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吐血病

 寂寞在繁衍 2015-09-03

概述:《各家医论》曰:“气盛就是火盛,气有余便是火“。火过盛,则迫血妄行,叫做”血热妄行”。如鼻衄,眼衄,耳衄,齿衄,脑衄。脾不统血:如脾气损伤,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血液就会上溢,或下渗,而变生各种血证。《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五脏篇》:“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尿血归热,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脉必数有力;虚火脉必数,而无力。有小肠热盛尿血;有肝火内炽尿血;有热结下焦尿血;有房劳伤肾尿血;有肺肾两虚尿血。

咳血:肺主气,咳是气病,故咳血属肺。其血由肺而来。

1、咳血之血来自肺:但其血是由气道咳出,多杂泡。咳嗽而出,痰血相间,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纯咳鲜血;

2、吐血来自食道:吐血之血来自胃,多成衃(pei)即指凝聚的血。

咳血发生的原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种:

1、外因:

①外感风寒,邪郁于表,或感受温暑,邪热扰营;

②内因:怒气伤肝,肝火上逆,或思虑过度,心脾损伤,或色欲过度,虚火上升;

③不内外因:跌仆损伤,瘀凝于络,都能使阳络损伤,导致吐血。

(1)实邪:外感遏肺,化热久咳,震动脉络血液。如风寒咳嗽,震动血络,或热被寒束,火逼络伤,或风燥犯肺,肺络受伤,或陈寒伏肺,久咳动火等。与它脏关系是,胃中积热,火甚乘金(肺),气上而咳。或肝之怒火,上逆而咳。

①风寒犯肺而咳血:证见必兼头痛身热,形寒怕风,喉痒胸痛。

治宜清肃营卫,如疏风止咳汤,加藕汁茅根。

②热被寒束而咳血,证见与风寒犯肺相同,但兼口渴舌干,此为内有伏火,外感风寒所致。治宜清解营卫,如银翘散,去桔梗,加桑叶,丹皮,藕汁,童便,次用和血清络,如五汁一枝煎,去姜汁,加梨汁,童便。

③风燥犯肺:干咳失血,多见于素饮烧酒,及吸烟过多之人。

治宜祛风润燥。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止血加地锦,藕节。清火加枯芩,麦冬。化痰加竹油,梨汁。降化加苏子,白前。补血加生地,鲜藕。大便不燥者祛麻仁,加川贝,继用保肺梨膏。终用参燕麦冬汤。以善其后。

④陈寒入肺,久咳喘满,因而失血,是病虽生于寒,而实因寒动火。

治宜清火之中,佐以搜剔陈寒,可用千金麦门冬汤。

如寒动肺中,久亦都从火化,即上焦血滞痰凝,亦属因火所致。应当专清其火佐以消痰宁络。

治宜用加减人参泻肺汤,送下葛氏保和丸。

如咳仍不止,痰中兼有血丝血点,防变肺痿,肺痨

治宜早服吴氏宁嗽丸,夜服五汁猪肺丸,清金保肺,止嗽宁血,以除其根。

(2)内伤:如久嗽咳逆,肺络受伤,或焦虑过度,心脾两伤,或肾阴不足,虚火烁金或肝木偏旺,木火刑金,凡此种种,都可以导致咳血。或阴虚肺中津液不足,阴虚生火肺不肃降。

吐血的原因:为阳明胃经,被称为血海的冲脉,属阳明,而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之气上逆,胃气不能下行,血必随之上逆而出。这就是吐血的根本原因。

“实火吐血原当用苦寒,然,除实火之外,则概不宜用苦寒矣。”因吐血挟虚者多,故吐血戒用苦寒。

①久嗽伤肺,肺络损伤,而失血,证见,咽痛咳嗽,痰中带血。

治宜清肺滋养,如丹溪咳血方,及百合固金汤,随证选用。

②焦虑过度,心脾损伤而咳血,证见形色焦悴,食不知味,少寐不安,声细声怯,脉弱怕冷,治宜补血宁心,如养心汤,或归脾汤之类。

③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咳血:证见脉数内热,口舌干燥。

治宜滋阴降火,如生地黄汤,或六味丸之类。

④肝为藏血之脏,养肝则肝气平,而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俞不止。

治宜以白芍,炙草制肝,批把叶,麦冬,橘红,贝母清肺,薏米人,山药养脾,韭菜,降香,苏子下气,青蒿鳖甲,银柴,丹皮,地骨皮,补阴清热,栆仁伏神养心,地黄,萸肉杞子牛膝补肾。为屡试屡验之方。

