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刘石庵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由于刘墉喜用油烟墨,这种墨乌黑浓郁,光泽亮丽,加之他的字体本就外貌丰腴,故而有“墨猪”之诮。因他官居体仁阁大学士,被称为“浓墨宰相”。 刘石庵书法初从赵孟頫、董其昌入手,又喜好苏轼的笔意,曾潜心研习《阁帖》,对唐宋诸家并六朝碑版无不习。擅长楷书、行书,同时也能写榜书和小楷。他喜用硬笔短毫,书法丰腴淳厚、落落大度,体现了他一生的襟度。刘墉一生书法曾经数度变化,年轻时珠圆玉润,中年笔力雄健,到晚年则趋于平淡。对他的书法有肉多骨少的看法,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有绵里藏针的妙处。刘墉书法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称为清四大家。 刘墉的书法得力于深厚的帖学积累,康有为赞其“集帖学之成也”。他的书法“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巧拙相伴,独具面貌。晚年对北碑虽有所涉猎,但已精力衰弱,不能有所成就,最终只能囿于帖学范围,无法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成为帖学衰落之前最后一抹亮点。 其书法,初看圆软滑,若似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用“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题东井澄池砚》诗笺
行书 纵128厘米 横60.5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洒金彩笺 纵175.2厘米 横63.9厘米
纸本行书 纵129厘米 横29.5厘米×2 香港艺术馆虚白堂藏
纸本行书 纵114厘米 横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 纵171.5 横50.7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冷金笺 纵129.4厘米 横6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纵76厘米 横45.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纵135.5厘米 横55厘米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十二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乾隆35年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 王文治论书多取“淡”字,这是继承董其昌而来,如跋《董临怀素卷》:“余因习董书,始悟素师淡处。因素师又悟右军淡处也。”王氏评董书亦多用“淡”字,若“董书似不经意醇淡古雅之趣,疏之愈出。”“爱心怕心,一时顿断,乃谓之平淡天真。此境惟董香光独到,他人不解也”等。董其昌“尚淡”,并以此进行审美、批评,王文治就其观点与之相承。如董氏云:“余以为张旭之有怀素,犹董源之有巨然。……皆以平淡天真为旨。”王文治在跋《怀素千字文真迹》中曰:“然素师独得右军淡处,……此意董香光屡发之,惜知音者希也。”董氏评:“米书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王氏亦言:“米书魄力虽大,而平淡处尚有未至。”由上可见,王文治在书论中多取董其昌“淡”之用语,其评书标准亦继承董氏。董其昌“淡”的思想来源于禅学与庄学,他认为“淡”是自然天成的,是一种本真的流露,而不是靠“钻养”、“澄练”之功,而且也“非学可及”。而王文治认为的“淡”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自然之美,作书追求“解衣磅礴”“无意于佳乃佳”的意境。 王文治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跋《唐玄宗鹡鸰颂》
纸本行书 纵219.5厘米 横29.7厘米×2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行书 纵129.5厘米 横58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纸本草书 纵129.7厘米 横3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纸本行书 纵128.2厘米 横2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云龙纹笺 行书 纵167厘米 横30厘米×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行书 纵138厘米 横57厘米 西泠印社藏
纵127厘米 横22厘米x2
纸本行书 纵131厘米 横28厘米x2 上海朵云轩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