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蛇眼病病原及症状: 病原菌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柱隔孢属的杜拉柱隔孢Ramularia tulasnei (R.fragariae Peck)。有性世代为草莓蛇眼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fragariae(Tul)Lindau,属子囊菌亚门,腔菌属真菌。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暗紫红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为直径3~6mm的圆形病斑,病斑周围紫褐色,中心为灰白色,并略有轮纹,似蛇眼。病斑发生多时,常融合成大型斑。 发生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草莓病残体上或草莓植株上越冬。也可以产生细小的菌核越冬,或以子囊壳越冬。越冬后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传播和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知再侵染。病苗和病土上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播载体。该病发生的适宜条件为温度18~22℃,低于7℃和高于23℃病菌发育迟缓。春季和秋季光照相馆不足、天气阴湿时发病重。重茬、管理粗放和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 草莓蛇眼病又称叶斑病,是草莓的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发病较轻时生产无明显影响,严重时发病率60%,部分叶片坏死干枯,明显影响草莓产量。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 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班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防治方法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被害叶集中烧毁。定植时淘汰发病苗。发病初期,喷淋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草莓蛇眼病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在枯叶病斑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生育适温18~22℃,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 草莓根腐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草莓根腐病也分两种:一种是红中柱根腐病,另一种是根腐病。整株草莓萎蔫,严重的地段缺苗断垄,。 红中柱根腐病在越是低的地段发生越严重。根的始发症状是中心柱呈红色或淡红色,然后逐渐变黑褐色而腐烂。地上部分幼苗基部叶片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然后再向上萎蔫,但叶片不失绿色。该病是一种根腐疫霉病,系土传病害,当地温在20℃以下时,卵孢子开始发芽,从草莓根部悄悄侵入,在降雨频繁、地温在10℃时,病害的诱发就逐趋严重。不过,如果气温逐渐升高,病害就相应得到缓解。 根腐病初现症状时,基部叶片的边缘显露红褐色,严重时全株叶片自下而上萎缩枯死。感病株根的中心柱呈红色或淡红褐色,继而变黑褐色腐烂。该病的重要标志就是没有腐烂部分根的中心也呈红色。根腐病是一种低温性疫霉病,为土传病害,但只为害草莓。低凹地或排水不良的大田种植草莓,在地温低于25℃以下时,感病机率就高。 这两种病发病症状有些相似,发病的环境条件与传播途径也有共同之处,因此在防治措施上应齐抓共管。从农业预防手段来讲,一是实行轮作换茬;二是选用抗病品种;三是开好田间及四周的沟渠,特别要搞好高垅栽培,做到雨住沟干;四是选用无菌健壮幼苗;五是增施有机肥,增强抗病能力。从化学防治来讲,一可在定植前用5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浸苗;二可用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三可用20%病易克乳剂2000~2500倍液喷施;四可用3%多氧清水剂600~800倍液灌根。 该病原菌在25℃以上的土温条件下不能蔓延,生产上利用这个弱点,可在夏季将发病区段的土壤翻耕,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实,使其超过50℃,能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 草莓轮斑病的防治技巧危害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紫红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椭圆形的紫黑色大病斑,此为该病明显特征。病斑中心深褐色,周围黄褐色,边缘红色、黄色或紫红色,病斑上有时有轮纹,后期会出现小黑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致使叶片枯死。病斑在叶尖、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亦称草莓“V”型褐斑病。 随着病情发展,小斑点沿着主脉扩大成"V"形或圆形侵蚀斑,直到叶缘,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央黄至灰褐色,多有较明显的轮纹,其上密生黄褐至黑褐色小斑点。后期侵蚀发展到叶片1/4至1/2大小,造成叶片枯死。这种叶片症状通常直到接近收摘果实时才被发现,较严重的病株产量不高,并且植株不耐冻,易受冬季寒冷损害。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⑴长新叶时期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及时清除销毁病叶。 ⑵培育无病种苗。 ⑶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于田外烧毁埋葬,消灭越冬病菌。 ⑷选育优良抗病品种,如章姬乙娳女、杜拉可、金明星等。 2、药剂防治: ⑴长新叶时期使用适量的杀菌剂预防。 ⑵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移栽前浸苗10-20分钟,晒干后移植。中国草莓交易网和你分享草莓轮斑病及其防治。 ⑶发病初期用80%大生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温室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防治。 