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秋月》点评(讲座手记)

 醉月诗苑 2019-12-29

  

    舍得的点评以赏析学习为主,或繁或简,说多说少,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享受诗趣的同时,共同得到提高。好,闲话不说了,直接进入主题:

    七律·秋月  
    作者/参一影

    寂寞红尘闹不休,欣以雪花点亭优。萍今落幕同春色,镜古描茜对白绸

    闲足路径旋石子,侧目凡间烛火愁。易懂寒窗铺桂事,难知岁月赴东流

    【点评】作者应该是学诗未深,遣词造句比较生疏,意象组织显得松散,出律处也比较多。但欣慰的是押韵还是无误的,而且也有意识地注意了对仗,虽然不很工整,但是这种“意识”对以后的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至少,说明作者认识到了七律体裁的主要特点,已经比较正规地在诗学道路上前进了。

    初学写作,写到这程度其实已经不错了,舍得初写格律诗时还不如这样呢。我们初次尝试写作时,都容易出现这类的情况,因为要注意格律的形式,所以用辞上就难免拘谨起来,一旦拘谨就放不开思路了,平时可以思如泉涌,口若悬河,遇到陌生的“格律”挡道,就只顾得上东拼西凑了,这时候往往忽略了全篇的流畅性和协调合理性。这一点也不怕,这个阶段,诗意如何并不重要,别急着想成功地写出多么精彩的诗意。先把格律知识等基本的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了是这时期重点考虑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咱慢慢来。非常感谢这位作者及所在群的支持和参与。

    七律·秋月  
    作者/怡情雅致

    霜降风寒又是秋,喜迎玉兔碧空浮。乐观山菊笑文阁,欣看海棠摇月楼

    把酒吟诗骚客醉,搜肠刮肚玉人愁。嫦娥起舞舒长袖,一泄银光遍九州

    【点评】读这首七律,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底比较好,格律也比较熟练,文体格式上没什么问题。但是写的不够认真,一定是写完后没做什么“推敲”工作。我们看起句“霜降风寒又是秋”形容的是一种冷峻萧瑟的“秋”之氛围,那么,跟下来的“喜迎玉兔碧空浮”则是另一种相反的情调。作者是想用前两句扣住“秋月”的题,这两个字是找住了,但没扣准。诗之起句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其实,起句的意象描写,往往是决定全诗的背景氛围的。秋,可以多角度来描述,但是用“霜降风寒”就限制在很冷峻的气氛里了。这使得后面的“喜迎”“乐观”“欣看”以及“嫦娥起舞”等描写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看颔联“乐观山菊笑文阁,欣看海棠摇月楼”,这样的写法实际属于“合掌”了,上下句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这是其一。其二是这里出现了“海棠”是不合时令的。这就牵扯到我说的起句的作用了,起句既然是“霜降风寒”那么就至少是晚秋时节,这时候的海棠多是早已枯萎了。即使有个别品种的海棠比较耐寒,但也不具有代表意义。殊不见苏东坡写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习惯描写上,海棠总是和春风联系起来的。

    我们还注意到,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格律上的“拗救”。上句的“文”字这里属于孤平,下句的“棠”字也构成了孤平,但是在下句用一个“摇”字,救了上句,也救了本句,这叫“双救”,使得诗合律。诗的转结两联,没什么大毛病,但是看着很一般而显得平俗了,为什么?这是因为用语过于随意,使得诗的立意偏俗。“搜肠刮肚”是败笔所在。诗之用语追求的是风雅,即使达不到萧散之别趣,也须避开“细碎卑冗”,诗法有云“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尾联之“嫦娥起舞舒长袖”无疑取自毛主席的“寂寞嫦娥舒广袖”,套熟痕重而不可取也。

