辰砂(光明者,研)一两,酸枣仁(微炒,研),乳香(光莹者,研)各半两。上三味合研令匀,先令病人尽量饮酒沉醉,次取药五钱匕,酒一盏,调下,于静室中安睡,勿令惊动。

       (《圣济总录》丹砂丸)

       2. 治疗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寝寐不安:朱砂、黄连各半两,当归二钱,生地黄三钱,甘草二钱。上为细末,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卧时津液下。(《医宗金鉴》朱砂安神丸)

       3. 治疗诸般吐血:丹砂(研飞),蛤粉。上二味等分,研细合和令匀,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圣济总录》朱粉散)

       4. 治疗产后颠狂,败血及邪气入心:辰砂一、二钱。研细飞过,用饮儿乳汁三、四茶匙调湿,以紫项地龙一条,入药滚三滚,刮净,去地龙,入无灰酒一盏,分作三、四次服。(《本草纲目》)

       5. 治疗喉咽肿痛,咽物妨闷:丹砂一分(研,水飞),芒硝一两半(研)。上二味再同研匀,每用一字,时时吹入喉中。(《圣济总录》丹砂散)

       6. 明目:光明砂(丹砂中之最上者)一两,神曲四两,磁石二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不禁,常服益眼力。(《备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朱砂配伍胆南星、天竺黄 朱砂重镇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除烦定惊。三者合用,有清热化痰、安神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内扰之惊痫抽搐等症。

       朱砂配伍琥珀 二者均有镇惊安神之功。但朱砂清心火而安神;琥珀镇心平肝而安神,兼活血祛淤。二药相伍为用,其镇静、镇惊、安神之效更著,用于治疗心神不宁、难眠易醒、寐而不安、乱梦纷纭等症。

       朱砂配伍黄连、生地 朱砂重镇安神,清心泻火;黄连苦寒、清心泻火,助朱砂清心安神;生地滋阴养血。三者合用,有镇心安神、泻火养阴之功效,用于治疗心火偏亢、阴血不足之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惊悸怔忡、舌红、脉细数者。

       朱砂配伍牛黄、黄芩、黄连 朱砂清泻心热、重镇安神;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助牛黄清心解毒。四药伍用,有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热入心包、高热烦躁、失眠、神昏谵语等症。

       朱砂配伍人参、黄芪 朱砂重镇安神;人参、黄芪补益心气。三者伍用,有补心气、安心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心气不足之虚烦失眠等症。

       朱砂配伍熟地、当归、酸枣仁 朱砂镇静安神;熟地、当归滋阴养血;酸枣仁养心安神。四药伍用,有滋阴养血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血少之心烦、不眠、心悸怔忡等。

       【注意事项】

       宜忌:不宜久服、多服,以免引起汞中毒。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

       “畏磁石。恶咸水。”(《吴普本草》)

       毒副作用:朱砂煎剂给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2.1g/kg。朱砂混悬液(3%)9.5g/kg给小鼠灌胃,未见中毒及死亡,提示本品为微毒药物;实验表明:内服本品有汞的吸收蓄积,并使动物内脏出现病理改变,以肝、肾为突出,尤其是人工合成朱砂毒性大,不宜内服。

       临床应用本品,短期口服极少见急性中毒,若长时间、大剂量服用则可致慢性中毒。

       本品中毒的症状表现为:急性中毒一般可见呕吐血性黏液,腹痛,脓血便,肌肉震颤,严重者出现尿少、尿闭、浮肿,甚者导致昏迷,抽搐,血压下降,少数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中毒者多表现为,患者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增多,口腔黏膜充血、溃疡,牙龈肿痛、出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手指震颤,甚者全身肌肉震颤,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中毒救治:参见“轻粉”。

       【医家论药】

       “丹砂同远志、龙骨之类则养心气;同当归、丹参之类则养心血;同枸杞、地黄之类则养肾;同厚朴、川椒之类则养脾;同南星、川乌之类则祛风。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本草纲目》)

       “丹砂,味甘微寒而无毒,盖指生砂而言也。《药性论》云,丹砂君,清镇少阴君火之药。安定神明,则精气自固。火不妄炎,则金木得平,而魂魄自定,气力自倍。五脏皆安,则精华上发,故明目。心主血脉,心火宁谧,则阴分无热而血脉自通,烦满自止,消渴自除矣。”(《本草经疏》)

       “朱砂,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无处不到,故可以镇心逐痰,祛邪降火,治惊痫、杀虫毒,祛中恶及疮疡疥癣之属。但其体重性急,善走善降,变化莫测,用治有余,乃其所长。若同参、芪、归、术兼朱砂以治小儿,亦可取效,此必其虚中挟实者乃宜之,否则不可概用。”(《本草正义》)

       附注:朱砂用细飞法加工成细粉末入药者称飞朱砂。《本经》原名丹砂,后以辰州(今湖南沅陵)所产为道地正品,故有辰砂之名。朱砂在采集过程中,先需劈开辰砂矿石、用浮选法除去石质后,再将其劈成片块状,故也有劈砂之称。其中呈斜方形或长条形、色红而鲜艳、微透明、表面光亮如镜者,称镜面砂或光明砂,为朱砂中之佳品;其细小片状或颗粒状者称朱宝砂,品质较次。旧时进贡朝廷炼丹服用的上品朱砂称贡朱砂,今之医家为强调优质药材配方也偶用此名。