草莓线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危害症状: 关于草莓线虫,我们肉眼不易看到,需借助显微镜。该虫对草莓的一生都有危害,开花前后危害症状最明显。传播一是靠秧苗,二是靠土壤。草莓线虫分为芽线虫和根线虫,草莓线虫还是病毒传播的媒介。 防治方法: ⑴清除病株,线虫的传播主要靠被害母株及匍匐茎,一起拔除,消灭病原。 ⑵土壤消毒,栽前深翻土壤,用氯化苦进行土壤熏蒸消毒,温室可采用土壤熏蒸和密闭棚室进行高温闷蒸消毒。 ⑶热处理消毒,栽苗前把秧苗浸入35℃热水中浸泡10分钟,然后冷却再种植。 ⑷轮作,避免重茬,减轻线虫的危害。 (5)调整土壤PH值定植时穴施淡紫拟青霉草莓黄萎病的防治方法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真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dt Berthold和Verticillium dahliae Klrmahn。该病主要侵害幼苗根部,在地上表现症状。发病初期叶柄出现黑褐色条形长斑,植株生长不良,逐渐矮化,外围老叶叶缘和叶脉变为褐色;新生长出的幼叶变小,成黄绿或黄色卷曲,复叶中两侧小叶不对称,畸形。病株整株生长不良,变弱无生气,最后整株死亡。 该病属于土壤真菌性病害,以土壤和种苗传播,病菌自根部侵入植株。当土壤温度在20℃以上时易发病,28℃以上高温病菌繁殖受阻,温度越高发病越重。病菌可以在土壤中以厚垣孢子的形式长期生存。除病株和土壤传染外,水源、农具都可带菌传染,在我地丰香受害最重。我市一般在7月后发病,但今年繁苗田发病早,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①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病株,残叶。在无病苗田选母株进行繁苗。 ②做好土壤消毒,在夏秋高温季节,湿润土壤,地表覆膜,利用阳光高温消毒,在60℃以上温度下处理5~7天,可杀死表土的黄萎病等病菌和虫卵。也可用维博亩37.5公斤/亩,或95%恶霉灵3000倍进行土壤处理。 ③药剂防治选用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或抗霉菌素水乳剂500倍,或45%炭枯净1000倍灌根。 4生物与化学防治;可用多粘类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侧抱杆菌+霜霉威+恶霉灵+红糖可做到杀菌 抑菌 生根养根 降解盐害 打破土壤板结 分解吸附 农药 激素 重金属的危害从而全程保护根系不受有害菌的侵染,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此方法可在苗期至定植时 缓苗后进行根部处理是最佳的选择。草莓灰霉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症状 主要为害花、叶和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 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乳剂6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 (2)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 选用紫外线阻断膜抑制菌核萌发。开花前期、开花坐果期和浇水前喷药防治,配合喷施菜果壮蒂灵提高草莓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重点保花保果,协调营养平衡,防治草莓畸形发生,使草莓丰产优质,浇水后加大放风量。 怎样防治草莓白粉病一、主要症状 草莓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侵害叶片、花和果实。叶片受害初期呈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随后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呈红褐色,叶缘萎缩、焦枯。花蕾感病后,花瓣变成红色,花蕾不能开放。幼果感病后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萎蔫;成果感病后果面有一层白毛,着色缓慢不均匀,,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停止生长,严重时全株死亡。 二、发生特点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性病害,发病适宜温度为15℃-25℃,分子孢子发生和侵染温度为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大棚草莓生态环境正符合白粉病发生和侵染的要求。连作、未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偏施氮肥、植株嫩绿、栽植过密或通风除湿不当,均易诱发草莓白粉病。 三、防治措施 1. 控制棚室温度 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于提高地温;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应科学用水,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做到小水勤灌,切勿漫灌;最后还应加强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开花结果和果实膨大,同时能显着抑制病害的发生。 2. 化学防治 对感病品种如红颜、红霞等,在开花前未发病时用保护性杀菌剂主动预防两次,用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7-14天喷一次,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发病好要选用具有保护、治疗作用的药剂防治,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4%四氟醚唑水剂1000倍液,7-10天喷一次,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草莓革腐病防治技巧草莓革腐病主要发生在果实和根部,匍匐茎上也能发病。严重情况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 根:根首先发病,切开病根可见从外向里变黑,革腐状。田间观察: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中期仅表现生长较差,略矮小,至开花结果期则 地上部出现失水状,逐渐萎蔫直至整株死亡。 果实:被害果实呈淡褐色水烫状斑,并且能迅速蔓及全果,病部褪色失去光泽,用手轻捏有皮革状发硬的感觉,湿度大时果面长出白色菌丝 。 小苗:繁育小苗期间也能发病,主要症状是匍匐茎发干萎蔫,最后干死。 引起草莓革腐病的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的恶疫霉,亦称苹果疫霉。菌丝无色,有分支,不分隔,孢子囊顶生,近球形或卵 形,乳突较显著。孢子囊脱落有一短柄,菌丝生成温度范围在10-30℃,最适温度是25℃。 土壤及种苗。本病是土壤传播的真菌性病害。