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恶人悔罪之前,你凭什么跟我谈宽容?

 梅竹君 2015-08-31

骗人的“宽容”

不知从何时起,“宽容”成了一种不容置疑的美德。仿佛谁“不宽容”,便是睚眦必报、小肚鸡肠,不与人为善似的。流行的鸡汤还灌输了大量“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得饶人处且饶人”,老禅师们则着急于告诫年轻人们要“放下”,要“无我”,好像我们对一切苦难都闭眼不看、化作尘烟,我们就能解脱了、逍遥了。

天下仿佛真有这等好事。

而这一套美妙的说辞,也的确把许多淳朴善良的人们,“糊弄”住了。

“宽容”的前提:认罪、担责、不再犯

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德,但它有前提。比如,你做错了,伤害了我,我自然心生不满。但假如你知错即改,并承担责任,保证不再犯,我还继续对你恶语相加,这就很可能导致我和你永无宁日。这时我的确需要“宽容”:既接受你对我的伤害,也接受你对我的道歉、补偿,然后与你复归和平。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假如你既不意识到自己的恶,又不对自己犯下的恶担责,更不承诺不再继续犯恶,却只单方面向我提要求,说“你要宽容我啊”“你不宽容我就表明你道德有问题”,那么,对不起,你滚蛋。

施暴者未对自己的过错加以反省,未对造就不幸的观念、思维方式作出检讨,则他在内心深处仍然坚持着“错”的观念。在将来的某个时机,这“错”观念仍旧会冒出来,铸造新的罪恶,施暴于更多人。这时,我们对他们的宽容,便等于接受了他们去祸害更多人。原本施加在我们身上的“过错”,也将无代价地扩大到更多人头上。

我们如何对待施暴者?

对于施暴者,第一选择是思想交锋,与他在公开的辩论中,让他意识到他所操持的观念已经并仍将侵害他人,使他在深入思索之后意识到自己的恶,并纠正错误观念。

但假如施暴者拒不认错,拒不参与思想论争,甚至故意回避、打压思想论争的可能性,第一选择便要退位于第二选择:复仇。复仇,便是让施暴者意识到恶是有代价的。在这个四处鼓吹和谐、高唱宽容的时代里,我们尤其需要提醒自己一下子:复仇,是一种崇高的情绪。未曾复仇的人,没资格宽容。

讲到复仇的话题,顺带推荐一部电影,《V字仇杀队》。

面对罪恶,总会有人致力于复仇。复仇者的肉体可以被处置,但复仇的思想却可以穿越时代、代代不息。以下为电影剧照与字幕。






来源:逻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