 

忍冬藤(夜交藤)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的茎叶。味甘,性寒。入心、肺经。功能:清热、解毒、通络。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筋骨疼痛。内服:煎汤,10~30g;入丸、散或浸酒。外用:煎水洗、熬膏贴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叶含忍冬甙(Lonicerin)即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Luteolin-7-rhamno- gluc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等。茎含鞣质、生物碱。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木犀草素5×10-4浓度时,能降低离体蛙心的舒张期幅度,对收缩期幅度有轻度降低,心率变慢,输出量较少。在2×10-4浓度时,能增加离体豚鼠心脏的收缩期及舒张期幅度,心率变快,而对冠状动脉及血容量则无直接影响。木犀草素 5~10mg 能增加狗动脉压而降低静脉压;10mg 可使大鼠下肢血流减少(33%);5~15mg 可使猫、犬血压升高 12%~30%。木犀草素的这些作用不能被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所阻断。

       2. 解痉作用 木犀草素对平滑肌 (兔离体小肠)有解痉作用,但强度低于罂粟碱;并有轻度利尿(增加氯化钠的排出)作用。

       3.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木犀草素对咳嗽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灌服或腹腔注射对氨水喷雾法引起的小鼠咳嗽有强而稳定的止咳作用。酚红排泌实验证明:灌服木犀草素对小鼠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其作用机制并非通过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化学感受器反射引起,而是木犀草素能使痰中酸性黏多糖解聚,即溶解痰内黏多糖纤维可能在祛痰作用中有一定作用。实验还表明:木犀草素能直接扩张支气管,并对抗乙酰胆碱、组胺所引起的气管平滑肌痉挛,但此作用较弱,需大于100mg/kg才有一定作用。

       4. 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木犀草素浓度为 1:350000 时,能抑制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年幼大鼠(生后 25~28 天)口服木犀草素后,出现胸腺萎缩,但此作用与垂体-肾上腺系统无关。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传染性肝炎 忍冬藤60g,加水1000ml,煎至400ml,早晚分服。15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1~3天。治疗22例,其中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正常者12例;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肝功能明显好转者6例;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者4例。〔陕西新医药 1972;(3):41〕

       2. 治疗细菌性痢疾及肠炎 a. 以忍冬藤100g切碎,置于瓦罐内,加水200ml,放置12小时后,用文火煎煮3小时,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100ml,过滤。每日每公斤体重服1.6~2.4ml,按病情轻重酌予增减。一般初服20ml,每4小时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20ml,一天4次,至泄泻停止后2天为止。治疗菌痢60例,肠炎90例,除4例服药1~2日未继续服用外,其余146例均获良好效果。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腹痛3天,退热2天,里急后重2.5天,泄泻停止2天,大便成形4.4天。未见不良反应。〔江苏中医杂志 1961;(7):34〕

       b. 忍冬叶18g,开水浸泡2分钟,代茶饮,每日3~4次。连服1~3天。治疗急性菌痢12例,治愈9例,显效3例。治疗急性肠炎15例,全部治愈。〔山东中医杂志 1988;7(5):13〕

       方剂选用:1. 治疗热毒血痢:忍冬藤浓煎饮。(《太平圣惠方》)

       2. 治疗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痛,憎寒壮热:忍冬草(去梗)、黄芪(去芦)各五两,当归一两二钱,甘草(炙)八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少顷再进第二服;渣留外敷。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神效托里散)

       3. 治疗一切痈疽:忍冬藤(生取)五两,大甘草节一两。上用水二碗,煎一碗,入无灰好酒一碗,再煎数沸,去滓,分三服,一昼夜用尽,病重昼夜二剂,至大小便通利为度;另用忍冬藤一把烂研,酒少许敷四围。(《外科精要》忍冬酒)

       【注意事项】

       宜忌:忍冬藤与金银花功效相似,可作金银花的代用品。但本品有通经络作用,而解毒作用弱于金银花,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毒副作用:木犀草素毒性很低,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80mg/kg,灌服2.5g/kg无毒性表现。给豚鼠灌服成人量50倍的木犀草素20天,对动物一般活动、肝肾功能、血象及重要脏器均无明显影响。亦有报道指出,木犀草素给小鼠腹腔和肌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411.5±79.3mg/kg和592±55.6mg/kg。

       目前尚无忍冬藤的毒性报道。

       【医家论药】

       “忍冬,《别录》称其甘温,实则主治功效皆以清热解毒见长,必不可以言温,故陈藏器谓为小寒,且明言其非温;甄权则称其味辛,盖惟辛能散,乃以解除热毒,权说是也。今人多用其花,实则花性轻扬,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气味俱厚。古人只称忍冬,不言为花,则并不用花入药,自可于言外得之。