    诗不厌精,贵在推敲,并不是格律合上了就算完成任务了,把它当做艺术品来雕琢,方可品尝到至上的乐趣。愿与作者共勉,感谢作者及其所在群的支持和参与。



    七律·秋月   
    作者/河山

    白云河上浅滩头,几里风霜接暮秋。花蕊夹江添秀气,残荷小苑系风愁

    珠帘叠翠围寒鹄,锦缆牙樯点瘦鸥。展望故乡歌舞地,温柔玉月落栖州

    【点评】先提出一个修改的参考意见:把结句“温柔玉月落栖州”改为“温柔玉兔出栖州”。“玉月”二字读音上挤堆别扭,改为“玉兔”则意思不变,音律上却舒服多了。将“落”字换成“出”字,是为了照应前面景色的描写。因为前面所有的描写,都不是写的夜景,那么,“月”就没有存在的的基础了,它从何而“落”呢?但是,用一个“出”字在尾句上带它出来,则不仅协调了与前面景色上的一致性,也将前面的景物描写化为这一句的铺垫,使之成为点睛之笔。且“初上弦月”,韵势正足,可携余味而散于诗外。

    全篇看来诗味不错,原因是景语运用的比较充分,尤其是前两联,韵致不错。但是在颈联处还是一味的这样将景色进行到底,则使得诗意流于平淡了。“围寒鹄”“点瘦鸥”这样的意象铺陈显得有点累赘而琐碎了,“鹄”和“鸥”都是水鸟,如此意象的重复描写,诗意未免平淡了。况且,诗之结构在这里有塌腰现象。如果是五律的体裁,前三联皆景比较合适,用尾联连转带结,还能带有高古之风味。七律则更适合在转联处达意,而非纯景色描写。否则诗意就会有画面平铺的感觉,诗言志的特点就表现不出了。前三联即使都做景色描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求层次有所变化。层层递进,或由低及高,由窄及阔,乃至移天换地而气势突兀。这里高调的目的,是为了能将尾联带出来。否则如本律这样“珠帘叠翠围寒鹄,锦缆牙樯点瘦鸥”这般围着这些海鸟来反复描写,又加上“珠帘叠翠”“锦缆牙樯”这样的修饰,象是一种享受而流连忘返,很难带动起尾联“展望故乡”这样的远眺之意境。

    意象的选取是不可以随意的,要有设计有目的的选用,避免重复,避免相隔,否则会因为意象的不统一协调而构成不了完整的意境。比如这里的起联比较大气大境,从“白云河上”写到“风霜接暮秋”,气势很好。但是到颔联,忽然就细微到了“花蕊”“残荷小苑”这样的景象中了,还说成了“秀气”“风愁”,这和首联是完全两个风味气场,这样的意象组合,是无法构成完整意境的。

    写景语,要当做写情语那样去斟酌,对待诗中场景的布置,就如同在打扮自己的家,咱肯定不能把灶台放在卧室床边,也不能把梳妆台和冲水马桶放一起吧?打扮卧室就是卧室的氛围和摆设,装修客厅或厨房,也是各有各自的环境和家私安排,不可以混用的。诗之境象的选取,也是一样一样的道理。

    感谢本作品的作者及其所在群的支持和参与,舍得直言侃诗理,说的只是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七律·秋月    
    作者/众星捧月

    冰穹玉色染江州,一卷银帘燕子楼。寂寞寒宫伤往事,逍遥柳岸摒新愁

    瑶台每见红尘冷,水榭常猜世外柔。欲往莲池温旧梦,轻舒广袖唱风流。

    【点评】在点评前面那首诗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诗中景物意象的安排要具有合理性及协调性,要避免重复和相隔。这首作品,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这类问题是所有诗词学习者面对的共同问题。可以这么说,把诗中的意象安排设计的如何,才是标志着真实的写作水平的高低程度。

    写诗时,景色安排合理了,事件顺序清晰了,那么诗意的境界自然就出来了。诗意体现在这样的自然情理之中的,正如我们下厨房炒菜那样,要想做个青椒肉丝,就要把青椒洗净切丝备好,还要选好肉也洗净切丝备好,然后,准备好需要的材料,北方人就多放点盐,南方人就多备点糖。油、盐、酱、醋、花椒大料、葱、姜、蒜、味精等等等都做好准备,该放哪样就放哪样。用什么材料就出什么味,什么材料该用多少都要有数,如果扔几粒花椒进去,那出的是清香味,但是若抓一大把花椒放进去,那就会麻翻了你。油用的太多会很腻,油放少了则涩不香。各种材料的分量都很合理,而且火候时间都掌握的很好,一掂大勺,那这道美味佳肴就出锅了。这香喷喷的香味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诗意!