若肝木偏旺,木火刑金,而咳血:证见烦躁口渴,胸胁刺痛头眩心悸,颊赤口苦,发热盗汗。

治宜调肝宁血,如逍遥散加丹皮,黑栀之类。

治疗吐血以调降胃气为主。其三要诀是:

(1)宜降气,不宜降火;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血随气行,自然不会溢出上窍。

若降火,必用寒凉伤胃,胃伤则脾不能统血,血俞不能归经。血之不循经络,不求止而自止。

(2)为宜行血,不宜止血;若止血则血凝,则必发热恶食,胸膈疼痛,病势日甚。

(3)为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藏血之脏,养肝则肝气平,而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宜以白芍、炙草制肝,批芭叶、麦冬、橘红、贝母清肺、薏仁、山药养脾、韭菜降香、苏子下气,青蒿、鳖甲、银柴、丹皮、地骨皮补阴清热,枣仁、茯神养心;地黄萸肉杞子牛膝补肾。为屡试屡验之方。

如衄血,吐血,便血,妇女血崩,用凉血止血药不效,应改用培补脾胃,引血归经的药物。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往往可获显著效果。

附咯血唾血分析:

咯血:是不咳嗽,而喉中咯出小血块或血点,亦有兼痰咯出者。此症比咳更重。主要原因,房劳伤肾,水亏火旺所致。咯血虽属于肾,但水火互根,肾病可以及心,心病能及肾,故有心经火旺,血脉不得安守。

治宜初起应用白芍,丹皮,茯苓杏仁,山药,山栀,麦冬,童便等,以清游火。后必滋补肾阴,以安其血,如六味丸加牛膝,麦冬,五味子之类。

唾血:是鲜血随唾而出,或涎中有血,如丝如点。主要是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所致。虽在肺,其源实出于肾。

分析:清晨唾血,多肝不藏血,血不归经,故然与脾不统血有关。亦应特别注意肝脏的影响,因肝旺克脾。肝火盛则气逆,反晦肺金,使肺金不能清肃下行。

治法:调气,降逆,泻实。凡气逆宜降:“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亦平复。”治宜滋阴降火汤,及天冬麦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黄柏远志,熟地之类。

唐宗海治咳血,用疏表,以清肺气,或滋肾以养肺,都是使肺气肃清下行,以达“气下则血下”的目的。

(1)唐宗海总结出:吐衄必降气,下血(指便血)必升气的治疗原则。所谓升举,不仅对补中益气汤而言,凡开提升发,都属于升举的范围;

(2)他评朱丹溪说:“朱丹溪治病,以血为主,故用药偏于寒凉,不知病在火脏,宜寒凉,病在土脏宜甘温也。”;

(3)他评李东垣说:“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补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乃不化也。”

(4)唐氏认为:若脾气损伤,形成的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血液就会上溢,而发生各种血证。皆以脾胃虚弱所致。应以补脾为主,脾气一健,升降自能恢复,升降正常,元气充畅,则血循自能循经运行。

(5)医家唐宗海认为:“气既为血之帅,必元气充足,足则统摄血行。若脾肾虚损,元气不能统摄血液,也会泛滥旁溢,而发生各种血证。他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又说:“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

(6)唐氏说:“其气(脾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之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者,亦是如此”。

(7)医家唐宗海说:“止血方法虽多,而总莫先于降气。如吐血,气实的病变,则以泻实为主。火不上炎,血便不再上逆。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治吐血主方。”

滋阴降火汤《沈氏尊生书方》白芍,当归,熟地,白术,天冬,麦冬,生地,陈皮,知母,黄柏炙草,姜枣。水煎服。

郑氏写有一首诗:“吐血都传止血方,生军六味作主张。甘寒一派称良法,并未逢人用附姜。血水如潮本阳亏,阳衰阴盛敢簪为。人若识得升降意,宜苦宜辛二法持”。批评一见失血,即投凉药之法,进而指出辛温扶阳治(止)血之法。奈何人一见失血诸症,皆谓火旺,莫不用寒凉,由此而死者甚众!不过,现在人一见失血诸症,多求治于西医,中医在此领域,已经甚少作为了。这是题外话。

江天成写于中国河南信阳。    2013年2月24日星期日1。

E-mail:x889912@sohu.com.    E-mail: 1402866422@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