采用无病苗栽在无病田里一般不会发病。所以,土壤中是否有菌源存在以及草莓繁殖材料是否 带菌是本病发生与否的先决条件。 气候条件。该病属中温型病害,5月中下旬温度回升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栽培因素。病田连作或重茬,发病加重,排水不畅的地块及夜潮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⑴建立无病繁苗基地,实行统一供苗。 ⑵整平土地、沟渠相通、防止积水。灌水应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进行,争取傍晚时落干 。 ⑶生长期间一旦发病,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用64%杀毒矾、黄腐酸盐等进行灌根,用72.2%的普力克600倍药液、72%克露600倍药液等进行叶面喷布,都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草莓褐斑病防治技巧草莓褐斑病是草莓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情况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甚至整株枯死,那么怎么防治草莓褐斑病呢?下面中国农药 第一网小编把草莓褐斑病防治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种植更好的草莓。 在叶片上出现近圆形紫红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烟紫褐色,随后扩展全叶。出现轮纹状。其周围紫褐色,内部灰白或灰褐色,易破 碎。叶缘发病易形成楔形大斑,褐变后逐渐枯死。病斑枯死部长出小黑粒。叶柄和匍匐茎形成紫红色,长椭圆形,微凹陷病斑,周围 为红色。继续扩展全叶苦死。 发生状况:该病菌最宜发育温度为28—30℃。病叶带分生孢子器越冬。第二年4—7月间放出分化孢子由空气传播。平均气温超过 16度即可出现此病。25—30℃发病最重,6—7月进入发病高峰。北方9月发病重,降雨可以传病。 防治方法:选样抗病品种;摘去病斑老叶;开始发病用药剂防治,每亩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用药液浸苗 ,即栽植前把病叶摘除,然后用70%甲基托布津浸湿病苗,取出后定植。 草莓病毒病如何防治草莓病毒病的典型症状有花叶、黄化、坏死、畸形等多种典型的症状。在生产上最为常见的有花叶。当草莓的植株出现病症时, 叶片的叶脉稍透明,叶色深浅不一,形成斑驳花叶,病重时叶片凹凸不平,皱缩畸形,与此同时,病株生长缓慢,严重矮化,草莓果 实感染病害时,同样出现严重的畸形。不仅如此,还出现花叶、黄化、坏死、畸形等几种症状集于一株的情况也很普遍。 草莓病毒病的病源病毒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草莓灰霉病怎样防治只能在冬季尚还生存、种植的草莓上、多年生的杂草上、草莓 种株做寄主存活越冬。翌年在存活的寄主上依靠虫传和接触及伤口传播,通过整枝打杈等造成草莓植株产生伤口的部位进行传染。蚜 虫取食也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温干旱的环境条件适合草莓病毒病的繁盛和发生。管理粗放,田间杂草丛生的园地发生较重。 草莓病毒病的防治关键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草莓的品种不同,其对病毒病的抗病性也不一样,在栽培时,为了减少病毒病的发生或者减缓危害,应选用对 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栽培。日本99号,美国3号,女峰,大赛,竟香都是对病毒病抗性较强的品种。 2.增施有机肥料与加强中耕管理:土壤肥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到草莓植株的生长是否健壮,因此,无论是露地或者设施栽培, 均应施足有机肥,为草莓植株提供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应及时加强中耕除草,及时灭蚜,减少草莓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3.脱毒处理苗木:在农业科技发展的今天,苗木脱毒技术已成为病毒病防控的一条主要的、关键的技术环节,选用茎尖脱毒生化 组培养苗,栽培培育脱毒种苗,在草莓的病毒病防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控制传染途径:蚜虫是草莓病毒病的重要传染载体,大棚草莓套种厚皮甜瓜栽培技术应注意对蚜虫的防治。首先,利用蚜虫的 趋避性,设置防蚜黄板诱蚜,银灰膜避蚜,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秋季移栽后种植,除要适当晚播避开蚜虫飞迁期,另外,在育苗 时要及时灭蚜,灭虱,灭蓟马。加强设施草莓棚室的防虫网配置,是最有效阻断传毒媒介的措施。草莓苗移栽前,用25%阿克泰水分散 颗粒剂淋灌种苗,对于防止蚜虫和白粉虱会有30天以上的长效。对于防止蚜虫减少传毒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移栽前2~3天,用25% 的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1500~2000倍液喷淋幼苗,药液除喷叶片外还要渗透到土壤中。每平方米苗床喷药液2千克左右。有很好的防治 蚜虫和防治病毒病的效果。 5.药剂防治草莓病毒病:用25%的阿克泰水分散颗粒剂2500~5000倍液,或者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10%的抗虱丁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2.5%绿色功夫水剂1500倍液,或者1.5%的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者30%病毒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 布,对于草莓病毒病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草莓炭疽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识别与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可导致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最明显的病症是在匍匐茎和叶柄上产生溃疡状、稍凹陷的病斑,长3~7毫米,黑色,纺锤型或椭圆形。浆果受害后,产生近圆形病斑,浅褐色至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团。该病的病原菌为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病菌在病组织或植株残体内越冬,显蕾期开始在近地面植株的幼嫩部位侵染发病。草莓炭疽菌是典型高温性病菌,30℃左右发病严重,在盛夏高温雨季该病易流行。