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帖学最后一位大师的书法变革观

 图101 2015-09-11

帖学最后一位大师的书法变革观

 

帖学最后一位大师的书法变革观

在中国书法史上,董其昌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为什么呢?以临书而论,在他之前,古代书法家在临摹时,通常都追求尽量忠实于原作。而董其昌对晚明书法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开创了将临摹转变为创作的先河。这种书法观的转变,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既然其书法观发生了如此重要的转变,那么他在具体的论述中、以及书法实践中又是如何表现得呢?

【书论一:生】

帖学最后一位大师的书法变革观

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云:

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续熟外熟。

简而言之,绘画是再现的艺术,画家追求的是将自然景色绘入画中,这亦即“写生”。然后书法虽然有临摹,依靠临摹获得古代大师的技法,但这种“成法”却会压抑书法家的创作能力。所以董其昌认为,书法之路必须再往前走,“熟后生”,即熟到最后,要有意识地与古人保持距离。

他首先要“生”(胜)出的对象,就是赵孟頫。他说:

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不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

言下之意很明显,赵孟頫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有着“生”这个观念,已经超越了赵孟頫。

【书论二:奇】

帖学最后一位大师的书法变革观

董其昌“生”的理念,也就表现在他追求的一个书法特质上。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余学书三十九年,见此意耳。

在这里,董其昌再次表示,赵孟頫的书法就是太追求“正”了,所以始终没有进得了晋、唐书法的门,更别说得窥堂奥了。

在董其昌以严谨的楷书抄录诰命书中,也在某些地方留下“生”的痕迹,某些笔画故意写出“破笔”,以表现“奇”。

【书论三:率意】

帖学最后一位大师的书法变革观

如上所引,董其昌声称,如果他要是“作意”,即使赵孟頫也不是他的对手。

这里的“意”具有双重含义。一是要合古意,合乎法帖。但是,在董其昌看来,可能更重要的是另外一种“意”: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

天真烂漫即是一种率意。事物的原始状态是“生”且纯真的,非“作”而过正的。纯真的内在世界,应该透过书法上得“生”、“奇”真实地保存下来。

【帖学最后的大师】

帖学最后一位大师的书法变革观

虽然董其昌持以上这几点观念,但从更为宏观的书法史的角度来观照,他的书法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帖学的传统。他临摹的范本也来自帖学谱系,他的书法也是相当的典正优雅。

因此,在书法史理论上,他仍被尊称为“帖学传统的最后一位大师”。

但是,他强调并实践的这些书法理论,却引领了一代风气。如他的下属王铎,更为激进。同时,追求“奇”的滥觞,也隐隐给后来的碑学提供了一道曙光。

不过,“书法入门”认为,我们讲董其昌,意思还是在入门。对于现在的书法学习者来说,首先要明白的是“字须熟后生”。先老老实实地习帖、练字,然后再去追随历史烟云中远去的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