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老师也跃跃欲试,想和同学们一起按照这个节奏来读这首诗,我们合作一下,一起读,老师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诗的后三个字。非常棒!还可以这样读:老师读一三两行,同学们读二四两行,一定注意诗的节奏哦。
(三)再读诗句,读出画面。
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诗歌字面的意思相信对于同学们而言并不难懂,但读诗不能仅限于读懂意思,还要能够在脑海里想象出画面。现在再来默默地读上一两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可以在与画面对应的诗句旁边写上关
孩子们,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说给老师听一听。再把与你想象的画面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交流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师小结:石灰不惧千锤万击,不怕烈火焚烧,不畏粉身碎骨,那它是为了什么呢?生齐读(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拓展生平,读出情感,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的誓言,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如果我们联系作者于谦的一生经历,相信你就会明白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了!
补充介绍于谦“少年立志”“两袖清风”“刑场就义”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在音乐和教师的诵读中读出情感。
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像于谦这样借石灰来表达自己志向的诗歌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五)学习这一类的诗,自学《墨梅》
像这样的诗,在我们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首诗《墨梅》(板书)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两遍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指名说意思,相机指导朗读。
(六)创作书法作品
教师出示范例,学生创作本课书法作品。
(七)质疑:
很快就要下课了,比对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同学们,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你们再读这两首诗时,一定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其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板书设计:
课文:
20 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fén
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解释带点的词,说说句子的意思。
4.古往今来,还有不少写梅花的诗,找一两首来读一读,背一背。
课前谈话:今天的会场跟平时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知道老师来自哪里?从教师朗诵的古诗句子找答案“烟花三月下扬州”分享教师喜欢竹子,介绍扬州八怪郑板桥的《竹石》指名朗读。
教学过程:
1.直入课题《石灰吟》,复习背诵《游子吟》,理解“吟”的意思,体会诗歌题目的含义,就课题质疑:诗人是怎么赞美石灰的?为什么赞美石灰?赞美石灰是为了什么?
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朗读,评价音准及节奏。讲223解节奏,指名不同的节奏,交流完整的词语连在一起读,教师引读,男女合读,让学生感受这节奏样朗读的感觉。
3.想象诗歌画面朗读,读懂诗意。学生尝试一边自读一边写出诗意。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引导想象画面去朗读诗句:
“若等闲”为什么读得平常?真的平平常常吗?
“全不怕”体现石灰的顽强.
后两句体现石灰的,是为了什么?赞美石灰的坚强、不怕牺牲。解决了问题“为什么写?”
4.于谦这么写,引出文天祥的诗句,欣赏于谦的其他诗句,介绍于谦的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加深体会诗句含义。教师语言讲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读诗句。体会作者人物形象和心理,解决
5.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解决“怎么写”
6.引出王冕的《墨梅》,让学生从诗句中读懂什么。欣赏题画诗,提问,通过这首诗体现王冕的什么志向?齐读
7.就两首诗的学习进行质疑,指名说。
8.小结,欣赏历代书法名家及教师的书法作品。说说书法作品与平时的书写有什么不同?(竖着写、无标点、落款),学生练习书写诗歌。
9.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10.总结:
我希望带给你们的文化精神之旅,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华学子甲天下。
《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
授课:江苏
整理:四川
师:你知道今天上了什么内容吗?来,你说说看今天上了什么内容吗?
生:今天上的内容是主持人。
师:今天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可以说是一马当先。是吧?……,我觉得太贴切不过了。……精心的安排。陈老师也是第一次来这儿,我觉得大家都想看一看这个会场有什么不一样,是不是?好吧,大家就去看一看吧。与平常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里的人非常多,老师也很多。观看我们上课。
师:是的。同学们,今天这些老师可是来自全国各地呀。作为桂林的小主人,怎样显出自己的热情呢?来,给老师打个招呼。
生:老师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桂林听我们上课。(掌声)
师:非常棒的欢迎词。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今天的会场非常的热闹。
师:是非常的热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个会场这个大,你也是这个会场的主人,你们也是这个会场上最耀眼的明星。知道老师来自于哪里吗?
生:我认为老师来自桂林。回答完毕。
师:不对,再猜。
生:我认为你来自江苏。
生:新加坡
师:差点把老师整成国际友人啦!这个活动是全国的,那肯定来自中国。认真听老师朗诵两句诗,也许就能猜出来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猜出来了吗?
生:是来自扬州。
师:是,老师来自扬州。“桂林山水甲天下”,扬州园林也是天下闻名啊。扬州有瘦西湖、个园、何园、蒂花塘。老师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叫做个园,一个两个的“个”。里面住着有一千多种竹子。竹子的形状各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则瘦,无竹则独。你们看陈老师嘛,是很瘦的,不爱吃肉,但不能没有竹子。
生:陈老师喜爱竹子。
师:你们看竹子,里面有气,外面有节。“气”和“节”连起来是什么?