在田间,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流水传播。连作,植株郁闭导致发病严重。 【药剂防治】 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亩100-140克;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每亩145-270克。 草莓患了炭疽病会严重影响其质量,所以盛夏时节要特别小心。 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方法【病原及症状】 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初始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直径3~7毫米,黑色,溃疡状,稍凹陷;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该病除引起局部病斑外,还易导致感病品种尤其是草莓育苗地秧苗成片萎蔫枯死;当母株叶基和短缩茎部位发病,初始1~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加重,则全株枯死。虽然不出现心叶矮化和黄化症状,但若取枯死病株根冠部横切面观察,可见自外向内发生褐变。 浆果受害,产生近圆形病斑,淡褐至暗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发病组织或落地病残体中越冬。在田间,分生孢子借助雨水及带菌的操作工具、病叶、病果等进行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病菌生长适温为28℃~32℃,相对湿度在90%以上,是典型的高温性病菌。当气温上升到25℃以上,草莓匍匐茎或近地面的幼嫩组织易受病菌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传播蔓延迅速。特别是连续阴雨或阵雨2~5天或台风过后的草莓连作田及老残叶多、氮肥过量、植株幼嫩的田块容易发病。此外密度过大造成郁闭的苗地发病也十分严重,它们可在短时期内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草莓连作地发病尤为严重,给生产上繁育苗带来严重影响。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如宝交早生、早红光等品种抗病性强,丰香中等,丽红、女峰、春香、章姬、红颊等品种易感病; ②育苗地要严格进行土壤消毒,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 ③控制苗地繁育密度,氮肥不宜过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 ④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叶及老叶以及带病残株,并集中烧毁,减少传播。 ⑤对易感病品种可用搭棚避雨、夏季高温季节苗地盖遮阳网保护,利用高山或山区育苗效果理想。 ⑥药剂防治。可用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新太生(大生M-45)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乳剂4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 草莓叶枯病的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10天后再喷一次,或每亩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00克加水75公斤喷雾。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花、果、果梗、叶柄和匍匐茎。叶片受害,初期叶背出现薄霜状白粉,以后扩展至全株,因此大家要注意防治。 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草莓根腐病关键是要抓“早”,从苗期抓起,从外地引进的种苗应及时摊开防止发热烧苗,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浸洗后,摊开晾干水分后种植。定植成活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代森锰锌600~800倍,连喷2次,每隔10天一次;开花前防治,盖膜前,行间撒施石灰,喷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有发现病株的田块采用淋根。注意轮换交替用药,加强根线虫的防治。 草莓烂根怎么防治红中柱根腐病在越是低的地段发生越严重。根的始发症状是中心柱呈红色或淡红色,然后逐渐变黑褐色而腐烂。地上部分幼苗基部叶片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然后再向上萎蔫,但叶片不失绿色。该病是一种根腐疫霉病,系土传病害,当地温在20℃以下时,卵孢子开始发芽,从草莓根部悄悄侵入,在降雨频繁、地温在10℃时,病害的诱发就逐趋严重。不过,如果气温逐渐升高,病害就相应得到缓解。 根腐病初现症状时,基部叶片的边缘显露红褐色,严重时全株叶片自下而上萎缩枯死。感病株根的中心柱呈红色或淡红褐色,继而变黑褐色腐烂。该病的重要标志就是没有腐烂部分根的中心也呈红色。根腐病是一种低温性疫霉病,为土传病害,但只为害草莓。低凹地或排水不良的大田种植草莓,在地温低于25℃以下时,感病机率就高。 这两种病发病症状有些相似,发病的环境条件与传播途径也有共同之处,因此在防治措施上应齐抓共管。从农业预防手段来讲,一是实行轮作换茬;二是选用抗病品种;三是开好田间及四周的沟渠,特别要搞好高垅栽培,做到雨住沟干;四是选用无菌健壮幼苗;五是增施有机肥,增强抗病能力。从化学防治来讲,一可在定植前用5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浸苗;二可用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三可用20%病易克乳剂2000~2500倍液喷施;四可用3%多氧清水剂600~800倍液灌根。 该病原菌在25℃以上的土温条件下不能蔓延,生产上利用这个弱点,可在夏季将发病区段的土壤翻耕,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实,使其超过50℃,能起到杀灭病菌的作用。 草莓黑斑病草莓黑斑病为害症状】: 草莓黑斑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茎和浆果。叶片染病,在叶片上产生直径5~8毫米的黑色不规则病斑,略呈轮纹状,病斑中央呈灰褐色,有蛛网状霉层,病斑外常有黄色晕圈。叶柄或匍匐茎染病,常产生褐色小凹斑,当病斑围绕叶柄或茎部一周后,因病部缢缩干枯易折断。果实染病,果实上产生黑色病斑,上有黑色灰状霉层,病斑仅在皮层一般不深入果肉,但因黑霉层污染而使浆果丧失商品价值。一般贴地果实发病较多。 【草莓黑斑病发病规律】: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e (Fries) Keissler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上或落地病残体上越冬。