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學點哲學】中國古代思想家名言中的哲學智慧

 老沔城人 2015-09-23

【學點哲學】

 


中國古代思想家名言中的哲學智慧

 


    1.“元氣是構成世界的本體。”

    【解析】這句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希臘、羅馬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氣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太虛即氣”、“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五行之氣、天與人相交勝”、“水是萬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等。

    2.“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解析】這句話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這句話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而且它還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又屬於形而上學的觀點,形而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學的典型句子有:“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白馬非馬”、“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飛矢不動”等。

    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這是一種只見聯系不見區別的相對主義觀點。

    4.“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解析】王充的這句話說明人的肉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這是唯物主義觀點。

    5.“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與“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解析】前一句是辯證法觀點,後一句是詭辯論觀點。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時候,人與河水相對靜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條河流中;而河水是處於絕對運動的狀態當中,因此當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經流動,人是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的。這句話承認了絕對運動,也承認了相對靜止,因而屬於辯證論。第二句話意思是說河水永遠在流動,隨著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斷流淌,人永遠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認識到了河水的絕對運動,卻沒有認識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與河水的相對靜止關系。這種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觀點屬於詭辯論。

    6.“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解析】這句話說明了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性。例如“鴻雁出塞北,舉止萬余裏”、“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這個道理。

    7.“心誠則靈,心不誠則不靈。”

    【解析】這句話誇大了意識能動作用,是唯心主義觀點。

    8.“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

    【解析】荀子認為,如果不欲動心的功能,就會導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段話蘊涵了人的意識具有能動性,認識主體在反映中具有創造性。

    9.“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解析】老子的這句話中所蘊涵的哲理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10.“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解析】這句話說明了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11.“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

    【解析】“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強調的是對立統一而反對絕對等同;“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強調的是相反相成並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並產生新生事物。

    1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解析】這句話體現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居安思危”、“失敗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著矛盾同一性原理。

    13.“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解析】老子的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否認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4.“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說,是能夠認識客觀事物的;就客觀事物的道理說,是可以被認識的。

    15.“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解析】荀子的這段話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

    16.“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檢驗言行的客觀標準是“功用”,即效用。這句話強調了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

    17.“事實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必須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凡是符合事實效果,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18.“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知而不行,則體會不深;見之於行,則認識更明,知行互相依賴,互相促進,不可偏廢。這是知行關系問題上的相互辯證法思想。

    19.“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王陽明的這段話是說,知是行的來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認為知決定行。顛倒了知和行的關系,是唯心主義的知行觀。

    20.“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解析】王陽明提出的這個命題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題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21.“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解析】王陽明的這句話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22.“由行而行則知,由知而知所行。”

    【解析】王夫之的這句話強調要知行統一,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又如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行高於知”這句話強調行對知的決定作用,也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2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要失敗。它表明了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是自覺的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

    24.“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人之。”

    【解析】蘇軾的這句話體現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25.“治大國如烹小鮮。”

    【解析】老子的這句話表明做事情要註意火候,要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26.“行百裏者半九十。”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走一百裏路,走了九十裏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愈要認真對待。常用以勉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這句話體現的哲學原理有:
 
    ①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和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同時,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生質變,因此,要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②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一定要在困難面前堅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27.“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別人誹謗,我也問心無愧。它所蘊涵的哲理是:要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奉獻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要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之所以問心無愧,就是因為堅持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了人民和國家的利益為之奮鬥,自己沒有任何私利。

    28.“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解析】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有: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這要求我們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統一。這要求我們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看問題。

    29.“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解析】老子的這一段話體現了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