       观《纲目》所附诸方,尚是藤叶为多,更是明证。《别录》谓主治寒热身肿,盖亦指寒热痈肿之疮疡而言,与陈自明《外科精要》之忍冬酒、忍冬圆同意,非能泛治一切肿胀。……濒湖谓治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则今人多用其花,寿颐已谓不如藤叶之力厚,且不仅煎剂之必须,即外用煎汤洗涤亦大良。”(《本草正义》)

 

酸枣仁

 

       为鼠李科植物酸枣 Ziziphus jujuba Mill. 的种子。亦名枣仁(《药品化义》)、酸枣核(《江苏植物志》)。味甘,性平。入心、脾、肝、胆经。

       功能:养肝、宁心、安神、敛汗。主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内服:煎汤,6 ~15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三萜类化合物白桦脂酸(Betulic acid)、白桦脂醇(Betulin)。亦含酸枣仁皂甙(Jujuboside),甙元为酸枣仁甙元(Jujubogenin),水解得到香果灵内酯(Ebelin lactone),此为皂甙的第二步产物。

       从酸枣仁中尚得到胡萝卜甙(Daucosterol)、当药素(Swertisin)。

       酸枣仁中还含多量脂肪油、蛋白质和大量的cGMP样活性物质,并提取出cAMP。亦含阿魏酸(Ferulic acid)、植物甾醇(Phytosterol)和大量的维生素C。

       药理作用:

       1. 镇静、催眠作用 酸枣仁对小鼠、大鼠、豚鼠、猫、兔及犬均有镇静催眠作用。实验表明:酸枣仁煎剂给大鼠灌服或腹腔注射,无论在白天或夜间,无论是正常状态或是咖啡因引起的兴奋状态,均表现出镇静催眠作用。酸枣仁对动物自发活动或被动运动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酸枣仁与多种镇静催眠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灌服酸枣仁煎剂可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的睡眠时间,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动物数;皮下注射于兔,能协同硫喷妥钠的麻醉作用,使阈下剂量的硫喷妥钠产生麻醉等。给猫腹腔注射酸枣仁煎剂3g/kg,对吗啡引起的狂躁症状有对抗作用。酸枣仁尚可显著减少小鼠防御性条件反射的反应次数。

       有报告指出,酸枣仁皂甙为其镇静的有效成分;其中的黄酮亦是酸枣仁的有效成分之一。  酸枣仁虽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但其本身即使在很大剂量下也不能引起动物麻醉。连续服用酸枣仁6天,可使小鼠睡眠逐渐变浅,维持时间也缩短,至第6天时已不能使动物进入睡眠,提示长期连续应用时可出现耐受性,但此耐受性与异戊巴比妥无交叉耐受现象,所形成的耐受性在停药1周后即可消失。实验证明:生酸枣仁对鼠无兴奋作用,生及炒熟的酸枣仁都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均能出现镇静作用,并无明显区别。然而,炒后能使角质化或木栓化的种皮受热炸裂或变得疏松,水分易于渗入,有效成分易于浸出。

       但亦有报告指出,酸枣仁久炒油枯后,其镇静作用即消失。

       2. 抗惊、镇痛及降体温作用 酸枣仁水溶提取物能明显降低戊四氮引起的惊厥率和死亡率;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仅能延长惊厥的潜伏期和死亡时间,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但亦有报告认为,酸枣仁煎剂5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可明显降低士的宁的致死率。酸枣仁对兔因咖啡因或电击所致惊厥无明显保护作用。实验表明:酸枣仁煎剂5g/kg对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热板法)。酸枣仁煎剂2.5g/kg或5g/kg给大鼠腹腔注射,或 40g/kg给猫灌服,均有降低体温作用。

       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酸枣仁水提取物对乌头碱、氯仿、氯化钡诱发的实验动物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尤其对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既有预防亦有治疗作用。对在体兔心心率亦有抑制作用,切断家兔迷走神经,不能消除酸枣仁水提取物减慢心率的作用。对异丙肾上腺素兴奋豚鼠心功能的影响实验中,未发现酸枣仁水提取物对β1-受体有阻断作用,提示酸枣仁水提取物不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或阻断β1-受体而起作用。酸枣仁水提取物能明显抑制离体蛙心心率和收缩力,说明酸枣仁可能对心脏有直接作用。  酸枣仁醇提取物 0.2ml/100g给大鼠静脉注射对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能使多数大鼠的异常心律转为窦性心律。对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亦有部分对抗作用。酸枣仁醇提取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实验表明:酸枣仁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是其中所含的黄酮甙;酸枣仁对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对抗作用可能与其镇静、安定、降温、降低机体耗氧、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等有关。

       酸枣仁可引起血压持续下降,心传导阻滞。酸枣仁醇提取物给麻醉大鼠和麻醉猫静脉注射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给麻醉犬静脉注射1ml/kg,血压先轻度下降,后出现短暂的轻微升高,接着迅速下降,5分钟达最低点,降低率为76.3±19.7%。对大白鼠以两肾包膜法形成的高血压,在手术前或手术次日给酸枣仁20~30g/kg 口服,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实验表明:酸枣仁对颈上交感神经节无阻断作用,对中枢降压反射及α-受体亦无影响。由于酸枣仁对心肌收缩力、心率和冠脉流量均无明显影响,说明酸枣仁的降压作用也不是通过改变心脏功能所致。