生:气节。
师:对,中国的文人是最讲气节的。你们知道“扬州八怪”吗?里面有一些极具创造力的书画家,其中最出名的,有个郑燮,也就是郑板桥。他曾经画过竹子,还写过一首《竹石》诗。你们班朗诵最好的是谁呀?来,读一读。
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师:同学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在你们的作品里也收录了这首诗。当你学到这首诗的时候,相信你对我们扬州有更多的了解。曾经有位来自扬州的老师陪你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在与你们的谈话中,我们聊到了好几首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诗。这就是其中的一首,认识一位诗人。先读课题。
生:石灰呤
师:什么意思呀?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当中,有没有什么什么呤这样的古诗呢?
生:以前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游子呤》。
师:对!能不能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还有两句千古名句,一起来
生:谁言寸草心,报答三春晖。
师:《游子呤》的“呤”是什么意思呢?
生:呤是吟诵赞美的意思。
师:非常好。孩子,“呤”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它往往含有赞美、吟诵的意思。在之后你们要读《石灰呤》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赞美石灰的诗。
师:哦,是赞美石灰的诗,对吗?
生:诗人是怎样赞美石灰的?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效。作者的写法让我们学会表达。
生: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石灰?
师:为什么?需要你们作深入的思考。
生:诗人为什么有赞美石灰的想法?
师:好了,同学们,还有类似的问题。那么,这节课让我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解读,读懂这首诗,解决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先朗诵一遍。注意读出节奏。开始吧。
生:石灰吟
师:再自由地读
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
抽生读。
生:老师,我想再读一遍。
师:行。
生再读。(掌声)
师:你看,读得好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鼓掌。她读出感情了吗?读出节奏了吗?
生:读出了。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在“千锤”和“万击”后面作了停顿,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读的。有自己的读法吗?
生朗诵
师:老师听出来了,她是在“千锤”和“万击”后面没作停顿,老师问一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千锤万击是个成语,如果把它们连着,它的感情更重,更好听。
师:感情会更加强烈,是不是呀?那么一首诗该怎样读,往往要看诗的意思来决定。看这首诗,“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都是完整的词语,这两种读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呢?同学们,其实诗歌和山歌一样,是可以用来唱和的。下面老师读前半部分,你们来说后半部分,好不好呀?
生:出深山,
师:烈火焚烧——
生:若等闲。
师:粉骨碎身——
生:全不怕,
师:要留清白——
生:在人间。
师:哦,它是这么个意思。女生先读第一句
女生:千锤万击出深山
师:男生和
男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女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男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我们交换一下,男生先读。千锤万击出深山——
男生:千锤万击出深山,
女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男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女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读了这首诗,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感觉这样读,更能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和感情。
师:对,我们这样读,就把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味全都读出来了。但是,这样还不够,老师还要给你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想象诗歌的画面。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我们读了几遍,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把画面的内容写在空白处。现在开始——
(生作业)
师: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读了第一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我想到的画面是一位工人在深山里面经过千次和百万次的锤击,才将一块石头从深山里开采出来了。回答完毕。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石灰呤,千锤万击出深山
师:千万次的锤击啊。再读——
生:千锤万击出深山
师:你看,心中有诗文,眼前有画面。就会找到感觉了。从其它诗句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从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看到了石灰不怕烈火的焚烧,把这看作是平平常常,一点都不怕。
师:读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你把“若等闲”读得平平淡淡。烈火焚烧真的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吗?
生:我知道烈火焚烧不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烈火焚烧是非常痛苦。
师:非常痛苦,但是它有——
生:它有顽强的心。
师:但是它有顽强的信念。是不是?(生答:是)再读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范读)烈火焚烧若等闲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来,继续读。
生:我觉得“粉骨碎身全不怕”的意思是石灰坚强不屈,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师: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好,强调了“全不怕”。
生:我觉得强调“全不怕”更能凸现出石灰的坚韧顽强。
师:好,继续。
生:我从第四句里仿佛看到了石灰已经很痛苦,但它还在很顽强地想: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点苦不算什么。真的不算什么。
师:后两句,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同学们,你看石灰不怕千锤万击,不惧烈火焚烧,不畏粉骨碎身,它是那么的坚强。那么它到底为了什么?
生:它想把清白留在人间。
师:要留清白在人间!学到这儿,那你知道诗人要赞美石灰的什么吗?
