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学校中,有一所小学叫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但因为极高的知名度,几乎所有的上海家长提到它,都只要简单四个字:上外附小。 在家长心目中,这所学校有着超强的号召力。每年幼升小,这所位于虹口区的小学都会吸引来自上海各个区县的“牛娃”纷纷报名,用“挤破头”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但这所学校又特别低调,很多家长只能在各个论坛里互相打探:上外附小到底看重孩子哪些素质?上外附小是不是英语特别强,语文和数学就相对较弱?进了上外附小,是不是一定要在外面补课学外语?上外附小的孩子条件都很好,会不会攀比…… 今天做客“第一教育”家长会栏目的采访嘉宾是上外附小校长王石兰。王校长回答了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最关注的各种问题,对其他的小学生家长也非常有价值。 孩子从幼儿园到学校,进入课程教学,要有集体观念,这个很重要。所谓集体观念,主要是要让孩子懂得班级是个集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大家都要热爱集体,为集体做事情;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 这个要求,主要针对孩子在家里养成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这也是帮助孩子更好融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家长要培养孩子爱惜时间、做事讲效率的好习惯。——读书也好,做事情也好,都要讲效率。小学一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但还是会有一些口头作业,这个口头作业,家长要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不要拖拖拉拉。 这个要求主要是针对很多孩子在家庭里养成的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坏习惯。这也是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学习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所谓劳动观念,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这个要求主要是针对很多家庭以前养成的孩子的事情都由大人包办代替的习惯。
对一年级的新生,我们不提很高的要求,主要的要求就是养成三个好习惯。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要养成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我总结了15个字:坐得住、记得牢、写得出、说得好、能动脑。 先说“坐得住”。小学一堂课是35分钟,刚开始我们不要求这么久,但至少20分钟孩子要能坐得住。 “记得牢”是指,老师讲的东西,孩子要能够听得进去,不能思想开小差。 “写得出”“能动脑”都比较容易理解,我想详细解释一下“说得好”。 我们学校的新生家长会上,我会告诉家长,关于“说”我们学校有四个层级的要求。第四个层级音量最大,是老师上课叫你回答问题,你说话的声音要响亮、清楚,让全班小朋友都听得到。第三个层级是小组讨论的时候,你说话的声音小组内的同学听到就可以了;第二个层级是课间和小朋友讲话,只要小朋友听清就可以了;第一层级是小朋友之间交头接耳,只要对方能听清就可以了。 我们在说的方面提出四个层级的训练,也是针对现在很多人不分场合地大声说话的现象,我们希望让孩子从小养成根据不同场合说话的习惯。 我们从《小学生行为规范》20条中,着重提出其中的第一、三、五、九条,这些都涉及到学校的一日常规。 比如,第一条是关于尊敬国旗,唱国歌、行队礼方面的要求;第三条是尊敬师长方面的要求。我们学校要求孩子们向老师问早时,要看着老师,要有目光的交流,有情感的交流。我们提出这个要求,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都能做到。当然,老师的目光也要和孩子有交流。第五条是文明礼貌方面。第九条主要是清洁卫生方面。 不用太多,把关键的几条做细做好,整个学校的一日常规就可以了。 这也分几个方面。 第一,要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作息制度: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现在开始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第二,要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每天都会进行体育锻炼,包括每天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阳光晨炼等,假期里可以在家长带领下进行锻炼。 第三,要培养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到学校看,孩子们应该都是很开心的,心理都很阳光。我们学校有个孩子是全国少代会的代表,还曾经去北极考察。这个孩子就是各方面都非常好,心态也好,很积极阳光,学习也很好。
对小一新生的家长来说,要做好以下这几件事情。 第一,加强家校互动,学校与家长双方配合。 现在的家长受教育水平都很高,但是教育方法比较少,有时候遇到孩子的问题会无所适从;还有些家长工作忙,对孩子要上学也感到焦虑。家校紧密沟通互动,有利于学校和家庭一起把孩子教育好。 我们学校有校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一年级的老师会在新学期前对所有新生进行家访,还会通过微信群等渠道每天和家长进行互动。这些都是有效的家校互动渠道。 第二,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进了上外附小,接下来要进上外附中,然后出国……他把孩子的路线已经设定好了。但我建议家长还是不要一开始就对孩子就提那么高的要求。 对小学生来说,要求要具体,目标要小,让孩子一步一步去做。一开始就提一个大目标,这么小的孩子也不一定理解。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第一步做到了,再一点一点提后面的要求。 