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吴氏大宗祠座落于泉州市涂门街东观西台,原系明代官邸,清代辟为吴氏大宗祠(包括原泉州府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诸县)。大宗祠原有吴厝埕、立旗杆、前照墙、官邸石鼓、吴厝池塘、六角古井等史迹,历史悠久,艺术精湛,规模宏大,气宇非凡,集闽南木、泥、石、砖传统技艺于一体,深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泉州市绝无仅有的五开间四进三天井木构建筑精品,位居泉州古建筑之冠,被列为福建省、泉州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吴氏大宗祠原为明万历癸未(公元158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府第。因吴龙征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刚正不阿,有政声(府、县志有传,崇祀乡贤祠),故匾其府第曰“东观西台”。历明清由地望沿袭为路名,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至清叶光绪年间,吴氏族亲议建泉州府级吴氏合族大宗祠,其时吴龙征九世孙吴朝铨,慨然以其府第前三进为族人改建吴氏大宗祠。改建工程在丙戌(公元1886年)四月始建,越辛卯(公元1891年)十月落成,历时5年,当建至第四年,适逢晋江钱塘吴鲁(字肃堂)以光绪庚寅(公元1890年)一甲一名进士,殿选恩科状元,泉郡族亲钦幸本族荣中状元,为闽南吴姓千百年来所未有,额手相庆,皆称因改建吴氏大宗祠而龙脉复兴。随即加速改建工程,祠前树状元旗杆。由于吴鲁状元从翰林院修撰,典试陕西,旋督安徽学政,稽延五年,至乙未(1895年)才衣锦返乡,状元返乡即到大宗祠大会族亲,春祭典礼,并撰书碑记。
此后100余年来,吴氏大宗祠历经沧桑世变。民国初年,地方不靖,沦为兵营,惨遭破坏。直至抗战胜利之初,泉州吴氏名士贤达鉴于吴氏大宗祠乃明、清古建筑,呼吁建立教育文化机构,以免兵燹之毁。南安黄龙、晋江磁灶吴氏族亲积极响应,随后,组成“泉属延陵吴氏家族联谊会”,议在吴氏大宗祠筹建“至德学校”,藉以培养人才,保护文物。后适增长率主管部门择址大宗祠设立“双忠讲武国民学校”。直至1949年建国后,国民学校并入第二中心小学,迁出吴氏大宗祠;泉州市总工会即设“工人俱乐部”于此,后为泉州市甲剧团使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据为总部,后为海滨食品厂、皮革厂占用,将两廊及中庭改盖工场,破坏更为惨重。至1980年,经文化部门索还,由泉州南音乐团迁入。1992年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河依旧,时空百载。历经兵燹战乱、风侵雨袭、蚁蛀虫咬,大宗祠屋漏墙倾。至上世纪末保留下来的泉州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市府仍编定为地名,作为标志性的纪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涂门街改造时幸未拆除。于是修复呼声四起,海内外吴裔齐声响应。1997年10月,在吴捷秋宗长的主持下,吴氏宗亲共同发起修复吴氏大宗祠,成立大宗祠修复委员会主持大宗祠修复工作。终于集腋成裘,水到渠成,海内外共捐资400多万元,大宗祠全面落架大修。遵照文物法修旧如旧的原则,大宗祠修复工程于1999年10月破土动工,历时一年整,至2000年10月竣工,并于11月12日(农历十月十七日)举行修复竣工“文物重光庆典”。 修复后的泉州吴氏大宗祠分四进,第一进121.3平方米,第二进302.3平方米,第三进424.9平方米,第四进为32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77平方米。前三进为清代宗祠建筑,抬梁木构架,雕梁画栋,技艺精湛;石砖外墙沿用闽财民间多种传统手法,白条石底座上封砌红色墙面,砖色调质朴庄重;门廊结构丰富多彩、富丽堂皇,为南匠之杰作。宫殿式层面,粘土饰简、花头、垂珠,古色古香,闽南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燕尾式屋脊挺拔有力,近尾端饰以龙首,增强建筑艺术效果。前三进二天井内庭全面敞开,地面自前而后逐渐升高,满堂红色地砖似地毡辉煌华贵。天井及其四周阶石以细凿白石铺砌并组织排水,简洁美观,无积污之患。一至三进内庭可容千人祭祀活动,无视线之碍、风雨之虑。设计构思之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闽南宗祠建筑之冠。其第四进保留明代官祗特色,规制严谨,布局合理,简朴大方,隔扇精巧,西侧入口匠心独具,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官宦宅第。重修后这幢闽南名祠包括东观西台官祗是一幢具有双重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其附属工程——门前照墙“福禄寿和合”构图含意深远,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新修复的吴氏大宗祠,左大门匾上书“至德流芳”,右大门匾上书“延陵衍派”,中大门匾上书“吴氏大宗祠”。