借种苗等传播,环境中的病菌孢子也可引起侵染发病。 病菌在高温高湿天气和田间潮湿条件下易发生和蔓延,重茬地发病较严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草莓黑斑病以侵染苗地秧苗为主,发病期为6~8月。 【草莓黑斑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清扫园地,烧毁腐烂枝叶,生长季节应及时摘除病老残叶及病果销毁。用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使白克乳剂1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7天1次,连喷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草莓腐霉病【草莓腐霉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花、叶和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草莓腐霉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或菌核在土壤内越冬。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温度0~35℃,相对湿度80%以上均可发病,以温度0~25℃、湿度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积水适宜发病。空气湿度高,或浇水后逢雨天或地势低洼积水等,特别有利此病的发生与发展。另据调查,平畦种植或卧栽盖膜种植病害严重;高垄、地膜栽培病害轻。 【草莓腐霉病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乳剂6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 (2)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 选用紫外线阻断膜抑制菌核萌发。开花前期、开花坐果期和浇水前喷药防治,配合喷施菜果壮蒂灵提高草莓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重点保花保果,协调营养平衡,防治草莓畸形发生,使草莓丰产优质,浇水后加大放风量。 (3)发病处理方法 一旦发病,应及时小心地将病叶、病花、病果等摘除,放塑料袋内带棚、室外妥善处理。发病后应适当提高管理温度。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施佳乐40%悬浮剂15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乳剂800倍液,或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重点喷花喷果。保护地选用6.5%甲霉灵粉尘剂1千克/667m2喷粉,或用20%特克多烟剂0.3~0.5千克/667 m2熏烟,防治效果更理想。 草莓叶枯病【草莓叶枯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是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叶柄、花萼。果梗也可染病。叶枯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多在春秋季发病,初发病时,叶面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沿主侧叶脉分布,发病重时整个叶面布满病斑,发病后期全叶黄褐色至暗褐色,直至枯死。叶柄或果柄发病后,病斑呈黑褐色,微凹陷,脆而易折。 【草莓叶枯病发病规律】: 叶枯病病源为风梨草莓褐斑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于浸染发病,一般健壮苗发病轻,弱苗发病重。 【草莓叶枯病防治方法】: 1、预防方案:奥力-克速净按500倍液稀释喷施,7天用药1次。 2、治疗方案:轻微发病时,奥-力克速净按300—500倍液稀释喷施,5—7天用药1次;病情严重时,奥-力克速净按300倍液稀释喷施,3天用药1次,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①选用抗病品种如新明星较抗此病; ②保持果园清洁,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减少病源; ③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健壮,提高抗病能力,但不能过多施用氮肥; ④药剂防治。在秋、春低温期喷布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或70%代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每7~10天喷布1次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其他病害。 植保要领 1、发病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病果、病叶、病枝等。 2、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残体。 3、对保护地、田间做好通风降湿,保护地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 4、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适量灌水,阴雨天或下午不宜浇水,预防冻害。 草莓疫病【草莓疫病为害症状】: 疫病可为害草莓根茎部、叶柄及果实。根茎受害后影响最大,病部变暗褐色,水渍状,引致整株枯死。靠近地面的叶柄被害时,断续变暗红色或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此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果实被害后产生不规则的水渍状褐色病斑,后迅速扩展至整个果面,使果实腐烂,病部亦长出白色霉状物。与腐烂果相近的萼片和果梗亦会受侵染而变褐。 【草莓疫病发病规律】: 草莓疫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亦有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时,越冬的病菌形成孢子囊梗及孢子囊,在有水滴的条件下,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侵入草莓造成果实腐烂,后又在病部的表面形成新的孢囊梗及孢子囊,不断进行再侵染。 水分是草莓疫病菌侵入的必要条件。故此凡是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发病都较重;草莓结果期雨水偏多,种植过密发病亦重。 【草莓疫病防治方法】: 1. 及时清除病果,减少侵染来源。 2. 露地栽培要做好开沟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采用地膜覆盖可大大减少发病。 