       酸枣仁总皂甙和酸枣仁果肉能明显降低高脂饲料引起的血脂升高。酸枣仁总皂甙可通过降低血脂和调理血脂蛋白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给家兔每天加喂酸枣果肉粉10g/kg,连续3个月后,其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 对烧伤的防治作用 从酸枣仁水提浸膏中分离出的溶于醇和不溶于醇的组分、95%醇提取物及酸枣仁水提取物的醇浸膏等均能提高烫伤小鼠不同存活时间的存活率。在烫伤前后,单用酸枣仁或与五味子合用,均能提高烫伤小鼠的存活率,延长存活时间,并能减轻小鼠烫伤局部的组织水肿。酸枣仁与五味子配伍还能推迟大鼠烧伤休克的发生和延长存活时间。有报告认为,酸枣仁和五味子配伍,可能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应激能力和减轻烫伤局部组织水肿而发挥抗烧伤作用。亦有人认为其抗烧伤作用与其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抗心律失常作用、缓解烧伤休克所致心功能障碍的作用有一定关系。酸枣仁防治烫伤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其水溶性成分和既溶于水亦溶于低浓度乙醇的组分。

       5. 其他作用 实验证明:酸枣仁水提浸膏、水提浸膏的醇溶物及不溶于醇的成分均有明显提高小鼠抗缺氧的作用。酸枣仁总皂甙100mg/kg 腹腔注射对小鼠常压缺氧和异丙肾上腺素加重的缺氧及硝酸钠所致的携氧障碍,均能显著延长存活时间。有报告指出,酸枣仁总皂甙对缺氧的保护作用与抗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素B2生成有关。  酸枣仁及多糖每天口服0.1g/kg,共给药16 天,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且对放射性损伤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酸枣仁浸膏5g/kg给小鼠灌胃,可使淋巴细胞转化值及溶血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碳廓清率实验表明其能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

       酸枣油2.5ml/kg/d和酸枣浸膏2.0g/kg/d给大鼠灌胃,连续5天,结果酸枣油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而酸枣仁浸膏则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无明显影响。

       酸枣仁对子宫有兴奋作用。酸枣果肉还可增加小鼠饮食量,增强体力,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神经衰弱 酸枣仁30g(半生、半炒、捣)、甘枸杞15g,橘络12g,五味子(捣)6g,煎2次混合,约200ml左右,晚7~9点左右,各服1次,连服10剂即能生效。对重症患者,用酸枣仁45g,也有用到60g者。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可去五味子,加炒槐米9g,青木香4.5g。据不完全统计,收效约在90%以上(包括痊愈、半愈、有进步),对重症神经衰弱,10%痊愈、20%进步。〔山东医刊 1957;(1):1〕

       2. 治疗失眠症a. 耳穴贴酸枣仁:主穴:耳神门、皮质下;配穴:心、肾、脑点。每次选1~2 穴,双日时应用,取酸枣仁1个,开水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仁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 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测定耳穴敏感点,将药贴于该点,按揉1分钟,嘱患者每晚睡前按揉1次,约3~5分钟,5天换药1次,4次为1疗程。治疗30例,显效9例,进步19例,无效2例。〔新中医 1982;(11):35〕

       b. 晨8时冲泡绿茶15g,饮服,8时后忌饮茶水,晚上就寝前冲服酸枣仁粉10g。治疗39例,3~10日痊愈者34例,改善者4例,无效者1例。高血压病、心动过速、习惯性便秘者及哺乳妇女慎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10):30〕

       3. 治疗不射精症 酸枣仁30g,细茶末60g。共研末,以人参须6g 煎汤送服6g,每日2次。治疗4例,均愈。〔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5):204〕

       4. 治疗子时发病的多种虚证 酸枣仁30g,生甘草10g、水煎1杯,夜间10时顿服。治疗半夜子时发病的多种虚证性疾病105例,用药后1~3天痊愈者70例,4~6天痊愈者25例,7~12天痊愈者6例,显效4例。〔山东中医杂志 1988;(1):17〕

       方剂选用:

       1. 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酸枣仁汤)

       2. 治疗骨蒸,心烦不得眠卧:酸枣仁二两。以水二大盏半,研滤取汁,以米二合煮作粥,候临熟,入地黄汁一合,更微煮过,不计时候食之。(《太平圣惠方》酸枣仁粥)

       3. 治疗胆虚睡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一两。炒熟令香,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竹叶汤调下,不计时候。(《太平圣惠方》)

       4. 治疗胆风毒气,虚实不调,昏沉睡多:酸枣仁一两(生用),全梃蜡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令微焦,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七分,煎六分,无时温服。(《简要济众方》)

       5. 治疗睡中盗汗:酸枣仁、人参、茯苓各等分。上为细末,米饮调下半盏。(《普济方》)

       配伍效用:

       酸枣仁配伍柏子仁 酸枣仁酸甘性平,养血敛阴、宁心安神;柏子仁甘平质润,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心肝血虚之心悸失眠多用酸枣仁,思虑过度、心脾两亏之心悸失眠多用柏子仁。二者合用,则共奏补肝养心、安神定志的功效,兼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治疗阴血不足、心脾两亏之心悸、怔忡、虚烦不得眠以及津亏血虚肠燥之便秘。

       酸枣仁配伍川芎、知母 酸枣仁养血安神;川芎行气活血;知母清热滋阴,并缓和川芎之辛燥。三药合用,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肝血虚、虚火内扰心神之虚烦不眠、心悸怔忡等症。

       酸枣仁配伍人参、黄芪 酸枣仁养心安神;人参、黄芪益气健脾、安神定志。三者伍用,有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脾气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食少体倦等。

       酸枣仁配伍生地、当归 酸枣仁养心安神;生地滋阴清热;当归补血养心。三者伍用,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肾不足、阴亏血少之失眠、心悸、梦遗、健忘等症。

       酸枣仁配伍栀子 酸枣仁酸甘性平,功擅养心血、敛心阴而宁心安神;栀子味苦性寒,长于清心泻火、解郁除烦而安神定志。二者伍用,共奏养血敛阴、清心泻热、除烦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血亏虚、热扰神明之心悸、失眠、多梦、烦热、盗汗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凡有实邪郁火及患有滑泄症者慎服。

       “恶防己。”(《本草经集注》)

       毒副作用:酸枣仁及其提取物口服时毒性很小。小鼠灌服煎剂50g/kg未见中毒症状。但胃肠道外给药时则毒性显著增加。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4.3±2.0g/kg;酸枣仁50%的醇浸出物20g/kg给小鼠皮下注射,可于30~60分钟内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偶有服用酸枣仁粉20g,5分钟后出现过敏反应的报告。

       【医家论药】

       “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本草纲目》)

       “酸枣仁,实酸平,仁则兼甘。专补肝胆,亦复醒脾。熟则芳香,香气入脾,故能归脾。能补胆气,故可温胆。母子之气相通,故亦主虚烦、烦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及四肢酸疼湿痹者,皆脾虚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五脏之精气,皆禀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脏。”(《本草经疏》)

       “酸枣,性虽收敛而气味平淡,当佐以他药,方见其功,如佐归、参,可以敛心;佐归、芍。可以敛肝;佐归、术,可以敛脾;佐归、麦,可以敛肺;佐归、白,可以敛肾;佐归、苓,可以敛肠、胃、膀胱;佐归、芪,可以敛气而灌溉营卫;佐归、地,可以敛血而营养真阴。又古方治胆气不和,甚佳。如胆气空虚,心烦而不得眠,炒用可也。”(《本草切要》)

       “酸枣仁,均补五藏,如心气不足,惊悸怔忡,神明失守,或腠理不密,自汗盗汗;肺气不足,气短神怯,干咳无痰;肝气不足,筋骨拳挛,爪甲枯折;肾气不足,遗精梦泄,小便淋沥;脾气不足,寒热结聚,肌肉羸瘦;胆气不足,振悸恐畏,虚烦不寐等症,是皆五脏偏失之病,得酸枣仁之酸甘而温,安平血气,敛而能运者也。”(《本草汇言》)

       “枣仁,仁主补,皮益心血,其气炒香,化为微温,藉香以透心气,得温以助心神。凡志苦伤血,用智损神,致心虚不足,精神失守,惊悸怔忡,恍惚多忘,虚汗烦渴,所当必用。又取香温以温肝、胆,若胆虚血少,心烦不寐,用此使肝、胆血足,则五脏安和,睡卧得宁;如胆有实热,则多睡,宜生用以平胆气。因其味甘炒香,香气入脾,能醒脾阴,用治思虑伤脾及久泻者,皆能奏效。”(《药品化义》)

       “酸枣仁,熟则收敛精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按酸枣本酸而性收,其仁则甘润而性温,能散肝、胆二经之滞,故《本经》治心腹寒热,邪气结聚,酸痛血痹等证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脉也。盖肝虚则阴伤而烦心,不能藏魂,故不得眠也。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总取收敛肝脾之津液也。”(《本经逢原》)

       “酸枣仁,气平,味甘酸,无毒。能安和五脏,大补心脾。故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多用之。盖血不归脾,则五脏不安和,而睡卧自不宁矣。今既大补心脾,则血归脾,而五脏和,睡卧岂有不宁者哉?然心家有实热者,生研为良;心家若虚寒者,炒研才妙。”(《药鉴》)

 

合欢皮

 

       为豆科植物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 Durazz. 或山合欢Albizzia kalkora (Roxb.) Prain 的树皮。亦名合昏皮(《备急千金要方》)、夜合皮(《独行方》)、合欢木皮(《本草纲目》)。味甘,性平。入心、肝经。功能:安神解郁、宁心、活血、消痈肿。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痈肿、瘰疬、筋骨折伤。内服:煎汤,5~15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树皮含皂甙、鞣质等。同属植物楹树 Albizzia chinensis 的皮含三萜皂甙,称作合欢催产素(Albitocin)。

       从合欢荚果果皮中提取得合欢苷(All- biside),水解后生成刺囊酸(Echinocyctic acid)及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果糖和鼠李糖。