    那些材料是什么?就是我们选用的意象,先后放材料的顺序以及对灶火大小的掌握是什么?是章法。那青椒和肉丝是主要意象,那些油盐酱醋等等调料,就是修辞。诗写的好,那就是大厨师。学诗不就象学炒菜吗?那么,这诗意的精彩不精彩,就象这菜味香还是不香,这是我们想有就有的吗?不是,而是各种材料搭配好了,再火候顺序掌握好了,才能水到渠成的。这个比喻还证明了那个说法——诗词的形式重要,还是诗意重要?到底是哪个重要呢?没有“形式”,哪来的“诗意”可言?!

    好,我们具体看一下这首诗。舍得还要继续直言陈述个人看法了,以资作者参考,也供同学者讨论。

    “冰穹玉色染江州,一卷银帘燕子楼”看这个起联,先注意到“冰穹”二字了。穹为何物?上面是穴字,下面是弓字,也即中间隆起的拱形,多被用来代指天空而言的。比如我们说的苍穹或说成穹苍。那么“冰穹”是指天空而言吗?这个词,其实本身是有特指的,比如南极大陆被很厚的冰体覆盖,好像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被称为“冰穹”或被称为“冰盖”,这样,它就是特指厚冰所覆盖的地貌而言了,而非指向天空。作者用这二字,可能没注意到“冰穹”二字具有这样的指向含义,而只是想形容天上,用冰来形容碧透的含义。

    其实,作者可能更想用这“冰穹”来代表月亮。月亮的别称非常多,但大多是用盘、轮、镜、规、鉴、碗、饼、壶、弓、丸、钩等等这类的意象来形容,而绝没有用“穹”字来形容月的,哪怕你用冰啊玉啊来修饰都不行,为什么呢?因为“穹”字本身不仅代表天,它还含有高、大、深、远、无边际等等这样的含义,用来形容月,当然不合适了。对这个词解释这么多,其实是想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任何一个词字,对诗的影响都是全局性的,一个小螺丝帽,就会决定着大机器能否运转好,就这道理。换个角度,这里的“冰穹”来代表月光下的天空呢?也不可以!一是它本身的特定含义决定的,二是即使能代表,也与后面的“玉色”犯了重复,“冰”字在这里起的作用是形容修饰,和“玉色”是一样的。

    下句“一卷银帘燕子楼”,我们又注意到了这个“银帘”,“银帘”多是指瀑布而言的,也是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呵呵。不是舍得喜欢在这抠字眼,而是如前所述,诗的意境就是由这一个个意象所决定的,材料不选好,能做出好菜味吗?这句里的“燕子楼”和后面几联中出现的“寒宫”“柳岸”“瑶台”“水榭”“莲池”等景物是否构成了合理有序的景色安排?它们所代表的意象含义,是否能构成统一基调下的不同景观?

    原则还是那个——尽力避免重复,也不能相隔太“远”。我把这里的“远”字加引号,不是指着距离的远近,而是指意味的远隔。把这些梳理顺了,可以肯定地说,自然就是好诗!作者自己回头审一下,其他人也可以帮着看一下,我们不难看出是否做到了合理的安排。

    景物的描写,其实也等于写出了作者的视角所在,也就是说,你是在什么位置上看风景的,你就是在什么角度来欣赏风景的。不同的角度,当然所得到的感觉不同,那么所感叹的情调意味也自然不同,诗意表现,当然也就不一样了。对于这首诗就不每句详细分析了,舍得试着做一启发式的观点陈述,相信作者自己就能看得出端倪,并调整好诗境的安排的。感谢本作品的作者及其所在群的支持和参与,舍得直言侃诗理,说的只是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由于今天舍得时间比较紧张,就先说到这里吧,谢谢各位,并顺祝各位周末愉快,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