3.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喷施58%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90%疫霜灵(即乙磷铝)500倍液;或喷施0.5:0.5:100波尔多液。间隔10~14天一次,喷药次数根据天气情况及病情而定。 草莓菌核病【草莓菌核病为害症状】: 病原为菌核病菌,一般称油菜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孢属真菌,与黄瓜、莴苣等菌核病是同一个菌种。主要在冬春低温时期侵染发病,叶柄、新芽、果梗、果实被侵染发病后变褐腐败,并在病部长出绒密的棉毛状菌丝体,最后形成不规则黑色鼠粪状菌核,重病株常可腐败致死。 【草莓菌核病发病规律】: 以菌核在土壤中渡过不良环境,在春秋季萌发时产生蘑菇状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经空气传播侵染发病。也可由菌核产生菌丝直接进行侵染和蔓延,田间菌核在夏季浸水3~4个月后死亡,但在旱田的地面上能存活2~3年。菌核病菌属低温性,发病适温为10~15℃,遇上连续几天10℃以下低温,寄主抵抗力下降,发病明显加重。保护地内湿度大,低温导致在茎叶上凝结露水,对侵染发病有利。 【草莓菌核病防治方法】: 实行草莓与水稻轮作,可减轻发病。可实行高垄栽植,在保护地栽培时要控制栽植密度,避免植株郁闭,要及时剪除下部老叶,促进通风透光。垄栽草莓要加盖地膜,仅把植株露出膜外,以地膜阻隔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并适当控制灌水,减少室内空气湿度。低温期要调节好温度,注意通风降湿。病株应在形成菌核前拔除销毁。在发病初期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也可以在发病初期每公顷用10%速克灵烟熏剂3.75~4.5千克熏一夜,或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来克粉尘剂,每公顷15千克,隔7~10天喷1次。 草莓角斑病【草莓角斑病为害症状】: 在叶片初侵染处生暗紫褐色多角形病斑,扩大后变为灰褐色,边缘色深,后期病斑上有时具轮纹,病斑直径约5毫米。 【草莓角斑病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生长期靠风雨气流传播,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草莓病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雨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生产上5~6月发病重,品种间美国6号发病重。 【草莓角斑病发病因素】: (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病。 (2)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氮肥施用过多,植株过嫩,虫伤多的易发病。 (3)种苗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易发病,气候温暖、高湿、多雨或温暖、干燥时易发病或干、湿交替易发病。 【草莓角斑病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一)浸苗 移植前清除种苗及重病株,并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干后移栽。 (二)喷施用药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0%多硫悬浮剂悬浮剂500倍液 75%百菌清600可湿性粉剂倍液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隔7天左右喷1次。 (三)保护地栽培 45%百菌清烟熏剂3~3.75千克/公顷或速克灵烟熏剂灭菌。 也可在花期和果实发育期用速克灵烟雾剂或硫磺熏蒸等办法防治。 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注意事项:喷药时要使叶的背面和芽的空隙间都均匀着药。 草莓青枯病【主要特征】:症状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最初发病时下位叶1—2片凋萎,叶柄下垂如烫伤状,烈日下更为严重。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根系外表无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现象。生育期间发病甚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 【发病规律 】: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0.5~0.8)微米,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残留于草莓株上越冬,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带病草莓苗也可带菌,从伤口侵入,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有时长达10个月以上。病菌发育温度范围10—40℃,最适温度30—37℃,最适pH6.6。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
草莓病毒病【主要特征】:症状 多表现为斑驳、黄边、皱叶、镶脉等类型。大部分草莓病毒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一种类型侵染症状多不明显,发病多是两种或几种类型复合侵染引起。表现为植株矮化、或黄化,叶片上出现黄白色、不规则的腿绿斑纹,小叶伴有轻度扭曲,叶缘不规则上卷、叶脉下弯或全叶扭曲变形,叶面皱缩,叶脉、叶柄上产生黄白色或紫色斑等。 【防治方法】:草莓病毒病主要是由蚜虫危害传播,植株本身带毒也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其防治方法:① 培育无毒母株,栽植无毒秧苗。② 消灭蚜虫 秧苗定植时用2000倍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细致喷洒杀灭之,做到净苗入室,以后发生蚜虫危害,可在夜晚封闭设施,后点燃蚜虫净发烟弹(每350米2温室4枚)或敌敌畏(每350米2温室用80%敌敌畏200毫升掺加2000克锯末)熏蒸8—10小时消灭之;也可以结合防病、根外喷肥喷洒3000倍2%天达阿维菌素或3000倍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主要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片,渐变为淡红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菌脓,干燥后呈一薄膜。因此,叶片常干缩破碎,严重的生长点变黑枯死,叶柄、匍匐茎、花也可枯死。
