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急、慢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17.1诊断依据 17.1.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17.1.2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17.1.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17.1.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17.1.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17.1.6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17.2证候分类 17.2.1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 17. 2.2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17.2.3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17.2.4肝气郁滞: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17.2.5脾气亏虚: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17. 2.6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17.3疗效评定 17.3.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 17.3.2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17.3.3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18黄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黄疸系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见于肝胆系统疾病。 18.1诊断依据 18.1.1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18.1.2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18.1.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应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18.1.4肝脏、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18.1.5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病因诊断。 18.1.6必要时作甲胎球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18.2证候分类 18. 2.1肝胆湿热: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憹,口干而苫,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18.2.2湿困脾胃: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纳少,腹胀,大便溏垢。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18.2.3热毒炽盛: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18.2.4寒凝阳衰:病程较长,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18.3疗效评定 18.3. 1治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 18.3.2好转: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指标好转。 18.3.3未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19水臌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水臌系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出现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相当于肝硬化腹水。 19.1诊断依据 19.1.1初起脘腹作胀、腹膨大,食后尤其。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 19.1.2继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脐孔突出。 19.1.3常伴乏力,纳呆,尿少,浮肿,出血倾向等。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 19.1.4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19.1.5腹部B超或CT检查,可见腹腔内大量积液,肝脏缩小,脾脏增大及门脉增宽。X线食道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检查符合漏出液。 19.1.6本病要与腹腔内肿瘤及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19.2证候分类 19.2.1气滞湿阻: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 19.2.2寒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食少便溏,尿少。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 19. 2. 3湿热蕴结: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垢,两目、皮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或数。 19. 2.4肝脾血瘀: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肋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19.2.5脾肾阳虚:腹大胀满,早轻暮重,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食少便溏,小便短少不利。舌质淡紫,脉沉弦无力。 19.2. 6肝肾阴虚:腹大胀急,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暗,唇紫口燥,心烦失眠,牙龈出血,鼻衄时作,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19.3疗效评定 19.3.1治愈:腹水及全身症状缓解或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9.3.2好转:腹水及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19.3.3未愈:腹水未见减轻,其他症状及肝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20便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便秘系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指习惯性便秘。 20.1诊断依据 20.1.1排便时间延长,二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 20.1.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20.1.