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 案 二 则

 寻针线 2015-09-23
                                            重庆市中区人民医院        曹仁人主治      袁熙骏整理
                       慢 性 湿 疹 案
         张x,男,8岁,于1955年3月17日初诊。
        病史(患儿家长代述);孩子出生后数日即在颜面,颈肩等部位发起小疙瘩,瘙痒抓破流黄水。当时在某医院作“婴儿湿疹”治,无效。继后逐渐遍延全身,此伏彼起,难得片安。抓痒脱屑,流浸黄水,沾衣污被,近床臭气难闻。罹患8年之久,家属甚为苦恼。曾在本市及外地医院儿科,皮肤科检查,诊断为“慢性湿疹”。历经中西医内,儿,皮肤科治疗罔效。1955年3月17日,需来我中医门诊部外科就诊,经患儿家长要求转到中医内科治疗。
       病候:形神委顿,矮小瘦怯。全身皮肤潮红,泛发丘疹,多处糜烂,有淡血水或黄稠黏液渗出,部分结有血痂,或有脱屑。四肢糜烂浸淫较躯干为甚。自觉瘙痒难过,烦躁不安。舌质淡边红,脉左细涩而数,右沉xun滑数。

        辩证:热毒蕴伏脏腑,风湿外淫肌怞,病久伤正,气血两亏。


         治法:益气养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方药:黄芪30克,当归15克,银花25克,土茯苓,川萆薢各25克,花粉12克,蛇床子12克,黄柏12克,鹤i虱12克,甘草10克,西牛黄(分次吞服)300毫克。水煎,分3次服,


          患儿服上方2剂,病势大减,4剂竟获痊愈。1970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慢性湿疹与中医外科著作里的“黄水疮” “浸淫疮”,“湿毒疮”,“湿癣”等症状的描述颇相类似。

           中医认为,外感风湿,内蕴热毒或血虚风燥,皆可导致此病。本例自出生不久即患“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病因与”“胎毒“有关),则素稟不足可知。禀赋不足,正气弱于内,邪气张于外,风湿热毒得以蔓延全身,加之病久,愈伤其正,气血失和,正虚而邪实,以致绵难愈。因此,治疗也就不能单纯从风湿热毒着眼。余之所以选用大剂”当归补血汤“为主药,以益气,养血,活血之需。《神农本草经》谓黄芪能”主痈疽久败疮“,治”小儿百病“;当归善疗”诸恶疮疡“,使气血调和各有所归;黄芪补气实表,得以当归以充之:当归行血活血,赖黄芪以帅之;;气旺血充,祛邪自寓于扶正之中。至于银,柏,苓,薢,粉,草,,功专清热,,除湿,解毒,蛇床子,鹤虱,祛风止痒;更以西牛黄清心之火,解先天胎毒。源本《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旨。综观全方,有攻有补,通过扶正固本而达到祛邪治标的目的。8年之痼疾,能借汤药4剂痊愈,主要是遵循了”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施治上把握了益气,活血,养血这一关键。

                                       中风偏枯(脑出血偏瘫)案

              余姓,女,56岁,1974年3月16日初诊。

           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3月10日午后,突然跌倒,神志昏迷,鼻有鼾声,大小便失禁,右半身完全瘫痪,呼吸,脉搏均快,血压200/100毫米汞柱,经XX医院诊断为“脑出血”,并及时抢救脱险。5天后,出院转为由中医治疗。

病候:神志似明似昧,头部胀痛,舌强言骞,口眼歪斜,右手微肿(似与输液有关),右侧手足不遂,患肢不温,血压170/90毫米汞柱,舌质谈红,苔薄腻,脉沉弦,两尺沉细。

         辩证:患者年过半百,元气渐弱,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中,滞与经络,发为中风偏枯。


         治法:补气为主,佐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淫羊藿各120克,当归15克,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钩藤(后下)30克,桑寄生,亚麻仁各30克,菖蒲10克。水煎浓汁,分3次服,每日1剂。

        疗效:患者服上方3剂,神志即清,头亦不痛不胀,血压稳定。再予前方去钩藤,亚麻仁;加远志6克。嘱服5剂。三诊时,语言渐清楚,右手肿消,患侧始有痛胀感,并能自觉大小便。药中肯綮,法当守方,继进10剂后,语言流利,起卧自如,患侧肢暖,并可搀扶漫步。至此,已收大效,原方去远志,菖蒲,增入养血活血通络之鸡血藤胶12克,以竟全功。及月,各恙悉平,弃杖步行来我院门诊。此例患者前后服药计30余剂,病程历时40多天,愈后随访,无其它不适。

          按:中医偏枯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和《金匮》中就有明辨。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指出:”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而出现”半身不遂“。经云:”邪之所湊,其气必虚“,若夫其气不虚,邪何所湊?王清任制补阳还五汤,用四两黄芪为主药,成为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的一张独特方子。此方治疗中风偏枯,疗效卓著,晚近称是。该方重用黄芪之补气者,扶正即所以祛邪之谓也。但是,关于黄芪之用量,目前尚有争论,或认为黄芪非重剂不能速效,或认为黄芪虽小量亦可收功。据个人临床所验,黄芪用至90克以上疗效较为显著,既可缩短疗程,且能使血压趋于稳定。本例偏枯之证,仅40余天康复者,重用黄芪之效可鉴。
          余用补阳还五汤,恒加淫羊藿以配合黄芪为主药,用量亦与之对等。据考黄芪甘淡微温,固卫实表,引元气以温养四肢;,淫羊藿甘温微辛,益气通阳,补阴精以强壮筋骨。两药相须为伍,更增补气温通之力,愈建益精振痿之功,用以治疗偏枯,痿痹不仁等症,较诸原方,收效尤捷。关于淫羊藿的用量,据方书所载,多在9克至15克之间,更有云过剂则耗阴燥血而致便结口干,甚至流鼻血等不良反应,余临证近五十年,从实践中体会到本品确系甘温益气之良药,并非辛温刚燥之峻剂,只要证属阳气阴精俱不足者,皆大剂入方(至少60克以上),鲜见上述不良反应。
摘自《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