【发病规律 】: 该病菌在种子或土壤里及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菌种子,病株在地下即染病,致幼苗不能出土;有的虽能出土,但出苗后不久即死亡。发病适温为25℃-30℃,排水不良、肥料不足或灌水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料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适时定植。(二)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三)处理土壤。定植前每亩穴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粉剂750克。方法:取上述杀菌剂750克,对水10公斤,拌入100公斤细土后撒入穴中。(四)加强管理,苗期小水勤浇。(五)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3%可杀得2000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DT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进行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喷3-4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草莓疫霉果腐病【主要特征】:草莓疫霉果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可染病。幼果染病时,病部变为黑褐色,后干枯、硬化,如皮革,故称其为革腐;成熟果染病,病部白腐软化,呈水渍状,似开水烫伤。病原菌可借病苗、病土、风雨、流水、农具等传播,侵染为害;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遇低温和阴雨多湿天气发病重。
【防治方法】:其相关的防治方法如下: 草莓根腐病草莓根腐病 【主要特征】: 症状: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只侵害草莓,春、秋两季,适逢土壤潮湿,真菌从根的顶端侵入后,向根心发展,使中心柱变为红褐色,这是该病最明显的特征。严重时根变为黑褐色而腐烂。地上部先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再逐渐向上凋萎枯死。将根茎横切,在中心柱部位可见针点样褐变。 【病害原因】:该真菌是一种低温性疫霉菌,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地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夏。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当地温20℃以下,卵孢子发芽侵入根部。地温在10℃左右、土壤水分多时发病重;地温在25℃,即使水分多发病也轻;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在焖湿情况下极易发病,重茬连作地,植株长势衰弱,发病重;重茬连作,土壤中的病菌积累多,是病害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老产区比新产区发病重;土壤瘠薄,缺乏有机肥及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的基肥,发病重;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垄土积水,通气不良都会导致发病严重。易感病品种、种质、种苗质量差,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现已育成并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有群星、三星、早光、戈雷拉、红岗特兰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草莓品种,一要经常更新;二要进行检疫,不从疫区引种;三要选用健壮幼苗;四要对非抗病的幼苗进行药剂处理。 2、合理轮作。新种草莓的耕地,第1~2年不发病或很少发病。凡有条件的地方,应勤轮作换茬,特别是实行水旱轮作更加有效。新植地要能排能灌,通透性良好。 3、加强栽培管理。清洁果园,草莓生长期和 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土壤热力消毒。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在光照最充分、气温较高的夏季7、8月份,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10天以上,利用太阳能使地温上升消毒土壤。高垄地膜栽培,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草莓施肥的原则是适氮,重磷、钾,施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科学灌水,对草莓田灌水要及时、适当,掌握“头水晚,二水赶”的原则。一般栽培后及时浇水或叶面喷水可提高成活率,缩短缓苗期。开花后至果实成熟期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有条件的可进行滴灌或渗灌。小水浅灌,灌水时间以早、晚进行为好。 4、化学防治。防治草莓根腐病关键是要抓“早”,从苗期抓起,从外地引进的种苗应及时摊开防止发热烧苗,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浸洗后,摊开晾干水分后种植。定植成活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代森锰锌600~800倍,连喷2次,每隔10天一次;开花前防治,盖膜前,行间撒施石灰,喷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有发现病株的田块采用淋根。注意轮换交替用药,加强根线虫的防治。 草莓炭疽病【主要特征】:为害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匍匐茎和叶片,花和果实也可染病,发病适宜温度为30℃左右,属典型的高温病害。发病症状可分为局部病斑和整株萎蔫两种,匍匐茎和叶柄发病时,发生近黑色的长圆形局部病斑,病斑呈溃疡状,凹陷,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肉色霉菌。整株萎蔫型病株在发病初期只有1~2片幼叶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但几天后即枯死,无病新叶保持绿色不畸形,枯死株茎部由外到内逐渐变成褐色,只有维管束不变色。 【病害原因】:致病菌属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病菌随被害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在7~9月份的高温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浸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老残叶多、植株徒长、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新明星、达赛莱克特、宝交早生等抗病品种,丽红、芳玉等品种易感病;②育苗圃和假植圃进行轮作,育苗期间加强植株和匍匐茎管理,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老叶等病残体;③在发病初期用2%武夷菌素水剂喷布,浓度5毫升/-Yl-,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③药剂防治。在匍匐茎生长期可喷布75%百菌清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50%敌菌丹500~800倍液进行防治。或80%炭疽福美500~600倍液等。 草莓丝核菌芽枯病【主要特征】