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0.2证候分类 20.2.1肠道实热: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20.2.2肠道气滞: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脉细弦。 20.2.3脾虚气弱: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huang(恍)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 20.2.4脾肾阳虚:大便秘结,面色萎黄无华,时作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20. 2. 5阴虚肠燥: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纳差。舌红,苔少,脉细小数。 20.3疗效评定 20.3.1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 20.3.2好转: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 20.3.3未愈:症状无改善。 21紫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紫癜是由血络受伤,血渗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点状或片状青紫斑块的病症。相当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或血管性、过敏性紫癜。 21.1诊断依据 21.1.1全身或四肢可见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不高出皮肤,反复发作。或出血斑点略高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微痒,可伴腹痛或关节酸痛等症。 21.1.2可伴低热,齿衄,鼻衄,月经过多。严重者可出现头痛,昏迷,便血,尿血。 21.1.3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出、凝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骨髓象:巨细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形成减少或缺如。若均正常者多为过敏性紫癫。 21.1.4必要时查免疫球蛋白PAIgG和IgA, PAC3有助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 21.2证候分类 21.2.1风热伤络: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1.2.2血热伤络:皮肤骤见青紫或鲜紫色点状或斑块,此起彼伏。身热烦渴,面红升火,可伴有齿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经过多。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 21.2.3阴虚火旺: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月经过多,伴有齿衄、鼻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21.2.4气不摄血: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暗呈乌青斑块。面色huang(恍)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1.3疗效评定 21.3.1治愈:紫斑紫点及全身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21.3.2好转:皮肤青紫斑点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有改善。 21.3.3未愈:皮肤青紫斑点、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变化。 22湿温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阻遏脾胃,壅滞肠道,致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胸痞腹胀,苔腻脉缓等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伤寒、副伤寒。 22.1诊断依据 22.1.1初起身热不扬,继则发热呈梯形上升,高热持续,汗出不解。伴有面色晦垢,表情淡漠,纳呆,脘痞腹胀,便溏或秘、舌苔白腻,脉缓。 22.1.2病程中可见胸腹部红疹、白pei(陪)。或皮肤、巩膜发黄,或心悸自汗,胸闷气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便出血,甚则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 22.1.3多见于夏秋季节,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22.1.4血白细胞总数减少,嗜酸性细胞减少或消失。 22.1.5血清肥达氏反应“O”凝集素大于1:80、“H”凝集素大于1:160以上,随病程而递增。 22.1.6血、骨髓、大便或肛拭培养,可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 22.2证候分类 22.2.1湿郁卫气:身热不扬,形寒少汗,头身困重,脘痞腹胀,纳呆,不欲饮水,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缓。 22.2.2气分湿热:身热起伏,午后热甚,持续不退,汗出不解,面色晦垢,口渴不欲饮,脘腹痞满,便溏或秘。或胸腹出现红疹、白pei(陪),或皮肤巩膜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2.2.3热入营血:身热夜间为甚,烦躁不安,或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身发斑疹,甚则大便下血,或伴腹痛。舌绛少苔而干,脉细数。若卒然腹痛便血,可见身热骤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危象。 22.3疗效评定 22.3.1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且无复发。 22.3. 2好转:体温下降,症状好转,实验室指标改善。 22.3.3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23霍乱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霍乱系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致突然剧烈泄泻,继则呕吐,呈挥霍撩乱之势的烈性传染病。 23. 1诊断依据 23. 1. 1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而呕吐,呈稀黄水或米泔水样,多无腹痛里急后重,呈地区流行。 23. 1. 2多发于夏秋季节。有饮食不洁史或病人接触史。 23. 1. 3剧烈吐泻后,迅即出现皮肤松弛,目眶凹陷,指尖螺瘪,或下肢痉挛转筋。可伴有心烦口渴,精神萎靡,少尿或尿闭,声嘶音哑等症。 23. 1. 4严重者,骤即汗出肢冷,口唇紫绀,体温不升,血压下降,神志不清。 23. 1. 5吐泻物标本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阴性霍乱弧菌,快速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23. 1. 6血液浓缩,血浆比重和红细胞压积升高,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尿液检查可见蛋白质、红细胞及管型,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3. 2证候分类 23. 2. 1中焦湿热:突发吐泻频作, 吐出物热臭酸腐,泻下黄水或带有粘液泡沫,口臭,心烦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 23. 2. 2寒湿困脾:胸脘痞满,吐泻交作, 呕吐泻下物为稀水或米泔水,口不渴或喜热饮,腹部冷痛,形寒喜温,汗出肢冷。舌苔白腻,脉沉细。 23. 2. 