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考释河 南 中 医 马文全 (襄樊市中心医院,湖北襄樊441021) 张仲景将熟地黄、人参、大黄、附子称谓药中四雄,熟地黄、人参譬若治世之良相,大黄、附子比作乱世之良将,用之得当,各有专长。附子在<伤寒论》中入十八方,医圣张仲景在使用附子的方剂中,配伍严谨,用量讲究。现就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附子是四川特产,母根(或主根)叫乌头或川乌,子根(或侧根)叫附子。<本草备要》称:“母为乌头,附生者为附子”。附子辛甘、大热、有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瘕积聚,血瘕,寒湿踬蹙,拘挛膝痛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附子有详细的阐述,并引虞博见解云:“附子秉雄壮之气,有斩关夺将之勇。能引补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人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里,以驱除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附子,其性甚猛烈,拨乱反正,有斩关夺将之勇,可作“乱世之良将”之比。今人多不敢轻用,即或偶一用之,亦必炮制入药。有的用盐水渍,有的用甘草水泡,有的用小便浸,其法不一。 附子在<伤寒论》组方用药中与干姜配伍者皆生用,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等。四逆汤乃回阳救逆之总方,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因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方中附子生用,配以干姜,能制附子之毒,而不损其性,甘草甘缓和平,能缓附子之急,正所谓有制之师。附子与其他药配伍者皆炮用,如附子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等方。<伤寒论》中,生用附子者七方,熟用附子者十一方。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汗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证仍在也。便难是津液被伤,无以下输膀胱。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亡阳之侯,故仍用桂枝汤加熟附子一枚,以收回散失之元阳。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恶寒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发热脉沉者,又可治喘咳痰饮等症。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得 之二、三日,无里证,微发汗即愈,此方比麻黄附子细辛汤更和缓,所谓病浅勿求深。 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啬者。风湿搏结于肌表,故身体烦疼,不能转侧,因无里证,故不呕不渴。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此方在<金匮要略》名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刚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身或微肿者。此条较前条为重,而兼有水气,故小便不利而身微肿。汗出短气乃表证而兼冲逆,故用桂枝甘草。又有恶风骨节痛、小便不利等证,加术附。 附子汤,治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盛也,故重用附子,以涅经回阳。 真武汤,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此为有水气,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此方治肾炎阳虚阴逆型者有特效。患者有腹水,周身浮肿,舌苔黑而滑润,蛋白尿,面目色黯,给予此方,效果很好。 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心下痞按之潘,当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治其虚热。若其人复恶寒而汗出者,是证兼阳虚,又须加附子,以复表阳之气。此方乃寒热并用,邪正兼治之法。 由此可见,<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附子的应用在组方用药上可谓妙趣横生,从古至今沿袭张仲景经方临床应用广泛不衰。笔者认为,研究探讨<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对于指导我们临床准确应用附子具有重大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