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宝宝天性还孩子们一個真实的自己!

 逍遥302 2015-09-17

孩子怎样生活才能幸福,才能发展得好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要求孩子不「出格」,这样做好吗?


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她5岁的女儿特别懂事,人见人爱,幼儿园老师说她很听话,亲朋好友也都夸她是个好孩子,但她发现孩子特别「心重」,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交谈了许久,共同找出了孩子心重的原因。在此,我想将这位母亲在教育上的失误告诉家长朋友们,以便共同借鉴这一教训,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


这是一位很重视家庭教育的母亲,从女儿两岁起便开始从严管教,要求女儿做个好孩子。特别是在众人面前,每当孩子表现好时,母亲便对她说:「瞧,别人夸你是好孩子哩!」每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就对女儿说:「看,别人笑话你了!」久而久之,让别人夸自己是个「好孩子」的愿望便深深地埋进了女儿的心里。


这个女孩子在任何场合,做任何事情都盼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如果哪一次幼儿园老师夸奖了别人,没夸她,她内心就极不平衡。平时,如果表现稍有「出格」(这个「格」是母亲定下的),不等妈妈说,她就会出现一种自责、自悔的样子。「总怕别人说自己不好」像紧箍咒一样箍在了孩子的头上,使她小小的年纪就活得很累,形成她母亲所说的「心重」。


在交谈中,这位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女儿「心重」是自己教育不当所致。她很感慨地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我妈也是这样教育我的,这是个教育的误区啊!」


早教,请尊重孩子的天性

这位母亲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是否合适,我们暂且不论,这里只说说孩子怎样生活才能幸福,才能发展得好。


幼儿期的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应在童真的世界里成长,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家长要让孩子顺着天性成长,这样,他们自身潜力才能得以发挥,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家长当然负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教育应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促其发展。


如果把孩子训练成事事都按照成人所划定的「好孩子」的标准去做,一举一动都为了让别人夸,那么,孩子势必会失去童真、失去个性,失去童年的欢乐。一个孩子从小惯于看大人的脸色行事,长大后便可能为取悦别人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观点,顺着别人的思想说违心的话。这样,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这样的人生也不可能有幸福,这种扭曲的人格有悖于我国新一代的培养目标,也非家长所望。


不应应要求孩子处处不「出格」,事事不「出格」

另外,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出错中学习和成长的,家长不能要求孩子不出错,更不应要求他们处处不「出格」,事事不「出格」,而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发展。


对孩子行为进行评价是需要的,但评价应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不能笼统地用「好孩子」、「坏孩子」来评价孩子的行为,而应针对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知道哪些是好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并注意逐步培养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养成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定是非对错的习惯,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坚持去做,出了错误改了就好,不必过多地考虑别人的看法。


这样,就能培养孩子成为有主见、有独立见解和明事理的人,对孩子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也非常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