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歌鉴赏之六

 昵称503199 2015-08-28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羁旅行役诗鉴赏指导 

【考点阐述】

     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古人往往安土重迁,怯与远行。但一些有志之士,为了追求功名,建功立业,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不一而足。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每每饱含着对遥远故土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思念,对故里景色的憧憬,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便有了一首首千古流传的羁旅行役诗。这类诗,或表达羁旅愁思,或抒发漂泊无依的孤苦,或抒发怀才不遇、天涯沦落的哀伤,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代言与游子之思相对应的闺中思妇的幽怨之情。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这类诗情真意切,真实地表现了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行役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对遣词造句的鉴赏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等。

【知识梳理】

一、羁旅行役诗常见主题: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珍爱友谊。

二、羁旅行役情感的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三、羁旅行役诗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寒蝉——悲凉。猿猴——伤感。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四、羁旅行役诗常见节令: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上巳(阴历 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意为除旧布新。

【方法点拨】

    羁旅行役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真题再现】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3、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诗歌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5分)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没有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却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5)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5)

    (1)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手法1分,句意阐发1分,解说1分,总分3)

    (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结合词意分析2分,景情反衬2分;写法好处1分,总分5)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4分)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2分)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1分)

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2分)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5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九月”句: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答: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4分)

: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