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恺之《洛神赋图》两大传世摹本!

 庚辛鑫 2015-09-21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是根据三国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全卷共分四段,描绘的是曹操之子曹植从京城回东藩途经洛水时巧遇洛神而想爱,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动人故事。画家把人物的神韵,风姿表达得惟妙惟肖,这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


1、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

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绢本设色 纵27.1cm 横57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原)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局部1


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局部2


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局部3


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局部4


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宋摹)局部5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被列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后世的中国画线造型产生很大影响。


画卷中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2、清 丁观鹏《摹顾恺之洛神图》

清 丁观鹏《摹顾恺之洛神图》


丁观鹏工人物,擅道释像,山水界画工整细緻,曾从郎世宁学画,深受西法影响。


历代以《洛神赋》为文本的画作不计其数,清宫画院初试西法,以鲜明的时代性格,赋予摹本新意,乾隆御题讚:“见说后生畏,谁云前艺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