【病害原因】: 以菌丝体藏于病组织中,在土壤里越冬,在土壤里可存活2~3年,通过土壤和病株传播,在阴雨低温天气传染病害。湿度过大时发病严重,在温室、大棚栽培,因密闭时间长,发病早而重。栽植过密、通风不良、灌水过多都易引发此病。 草莓V型褐斑病【主要特征】:
【病害原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防治方法】:
草莓(大斑叶点霉)褐斑病【病害原因】:
【主要特征】:
喷药保护 田间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2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生理性病害 缺钾小叶中脉周围呈青铜色,叶缘灼伤状或坏死,叶柄变紫色,随后坏死;老叶的叶脉间出现褐色小斑点;果实颜色浅、味道差。草莓出现畸形果配置适宜授粉品种由于草莓存在着雌雄稔性的差异,故应选择花粉量多的品种作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混植。宝交早生、春香等品种花粉量丰富。烟台大棚草莓,主栽品种为宝交早生,授粉品种为春香、丰香等,授粉品种比例占5%~10%,能有效地降低畸形果率。 棚内放置蜂箱保护地栽培的草莓花期早,前期自然出现的访花昆虫少,因此最好在保护地内放置蜂箱。该方法已在日本广泛采用,效果很好。蜜蜂飞行距离一般为400米。访花时间为上午8~9时到下午3~4时,活动温度范围一般在15~30℃。对其他访花昆虫,也应加以保护利用。 控制温度和湿度花期应严格保护地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宜控制在20~28℃。要适时放风以降温降湿。采用无滴薄膜,能防止水滴的影响。滴灌能有效地降低保护地内的空气湿度。花期只要地表不干,一般不需灌水。 疏花疏果疏除易出现雌性不稔的高级次花,可明显降低草莓畸形果率,且有利于集中养分,提高单果重及果实品质。 减少用药次数保护地草莓的病虫害防治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尽量不用药或少用药。若病虫害较严重,则应注意在花前或花后用药。 采取人工授粉在中午11~12时花药开裂高峰期,采取人工微风(用扇子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也有良好效果。 草莓畸形果是怎么形成的在日光温室栽培中,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多处在一种低温、高温或高湿状态,授粉昆虫少,因此,畸形果发生率较高。其主要诱因有内因和外因引起,内因主要是草莓花粉的稔性低和雄蕊不稔。外因有:温室内蜜蜂等昆虫少,授粉不良;温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花器发育;花期温室内湿度过大影响花粉授粉;花期喷施农药阻碍花粉发芽;开花前光照不足等。 草莓产生畸形果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是阶段性的生态环境与部分草莓生长发育不相适宜,二是栽培管理技术环节没有到位。具体来讲,受影响的因素有温、光、水分、肥料、授粉等,造成有些草莓的植株发育不良。从主要因素来看,一是氮肥施用过多,二是硼肥施量不足,三是高温干旱,四是排水不良。比如,氮肥过多时,草莓生长旺盛,生长点处可能同时分化两个以上的花芽,聚集之后易形成扁平的鸡冠果。又如,硼肥不足时,花朵小,授粉不良,果实一边膨胀一边收缩呈畸形。高温干燥时,浇水过量,果实易裂,果肉外露。地下水位过高,排水不畅,换气不够及时,常使花粉萌动、生命力受到制约,昆虫授粉受到抑制,受精不良,易形成歪扁形的果实。另外,棚栽草莓大棚中蜜蜂投放不足,也会降低草莓的授粉成功率。 为了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应该及早预防畸形果的发生。 首先,选用成果率高的品种。有些品种的畸形果率达30%左右,丰香和丽红的成果率高,全明星的畸形果率为20%左右,哈尼的畸形果不超过10%,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 其次,科学配方施肥。要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特别要配施适当比例的磷钾肥。每亩底肥应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500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硫酸钾15公斤,持力硼0.2公斤,氮、磷、钾复合肥30公斤。定植后每隔20天左右追一次复合肥,每亩10公斤,后期每月追施一次。同时,喷施惠满丰活性液肥及速乐硼2~3次。 第三,调控温度湿度。采用塑料大棚保温栽培的草莓,一是开花后做到地表不干不轻易灌水;二是采用沟灌,随灌随排;三是开好棚外大沟,降低地下水位;四是适时揭开腰窗通风,控制棚内湿度不超过40%。同时,注意调节温度,最低温度不低于0℃,最高不超过32℃,白天控制在25℃~28℃。 第四,抓好相关配套措施。一是每半亩大棚内放蜜蜂一箱,增加授粉机率;二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避开花期防治病虫;三是摘除形状十分异常的畸形幼果;四是经常疏除老叶、无效腋芽,为草莓正常生育改善光照条件。 草莓心叶日灼【草莓心叶日灼症症状】草莓心叶日灼症多发生在雨后暴晴,根系较弱的植株上,表现为中心嫩叶在初展或未展之时叶缘急性干枯死亡,干死部分褐色或黑褐色。由于叶缘细胞死亡,而其他部分细胞迅速长大.所以受害叶片多数像翻转的酒杯或汤匙,受害叶片明显变小。 【病因】 受害株根系发育较差,新叶过于柔嫩,特别是雨后暴晴,易发生;另一种是经常喷洒赤霉素,阻碍了根的发育,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壮苗移栽。精细整地.保证土壤密接。 2、慎用赤霉素,尤其不要多次过量使用。若数日阴天后天气骤晴,可用碎麦秸、稻草覆盖草莓。 3、移栽后要立即灌水,以后每天小水勤浇直至成活。成活后中耕2—4次。 4、若天气久晴,日照强烈,可在上午10时至下午15时采用遮阳网覆盖。 |
|
来自: 以此为乐 > 《草莓病害识别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