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 冬天易发的头昏眩晕?

 以身心奋斗为本 2015-09-10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 冬天易发的头昏眩晕?

每年冬天都是头昏眩晕的高发季节,今年同样如此。入冬以来随着严寒渐趋,安医大一附院的的头昏眩晕患者悄然增加。他(她)们愁眉苦脸,双目微睁、软弱无力,或由他人扶助,摇摇恍恍地缓步而行,还有一些多年久违的老头晕病人也赶来 “凑热闹”,其中多数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为什么天头昏眩晕患者就这么多起来,是否能早预防就可少发甚或不发呢?——是的,这就是撰写本文的主意。

(一),为什么会发生头昏眩晕?

1,头昏眩晕的起因 在我的头痛眩晕专科门诊病人中最多见的原因是“颈性头昏眩晕”,其中包括中老年人颈椎病和青少年的颈项软组织(肌肉、肌腱等)病损——源于头颈长期处于被动固定姿势(如会计、汽车司机、电脑族等)。无论前者或后者,均因增生骨质或僵硬“发炎”的肌腱,剌激其下方血管(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后部枕叶血液)外膜的交感神经,→引起该血管张力增加→血流量减少→枕叶缺血→枕叶处的前庭神经核及其通路和视觉中枢缺血。前者是掌控人体平衡,后者是视觉中枢,两者缺血结果即出现雾视、头昏眼花,自身不稳,重则自觉天翻地覆,犹如跌落万丈深渊、心慌恐惧或伴恶心呕吐,少数还有耳鸣(中老年人多见)。此外,还有良性发作性姿位性眩晕、眼源性、耳源性、心源性眩晕等均较少见,不在此赘述。

2,冬季头昏眩晕的促发因素

1)入冬天冷,人体皮肤肌肉紧缩,全身血管,特别是相对暴露的颈项部的肌肉紧缩,由此直接影响其下方的椎-基底动脉对大脑枕叶的供血→脑(后循环)供血不足。

2)因天冷,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缓慢,(如伴有“三高”更明显)。当人体自安静状态变动体位时(如翻身或头侧转)即可能发生头晕眩晕发作。这就是中老年人常在夜间翻身、早晨起床时发生短暂性眩晕或历时数分钟、数小时不等的眩晕之主要原因。

(二)简单易行的的预防方法

 1,保暖护颈 凡有头昏眩晕病史的中老年人除一般保暖外,更应注意护颈,宜穿高领上衣,外出时加带围巾。

 2,针对冬天血粘滞度高,睡前喝一杯温开水及一片(0.1克)阿司匹林肠溶片。

 3,早晚搓揉耳壳及颈脖: 早晚洗脸时用毛巾自上而下搓揉耳朵(耳廓)、耳屏前的颞浅动脉、颈前(下颌下方)的颈动脉和颈后的椎动脉,达到耳朵和颈脖温热。这样既可使颈部肌肉放松,亦可促进颈项血管扩张,血流更通畅,故顿感耳目清晰、头脑灵活。

4,科学合理用枕 习惯于仰卧者的枕头最好是:枕头下侧略隆凸,高度为10~14厘米稍呈钭坡,将颈部置于隆凸部分,使头位保持略为后仰的姿态;习惯于侧卧者,宜将枕头调整到与肩等高,保持头颈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可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并可使颈部与肩胛带的肌肉得以充分放松。切忌“高枕无忧”。

5,天冷更要避免颈肩部肌肉持久紧张:长时间低头伏案作业(缝纫工、学生等)或须要头颈保持固有姿势者(汽车司机、电脑族等),可在原位间歇性地仰(伸)头、耸肩、运方眺望,拍打搓揉颈肩部。

温馨提醒:①头昏眩晕病原暂不明确时,切忌静脉注射大剂量(20%)甘露醇。甘露醇是强利尿药,静注后,患者排尿脱水→血液浓缩→血粘滞度增加→血流更慢→脑供血减少,切如雪上加霜。②目前非专业(多为基层)大夫对自己暂不明确的头昏眩晕惯常误诊为“梅尼尔病”(为耳迷路水肿所致),首选大剂量甘露醇静注。实际上经典的梅尼尔病很少见,即使是本病,也不必如此“牛刀杀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