中门屏风则是吴状元题诗,诗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闻诗知国政,讲易见天心。”二进大厅“记首世家”匾额笔划刚劲,气派雄浑。三进大厅有“状元宰相”匾额,为南宋著名诗人吴潜而立,相传吴潜四子分四溪(即龙溪、梅溪、清溪、洛溪),在泉州传裔,其墓葬现存南安境内。另一块匾额“状元”则为清末吴鲁状元所立。大殿正中龛内有吴氏先祖泰伯、仲雍、季札的汉白玉雕像,形象望而却步严,雕工精美。正厅一角还有一眼元代古井,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大厅两侧还悬挂着历代吴氏考中乡榜会榜名录,正厅还有一副对联书云:“同科四进士;一代五乡贤”,足以展示泉州吴氏之族望。 文物重光,吴氏大宗祠成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一张亮丽的名片,是中外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与老君岩、府文庙、清净寺、庄际昌状元祠、芳草园、临漳门等并列为泉州重要旅游景点。 2005年11月19日,吴氏大宗祠举行盛大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300多名来自泉州名县、市、区的吴氏宗亲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庆祝吴氏大宗祠由市级文物单位晋升为省级文物单位。吴文富先生主持仪式,吴汉民、吴捷秋、吴长榆、吴序安、吴端雅、吴景鑫、吴文富、陈鹏鹏分别为前后两块省级文物保护碑揭牌。 历经动乱年代,百年前大宗祠之木主已荡然无存。经管委会全体成员研究,多方征求意见,遂于丙戌年(公元2006年)举办新一轮晋主。除奉请旧时神主之位外,新增木主若干,以供春秋之祭。 泉州吴氏人文鼎盛、人丁兴旺,据统计,现人口已达30万之多,还有历代从泉州迁播至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吴氏侨亲近百万人口。依照闽南地区民俗,大宗祠每年举行春、冬两场盛大的祭祖活动。 泉州市吴氏大宗祠管委会以文物为依托,以文化为纽带,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先后举办“文物重光庆典”、“抗震灾迎奥运书画展”、“海丝文化书画展”、“吴氏十家书画联展”、“吴氏学子奖学仪式”等,承办“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工作会议”;努力拓展联谊渠道,先后接待菲律宾让德宗亲总会、印尼吴氏宗亲总会、马来西亚吴氏宗亲总会、菲律宾延陵吴氏宗亲总会以及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守亲前来寻根谒祖;热情接待考察实习,先后接待日本、南韩等国建筑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科研,接待日本、韩国建筑大学,苏州东南大学,泉州华侨大学师生前来考察实习;主动对接文化交流,先后组团参加菲律宾吴氏宗亲庆典活动、无锡市“吴文化节”、“中国·江阴季子文化节暨季子祠重修落成典礼”,组团赴金门与金门吴氏宗亲会座谈交流等;会长吴文富先生先后参加马来西亚首届世界吴氏恳亲大会、香港吴氏宗亲总会60周年大典等重大活动。2008年9月27日,管委会组织37名吴氏宗亲往无锡泰伯墓举行“归宗碑”立碑暨谒祖仪式。 泉州市吴氏大宗祠管委会愿与世界吴氏宗亲及各文化团体携手合作,共同谱写吴文化交流研究的新篇章! 附录: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 位于泉州市涂门街巷吴厝埕。此地原为明万历年十一年(158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徵的宅第,因其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其府第匾称“东观西台”,明、清沿袭为地名。光绪年间,泉州各地吴氏宗亲共议兴建泉州府五县吴氏大宗祠,吴龙徵的九世孙吴朝铨将“东观西台”第宅前三进献出,留后一进自居。祠堂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动工,十七年(1891年)落成。 祠堂大门五间,中间设“塌寿”,分心柱,前后各施通梁。寿梁上施“排楼拱”——成组斗拱构成的铺作层,斗拱后尾用拱仔层层出挑,承托副圆(金檩)。这种构架形式在闽南祠堂中属于晚期的复杂形式。为了增加屋顶的陡峻,大厅及大门屋面均使用了“屋面暗厝”的结构。 大门后为大厅,是祭祀时的主要活动空间。大厅五间,室内没有分隔。大厅用料硕大,心间梁架属于典型的“架内三通五瓜”结构(图2—2—2),前大方设轩棚顶。大厅后为寝殿,是平时存放牌位之处,明间架内也用“三通五瓜”梁架,但尺度略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