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躯体亚健康》之亚健康概论

 飞翔300 2015-09-12
第一章    亚健康概论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条件决定了人们的健康观念,对健康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一直都在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而无病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健康的判断标准,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突破了狭隘的、消极的、低层次的健康观念“无病就是健康”,把人们对健康的解释从生物的人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的人的范围,同时也由个体健康观念扩大到群体健康的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这个健康概念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要求人们主动协调与环境的关系,保持人类的健康与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的高度统一。
健康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和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和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对健康的追求是全人类共同目标,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如今的健康问题已经是全社会和全民的大事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提出健康的定义的同时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健康是人类一直的追求,而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令人难以选择.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经指出的“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愚昧”。用健康换取金钱,是对健康的无知。东西方地域文化的不同,社会文明的进程的不同,使得东西方人对健康的理解和观念不同。西方的白领是透支金钱、储蓄健康。中国人正相反,透支健康、储蓄金钱。
许多人学习过哲学,在哲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矛盾论。讲的就是事物都是两方面的,有正就有反、有矛就有盾,相互对立、相互统一,是一个整体。而健康与工作、赚钱之间,就是一个矛盾的整体。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才不会因为工作、赚钱而损害健康。反之,把全部精力、体力、身心都投入到工作、赚钱上,健康就会被透支。而健康一旦遭到损害,就失去了工作和赚钱的条件。只有保护好健康,才能有创造财富的本钱,正是中国人常讲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善待身体,是人们追求健康的关键性问题。在中国许多人认为60岁以前拼命工作、拼命享乐,60岁死了也值,而平淡生活,寿命再长也没有意义。也正是这种观念造成了中国特有的现象,许多身价百万的“英才”却英年西归。花钱买健康是投资、是储蓄健康。可以节约医药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长寿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说:
“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
“健康是金子”。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道德修养也列入到了健康的范畴,指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健康新标准又称为“健康四维”观念,指出:“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科学研究认为人类的生命是120岁。
其中0—60岁是第一春天,
60—120岁是第二春天。
谢华真博士首创健商概念和健商文化:
健商就是健康商数,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健康层面及其对健康的全新态度。健商是一个建立在全新理念和健康知识基础之上的全面的、综合的健康概念。
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生命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前进。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①环境因素,
②行为生活方式,
③医疗卫生服务,
④生物遗传因素。
其中环境对健康起主要影响,其次是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占较小地位。而这四个因素受到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群体的文化教育素质、精神文明程度、生态平衡的保持、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人口数量频率等。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影响到群体的健康水平。
现代健康概念不是人们的传统认识,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人类在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中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清晰了。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处于真正健康状态的人仅有5%,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的人也只有20%,剩下的那75%的人都处于由健康向疾病过渡的状态─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状态称为人的生命状态的“第三状态”。并指出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
    亚健康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医学名词,是城市人的常见病,但是人体的各项指标均为正常,只有头痛、失眠、身体过度疲劳、精神萎靡不振以及颈、背、肩膀、腰或全身关节酸痛等现象。认为亚健康状态与器质性疾病不同,亚健康当时被定义为功能性疾病。而这种认识一直被延续到现在。
西方国家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对亚健康的病因研究也有很多年。在一些西方国家很早就建立了治疗亚健康的医院,如日本有生活习惯医院、美国有生活方式医院等。其研究、治疗和预防的理念没有脱离亚健康状态是功能性疾病的概念。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我国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相差较大,仍然停留在症状学的研究和归类上。也就是停留在把那些症状是属于亚健康的研究上。对亚健康的病因、机理、属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亚健康的治疗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即健康指导阶段。而面对庞大的亚健康人群,
国内外的许多权威性的医疗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比较公认的比例是::
正健康状态的人群仅有5%。
疾病状态的人群也只有20%。
亚健康状态人群有75%。
2002年5月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称:
中国健康人群只有15%。
    非健康人群有15%。
    亚健康人群有70%。
2002年7月全国16个省市调查表明亚健康发病率:
    北京为75.31%。
    上海为74.49%。
    广东为73.41%。
有关统计显示在北京有60%左右的正常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以生意人、公司白领居多,也有下岗待业者及公安民警等。
在我国最近一次的亚健康调查的5万余人当中,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占被调查人群的73.6%。
最近(2002 年7月)对广东省19 所高校教师进行亚健康调查结果,30~40 岁是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危险年龄段,其中女性重度亚健康状态高于男性。
小于30岁健康人群占23.91%
亚健康状态人群占69.12%
疾病状态人群占6.97%
30岁健康人群占6.17%
亚健康状态人群占79.17%
疾病状态人群占14.66%
40岁健康人群占3.72%
亚健康状态人群占67.10%
疾病状态人群占32.18%
50岁健康人群占2.24%
亚健康状态人群占47.76%
疾病状态人群占50.00%
    在高校青年教师中亚健康状态发病率男女差别
小于40岁男性健康人群占8.99%
亚健康状态人群占71.30%
疾病状态人群占16.00%
小于40岁男性健康人群占4.11%
亚健康状态人群占82.49%
疾病状态人群占13.40%
这份调查涉及高校8417名教师,结果是高校教师健康占10.40%,亚健康状态占69.28%,疾病状态占20.42%。
在深圳大约80%-90%的白领阶层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且以30岁-40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而白领人士中三类人出现“亚健康状态”的情况较多: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律师、法官、检察官;文字及脑力工作者。
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地的亚健康状态人群中,脑力劳动者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亚健康状态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20%,在某些行业更高达50%,如科技、新闻、广告、公务人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
1980年,美国有14%的成年男性和29%的妇女患亚健康状态。2000年2月,日本工龄人口有30%以上遭受亚健康状态袭击,其中40%以上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2000年,我国调查亚健康发病率在科研、新闻、广告、公务员中高达50%,发病年龄为20~50岁,平均35岁,男:女=1:1.5;2002年8月,深圳普查亚健康状态发病率约为42.6%,其中男:女=1:2。各种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统计基本上表明:亚健康状态占人群中的70%左右。只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其发病率有所变化。
    其实这些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是谁调查的,在哪发表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成果表明了:亚健康状态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