生:我明白了诗人要赞美石灰不畏艰难、不怕艰苦的品质。
师:非常棒!来,你说。
生:诗人还赞颂了石灰洁身自好的品质。
师:石灰的这些品质深深震动了每个同学的心间。你看,我们通过想象画面,读懂了这首诗。但是,学古诗到此为止还不够!我们想一想这首诗的诗人于谦为什么要去赞美石灰?于谦从小的偶像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他一次次在心中吟诵文天祥的千古名句——
(背景音乐)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于谦从小就立志利国利民。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熬制石灰的窑池,观看师傅们把一块块灰经过熊熊烈火的焚烧之后,就变成打不碎的石头。于谦深有感触,挥笔写下了《石灰呤》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谦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年龄。于谦在他的另一首诗《咏煤炭》中也曾写过这样的话“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宣德年间,官场贪污成风,见于谦从来不送礼,有人劝他说:“你不送礼,你不送真金白银,也可以送点家乡的土产呀。”于谦微微一笑,挥动着他的袖子说:“若如清风”。清清白白,为国为民。于谦理应受到重用,而结果却遭小人陷害,罪极死刑,乌云压城,雷声震颤,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给于谦送行。刑场上,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刻,于谦很坦然,他无愧于心,无愧于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他一个人倒下了,然而,他分明听到身后的老百姓也在轻轻地吟诵着“千锤万击——”
生: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只是一个人吟诵,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千锤万击——”
生: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地回荡着:“千锤万击——”
生: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背景音乐止)
师:他没有想到,几百年来,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吟唱着。同学们,石灰把它的清白留在了人间,于谦也把他的什么留在了你的记忆里呢?
生:于谦也把他的高尚品质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师:是的,他高尚的品质,是什么品质呢?
生:我认为是于谦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忠贞不渝的意志和节操。
师:于谦就像他写的这首《石灰呤》诗歌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那么,学到这儿,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了吗?
生:我认为之所以诗人要赞美石灰,是因为它有忠诚不渝的意志和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品质。
师:是它的品质打动了于谦。于谦很想借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你看,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白居易说“歌咏言,诗言志”,在这里于谦借石灰表达自己志向的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第二首诗《墨梅》,看看你们读懂这首诗,知道诗人托何物言何志的吗?
生自由读
师抽生读。
生:墨梅
师:你能读懂这首诗吗?先说前两句。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我家的洗砚池边生长着一棵梅花。如果梅花花开的时节,只有淡淡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师:哦,你依据资料上的提示读懂了这两话。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读懂它的意思吗?
生:我从这两句话读懂了,王冕家中砚池的梅束,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成的。
师:哦,你看,同学们都知道这首诗实际上是题画诗。大家还记得诗人也是一个画家,他画了这么一幅梅花,他是用中国清水淡画的。所以各色花开,(生答:梅花朵朵),细心的同学还会发现旁边还有一首。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答:不知道)它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由此可见,题画诗不仅可以题写在自己的画上面,也可以题写在别人的画上面。我们通过他的画,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它不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它要把清气留在乾坤。
师:“乾坤”是什么意思?
生:“乾坤”的意思是天地之间。
师:好的,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下。
生:它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把它的香气留在天地之间。
师:看来同学对这首诗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诗人王冕借墨梅又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志向呢?
生:表达了王冕不媚世俗的高尚情操。
师:也就是说他愿意做官,不愿意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刚刚和同学学了两首诗。一首是《石灰呤》,一首是《墨梅》。那么这两首诗是一样吗?
生:它们都有共同的表达点。…………
生:我来帮那位同学解决吧。这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托物言志。第一首《石灰呤》诗人于谦借石灰的高尚品质表达自己的伟大志向。第二首《墨梅》是诗人王冕借自己家中的墨梅表达不向世俗低头的高尚情操。回答完毕。
师:回答得太充分啦!我们的同学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能去解决问题。说明很棒。同学们随着你们磨砺的增加,知识的增长,再去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你们一定会有更新的理解。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你看,这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这是当代书法家田英章的《沁园春
生:我发现陈老师的字是竖着写的。
生:发现没有标点符号。
师:是的,书法作品可以省略标点符号。写完了之后,要有一个……
生:要写出作品人的名字。
师:你看,落款的时候不要与正文持平,要错落有致。如果你把它写得小一点,如果你写成行楷的话,那么整幅作品就会显得更加地灵动。明白了吗?请你从这两幅作品中选择一幅去创作你的书法作品。落款的时候还能不能写上“陈宏斌”呢?(生答:不能)你得写上你的大名。开始吧。
师:我们来看一看两幅作品。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谢宇富同学创作的《石灰呤》,你看整个画面非常的饱满。他的落款做到了错落有致。符合我们创作书法作品的要求。这幅字呢,是陈睿同学(音)他写的每个字呀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笔笔到位,而且他的落款非常漂亮。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已经创作完成了非常漂亮的书法作品。下课之后,请班长将它收齐,作为永恒的纪念,好不好?同学们,咱们今天课上到这儿,也快结束了。我期望我带给同学们的是一场文化之旅。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华学子甲天下。作为你们的老师,幸福指数五颗星!好,下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