3 亡阴证:吐泻频急,目眶凹陷,指尖螺瘪,神萎倦缩,口渴引饮,心烦声嘶,舌卷囊缩,气急,尿闭。舌质干红萎缩,脉微细数。 23. 2. 4亡阳证:吐泻频繁,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呼吸微弱,声微气怯,血压下降。舌淡紫,脉微欲绝。 23. 3疗效评定 23. 3. 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23. 3. 2好转:吐泻停止,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 23. 3. 3未愈:吐泻不止,危笃身亡。 24中暑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 24. 1诊断依据 24. 1. 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4. 1.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为轻度中暑。 24. 1.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24. 1. 4多有夏季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年老、产妇、慢性体弱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劳、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 24. 1.5须与暑瘟、疫疟、中风、食物中毒等鉴别。 24. 2证候分类 24. 2. 1阳暑: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24. 2. 2阴暑: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欲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 24. 2. 3暑厥: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 24. 2. 4暑风: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红绛,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 24. 3疗效评定 24.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精神恢复。 24. 3.2好转: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体力未能完全恢复。 24.3.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25疟疾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疟疾是由感受疟邪所致的传染病。以寒战壮热,汗后热退,休作有时为主症。据休作时间分每日疟、间日疟、三阴疟;据证候分温疟、瘅疟、牝疟、疫疟等。 25. 1诊断依据 25.1. 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三日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叶,发作后口唇出现疮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5.1.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相当于恶性疟。 25. 1.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有输血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脏肿大。 25. 1. 4寒战时,未稍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病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 25.2证候分类 25.2. 1邪郁少阳:寒战壮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伴有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25.2.2暑热内郁: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5.2. 3暑湿内蕴: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25.2.4疫毒侵袭:发病急,病情重,热型不一。若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谚语,痉厥,舌红绛苔黑垢,脉洪数者为热瘴。若寒甚热微,或寒战无热,渴不欲饮,或呕吐泄泻,或神昏不语,舌苔白腻,脉弦者为冷瘴。 25.2.5正虚邪恋: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 25.3疗效评定 25,3.1治愈:症状消失,血涂片未见疟原虫。 25.3.2好转:症状控制或减轻,血涂片可见或未见疟原虫。 25.3. 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26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血吸虫病是因日本裂殖体血吸虫寄生在人体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26. 1诊断依据 26.1.1急性血吸虫病 26.1.1.1接触血吸虫疫水后数小时至2~3天内,局部皮肤出现粟粒或黄豆大小的红疹,发痒,3~5天后消失。 26. 1.2继则可见恶寒发热,汗出热退,或高热持续数周至数月,状如疟疾、温热病。严重者出现精神异常、谵语、昏迷。或出现黄疸,腹水。 26.1.1.3可伴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利下稀水或红白粘冻,肝脾肿大等。 26.1.1.4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细胞显著增高,严重者嗜酸性细胞可减少或消失。 26.1.1.5大便沉渣镜检见血吸虫卵,大便孵化可见毛蚴。 26.1.1.6必要时作血培养,肥达氏反应,血涂片找疟原虫,结核菌素皮试,脑脊液检查等可助鉴别诊断。 26.1.2慢性血吸虫病 26.1. 2.1急性期病程迂延6个月以上,或曾居住流行地区,或有疫水接触史。 26. 1.2.2轻者仅感乏力,无明显症状。重者常见慢性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神倦乏力,逐渐出现贫血、消瘦。 26.1.2.3肝脾肿大,可因肝硬化出现门静脉高压,腹腔积水。 26.1.2.4血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细胞轻度增高。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26.1. 2.5大便镜检或孵化可见到血吸虫卵及毛蚴。必要时作直肠镜检查,肠粘膜压片可找到虫卵。 26.1,3晚期血吸虫病 26.1.3.1慢性血吸虫病迁延不愈或反复感染。 26.1.3.2明显乏力,暖胀,纳呆,低热,出血倾向,下肢浮肿。 26.1.3.3肝脏缩小,脾脏明显肿大,可出现门脉高压症(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等),尚可见蜘蛛疮、肝掌、男性乳房发育。 26.1.3.4肝功能检查,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增高。腹水化验符合漏出液。 26.2证候分类 26.2.1急性血吸虫病 26.2.1.1蛊毒侵肺: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皮肤红疹瘙痒。苔薄白,脉浮数。 26.2.1.2湿热内蕴:高热微寒,持续不退,口渴神呆,嗜睡,腹痛,泄泻或下痢赤白。甚则可现黄疸、腹水。舌质偏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26.2. 1. 3热毒陷营:高热口渴,烦躁谵妄或神昏,或头痛呕吐,抽搐,状如癫痛。舌红绛,苔黄,脉细滑数。 26.2.2慢性血吸虫病 26. 2. 2. 1气滞湿阻:胸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嗳气则舒,胁痛或有腹痛,大便溏薄或带脓血,排便不爽。