       由山合欢木质中离析得山合欢皂苷E(Lebbekanin E),其由金合欢酸(Acacic acid)及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和鼠李糖组成。

       药理作用:

       1. 对平滑肌的作用 合欢催产素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在离体实验中,合欢催产素对豚鼠或人处于安静时的子宫可引起收缩;而在子宫有自发活动时,则可增加其收缩力或频率。合欢催产素给麻醉动物(豚鼠、兔、猫及猴)静脉注射0.1~8mg/kg,能使在位子宫活动增强,妊娠子宫尤为敏感。阿托品及抗组胺药对其无阻断作用(猴除外)。对不麻醉的各种动物,在妊娠的各个期间,给予合欢催产素均可于12小时内引起流产。合欢催产素对离体豚鼠小肠,即使高浓度亦不引起收缩。

       2. 对血压的作用 合欢催产素给麻醉动物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的短暂下降。

       3. 对精子的作用 研究表明:山合欢皂苷E有杀伤精子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金钱草 50g,合欢皮15g,水煎,饭前服。忌食辛辣,避免恼怒。治疗3例,服药6~12天,全部治愈。〔浙江中医杂志 1983;18(10):445〕

       方剂选用:

       1. 治疗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黄昏(是合昏皮也)手掌大一片。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

       2. 治疗打扑伤损骨折:夜合树(去粗皮,取白皮,锉碎,炒令黄微黑色)四两,芥菜子(炒)一两。上为细末,酒调,临夜服;粗滓罨疮上,扎缚之。此药专接骨。(《百一选方》)

       配伍效用:

       合欢皮配伍白芍 合欢皮甘平,入心、肝经,安神解郁、宁心定志、活血消肿;白芍酸苦微寒,入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止汗。二者伍用,有柔肝宁心、养血活血、安神定志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木郁之精神抑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

       合欢皮配伍鱼腥草、桔梗 合欢皮活血消痈;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为治疗肺痈之要药;桔梗宣肺排脓。三者合用,有清热消痈排脓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痈咳吐脓血之症。

       合欢皮配伍郁金、夜交藤 合欢皮解郁安神;郁金行气解郁;夜交藤养心安神,三者合用,有行气解郁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情志所伤之忧郁、失眠等症。

       【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合欢催产素大剂量对动物有毒,但致死量通常并不立即引起死亡,而是在12小时,有时至7天以后引起死亡,死亡的原因未明。动物死亡后观察到,兔的肾小管有坏死病变,小鼠及大鼠的肝脏有坏死和各种病变。口服时的毒性较注射要小得多。

       【医家论药】

       “合欢皮,甘温平补,有开达五神,消除五志之妙应也。……味甘气平,主和缓心气,心气和缓,则神明自畅而欢乐无忧。如俗语云,萱草忘忧,合欢蠲忿,正二药之谓欤。又大氏方,主消痈疽、续筋骨者,皆取其能补心脾,生血脉之功耳。朱丹溪曰,合欢与白蜡同入膏药中用极效。”(《本草汇言》)

       “合欢,气缓力微,用之非止钱许可以奏效,故必重用久服,方有补益怡悦心志之效矣,若使急病而求治即欢悦,其能之乎?”(《本草求真》)

       附药 合欢花合欢花(《本草衍义》):为豆科植物合欢 Albizzia julibrissin Durazz. 或山合欢 Albizzia kalkora (Roxb.)Prain 的花和花蕾。味甘,性平。入心、脾经。功能:舒郁、理气、安神、活络。主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疾、视物不清、咽痛、痈肿、跌打损伤疼痛。内服:煎汤 5~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表明:200%合欢花水煎液(0.3ml/只)给小鼠灌服,对小鼠自发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合欢花水煎液20g/kg给小鼠灌胃,可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

 

远志

 

       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 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的根。味苦、辛,性温。入心、肾经。功能:安神益智、祛痰、解郁。主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内服:煎汤,3~9g;浸酒或入丸、散。【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从远志根中分离出远志皂甙(Onjisaponin)A、B、C、D、E、F、G。皂甙水解后可分得两种皂甙元结晶,远志皂甙元A(Tenuigenin A)和远志皂甙元B(Tenuigenin B)。从根中还分离出远志酮(Onjixanthone)Ⅰ和Ⅱ、5-脱水-D-山梨糖醇(5-An- hydro-D-sorbitol)、N-乙酰基-D-葡萄糖胺(N- Acetyl-D-glucosamine)、皂甙细叶远志素(Tenuifolin),即2β,27-二羟基-23-羧基齐墩果酸的3-β-葡萄糖甙。  远志根中尚含3,4,5-三甲氧基桂皮酸(3,4,5- Trimethoxy-cinnamic acid)、远志醇(Polygalitol)、细叶远志定碱(Tenuidine)、脂肪油、树脂等。  药理作用:

       1. 祛痰作用 远志煎剂15g/kg给小鼠灌胃,能显著增加气管排泌酚红量,说明有明显祛痰作用。远志的祛痰作用可能是由于其所含皂甙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反射性促进支气管分泌液增加所致。有报告指出,远志祛痰的作用强度因试验方法而异,小鼠酚红排泌法的实验结果表明:远志的祛痰作用较桔梗强;而用犬呼吸道分泌液测定法,则其作用不如桔梗。有研究表明:远志根部及根部木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远志根皮对小鼠祛痰的最小有效剂量为1.25g/kg,而远志木心用至50g/kg亦无祛痰作用。其原因是远志木心的皂甙含量很低,仅为根皮的4%。由此看来,远志去心入药的目的在于其祛痰作用弱。但亦有报告指出,若用远志皮和全远志的水煎液,在每公斤体重给予25g、10g、5g、2.5g、1.25g剂量时,均有明显祛痰作用,再减少剂量,二者则均无祛痰作用,因此远志心的存在,似不影响远志皮的祛痰作用。

       2. 镇静、抗惊厥作用 远志根皮、未去木心的远志全根和根部木心对巴比妥药物均有协同作用。小鼠灌服 3.125g/kg 可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而同等剂量对五甲烯四氮唑所致惊厥的对抗作用,则以远志全根较强,根皮次之,根皮木心无效。

       3. 对子宫的作用 远志煎剂经乙醇沉淀处理制成的100%注射液对大鼠及小鼠离体未孕子宫有强烈的兴奋收缩作用。远志流浸膏可使离体及在体豚鼠、兔、猫、犬的已孕和未孕子宫收缩增强,肌张力增加,其机制是由于远志甙直接刺激子宫肌所致。6.6%的远志煎剂 3~6ml 静脉注射,对孕犬在位子宫亦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4. 对血压的作用 远志煎剂给麻醉犬、兔静脉注射有使血压降低的作用,但作用短暂,在 1~2分钟内即可恢复至原水平。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性。

       5. 溶血作用 远志含有皂甙,因此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其根皮部的溶血作用远较根木心部为强。

       6. 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远志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远志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及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远志水溶性提取物对黄曲霉菌素B1诱发的回变菌落数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远志对小鼠 P388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亦有抑制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远志水提取液在2.5mg/ml浓度时对小鼠淋巴瘤细胞株(Yac-1)、人红髓白血病细胞株(K562)、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效应,提示其有抗癌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急性乳腺炎 远志500g,洗净,加水1 500ml,小火煎5~6小时成糊状,纱布过滤,取液再浓缩,至煎液发黏即成远志膏。取药膏置纱布或白布上,敷患处并露出乳头,大多1次可以见效。适用于急性乳腺炎早期未化脓者,已化脓溃破者无效。〔中医杂志 1981;22(4):78〕

       2. 治疗阴道滴虫病 远志、补骨脂、大黄按 0.5:1:1 的比例配方,共研末,将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100g置60℃水浴加热,溶解后加入药末100g,搅匀后倒入木模型制成重为1g 的栓剂,每次1枚,15天为1疗程。治疗37例,近期治愈36例;远期复查31例,28例阴性。〔天津医药 1982;10(7):436〕  3.治疗麻风病神经反应 小花远志(又名小金牛草)60g(干品30g),加2碗,煮剩半碗,睡前加糖服,每晚1剂。治疗17例,均有显著效果。〔中草药通讯1973;(3):13〕  方剂选用:

       1. 治疗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发则狂眩:菖蒲、远志(去心)、茯苓各二分,人参三两。上四味,捣下筛,服方寸匕,后食,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日五,亦得。(《古今录验方》定志小丸)

       2. 治疗气郁成鼓胀,诸药不效者:远志肉四两(麸拌炒)。每日取五钱,加生姜三片煎服。(《本草汇言》)

       3. 治疗久心痛:远志(去心)、菖蒲(细切)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远志汤)  4. 治疗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大,不问虚实寒热:远志(汤洗去泥,捶去心)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迟顷,澄清饮之,以滓敷病处。

       (《三因方》远志酒)

       配伍效用:

       远志配伍桔梗、杏仁 远志祛痰止咳;桔梗宣肺祛痰;杏仁止咳平喘。三药伍用,有祛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咳嗽痰多、难以咯出者。

       远志配伍石菖蒲 远志辛温,长于安神益智、祛痰解郁;石菖蒲辛温,功擅理气豁痰、开窍醒神。二者相伍,共奏豁痰开窍、益智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浊蒙蔽心窍之神志不清、惊痫癫狂以及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远志配伍朱砂、茯苓、人参 远志宁心安神,朱砂镇惊安神,茯苓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人参益气安神。四者合用,有补益心脾、镇惊安神之效,用于治疗心脾两虚之惊悸多梦、心神不安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

       “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本草经集注》)

       “畏蛴螬。”(《药性论》)

       毒副作用:远志根皮、远志全根、100%远志注射液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03±1.98g/kg、16.95±2.01g/kg、22.52g/kg。根部木心用至75g/kg仍无死亡。

       【医家论药】

       “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本草纲目》)