第三,不要为孩子争小干部。 这种情况现在很普遍,有的家长会跟班主任讲:“给我们孩子安排个小干部做做好不啦?”我们觉得,要淡化争做小干部,要强化为班级做好事,乐于帮助小朋友。 为什么要一个淡化,一个强化?目的是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等级观念,要让孩子明白,做小干部也是为同学服务。如果一个小朋友主动为班级做好事,乐于帮助小朋友,其他小朋友自然会选他当小干部。如果一个孩子不肯为大家服务,即使当了小干部也没用,对这个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不要硬性规定,要引导。 兴趣不要过多过滥。爸爸妈妈要了解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如果孩子喜欢体育,就不一定要买个钢琴让孩子学钢琴,否则就会成为负担。有些人可能会说,“虎爸虎妈”就成功培养出了孩子原本不喜欢的兴趣特长。但这种仅仅只是个案,不是普遍现象,不值得仿效,也不值得推荐。家长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造条件,加以发掘、引导和培养,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另外,兴趣也不要过多,不要今天学钢琴,明天学小提琴,后天学书法,大后天学画画……这样孩子会疲于奔命。一个孩子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就可以了。如果想要学其他的,今后长大成人了有这个条件再去发展也完全可以。现在不用搞太多,太多也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第五,不要让孩子过度参加社会办学的学习项目。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社会办学的培训机构,还有些打着学校的牌子,但其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机构让孩子反复做同样的试卷,成绩看上去提高了,但其实孩子的学习能力并没有提升。 对这些社会办学机构,我的看法是:一,不宜给孩子报太多,二,不要只是听机构老师的评价,要有自己的判断。有的机构总是对家长说孩子好,其实只是为了让家长继续掏钱学习。 第六,家长处处要以身作则,言行要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有时候家长讲话不分场合大声嚷嚷,那么孩子就很难做到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音量讲话。另外,家长言谈中要注意传递正能量,比如对社会问题的评价,不要太过偏激,以免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 对父母来讲,教育中两个人要统一,不要让孩子不知道听谁的好。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父母自己做,不要让老人代替。 我们不是说老人不好,现在有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层次也很高,各方面的修养也都很好,但是,老人对第三代的“隔代亲”的情感是一种天性。所以,自己的孩子应该自己去教育,不能把这个工作交给上一代。 第七,家长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 我们学校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让孩子们画了东西,做了手工,把这些作品义卖所得捐给灾区小朋友建图书馆。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在关心自己之外还要关心其他人;而帮助其他人的办法也不仅仅是捐钱,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把周围的资源纳入进来。 我们很多活动都是家长一起参与的,有些家长自己也一直在参加公益活动,孩子看在眼里,潜移默化,就会愿意参与。 第八,不要带孩子参加过度的成人的应酬活动。 成人的应酬活动对孩子的影响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我们发现,有些小朋友的生日聚会就搞得非常豪华,讲排场,这显然是受到了成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后来我们学校就在三年级的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们过10岁集体生日,目的就是不要搞排场,不要搞攀比。 我们也提出来,大人的一些应酬活动不必带孩子去,甚至国外旅游也不用太多太频繁,最好能够带着一定的目的,事先做好功课再去。 第九,让孩子有自己自由活动的余地。 大人不要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排满。除了功课、弹琴、画画等等,还要给孩子一点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否则孩子就不会思考,不会计划,反正所有时间都是家长给排满了。更关键的是,这样孩子就找不到内驱力,什么事情都是在大人的驱使下去做。 怎么样?王校长的回答是不是已经基本上回答了很多家长们关心的关于“上外附小”的问题?另外一些家长们关注的问题也在这里一并奉上最权威的回答。 王石兰校长介绍说,上外附小注重对孩子们的全方位的培养,学业水平要好,身体素质要好,兴趣广泛,按照比较传统的说法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上外附小提出,要打造学生的“三大”品质:大方,要有开放的、积极的心态,注重文明礼仪,善于交流,主要指向行为举止。大度,讲诚信负责任,宽容谦让,胸怀宽广,心态阳光,乐观向上。主要指向情感态度。大智,有扎实的学业基础和人文积淀,睿智、敏捷、善于学习,探究创新。主要指向学习品质。 王石兰校长介绍说,上外附小的外语确实是强项,但其他的主要学科也都很好。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如此。学校对师资要求很高,特别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因此,各学科都有在全国教学评比中获奖的优秀老师。
|
|