苔腻,脉濡缓。 26. 2. 2. 2肝郁脾虚:胁肋胀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溏,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脉细弦。 26. 2. 2. 3气滞血瘀:胁肋疼痛或刺痛,脘腹闷胀,纳少嗳气,面黑唇紫。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数。 26.2.3晚期血吸虫病 26. 2. 3. 1肝肾阴虚:腹胀胁痛,口干尿少,心烦失眠,牙龈出血,面色晦滞,形体消瘦。舌质红或绛,少津,脉弦细数。 26. 2. 3. 2脾肾阳虚:腹大胀满,神倦乏力,脘闷纳呆,肢冷畏寒,食少便溏,腰酸膝软,面色huang(恍)白。舌质淡白,脉沉细。 26. 2. 3. 3瘀血阻络:病延日久,肝脾肿大,面黄色暗,疲劳乏力,食少腹胀,形体消瘦,面颈红痣。唇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26.3疗效评定 26.3.1急性血吸虫病 26.3.1.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镜检虫卵及孵化阴性。 26.3.1.2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大便镜检虫卵及孵化阴性。 26.3.1. 3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大便仍有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 26.3.2慢性血吸虫病 26.3.2.1治愈:症状消失,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正常。 26.3.2.2好转: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改善。 26.3.2.3未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变化。 26.3.3晚期血吸虫病 26.3.3.1治愈:腹水消失,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好转。 26.3.3. 2好转:腹水、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指标有改善。 26.3.3.3未愈:症状无变化或病情恶化。 27绦虫病、囊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绦虫病是由猪、牛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由绦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部组织引起的疾病。二者均属肠寄生虫病。 27.1诊断依据 27.1.1上腹部或满腹隐隐疼痛,腹胀或有腹泻,肛门作痒,大便或内裤上有白色节片。病久则形体消瘦乏力。 27.1.2有进食未煮熟或生的猪、牛肉史。 27.1.3大便可见带状白色节片,镜检发现绦虫卵。肛拭涂片检查阳性率较高,尤以牛肉绦虫为著。 27.1.4若有皮下结节,可作组织病理活检。出现昏仆抽搐、瘫痪、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应作脑CT检查,有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27.2证候分类 27.2.1绦虫病 27.2.1.1虫积肠道:脘腹隐痛,腹胀或腹泻, 肛门作痒,大便中有白色节片。苔薄白腻,脉细。 27.2.1.2脾胃虚弱: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消瘦乏力。苔薄白,脉细弱。 27.2.2囊虫病 27.2.2.1囊虫侵脑:发作性昏倒或抽搐,反复发作。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或失明,甚者精神异常。舌苔白腻,脉弦滑。 27.2.2.2虫痰互结:肌肉、皮下结节分批出现,结节可活动,头部及躯干处多见,不痛不痒,可自动消失。苔腻,脉滑。 27.3疗效评定 27.3.1绦虫病 27.3.1.1治愈:成虫头颈节排出,症状消失,大便镜检及肛拭涂片检查多次阴性。 27.3.1.2好转:成虫节片排出,症状改善,大便镜检及肛拭涂片检查阴性。 27.3.1.3未愈:症状无变化,大便仍见节片。 27.3.2囊虫病 27.3.2.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27.3.2.2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 27.3.2.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8钩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由于钩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致的寄生虫病。别名“桑叶黄”、“黄胖病”、“懒黄病”。 28.1诊断依据 28.1.1初起足趾、足底有红肿、灼痛、奇痒,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痒疹。常伴咳嗽,重者剧烈干咳,痰中夹血丝,呼吸困难。 28.1.2善食无力,食后腹胀,胃脘隐痛,或嗜异物癖。病久面色萎黄,浮肿,神倦乏力,食欲减退,头晕眼花,口唇爪甲苍白。 28.1.3有鲜粪便或泥士接触史。 28.1.4大便漂浮法可找到钩虫卵,血红细胞及血色素减少,嗜酸性细胞轻度或中度增高。 28.2证候分类 28. 2,1脾虚湿滞:面黄虚浮,善食无力,食后腹胀。或嗜异物(如生米、茶叶、木炭、尘土等),精神疲乏。舌淡,苔薄,脉濡。 28.2.2气血亏虚:面黄或苍白,下肢或全身浮肿,头昏耳鸣,或眩晕眼花,心慌气短,食欲欠佳。舌质淡胖,苔薄,脉细弱。 28.3疗效评定 28.3.1治愈:症状消失,大便虫卵连续3次阴性,红细胞、血色素恢复正常。 28.3.2好转:症状改善,大便虫卵阴性,红细胞及血色素有改善。 28.3.3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29丝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行效评定 丝虫病是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29.1诊断依据 29.1.1四肢、腹股沟及肘部淋巴结肿大胀痛,局部出现自上而下的红线并有疼痛灼热。常伴有精索炎、附睾炎和睾wan炎。 29.1. 2伴恶寒发热,咳嗽,哮喘,肢体关节酸痛,约2~3日可自行消退,呈周期性发作。 29.1.3后期可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腿内侧、精索、ying囊、淋巴管曲张,或见睾wan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腿等病变。 29.1.4本病呈地区流行性,或有流行区蚊虫叮咬史。 29.1. 5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细胞显著增多。血液镜检、淋巴积液沉渣检查可发现微丝蚴。 29.1.6急性期须与细菌感染相鉴别,慢性期可作淋巴结、肉芽肿等组织切片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29.2证候分类 29.2.1热毒入络:四肢或腹股沟肿胀疼痛,局部有自上而下逆行红线,局部发热、压痛,或小腿大片红肿,附近淋巴结肿痛。伴寒战发热,全身酸痛。舌红,苔黄,脉数。 29.2.2湿热下注:恶寒发热,少腹一侧或两侧有条状压痛,附睾、睾wan疼痛肿大,或阴nang水肿,色红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29.2.3虫湿壅络:下肢肿胀,局部皮肤粗糙增厚,或成溃汤,不易愈合。苔薄黄或腻,脉细滑。 29.3疗效评定 29.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液检查微丝蚴连续3次以上阴性。 29.3.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血液检查微丝蚴阴性。 29.3.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血检仍有微丝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