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鼎盛唐宋 左手文学 右手医学

 花之叶55 2015-09-10

唐宋文学和医学关系

鼎盛唐宋 左手文学 右手医学

2014511039 原淳淳

【摘要】唐宋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顶峰时期,此间无论是经济,军事,都异常繁荣,在此基础上促成了文化的迅速发展,唐诗宋词经久不衰,于此同时医学也跃跃争荣,其文献著作更是多如星辰,笔者将两者进行联系对比,探究其中微妙,做出如下论述。

【关键词】唐宋 文学 医学文献 体会感悟

唐代诗的发展让人震撼,据《全唐文》记载,有诗人2 200余人,作品近5万首,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分别代表了唐诗的两大高峰,而此外,有特色、有影响的诗人,尚不下五六十人。[1]。宋代继承其发展趋势,转为词风,《全宋词》收作者1 300多人,作品2万余首[2]。足可见其峥嵘之势,而此时的医学并驾齐驱,著名的唐代官方医学校太医署历来受到史学界高度赞扬,认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最先进的医学校[3]。孙思邈的著作也是被称集大成之作。[4]笔者仔细研读此间文学与医学文献,认为唐宋的文学和医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医学文献中多充溢文学的影子。

1唐宋医学与文学平等地位

1.1唐代医学与文学地位

唐代的文化体系虽仍然是儒家体系,但是特点较为鲜明。其一,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二,能够兼容并蓄,具有开放兼容特点。其三,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5]因此可以说此时的文学亲和包容中求发展。

反观医学状况,从医学建设来看,唐代太医署的编制,设置340-380人,其机构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科详细,成为世界之冠,是最早由国家举办的高等医科学校。中央颁发医政法令规定,在地方州县设置医药卫生组织机构。[6]政令畅达,故相应医学发展自然发展迅速。

1.2宋代医学与文学地位

对宋代文化的地位,历代学人每有称述。南宋朱熹曾说:“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明代方孝孺称:“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7]近代学者陈寅恪则于《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足见宋型文化作为华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峰峦是大家公认的。

此间医学亦是被同等重视,著名文人范仲淹说过:“不为良相,当为良医”[8]这是把“良医”的作用几乎提高到“良相”的地位。他还向国家提出建议:“自京师以逮四方学医之人,皆聚而讲习,以精其术,其黔庸谬”[9]这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医药科学学术会议,借以选拔优秀的医药人才。可见当时医学发展之迅猛。

2 唐宋医学文献和文学发展2.1医学文献分科化

随着唐宋时期医学分科大发展,不仅表现在医学教育上太医署(局)分科设置各门专业课程。而且在实践上,就是按照各专科进行医疗活动的。因此产生了医学文献的分科,如伤外科专家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儿科专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妇产科专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法医专家宋慈的《洗冤集录》等,便是其例。

而此时无论唐诗或是宋词,已是各自成派,且从韵律,形体,情感,意境都趋向细致,分支极多,此与医学文献有着惊人的相似。笔者以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进步,也是完备的必然。

2.2医学文献简练易懂化

如果说先秦时的医学文献过于深邃难懂,那么唐宋的医学文献则是简练易懂,贴近生活所需,唐代苏氏等人的《唐本草》在每项药物后配简述,图文,准确绘制药物的形态和颜色,[10]孟氏的《食疗本草》强调因时因地给人食疗,减少了人们的医药开支,降低了人们对医学治疗的要求,从而更加受人们的欢迎。[11] 此时的唐诗宋词也避开了原先的赋,论等的冗长难懂,如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都不在一唱三叹,用笔深厥,而是让人能明显感知他们的感情主旨

以上说明这个时代的医学或是文学都较为贴近生活,满足人们需求。不再是高不可攀,难以理解的神秘。

2.3医学文献合并化

因为时代的空前,医学文献也开始进行大的合成,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分门别类,将医学再次推到高峰。《新修本草》将陶氏《本草经集注》全部纳入后,又收录其他,编成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国家主持编写的《太平圣惠方》则是收集了宋以前的方书,又加入名间单方验方汇成。类似总结性著作不计其数。可见此间医学在向合并总结化。

3文学中的医学治疗

唐代的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可以窥见文学中医学治疗的影子,中医讲七情内伤致病说。将情绪和脏腑联系分五行之列,足见对情绪重要的认识,积极的情绪疏导是无疑是避免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当时不能随意言语的年代,人们在忘我的文学陶醉中进行着医学治疗,在诗词中或抒惆怅,或诉离殇,或写喜乐,这种形式将医学和文学再次紧紧联系。

4体会感悟

唐宋的盛极一时给了各领域充足的发展空间,人们对养生健康也更加关注,使得医学上升到显眼的位置。而中医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的医学,此时的唐诗宋词文化又呈现兼容开阔式,所以使得医学文献与文学作品有了很多的相似的的地方。唐诗宋词的写作方式很大程度上运用到了医学文献的写作之中,这是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是中医扎根传统文化受之影响的必然。唐诗宋词的繁荣又让人们借助这个平台将消极情绪排解,留下那么多千古绝诗。最终确立了唐宋时期医学和文学彼此之间各有渗透,互有影响的关系。

[1] 戴伟华,唐诗宋词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9,第1页

[2] 戴伟华,唐诗宋词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9,第9页

[3] 《礼记注疏》卷5,载《唐宋注疏十三经》,中华书局影印本1998年版。

[4] 张若楠,王三虎,孙思邀《千金方》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报.2002.

[5] 郑学檬、冷敏述,唐文化研究论文集[C],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第1页

[6] 傅维康[M],中国医学史,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01.第178页

[7]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二四《谈诗》其二。

[8] 李涛:医学史纲[M],中华医学会,255,176-250

[9] 宋.龚鼎臣.医部全.十二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472 .1962

[10] 唐苏敬等.《唐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57.01

[11] 唐孟诜撰.俞晋校注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 1992.12

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www./doc/info-1809ee8b650e52ea551898db.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