       “沈则施曰:远志同人参、茯苓、白术能补心;同黄芪、甘草、白术能补脾;同地黄、枸杞、山药能补肾;同白芍、当归、川芎能补肝;同人参、麦冬、沙参能补肺;同辰砂、金箔、琥珀、犀角能镇惊;同半夏、胆星、贝母、白芥子能消惊痰;同牙皂、钩藤、天竺黄能治急惊;同当归六黄汤能止阴虚盗汗;同黄芪四君子汤,能止阳虚自汗。独一味煎膏能治心下膈气,心气不舒。独一味酿酒,能治痈疽肿毒,年久疮痍,从七情郁怒而得者,服之渐愈。”(《本草汇言》)

       “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以其气升,故同人参、甘草、枣仁,极能举陷摄精,交接水火。”(《本草正义》)

       “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昏自宁也。又取其辛能醒发脾气,治脾虚火困,思虑郁结,故归脾汤中用之。及精神短少,竟有虚痰作孽,亦须量用。若心血不足,以致神气虚怯,无痰涎可祛,即芎归味辛,尚宜忌用,况此大辛者乎。”(《药品化义》)

       “远志,……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虽敛之力,入肝能敛辑肝火,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固无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浓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蓬砂二钱溶化其中。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后乃因用此药,若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矾味,是以愚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远志,味苦入心,气温行血,而芳香清冽,又能通行气分。其专主心经者,心本血之总汇,辛温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阳,而益人智慧矣。”(《本草正义》)

       附注:远志以其苗入药者,名为小草(《本经》),有“益精,补阴气”之功。可“止虚损、梦泄”。

       原药材经甘草水浸泡一宿后(认为可去其毒性)再晒干切段入药者称清远志。本品木心部服后令人发烦,不宜入药,肉厚粗壮者用木棒捶松或用手搓揉使皮肉分离,抽去木心,呈中空筒状者称远志筒或远志通,列为上品;较细者用木棒捶裂,致使破碎,除去木心者称远志肉,品质略逊。产于山西、陕西一带者称关远志,为道地药材。

       远志经炒制后称炒远志,其毒性已减,可免药后呕吐之弊。将远志段置甘草汤中用文火煮至甘草水吸尽,取出晒干入药者称炙远志,亦称制远志,经制后既可解其毒性,又可取其调中和胃,素有胃疾、胃气虚弱者用之较宜。以炼蜜加入适量开水和匀,拌入炙远志稍闷,微炒至不黏手为度,取出放凉入药者称蜜远志,蜜制后可有滋润之功,加强安神作用,常用于心血不足之失眠多梦等证。远志肉喷水微闷后,加朱砂细粉拌匀,取出晾干入药者称朱远志,其宁神作用较强。

 

柏子仁

 

       为柏科植物侧柏 Biota orientalis (L.) Endl. 的种仁。亦名柏实(《本经》)、柏子、柏仁(《本草经集注》)、侧柏子(《日华子本草》)

       等。味甘,性平。入心、肝、脾经。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主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炒研取油涂。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种子含脂肪油约 14%。亦含少量挥发油、皂甙。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期 党参 30g,麦门冬、白芍药、龙眼肉、柏子仁、郁金、鸡内金各10g,五味子6g,当归15g,炒枣仁24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2次分温服。20剂为1个疗程。随证加减:心前区闷痛甚者加丹参、延胡索、川楝子;乏力甚、脉结代者加黄芪、桂枝、仙鹤草;气短、脉沉迟者加红人参、熟附子、鹿茸;心悸、脉数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治疗40例,结果痊愈31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2例。心肌缺血者19例,全部治愈;心律失常者21例,治愈12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2例(均为室性早搏)。〔河北中医 1991;13(4):4〕

       2. 治疗习惯性流产 党参39g,茯苓、大红枣各6g,炒杜仲、白术、黄芪、柏子仁、淮山药各15g,桑寄生12g。每日1剂,水煎200ml,分2次服,以 12~36剂为1个疗程,保持3~4个月皆可。随证加味:阴道流黄水或少量血液者加阿胶、焦艾叶、荆芥穗炭各10g;腰痛加菟丝子15g,川断12g,枸杞子10g;气急咳嗽、心烦易怒加焦栀子、黄芩、苏梗各10g;外伤者加重桑寄生用量为18g。治疗30例,其中28例足月分娩,2例分别提前4或5天分娩。〔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3(5):281〕

       方剂选用:

       1. 治疗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忡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柏子仁(蒸晒去壳)四两,枸杞子(酒洗晒)三两,麦门冬(去心)、当归(酒浸)、石菖蒲(去毛洗净)、茯神(去皮心)各一两,玄参、熟地(酒蒸)各二两,甘草(去粗皮)五钱。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

       2. 治疗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义》)

       3. 治疗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卷柏各五钱(一作各二两),泽兰叶、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妇人良方》柏子仁丸)

       配伍效用:

       柏子仁配伍酸枣仁、当归 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养心。三者为伍,有补血养心、安神定志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血不足之神志不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注意事项】

       宜忌: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牡蛎、桂、瓜子为使。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本草经集注》)  “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本草经疏》)

       【医家论药】

       “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本草纲目》)  “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本草正义》)

       “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忡,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板、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痛,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药品化义》)

       “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本草备要》)

       “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本经逢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