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先生趣谈吟诵:红豆生南国,北方种不活

 逍遥书屋123 2015-09-21

六月三十日(2005年)中午,我正在西安出席“长安雅集”活动,突然接到了启功先生仙逝的消息,此前虽知先生病重,但得知噩耗,仍然倍感悲痛。回忆起当年与先生共事的日子,他的博学而谦逊,豁达又幽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和我几次长谈,使我深受教益。特别是先生专门向我谈诗词吟诵的精辟论述,音犹在耳。今根据记忆整理录出,以志纪念。

启功先生趣谈吟诵:红豆生南国,北方种不活

启功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约是一九九三年初冬在先生寓所,我专门请教了吟诵古典诗词的问题。启老兴致勃勃,对吟诵问题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启老谈话总是以幽默开始,他说:“谈吟诵诗,我是胡人,都是胡说。”“《诗经》毛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吟诵诗就是自己拿腔作调,是很自然的,平常的,是人的本性反映。”

“诗有韵律,不是哪些诗人规定的,而是怎么好听怎么吟,渐渐地形成了腔调,与民族语言习惯是相符合的。诗歌,古人也有创造,律诗、绝句等等形成诗的不同体裁、流派。纸篇上的诗歌是生活中歌唱的结果,反映在纸上形成文字,逐渐发展到现在,诗和唱逐渐分离,只知有诗的文字,不知诗的腔调。”

“吟诵,各地区有不同的习惯,陆宗达是黄侃先生的学生,他学黄侃吟诵,和皮簧一个味,因为黄是湖北人,皮簧是湖北调。如果用广东音吟诵,启功就成‘凯’功了。福建人吟诗,有阴阳平,我还可以懂,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我就不懂了。福建用八声,大概和福建清音差不多,与福建地方戏曲差不多。各地情况各异,没办法强求一个标准。”

谈到这里,我插话说:“我去广东,那里吟诵是九声,除平上去入分阴阳外,还有个中入。”

启老接着说:“虽然各地不同,但也有个共同点,平声往高吆,仄声往短唱。北方人把入声念平声,就损害了作者原意。用北方腔把入声拿出来,不念平声就没问题。”

“吟诵有什么好处?在于通过口到耳,念起来容易记住。我读《尔雅》,到今天还能记住,就是念时拿腔作调,就记住了。结巴人唱戏不结巴,就是唱的原故。从前作八股文叫唱八股,唱着好记。吟诵发于自然要求,作诗有感而发,作诗会腔调,高低分清,就作不错了。我说北方人要注意不把入声作平声,我就这样作。我那本《启功韵语》也有白话,但我注意凡高音处不用低音,平仄分清,这就挑不出毛病。我还不敢用北方音押韵,‘红豆生南国’的‘国’字必须是短促音,如果把国字念成平声并作韵,成了‘红豆生南国,北方种不活’人家会笑话的。”

说到此处,启老话题一转,“音韵到宋词、元曲放宽了一步,皮簧、京剧更宽。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有音韵的大改革,不再受古韵局限,这是将来的事。现在吟诵只在古典诗歌领域,就是平上去入四声问题。新诗没有人背,因为没有自然韵律。李白、杜甫、王维诗可以背,这是内在规律,感受深,记得牢,长久流传下来成为格式。有人说要打破这个格局,但没有人能代替这个格局。”“孔凡章先生对作诗、吟诵有更深一层理解,就象美食家做饭,一尝,什么油、什么味全知道。孔老说的是品尝标准,解饿和品尝是两个层次”。启老又补充说:“会吟诵对作诗有好处,有人作诗到坎上出了问题作不下去,会吟诵就能调过去”。

启老最后总结说:“诗歌吟诵要回顾以前,那时人人都会吟,但各地区、各个诗人所用音调不完全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高低调不能错。吟诵有助于理解,区分平仄,也能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很自然的事。熟悉吟诵的人,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清代很多古文家都会听、讲、诵,对做文章有许多帮助。次要的地方快点读,主要部分慢点读;慷慨的要激昂,抒情的要轻缓”。“对吟诵进行探讨、记录、抢救,是回顾历史痕迹,研究它是如何形成,对古典诗词有什么作用。这对研究分析诗词是有帮助的,对创作诗词也有帮助。现在很多人作诗不搭调,会吟诵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在谈话结束之后,启老还当场示范吟诵了几首诗,他的内侄刘煜煊先生等也在坐,启功先生指着他们笑着说:“他们从来没听过我吟诵呢!”他兴致越来越高,对我说:“从前我听过和尚放焰口时,居然也是诵唐诗。”接着又学了段焰口,音调几乎和吟诵一个样。

启功先生趣谈吟诵:红豆生南国,北方种不活

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官方微信号:ruxue_q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